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虚词

时间:2024.5.15

1.与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 ②君安与项伯有旧( )③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④则与斗卮酒(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 )

2.为①皆为龙虎(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③为之奈何( )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⑤沛公奉卮酒为寿( )

⑥约为婚姻( )

⑦君王为人不忍( )

⑧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⑨窃为大王不取也( )

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若属今为之虏矣( )

3.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 )

④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⑦故听之( )

⑧今日之事何如( )

4.以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

④请以剑舞( )

⑤军中无以为乐( )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⑦樊哙侧其盾以撞( )

⑧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5.且

①且为之奈何(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③臣死且不避( )

6.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

④项王按剑而跽曰( )

⑤起,立而饮之( )

⑥拔剑切而啖之( )

⑦劳苦而功高如此( )

⑧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 )

⑨拔剑撞而破之( )

7.因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③因留沛公与饮( )

④因击沛公于坐( )

⑤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8.于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②贪于财货( )

③长于臣( )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 )

9.其

①吾令人望其气( )

②其意常在沛公也( )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 )

10.也 者

①此天子气也( )

②秦地可尽王也( )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⑥今者项庄拔剑舞( )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12.乃

①良乃入,具告以沛公( )

②乃令张良留谢( )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13.若

①若入前为寿( )

14.则

①庄则入为寿( )

②沛公则置车骑( )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15.何

①今日之事何如( )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

③客何为者( )

④大王来何操( )

16.乎

①壮士!能复饮乎?( )

17.所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

参考答案

)

1.与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和)

②君安与项伯有旧(介词,和)

③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

④则与斗卮酒(动词,给,读yù)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和)

2.为

①皆为龙虎(副词,是)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介词,替)

③为之奈何(介词,对,对待)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①介词,替;②动词,计划)

⑤沛公奉卮酒为寿(介词,给)

⑥约为婚姻(动词,结为)

⑦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做)

⑧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⑨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①副词,是;②助词,呢)

11若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

3.之

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意义)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独)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助词,取独)

④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代词,他)

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代词,这件事)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去)

⑦故听之(代词,这个计划)

⑧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

4.以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连词,来)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借)

④请以剑舞(介词,用)

⑤军中无以为乐(连词,来)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

⑦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修饰)

⑧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承接)

5.且

①且为之奈何(副词,将)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6.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来)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连词,表转折)

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表修饰)

④项王按剑而跽曰(连词,表修饰)

⑤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

⑥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

⑦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⑧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

⑨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承接)

7.因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连词,于是)

②不如因善遇之(副词,趁机)

③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

④因击沛公于坐(连词,趁机)

⑤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副词,趁机)

8.于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

②贪于财货(介词,对)

③长于臣(介词,比)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同现代汉语“于是”)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在)

9.其

①吾令人望其气(代词,他的)

②其意常在沛公也(代词,他的)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代词,他的)

10.也 者

①此天子气也(助词,表判断)

②秦地可尽王也(助词,表感叹)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④沛公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助词,无意义)

⑥今者项庄拔剑舞(助词,无意义)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者字结构)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代词,者字结构)

12.乃

①良乃入,具告以沛公(连词,于是)

②乃令张良留谢(连词,于是)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

13.若

①若入前为寿(代词,你)

14.则

①庄则入为寿(副词,就)

②沛公则置车骑(副词,就)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副词,就)

15.何

①今日之事何如(疑问代词,怎么样)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什么)

③客何为者(疑问代词,什么)

④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什么)

16.乎

①壮士!能复饮乎?(助词,表疑问)

17.所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代词,所字结构)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第二篇:《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词语释义 2.1 基本字义 1. 获取,接受:~到。~失。~益。

便。~力。~济。心~。

2.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3. 满意:~意。扬扬自~。 得~空(kòng)。~

4.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动〉

1.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6.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史

〈名〉

1. 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与yǔ,yù,yú

与yǔ

1.连词,和:正确~错误。

2.

