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

时间:2024.5.2

第一讲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

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

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

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⑦20xx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xx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

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

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第二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上)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

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

规范性文件。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

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

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

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

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

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第三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下)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观。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

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

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④

利益共同体;⑤国家。

6、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

7、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为:①物;②行为及其后果;③精神产品。

8、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

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9、教育法律的本质复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10、列举或简述我国教育法律形式的类别: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②教育法律;③教育行

政法规;④地方性教育法律;⑤教育规章;⑥国际教育条例、协议。

11、简述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原则:①下位法服从上位法;②特殊法优于一般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⑤被授权机关的立法等同

于授权机关自己的立法。

12、9部教育法颁布7倍,目前《社会教育法》和《教育投入法》未颁布。

第四讲 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法国外最早产生(或最先)奴隶社会。

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令的国家。

3、奠定英国教育发展基础是:19xx年的《巴特勒法案》,它确立英国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

一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

4、法国:1883年《基佐法案》。

5、日本:明治维新。

6、国外现代教育法四个特点:①教育观的法治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

律关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7、19xx年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判断是哪一个国家时间:20世纪80—90

①英国19xx年《教育改革法》;②19xx年法国《教育指导法》;③日本19xx年《终生学习振

兴法》;④19xx年俄罗斯《教育法》;⑤19xx年美国《美国20xx年教育目标法》。 9、19xx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xx年清政府颁布《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19xx年,清政府颁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幼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

童及7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10、19xx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

教育行政法规。

11、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①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

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④现代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影

响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第五讲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具体表现形式:①党的政策文件;②国家的政策文件;③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订发

布的文件。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政策性;②可行性;③原则性;④权威性;⑤移定性。

3、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③

两者调整的范围、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两者的稳定程度不同。

4、教育法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第六讲 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

1、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属于“一元多级”。

2、简述立法的程序:①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教育法律案的通地;

④教育法律的公布。

3、享有教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等。

4、在我国,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或委员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的

2/3以上多数通过。

5、教育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具体适用教育法律规范

的专门活动。

6、简述教育执法的特点:①从实施方式和活动性质目的地,教育执法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适用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②从执法主体看,教育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③从执法依据和执法后果看,教育执法是使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特定法律后果的活动。④从执法要求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⑤从执法

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使用特定对象的活动。

7、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8、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原则;②行政合理性原则;③责任行政原则。

9、行政行为有无裁量自为标准:分为羁束性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为。

10、教育执法的形式:①教育行政措施;②教育行政处罚;③教育行政强制执行;④教育行政

救济。

11、原国家教委19xx年3月6日颁布了《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处罚种类:P98。

12、教育司法: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教育司法专门机构有三种:①教育巡回法庭(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②教育法庭(吉林四平、湖南张家界);③涉教案件领导小组(吉林白山市)。

13、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

教育守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4、构成教育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教育违法行为的客体;②教育违法行为的客观方

面;③教育违法行为的主体;④教育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15、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作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

16、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可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17、依据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尺度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历史、系统和字面解释、扩充、

限制。

18、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种类: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

督;④社会监督;⑤党的监督。

19、权务机关的监督居于主导地位。

第七讲 教师的法律地位

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教

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

的培训。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⑤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符合有关规

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7、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8、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

相关链接:

第八讲 教师与其他主要教育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1、教育行政机关法律地位特征:①相对独立性;②专门性;③地域性。

2、教育行政机关属于哪类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机关、事业、社团共四种法人,法人是一个

社会组织)

3、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

①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4、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评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容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学制系统内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5、简述学校法律地位的主要特点:①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②依法自主办学;③享有法人财产

权;④具有公益性质。

6、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必须具备: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

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学校只要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成为法人的四个条件,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登

记注册就能取得法人资格,其法人资格也同时得到主管部门的依法确认。

8、简述学校九项权利: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收;⑥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

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简述学校六项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

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10、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到底属于什么关系?

