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时间:2024.5.9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

(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

派别

代表

主张

影响

道家

(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思想的精华)

(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消极)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

(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

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

2013高考复习全攻略

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

(1)、孔子创立儒学

项目

内容

评价

政治

仁者爱人

遵循“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影响:

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②后经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孔子思想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世界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评价:

孔子“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②

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和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社会同步的精神;但孔子的爱是有阶级差别的爱。

③孔子主张的“礼”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以后的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的消极性。

克己复礼

“正名”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

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讨论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

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

实事求是”、“学思相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温故而知新

(2)、孟子、荀子对儒学思想的发展

人物

主张

评价

孟子

政治

核心:“仁政学说”,必须重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 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仁政及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民主意识,他的主张只是利用地主阶级长久稳固的统治人民。 伦理

人性本善说

义利观

“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政治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伦理

性恶论: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哲学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代新儒学

(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标志: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3).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主要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主要内容:

A、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君权神授,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同时主张限制君权实行仁政)

B、春秋大一统思想

C、提出了被后人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③“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儒学的新时代——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②、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③、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

②、主张: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达到最终贯通。

C、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地位:

A、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B、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

统治地位;

明中期失去“匡时济世”的追求,成为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阳明心学”兴起)

(3)、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

A、“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B、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即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②、王阳明

A、用心学来更新理学。

B、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4)宋明理学的评价:

A、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 为深远。

B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C、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历史背景:

①程朱理学占据主导,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②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竞相逐利

③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制度走向顶峰;商业阶层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

(2)代表人物:

①、李贽

A、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反传统反教条精神。

B、认为人皆有私,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C、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出男女平等思想。

D、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A、文:倡导经世致用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张“工商皆本”。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主张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3)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5、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考点精要:

1、天文观测:

(1)商朝甲骨文中有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

(2)春秋最早的

彗星

(比欧早1000多年)

、哈雷彗星

(早670多年)

的记录

(3)汉代最早的

太阳黑子

(早800多年)的记录

2、天文著作:

(1)战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甘德

(2)战国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石申

3、天文仪器和天体测量:

(1)东汉:张衡——①

水运浑象仪

,是观察和演示天象的仪器;②地圆学见解比欧洲早1000多年;③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 地动仪。

(2)唐代:僧一行——①黄道游仪(与梁令瓒共同创制),在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恒星位置变动;②测出

子午线长度

;③水运浑象仪。

(3元代:郭守敬——①制成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②测定

黄赤交角;

③《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二)、数学:(我国古代数学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数学专著的写作和圆周率的计算上)

1、计算方法:九九乘法口诀;发明度量衡;筹算计算法(春秋战国)。

2、数学著作:

西汉:《周髀算经》,最先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非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田亩面积、谷仓容积、正负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珠算法(数学专著) 地位: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圆周率:南朝宋、齐之际,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 1000年之久。

(三)、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时北朝

贾思勰

著,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许多宝贵的思想。

2、《农书》,元代

王祯

著,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的

4∕5,附有306幅插图,对提高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还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

3、《农政全书》明代

著,该书系统总结了历代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博采古今农学大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体现

了农书的

科学性、

创新性、先进性。

(四)

医学

1、《黄帝内经》:编撰于

战国

,成书于

西汉

,中国现存的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

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

医圣

”张仲景,撰写《

伤寒杂病论

》,系统论述了

、闻

、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东汉

华佗

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创“五禽戏”

3、明朝

李时珍

著《本草纲目》,该书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行最先进的

分类法,体现了

生物进化

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

东方医学巨典

”。

(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1)现存最早的印刷品,868年(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2)

北宋

毕昇发明

活字印刷术;

(3)13世纪中期传入朝鲜,后从西域传入欧洲。

(作用:推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

(1)唐代:孙思邈《丹经》中称之为硫磺伏火法;唐末用于战争

(2)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采矿和火器等;