3.给:赠~。~人方便。

4.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5.〔~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6.赞助,赞许:~人为善。

与 yù

1.参加:参~。~会。

与 yú

1.同“欤”。

与yǔ

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与yǔ

〈动〉

1.“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常用词组

与 yǔ

1.与夺 yǔduó

(1)赐予和剥夺

(2)奖励和惩罚

2.与共 yǔgòng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

荣辱与共

3.与虎谋皮 yǔhǔ-móupí

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本作“与狐谋皮”

4.与民更始 yǔmín-gēngshǐ

指政治革新,旧指帝王即位与民众共同开创新局面

其赦天下,与民更始。——《汉书·武帝纪》

5.与其 yǔqí

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与其在这里等他,毋宁去找他更好

与yù

1.与会 yùhuì

到会

2.与闻 yùwén

参与并知道[内情]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wéi 为(多作动词)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已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高岸~谷,深谷~陵。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将来,将。

将来,将。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

◎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欣赏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孔子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为,这里指欣赏

wèi(多用作介词)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客有~齐王画者。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文言虚词——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因为(创作)长句。(《琵琶行》)

⑨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⑩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③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⑥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泞中,死的人很多。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由于”、“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的 恩德)(而接受它)吗?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天论》)——译文:大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因为有尧这样的贤君就存在,也不是因为有夏桀这样的暴君就消亡。

3.表替代。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译文:请让我给您谈谈爱好音乐的道理。 ⑤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4.表对象。译为“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等到”。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译文:等到晏子来的时候,我就请求(大王让我)捆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存美好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胜 常用文言实词

①胜过,超过,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天目》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②能承担,能承受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③胜利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

⑤尽,全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尽(旧读shēng):不~感激。

具 jù 副

完备;详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 是,为:~大丈夫也。

◎ 竟:~至如此。

◎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代词

(1) 你,你的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 他的

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3)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4) 此,这个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5)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6) 这样,如此 [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7)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8)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动词

(1) 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

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只,仅仅。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 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4) 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5) 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北史.傅永列传》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连词

可是,然而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文言虚词——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文言虚词“乃”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可是。例: <<蒿 里 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甚至,表递进。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⑴这,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⑵你,你的。

⑶他,他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例:是芋视乃妇也。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据守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是进来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项...

《鸿门宴》历年高考虚词及知识点总结

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xx年,湖南)(20xx年山东)副词,将要.乃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20xx年四川)副词,于是.良乃入,具告沛公(20xx年江西)副词,就.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而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历年高考虚词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历年高考虚词及知识点总结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xx年湖南20xx年山东副词将要乃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20xx年四川副词于是良乃入具告沛公20xx年江西副词就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而拔剑切而啖之20xx年江...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考文言文300实词整理1哀悲哀哀悼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慨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悲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词语释义21基本字义1获取接受到失益便力济心2适合劲当dng法体3满意意扬扬自得空kng4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5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6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动1得到获得2同本义本...

鸿门宴 虚词

因5个1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趁机介词2不如因善遇之趁着趁机介词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连词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介词5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介词且3个1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

《鸿门宴》虚词巩固训练

补充作业解释句中各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为1使子婴为相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3臣为韩王送沛公4为之奈何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6沛公奉卮酒为寿祝祝愿动词7我为鱼肉何辞为8若属皆且为所虏9如今人方为刀俎10客何为者以1料...

鸿门宴虚词解析

因5个1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趁机介词2不如因善遇之趁着趁机介词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连词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介词5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介词且3个1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

鸿门宴知识点字词

1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

鸿门宴 字词整理

鸿门宴通假字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_重点字词

注音玉玦玦ju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劳的意思鲰鲰z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酒器大酒杯戮戮l联合一同力瞋瞋chn发怒时睁...

鸿门宴课文重点字词梳理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

鸿门宴实词虚词总结(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