有二类:①任命制下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聘任制下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11、教师聘任制的形式:①招聘;②续聘;③解聘;④辞聘。

12、简述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学生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和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

讼。⑤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权利。

13、国家奖学金制度及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研究复定,自20xx年起在全国普遍

高校中首次设立的。

14、什么叫学位证书?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

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

1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这是公民的申诉权和诉讼权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16、列举学生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17、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①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②在履行教育

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

相关链接:

第九讲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1、教育法律救济与“救济”判断。

2、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①有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加强

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3、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②行政渠道;③其他渠道。

4、教育申诉制度具有什么特点:①申诉的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②申诉的受理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也包括党的纪检委、监察部门,权力机关以及上一级行政机关等;③申诉的目

的旨在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

5、诉论意义的申诉三个特点:①行政诉讼申诉;②民事诉讼中的申诉;③刑事诉讼中申诉。

6、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⑤指定管辖。

7、教师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

8、教师提出申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符合法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

形式提出。教师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9、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复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

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略

者害的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

11、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一般包括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

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12、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教育行政建设的前提。

13、相对人向主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0日内提出法律、法

规中有规定的除处。

14、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复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

15、教育行政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16、教育行政诉讼主管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

17、关于起诉的期限,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须经复议的行政案件,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

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应当在知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起诉。

18、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特点:①行政侵权主体恒定;②行政侵权行为特定;③行政赔偿主体惟

一;④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19、简答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①损害事实存在;②职务行为主体确定;③职务行为违法;④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20、赔偿义务机关经过审查确认行政赔偿申请符合赔偿条件后,应即与请求人进行协商。双方就赔偿问题意见达成统一后,应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赔偿协议书”,对照赔偿方式、金额、履行的期限等做出规定,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赔偿协议书之规定给予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赔偿或者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向人

民法院提出诉讼。

相关链接:

一、填空题(共 10 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教育法是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教育法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教师主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4.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要求,也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管理效率、保护有关法律关系主

体合法权益的需求。

5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6 .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

7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8. 学校依法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承担教育、管理、保护责任。

9 .《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从而奠定了教师任

用与管理的新机制,构成了教师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

10. 在我国,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 分,共20 分)

1. 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 D 。

A、教师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2. 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A 。

A. 在全国范围适用

B. 只在本地区适用

C. 只在本校适用

D. 在外国也适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_C _。

A. 权利

B. 义务

C. 权利和义务

D. 权力

4. 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_ D _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 校长

B. 学校负责人

C. 有关直接负责人

D. 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5.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 D _日

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

A.15

B.20

C.30

D.60

6. _ A 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

事业。

A.义务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7. 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_ A _

A. 过错责任原则

B. 无过错责任原则

C. 严格责任原则

D. 公平原则

8.学校_ B _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A.可以

B.不得

C.特殊情况可以

D.经批准可以

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次日起__C _内作出处理。

A.15 日

B.20 日

C.30 日

D.60 日

10.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_C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D.AB两种责任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 2 分,共20 分)

1.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

分为:( ABC )

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D.自力救济

2. 以下哪些处罚种类属于教育行政处罚:(ABCD )。

A.警告、罚款

B.责令停止招生

C.撤销教师资格

D.吊销办学许可证

3. 李某是一名教师,可以行使的权利有:( ABC )

A、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B、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C、在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D、责令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

4.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途径有:(ABC )

A.自行协商解决;

B.申请调解;

C.伤害事故的赔偿;

D.不予理睬

5.根据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提起学生行政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包括:(ABCD )

A.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B.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的

C.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的

D.对学校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6. 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在校学生的权利有:(ABCD)

A、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B、获得资助权 C、获得公正评价权 D、申诉、诉讼权

7.学校作为法人的主要特点:( ABC )

A.公益性

B.民事活动范围的有限性

C.财产的受限性

D.盈利性

8.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师权利的实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履行的职

责有:( ABCD )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须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C、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D、支持教师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9.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 BCD )

A.因不可抗力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0.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ABC)

A.初级职务

B.中级职务

C.高级职务

D.特级职务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四、简答题(共 4 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

1、学校应履行哪些义务?

答:《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要履行以下基本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2、教师应当依法履行哪些义务?

答:《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

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

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

的现象;

(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育法律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哪些?

答: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2)尊重和保障受教育权的原则

(3)教育优先发展原则

(4)维护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原则

4、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有哪些?

