初中物理国培创新性成果

时间:2024.4.21

国培创新性成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l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l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l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l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l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l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l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l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手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其它发声的物体是否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 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提出问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猜想与假设:声音的传播需要某种物质做媒介。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来源:学。科。网]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 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340米/秒       250C时,V=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V> V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知识应用

   例 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学科网(www.zxxk.com)--国内最大的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

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2)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六、教学反思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分数的初步认识》创新性成果

一、生成过程

数学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是学习效果体现。还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教学时,尽可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学习,我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法,由老师的教变学生的学,由教师的讲变学生的自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宗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知识一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变化,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二、创新体现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终稿

教材分析

小数点的初步认识是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会感到困难,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其理解一些简单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其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小数的结构和读法及写法。

教学难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中秋节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方式度过的?

生1:中秋节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好多食品,其中就有月饼。 师:我相信秋节大家都过的愉快。

师:如果现在只有一个月饼,爸爸说让你和弟弟吃,怎样分呢? 生2:一人吃一半。

师:用什么数表示呢?(小组讨论)

生3:老师,你提出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解决不了。请老师告诉我们吧!

师:好,老师告诉大家—个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 探索交流

1、 认识分数

师:相刚才说的一半用分数“1/2”表示。“1”是分子,“—”教分数线,“2”是分母。这个分数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1/2”表示其中的一份。

2、 认识1/2.

师:(.拿起一张圆形纸卡)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月饼,你能表示出这个月饼的1/2吗?

生1:(用剪刀把圆形纸片剪成大小差不多的两半)把一个月饼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圆的1/2,。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做法和说法吗?

生2:老师,我认为他剪成的两半有大有小。所以,他手里举的一半不一定是这个月饼的1/2.

师: 你能检出这个月饼的1/2吗?(生2先把圆形纸对折,再用剪刀眼折痕剪开)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

师:小朋友,你们同意谁的分发?(全体学生折纸操作,师板书:平均分)

生3: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半就是1/2.

生4:不一个月饼分成大小一样的两半,其中的一半就是1/2. 师;你们同意吗?

师:板书1/2,然后叫学生读再教写法。

师:除了1/2,谁能再举几个分数?

(3)认识1/4.

师;要得到这块饼的1/4应该怎样分?

生1: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

生2:把刚才的半块平均分成两半。

师演示课件并板书1/4.

归纳1/4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写作1/4.

3、教学例2

师: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拿出来折1/4.

师:谁能说说1/4的折法

学生各自说明了自己1/4的折法。

师:那么,五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等怎样折?

学生说明这些分数的折法。

4、教学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师拿出一个 1/2和一个1/4

(1)想一想、比一比,哪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会合作。

(3)师出示课件演示,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

(4)师总结 板书 1/2 大于1/4。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

2、说分数

要求按“把……平均……其中的一份是什么的几分之一”这种规定句式来讲。

如:把一下西瓜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同桌那种相互出题,由对方解答。)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 学生对 “ 1/2”这个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在认识1/2后,教师以一句“除了1/2,谁能再举几个分数”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然引入认识分数“1/3”。学生提出来学习中碰到的疑问:“怎样才能在圆形纸上表示出?”学生通过尝试操作、探索研究这一环节,顺利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新分数,认识分数,他们感到分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一次一次成功的体验。

三 、创新价值

这个教案和初设教案的相同点是教学环节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教法有所改变。初稿教案上课是直接导入新课,终稿开课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分数”时,学生感到新奇,能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初设教案课堂上老师拿一个早已分好的圆,先讲什么叫分数及分数的构成,再讲平均分等以及1/2、1/3、1/4、1/5等知识,结果学生听后一塌糊涂。终稿设计做了修改,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折1/2,然后师由

“1/2”引出“分数”、分数的结构、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再由“1/2”引出“平均数”等知识内容,这样通过学生的操作从中学习知识,这比老师满堂灌要强百倍,省时省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还有,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发言热烈。

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案设计,不仅要看教案设计内容,更要看它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就能按时、正确地完成作业。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国培总结

初中物理国培总结回顾这两个多月的学习历程,一个总体感觉就是:收获在学习中。通过学习让我体会到远程培训的优越性,希望今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能提供教师交流共享的平台,促进教育的发展。这次学习的时间也很自由,视频可…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总结

这次国培,感悟很多,收获很多。国培期间,听了每一位专家们精彩的讲演,洗刷着我倦怠的心灵;他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讲解,使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心理辅导理念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受益匪…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国学习,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知识得到了提高,对于师德的理解有了新感悟。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拥有幸福感。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心得体会丁岩锋本学期9月x日至11月x日我有幸参加了“20xx国培计划——甘肃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研修培训”。通过本次国培学习,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知识得到了提高,对于…

国培研修总结 初中物理

注按省教育厅的要求需完成不低于20xx字的网络研修总结请按照下面要求填写并请注意字数要求训后研修提醒培训有终点学习无止境本期项目虽已接近尾声但我们的服务还将延续项目结束后我们会在平台中进行训后研修活动课程可重复...

初中物理国培总结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总结大化县板升初中冉晔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触是及时及时于自己思想觉悟的感悟及时于自己教学理念的充足和提升在培训中我充分理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的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20xx物理国培总结

20xx国培总结20xx年x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初中物理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对我的启迪很大,依托这个培训的舞台,努力造就自己、提升自我,力争做一个专家型的物理教师。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

初中物理“国培”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作业31国培课堂观察记录表单提交日期20xx414

20xx年国培自贡初中物理02班第二期学习简报

20xx年国培计划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自贡初中物理002班班级简报温馨提示国培项目给予我们教师很好一次充电磨刀的机会这里是精神的诗意的栖居这里是激情的冲浪这里是思想的跑道五彩的梦幻由此起航国培已进入最后...

国培计划西南大学—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国培计划西南大学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现象中有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2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能说出增大和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影响滑动摩...

国培_初中物理_第二次作业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教学设计主题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发言3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背景从近年来我校物理教学情况看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不浓学习困难考分偏...

江津区初中物理学科80学时培训心得总结

51022519xx07148335江津区初中物理学科80学时培训心得总结江津区西湖初级中学冷崇钢在江津实验中学听了专家的讲课和一线教师们展示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初中物理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

初中物理国培总结(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