(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作用:为欧洲资产阶级确立统治产生巨大影响)

4、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分期

总 论

先秦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乱纷纷;

秦皇汉武大一统,新朝命短东汉兴;

魏晋南北起纷争,西晋短促曾一统;

隋唐封建鼎盛期,五代十国续藩镇;

辽宋夏金先后建,元代民族融合鼎;

明朝尝试全球化,清朝闭关断交流;

鸦片炮声中华悟,断断续续近代化。

一、先秦时期:远古时代到春秋战国(18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180万年到公元前20xx年

2、奴隶社会:(1)夏(公元前20xx年到公元前1556年)建立

(2)商朝(公元前1556年到公元前1046年)发展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鼎盛

(4)东周:春秋(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瓦解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形成

二、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2、秦汉时期:(1)封建社会的确立: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2)封建社会巩固发展时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东汉(公元27年——公元220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4、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公元581年至907年)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政权对峙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

6、元朝:中国大一统时期,民族融合鼎盛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

一、先秦史:

(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尧舜禹)

(1)政治方面:禅让制.

(2)经济方面:①农业:a.种植业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呈现地域差异(北粟,南稻);五谷(黍稷稻麦菽)

六畜(猪马牛羊鸡狗);b.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集体耕作。c.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

②手工业:缫丝业、酿酒业、陶瓷业

(二)夏商西周时期:该时期奴隶制建立及鼎盛、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特点。

1、表现

(1)政治方面:①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商—中央设相、士,地方分封;③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维护制度的礼乐制

(2)经济方面:①农业:商周少量青铜工具;西周后世主要农作物出现

②手工业: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已经烧制

原始瓷器;丝织业,商产品种类多,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官府垄断;

④经济政策:井田制(形成、瓦解、实质)

(3)思想文化科技:甲骨文,《夏小正》

2、能力提升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②血缘维系的贵族政治;

③最高统治者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2)宗法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守法观念依然浓厚,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是什么。

1

①积极作用:使亲情浓厚,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缺乏普世的博爱及平等意识,这与现代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三)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社会处于变革和动荡之中,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表现

(1)政治方面:①奴隶制的瓦解——分封制的破坏,宗法制的崩溃,井田制的破坏(春秋时期的争霸、改革)

②封建制的确立(战国时期的变法)——战国兼并战争,商鞅变法

(2)经济方面

①农业:传统农业的出现: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耕作方法——垄作法;水利灌溉——战国都江堰。 ②手工业:①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春秋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

②民营手工业得到鼓励。

③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④经济政策: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初税亩,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商鞅变法(背景、内容、影响)

(3)思想方面:①百家争鸣

②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仁,德);蔚然大宗——战国(民本思想、仁政)

③墨家思想:兼爱、非攻、尚贤

④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⑤法家思想:“法治”、中央集权

(4)科技文化方面:天文历法—石申《石氏星表》;文学—《诗经》、《离骚》;汉字—金文(商周);绘画—楚国

帛画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能力提升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阶级关系变革,奴隶制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的繁荣提供了政治条件 。

③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大变革,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各国统治者为了争霸战争和政治统治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富国强兵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⑤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⑥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⑦ 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以后科技文化繁荣的文化基础。

(2)战国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相同点:(1)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

如中国的封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

(2)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

的推动作用。

(4)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

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不同点:(1)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地处东亚与西欧。

(2)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

工场手工业时期。

(3)主要打击的对象不同。中国的斗争矛头是奴隶制残余;西欧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

(4)新思想的阶级性质不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

二、封建社会

(一)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国家强盛、思想大一统的社会特点。

1、表现

(1)政治方面: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2

②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选官制—察举制;东

汉刺史制度的演变。)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Ⅰ背景:秦国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秦王朝

Ⅱ内容:

⑴皇帝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⑵中央三公九卿制: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②太尉主管军事③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⑶地方郡县制:①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了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②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