答: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

(1)保证设施安全

(2)完善安全制度

(3)落实安全教育

(4)安全管理到位

(5)及时救治伤病

(6)常备应急预案

(7)关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

五、论述题(20 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施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P131-133)

1、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促进学校的民主化管理。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石。依据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保证了学校各部门,各岗位高效运作,学校管理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主要包括:(1)教代会制度。高度重视教代会,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意愿能够决定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的去留,贯彻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制度,领导要谦虚倾听群众的呼声,广泛采纳各种合理化建议,保证了学校工作健康发展。(2)民主生活会制度。要贯彻民主决策的理念,防止领导恣意独裁;(3)师生申诉制度。学校重视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畅通了申诉渠道,师生均可以通过一定程序,为维护自己的权益逐级向上质询、申诉,也支持、鼓励师生对学校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提起行政诉讼;(4)多渠道评教制度,最好能够让学生公开评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5)校务公开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是防止腐败行为的有效举措;(6)要贯彻“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思想,领导要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论保持宽容,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论保持宽容,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术气氛。

2、以人为本,依法办学,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1)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注重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注重教师教育人生、生活品味的提升。不断改善教师福利,坚持帮扶弱势群体,在家属与子女就业、入学等问题上提供便利,实行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习进修培训制度,关心慰问教师红白喜事,为教师排

优解难。使教师生存有保障、生活有质量、发展有平台、事业有追求。

(2)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在学生管理中,学校倡导“法”就是常规,“法”就是生活的观点,要求领导、教师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的贯彻具体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在教学中,要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思想,学校领导要融入教师、融入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每个教师要融入学生、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生活,从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诸多方面为学生做

出表率,构建一个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领导与学生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

20xx年河北教师资格考试大题汇总(复习资料)

本资料根据河北教师资格“两学”考试指定教材——王国英主编《教育心理学》、王全乐主编《教育学》(皆为河北人民出版社20xx年11月第1版)总结而成。资料构成是:教科书课后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补充的问答题。前部分是教育心理学,后面部分是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 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怎样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答:例如,一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

当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

3、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任务是双重的,即:理论任务与应用任务。

理论任务:如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遵循怎样的规律?学习迁移的机制何在?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机制与条件是什么?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及人格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作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至今没有统一结论,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这些理论问题的答案,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完善。

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用理论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与学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4、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xx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主要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

5、 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答: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特征有:

①学习是变化,是个体产生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②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的经验就是学习者学习过并且掌握了的内容。 ③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④学习是后天的习得活动,而不是本能活动,是个体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出现的现象。

⑤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变化活动,任何其他人不能替代。

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②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带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7、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包括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答: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试误说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琢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剌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人比动物能够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

(1) 准备律

个体进行学习事先有某种准备。特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

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某种刺激与特定反应的联结,越运用就越牢固。

(3) 效果律

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消弱的作用。学习者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则消弱。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前苏联的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基本观点: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经典实验中,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在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之后,单独呈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

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叫做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即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①获得与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具有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泛化与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个体不仅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也会对相关的、类似的刺激做出反应,即泛化。个体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做反应,就是分化。

总之,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解释了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揭示了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条件反射成为后来行为主义对行为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操作条件反射说

此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基本观点是: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称应答行为,另一类称操作行为。他认为应答行为是被动的,是被一定的刺激诱发的。而操作行为却带有主动的性质,虽然也受环境影响,但不是直接引发于某一明显的刺激。他通过白鼠的斯金纳箱实验得出,人类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理论:强化是重要的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就能对行为进行控制。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随后或同时给予某种奖励,从而增强了个体行为反应的强度;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特定反应的概率,称为消极强化或负强化。

8、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苛勒的顿悟说、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

答:一、苛勒的顿悟说

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是经过突变学会的,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

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发现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是由不能到能的突然转变。

顿悟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弊端,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更接近与人类的学习,可他过分夸大了顿悟学习的作用,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是不恰当的。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建立起的理论。

基本观点: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构成,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指导学习,主要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

三、认知结构学习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基本观点:①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②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③强调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和自信地主动学习。发现法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对于中小学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认知同化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主要观点:1、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练习。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它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这种学习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它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五、认知目的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建立剌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要在剌激与反应之间发生作用。

关于学习托尔曼有以下观点:第一,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第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例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六、社会学习论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主要观点: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生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2、自我调控。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班杜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

七、建构主义学习论

基本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建构现实和解释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其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

和情境性,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三方面:第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第二,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三,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9、 简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④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特征如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感知运动图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1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第一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②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

③第三阶段(4—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④第四阶段(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⑤第五阶段(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两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和方法。

12、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哪些?

答:①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②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③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④近景直接性动机和远景间接性动机。

13、学习动机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引发作用;②定向作用;③维持作用;④调节作用。

14、简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森——多德森定律)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15、简答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答: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也并非绝对对立,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

出现得较晚,满足高级需要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们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是因为个体先前就建立了这种行为和相应刺激的牢固联系,而这个牢固联系是因受到强化而建立的。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收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

三、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而且个体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控制源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可分为可控和不可控。 不同的归因过程和结果会极大地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下一步行动。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四、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成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任务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疑分成两种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为缺少能力,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不会增加努力的程度,甚至会降低原有努力的程度。

16、兴趣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③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17、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内部条件: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年龄与成熟;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①社会舆论与家庭环境;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18、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什么?

答:当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后,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这门学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③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19、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及观点有哪些?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一理论认为,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意志、记忆等组成的整体,每一种官能都是独立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增强。“心” 是各种官能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某个官能的改进,会增强其他所有的官能。“心”的各种官能经过分别的训练从而实现了迁移,这种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形式训练说在欧洲盛行了200多年,但是,“心”的各种官能能否通过训练得以提高,还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以联结结论为根据,提出了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共同要素说,并设计了著名的“形状知觉”实验加以验证。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中存在共同要素时,一种学习才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才会出现学习迁移现象。迁移的发生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条件是共同要素的存在。

(3)概括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因为在前面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可以部分或整体地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因此,学习者概括出的两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才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

贾德认为,学习者获得的原理是帮助他们迅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先学习的原理出现了迁移。

(4)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迁移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并不否认概括说所主要的一般原理的迁移,但是他们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因素。“顿悟”指的是两个学习情境突然被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意识,其结果是学习者发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获得的原理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以上所说的关系,就越能把原理进行应用,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普遍。

关系转换说实际上强调了个体的作用,学习者能否出现“顿悟”、能否发现两个学习过程的关系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

2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观因素: ①智力;②年龄;③知识经验的精熟程度及概括水平;④学习的心向和定势;⑤学习者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客观因素:①学习材料的特征;②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③教师的指导.

21、请简要比较知识直观的几种形式?

答: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模像和言语三种直观方式:

(1)实物的直观

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耍学习的实际事物的一种直观活动。实物直观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模像的直观

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活动。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赢观的效果。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言语直观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由言语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2、影响知识保持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③学习的程度;④学习者的态度.

23、技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4、如何培养操作技能?

答:①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②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③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④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⑤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5、培养智力技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①辨别课题种类;②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学生定向能力;③摆脱旧经验的影响;④提供分步练习的机会,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⑤指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练习。

26、简答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答: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学习方法比较直接、具体、单一,而学习策略有一定的概括性。②从理论上说,学习方法属战术的范畴,而学习策略则属战略的范畴。学习策略是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的过程。③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所必须掌握的。

27、如何理解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最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自觉地学习活动及其要素进行调控的策划和谋略。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学习策略是用于学习的计策谋略,是学习方法,规则等使用中的科学和艺术。②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自觉主动使用的。③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④学习策略的作用对象是学习活动及其要素。

28、简答如何运用时间管理策略?

答:①需要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要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能够灵活利用零散时间。

29、在学习中如何应用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主要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或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具体的方法有: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③多种感官参与记忆;④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⑤画线。

30、简答如何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

答: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在教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时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分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31、教师如何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答:①系统传授式;②专题讲座式;③学科渗透式;④经验交流式。⑤门诊指导式。

32、简答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

答: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意识性和调控性。具体讲,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有三方面:①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景有哪些变量,并且意识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②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并且明了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的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33、试举出几种认知策略,说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答:①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主要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重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具体方法有: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画线。

②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来增加理解新信息。精细加工策略主要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 ③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

在联系的建构,使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34、简答如何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做笔记”?

答:学习做笔记不仅仅是为了复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它来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教师要促进学生做笔记,需做到:讲的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学生做笔记时应做到:在笔记的每一页的边上留出几厘米的空白;做笔记时保留这部分空白;做完笔记后,在空白处用词和句子简要总结笔记。

35、什么是生成性学习策略?