基层行政机构

③特点: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意义: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Ⅲ作用:①积极: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的基础

②消极: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

▲汉政治制度

Ⅰ中外朝制

⑴内容:①中朝:即 “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即政务的决策机构

②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是政务的执行机构

⑵影响:中央的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相权受到限制

Ⅱ察举制

⑴时间: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⑵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⑶影响:体现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Ⅲ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州郡县三级

Ⅳ监察制度:汉武帝的刺史制度,东汉时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

(2)经济方面

①农业:铁犁牛耕的改进与推广—西汉耦犁、楼车,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耕作制度—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②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汉武帝的专卖政策;东汉—青瓷;西汉—素纱单衣、丝绸之路。

秦汉——私营手工业发展

③商业:秦汉商业艰难发展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总体水平不高,但仍有发展;西汉开通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市的变迁—特定的位置、坊市分开;城市—长安。

④经济政策:地主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方面

①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反映了秦在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的特点。

②汉代“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出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政治上用儒生,教育儒学垄断),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科技文化方面:

①科技: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的蔡侯纸;数学—《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地动仪(东汉张衡);农书—西汉《氾胜之书》;医学—《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万世宝典”)

②文学——汉赋

③艺术:汉字—秦篆书,汉隶书;绘画—工笔重彩;

2、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一、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含义: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即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二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①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权力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

②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③二者之间的联系:

A、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B、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强有力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实行原因

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②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为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作用

①积极作用: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B、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消极作用:

A、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B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C、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特别提示: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

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能力提升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3)地位: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破产及消失: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三大

改造完成,小农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5)特点:

A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B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C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

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D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评价: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④但它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

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是阻碍中国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因素。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分裂时期,封建社会发展,士族政治黑暗,民族融合加强并走向汉化,儒家思想受挫,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1、表现

(1)政治方面:九品中正制;三省体制初步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4

(2)经济方面

①农业:精耕细作农业(耕作技术——北方、南方;灌溉工具——翻车)

②手工业:北朝—白瓷;冶炼—煅钢法

③商业:坊市分开,政府直接管理商业。

④经济政策:屯田制、均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3)思想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泛传播,出现儒、佛、道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4)科技文化方面:

①科技:圆周率;农书:《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书,体现民族融合) ②书法: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

③绘画:真正意义的中国画出现,顾恺之的《女史箴本》《洛神赋图》。

(三)隋唐时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兼容并蓄、全面繁荣,呈现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的特点。

1、表现

(1)政治方面:

①专制王权加强: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政治制度:唐朝设立节度使,中后期,其权力太大,出现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③选官用人制度:科举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

⑴内容:中央设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核)、尚书省(政务执行)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⑵影响: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三者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科举制

时间:隋唐至明清时期

含义:以考试选官制度

过程:隋朝科举制创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科举制。

影响: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

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2)经济方面:

①农业:隋唐耕犁相当完善(江东地区曲辕犁、犁评);灌溉工具筒车。

②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唐朝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丝织业—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并吸收外来风格; 民营手工业:恢复与发展

③商业:隋唐商业发展—都市商业发展;农村集市发展;出现柜坊、飞钱。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市(市坊分开,官府管理,按时交易);城市—长安,扬一益二。广州成为重要对外港口,设市舶使;开辟海上、陆上丝绸之路(茶瓷之路)。

④经济政策:唐前期限制土地兼并实行均田制,税收实行租庸调制。

(3)思想方面:①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三教合一”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中国古代史总结

5

(4)科技文化方面:①火药与雕版印刷

②医学:孙思邈的《千金方》;唐高宗官方医典《唐本草》

③文学:唐诗(原因、派别、代表人物);

④艺术:书法(楷书—步入盛期,名家群起;草书—盛唐时的张旭,怀素);隋唐是中国绘

画的一个高峰:继承魏晋绘画基础上吸收印度、波斯等风格。(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俄《步辇图》、盛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2、能力提升:评价三省六部制