答:生成性学习策略是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整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例如,可以成功地教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教学生讲解他所听到的内容。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36、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答: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同一个事件或情境能否成为问题,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指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分析问题时,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如画图表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问题解决的方向。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

来检验。如果假设在付诸实施之后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则假设就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不正确的。二者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37、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问题的呈现方式和问题情境;③习惯定势;④功能固着;⑤灵感;⑥原型启发;⑦情绪和动机状态;⑧人格特征。

38、请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①尝试错误法;②手段—目的分析;③逆向推理法;④选择性搜索;⑤类比;⑥简化。

39、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环境;智力;创造性人格。

41、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

答: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如某人有助老怜贫的品德,是指既对老者有外在的帮助,又有心理上的同情,二这里的行为帮助和心理同情其实也反映出此人对老者、贫者的态度。同时,态度和品德二者也有区别:①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个人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的态度特征中的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②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平,即价值标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时,才称为品德;价值内化的前几个阶段只能称为态度。

42、简要介绍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儿童道德的发展分几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0-12岁)。

43、试分析品德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答: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②品德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③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4、简要分析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

答: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分三个阶段:①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②认同: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③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45、简单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阶段模式?

答:第一种水平: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第二种水平: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第三种水平: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六阶段: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46、简答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除了建立课堂秩序外,课堂管理有着更深远的目标: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②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③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47、班集体的大小如何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

答:班级集体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①班级集体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③班级集体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④班级集体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小群体又常违背班级集体的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8、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

答: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应尽可能把事件的处理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如学生做恶作剧,教师一般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教师要表现出不

惊讶、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不训斥,或以目光或轻微手势示意该生不要这样做,或一笑了之,或因势利导。课后教师应找恶作剧的学生谈话,一方面对其教育,一方面了解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什么失误引起学生这样做。

49、结合实际,说说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管理好过渡期?

答:过渡期是课堂管理的“缝隙”,课堂秩序最容易打乱,为此教师应做到:平时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听到铃声,马上安静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能够立即组成小组,避免过渡期的混乱。过渡时,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学生做好准备。过渡时所有的人同时进行,不要一次一个学生的进行。

50、简答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的功能:①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②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③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④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焦虑。

51、简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

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一、学生因素:①厌烦;②挫折与紧张的发泄;③寻求注意与地位。二、教师因素:①要求不当;②滥用惩罚;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

52、简答班集体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班级课堂纪律不良的主要原因:①与课程有关;②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③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④学生的来源与学校的纪律。

53、气质的特征有哪些?

答:①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②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③气质具可塑性;④气质无好坏之分。

54、简答性格的结构特征?

答:性格的结构特征有:①态度特征:②理智特征:③情绪特征:④意志特征:

55、简答性格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

答:人的性格并不是四个性格特征的简单堆积,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性格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稳定性、可塑性。整体性: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协调地组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整体。多样性:性格特

征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结合,从而表现处性格的不同的侧面。稳定性:性格一经形成比较稳定。可塑性:性格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6、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①能力类型差异;②能力水平的差异;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能力的性别差异。

57、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①遗传素质;②环境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效能感和个性品质。

58、简答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个体主观因素。

59、简答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⑥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0、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素质教育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预防、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61、简要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答: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①智力发展正常,乐于学习。②情绪稳定而愉快,对事物有敏锐的反应能力。③意志力坚强,勇于面对困难。④乐于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①热爱生活,乐于完成学业。②理解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③接受他人,善于与周围人交往。④调整心态,合理看待情感变化。⑤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挑战。

62、简要分析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答:自卑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厌学心理。

63、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主体性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心理活动因素。

二、家庭因素:①家庭结构的影响;②家庭教养的影响;③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①教师的影响;②学业压力的影响。四、社会因素。

64、简答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答:①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②心理健康是学习进步的保证;③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65、教师需要扮演哪些社会角色?

答:①模范公民;②组织者和管理者;③教学设计者;④伙伴与朋友的角色;⑤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⑥反思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66、教师为什么要扮演学生的伙伴与朋友的角色?

答: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教师称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且应该做学生的同伴和朋友,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友好相处,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未来的教学在形式上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师生间的平等相处,可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方向转化。

67、国内外中小学生喜欢具有哪些心理特征的教师?

答:这些心理特征包括: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开朗、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

68、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

答:①组织教材的能力;②言语表达能力;③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④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⑤班级管理能力;⑥教育科研能。

69、举例说明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老师所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这些假信息引起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这种因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70、列举几种与教育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的教师的人格特征?

答:一:烦躁型、胆怯型和整合型。烦躁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烦躁、冲动和自发性的特征,缺乏精心的组织和调控;胆怯型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胆怯和焦虑,过于坚守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整合型教师以自控、有条例和目的性为特征。

二:具体—抽象倾向。是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倾向。倾向于具体的人往往关注于事物的细节和直观性,注重事物的特殊性方面;而倾向于抽象的人则喜欢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更关注事物的一般特征。抽象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变,较少专制和惩罚,这样的教师交出的学生学习更专心,更积极主动,更有合作精神,结果也更有成就。

二、论述题

1、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遗传因素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二、环境因素的作用: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

三、教育因素的作用: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

2、学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制约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这种潜能变成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者应做到:①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②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③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④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⑤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个体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儿童进入小学后,身心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从整个小学期来看,小学生身心变化比较平稳,身高体重记忆情感都比较均匀有序。具体表现如下:

一、身体方面:

身体素质方面:身高体重逐步加快;骨骼逐渐坚固,但易变性;肌肉有所发展,但力量尚弱。

体内机能方面:心脏血管不断增长,肺活量增加,肺功能增强。

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接近成人,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

二、心理方面:

认识过程的特点:感知方面逐渐完善,有意性精确性增强;记忆方面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注意方面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思维方面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想象方面从片断模糊向着正确完整的方向发展。

情感的特点:情绪情感富于表情化;情感内容逐渐稳定、深刻;师生、亲子关系融洽。

意志的特点:精力旺盛,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薄弱;完成任务时常依赖外部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与师生的相处中,能对行为加以对照,独立评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学会合作竞争的技巧。 品德发展的特点:道德知识系统化,形成相应行为习惯;道德认知能力逐渐发展;逐渐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三、学习的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特征,体现的特点有: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①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②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③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④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4、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一、身体方面:

身体素质方面:快速提高,力量增加、速度加快、耐力增强。

体内机能方面:心血管系统稳定,肺功能增强。

神经系统方面:功能更加完善。

性发育成熟。

二、心理方面:

认识过程的特点:感知方面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地、全面深刻地感知事物;记忆方面有意记忆占主导,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观察力方面能主动有意识的进行集中观察,并对其自我调控,精确性正确率提高,对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理解逐步深化,概括性更强;思维方面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分析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喜欢争论和怀疑,不迷信权威;想象方面多由现实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的,逐步摆脱了幻想。

情感的特点:情感丰富,体验深刻;对未来充满憧憬;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情感基本稳定;友谊感迅速发展;性意识觉醒,爱情萌芽。

意志的特点: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显著发展。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敏感好胜;重感情,但情绪波动大;易受社会环境及伙伴关系影响。

品德发展的特点:具备较丰富的道德知识,能客观全面地进行判断和评价;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得以强化。

三、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学生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①中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不适应;②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幼稚间的矛盾;③自我意识的增长和社会化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④感情外露和内隐的矛盾。

5、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①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②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③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失败的挑战;④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⑤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

6、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新颖;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④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⑤适当地开展竞赛。

7、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①学习迁移促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并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②学习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③学习迁移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精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④学习迁移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办法。

8、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①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②科学地选择教材和内容;③合理编排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④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⑤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9、 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答:①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②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④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

⑤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⑥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0、 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答:①及时复习;②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③适当过度复习;④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⑤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⑥组块化编码。

11、 作为教师,你将怎样指导学生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答: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给所学的信息添加更多的东西,如提供细节,给出例子,和其它问题产生联系,这些额外的信息将使所学信息意义更丰富,更容易记忆。

12、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教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答:首先是要了解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主要因素:自身发展水平、能力差异、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动机,以及教师自身的有关特征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等。 其次是需要设计好总计的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有:①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②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④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⑤应用适宜的教学方式;⑥传授具体的学习方法;⑦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⑧注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13、 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①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②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③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④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14、 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二、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犯错误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5、 结合实际,分析品德不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答:成因:①学生品德不良问题形成的客观原因: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②学生品德不良问题的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表现异常的情感;明显的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对策: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②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④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16、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管理?

答:①增加参与,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②保持教学的流畅性;③避免打断课堂教学;④管理好过渡期;⑤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⑥发动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17、 课堂上,如果出现个别学生破坏纪律现象,你作为教师,该如何针对原因,妥善处理?

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因素:厌烦;挫折与紧张的发泄;寻求注意与地位;第二方面是教师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教师缺乏自我批评。

处理: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②正确认识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③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④行为矫正;⑤心理辅导;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8、 结合中小学实际,谈谈如果出现班级集体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答:①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②教师解决纪律问题要靠自己;③教师要以身作则;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满教学热情。

19、 如何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①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②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气质特征;④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

20、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个体主观因素。

如何培养?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及时评价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根据性格特征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1、 怎样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答: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使其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学中始终贯穿美的教育,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或生动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③培养学生抗挫能力:营造健康竞争氛围,设置适宜的困难培养学生耐挫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⑤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协同配合。

22、 论述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教育?