(1)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历朝基本沿袭。

(2)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统治的积极作用。

(3)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三省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六部的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机构的设置提供了经验。

(四)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儒家思想新发展,其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表现

(1)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的进一步加强。

①内容:专制皇权的强化: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初从“权”“钱”“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②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三冗局面。

(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增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

割宰相的财权

地方:收天下精兵为中央禁军,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实行监督;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地方政权分为路、州、县三级)

(2)经济方面:

①农业:经济中心南移

南宋:江浙地区成为经济中心,稻麦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苏湖熟,天下足”

②手工业: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十一世纪传播到波斯,后传到阿拉伯、欧洲、埃及;品种繁多,

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③商业:两宋空前繁荣,(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农业手工业发展;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换的限制;纸币便利于交换;水路交通便利;民族交流加强。)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出现边境贸易(榷场) 市的变迁: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早市、夜市,不受政府直接管理;娱乐场所瓦肆;坊市界限打破;草市普遍;出

现商业名镇。

城市:临安、开封,兼政治、军事、商业中心。

④对外贸易: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南宋是海外贸易成为国库重要来源;以海上

丝绸之路为主,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

(3)思想方面:儒学思想走到一个极端,充分反映了统治者进一步用极端思想来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意志,

用更加纯粹的封建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提出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气论”和“心性论”等

观点。①程朱理学②陆九渊心学(注意理解理学的内容和对当今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

(4)科技文化方面:中国科技巨大发展,三大发明完成;宋代封建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适应市民需要的

文学形式——词和话本兴起。。

(五)元朝:国家大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1、表现

(1)政治方面:①相权反弹;②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

(2)经济方面①手工业: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商业: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③外贸:泉州 6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世界第一大港

(3)思想文化:元杂剧、四大发明外传、历法《授时历》、天文——简仪

2、能力提升

元代行省制度

⑴内容

①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晋、冀、京、鲁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⑵作用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古代中国重要地方行政制度比较:(1)不同点:

中国古代史总结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六)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文化科技出现总结性的巨著、外贸上开始由原来的对外走向对内的社会特点。

1、表现

(1)政治方面:

专制王权达到顶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选官用人——八股取士

(2)经济方面

①农业: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②手工业:

陶瓷业—有青花瓷、彩瓷、珐琅瓷;丝织业—出现苏州、杭州、南京著名的丝织中心。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纺织、制瓷、矿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使用花楼机。

③商业:对外贸易有对外转向对内。

④经济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①时间:明中期后

②特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③阻碍因素: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3)思想方面: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代表人物:离经叛道的李贽、早期民主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注意他们的思想主张,反映的社会状况)

(4)科技文化方面:①科技上:医学《本草纲目》、农学《农政全书》、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7

②文学:明清小说;戏曲——京剧

▲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1)农业方面

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

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思想:①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②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2、能力提升

“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比较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8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一、政治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春秋战国:初现雏形秦:确立形成汉唐宋元:加强完善明清:空前强化确立于秦,巩固于西…

中国古代史总结

(1)春秋战国: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

高考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时代特征: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政治: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经济:是传统农耕经…

高中人教新课标版中国古代史总结上(按年代)

中国古代史---高考知识点总结---2中国古代史---高考知识点总结---2---高考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xx年~13xx年)【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史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概述一奴隶社会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3西周...

中国古代史归纳

中国古代史归纳23册一基本线索1中华文明的起源传说与考古农业文明1万年前18世纪下半期农业时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改造自然所取得的首次巨大成就种植业的生产方式和定居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最终与动物界彻底分离开始了人...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分类总结)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政治第二部分经济第三部分文化第四部分民族关系第五部分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1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3北京人距今约70万...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总结,内容附图。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 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

中国古代史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概述一奴隶社会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3西周...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科技文化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技一古代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前期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l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价低廉便于书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

中国古代史总结(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