答:原因:一、遗传生理因素:两性大脑的结构不同;两性的生理机能不同;两性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二、社会生活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教育策略:①教师端正观念,消除性别偏见;②了解学生,因性别而施教;③鼓励男女学生交往。

23、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①素质教育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预防、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策略有:①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④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24、 你认为,作为教师为什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树立威信?

答:威信是威与信的有机统一,是人与人、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的反映。在学校里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威信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威信的教师能被学生视为理想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

树立威信要做到:①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②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③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会影响教师威信的形成;④教师还要珍惜“自然威信”,这是一种教师职业本身所带来的一种不自觉的威信。⑤教师要拥有有心理容量,克服心理偏见。

25、 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教师需要做好心理调适,教师如何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

答: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智力与人格并重、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完人”,作为培养“完人”的教师,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师德素质、较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之外,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调适的方法有: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遵循规律,学会科学用脑;③认识压力,有效缓解压力;④热爱生活,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⑤善与人处,乐于合群;⑥积极进取,创新中获取成就感;⑦积极地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 补充题:

1、学习迁移的种类。

答:①以迁移的结果与性质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②以迁移的内容分,分为具体迁移和一般迁移;③以迁移内容的概括水平分,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④以迁移的心理机制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2、概念学习。

答:概念学习实质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3、规则学习。

答:规则学习是学生能够在体现规则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规则。

4、技能的种类。

答: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5、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答: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也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6、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行具有内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7、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8、元认知的含义。

答: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心理过程,即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组成。

9、资源管理策略的含义及包含内容。

答: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导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主要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等。

10、问题解决的定义、特点及类型。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一些列的认知操作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1、态度定义、构成、特征及功能。

答:态度是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态度的构成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社会时代性;间接性;针对性;概括性。

态度的功能:价值表现的功能;调节功能;过滤功能。

12、品德的定义及构成。

答: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3、课堂管理的概念。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答:①学校的领导类型;②班级集体的大小;③定型的期望;④班集体的性质。

15、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答: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特征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6、气质的含义。

答: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基本上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因素。

17、四种典型的个体气质类型。

答: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8、性格

答:性格是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9、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方法。

答:①主观经验判定;②社会规范角度;③临床诊断;④统计学角度。

20、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等级划分。

答:①心理困扰;②心理障碍;③神经症;④精神病或严重精神病。

21、教师态度的含义及教师态度形成方法。

答:教师的教育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的比较持久的倾向和姿态。

形成方法:①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热爱学生,树立科学的指导态度;③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

22、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3、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答: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强化功能;指向功能。

24、学习动机的含义。

答: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25、学习迁移的概念。

答: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26、技能的含义。

答: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创造性的定义。

答:创造性也指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8、课堂纪律的定义。

答:课堂纪律是指教师采取某些方法来防止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29、个性差异的含义。

答: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30、心理健康的概念。

答: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①教育通过培养政治领导人才服务于政治;②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于政治;④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①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③教育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3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①激活和传承文化的功能;②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③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④选择和整理文化的功能。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例如,现代女性的性成熟一般自12、13岁开始,至17、18岁止,男性一般比女性成熟的起始年龄推迟2-3年。 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答:①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②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④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8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答: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9 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文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

答: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1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

答:①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②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幼儿教育阶段—很多国家已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第二,小学教育阶段—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的结构有了一系列变化。第三,初中教育阶段—初中阶段被看做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把它和小学联结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第四,高中教育阶段—学制类型多样化。第五,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层次、类型多样化。第六,高等教育阶段—多层次,多类型。

12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②完全普及义务教育。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3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③是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

14学生的合法权利主要有哪些?

答:①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②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③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④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5学生的义务有哪些?

答: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才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6教师职业的性质?

答: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②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17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18新课程改革有哪些基本理念?

答:六点基本理念: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④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⑤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⑥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9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一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0、 课程实施要考虑哪些问题?

答: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和类型、结构进行规划。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21、 简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治疗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22、 简述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23、 教学过程有哪些规律?

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②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③知、情、意统一的规律。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4、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发展阶段?

答:①激发学习动机。②感知教材。③理解教材。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⑥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25、 如何理解和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答: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既要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观念来武装学生,又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要求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感情性,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科学性的灵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有以下四点要求:①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②坚持教学的思想性。③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起来。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思想修养。

26、 怎样理解和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图表、语言的形象描述等,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奠定基础。

直观性原则有以下四点要求:①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②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语言的直观。④直观手段的运用要适当,讲求实效。

27、 如何理解和贯彻巩固性原则?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持久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之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准确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并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打好基础。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②组织好练习、复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③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28、 如何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答:①教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②讲授要讲求语言艺术;③讲授要有启发性;④连续讲课的时间不要过长;⑤恰当地运用板书。

29、 如何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答:①鼓励学生要有发现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能得出正确结论;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学生能明确探索的目标和中心;④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⑤协助学生搜集、组织和审查有关材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从而得出结论。⑥指导学生对假设和答案进行验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⑦提高教师本身的科研水平。

30、 演示法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才能用好演示法?

答:演示法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易理解新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用好演示法,需做到:①演示之前要做好准备;②要注意演示的示范性、准确性;③要尽可能使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④要配合以讲解;⑤教具的演示要适时、适当。

31、 什么是讨论法?运用讨论法要注意什么?

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前教师要做好准备;②要围绕中心进行讨论;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④做好讨论总结。

32、 教师在设计谈话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紧扣教材,突出重点;②难易适度,由浅入深;③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

33、 如何选用教学媒体?

答:①依据教学目标;②依据教学内容;③考虑教学对象;④合理利用教学媒体的特性;⑤分析教学条件。

34、 课时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授课类型;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教学手段、教具、学具;教学重要方法;教学过程;板书和版画的设计。

35、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哪些要求?

答:①难易适度。②分量适度;③要求明确。④及时检查和批改。

36、 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好的方案?

答:①教学设计过程完整,环节明确,前后一致,是一个要素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②可实施性。③创新性。

37、 上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策略得当;④表达清晰;⑤组织严密;⑥学生积极性高。

38、 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答: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②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③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④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39、 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40、 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答: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1、 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疏导性原则?

答: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 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共同努力,来控制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43、 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平行性原则?

答:①精心培养坚强的学生集体;②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44、 我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答:途径有: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传媒类,辅导咨询类。 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45、 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①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②对学生学习的指导;③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④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⑤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⑥对教室设备的管理;⑦生活指导。

46、 如何建立班级组织机构?

答:班级中正式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班委会:班委会是班级的核心组织,其成员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的民主方式产生的。班委会一般由5-7人组成。

二、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内部可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这些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轮换,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47、 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答:①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③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氛围。④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48、 班主任在编排学生座位时要考虑到哪些因素,排列的方式有哪些? 答:①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考虑。②从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科上课的需要考虑。 排列方式有:秧田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圆形排列和U型排列法。

49、 班主任在组织班级例会中,要做好哪些工作?

答:①根据班级建设的需要安排班级例会内容;②根据班级例会内容确定活动主持人和其他工作人员;③做好班会活动的相关准备工作。④民主、高效地组织活动。

二、论述题

1、 试述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适应这种顺序性,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到高一阶段过渡,加强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坚毅和努力的品质,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 试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一、遗传素质。作用为:①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③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二、环境。作用为: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三、学校教育。作用:①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①选择性作用;②自觉性作用;③创造性作用。

3、 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一、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事,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精神和技术的准备。

二、五育之间互相联系。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教育实践中,应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教育。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应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当然,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 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的关系?

答:一、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层次上是不同的。

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全面发展教育是照应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提出的命题,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全面发展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如果所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则是行动、是方法,它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素质教育呼唤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设了平台,调整和改革了传统的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5、 当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首先要对师生关系有新的认识:①教育教学上是教和学的关系;②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③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④心理上是相容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是师生关系建立、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策略有:①树立新型的师生观;②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③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严格要求学生;⑥建立教师威信。

6、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答:①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表现在:①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热爱教师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④严以律己,为人师表。

②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知识。

③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说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研究能力。

④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热情慷慨、善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尊重学生、耐心温和等。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有:冷漠、孤僻、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经常骂人、对学生没有同情心等。

8、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了,请你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你的便”。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答:这个孩子的家长并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师生关系,而且不知道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以及其对学生的积极意义。对师生关系的认识:①教育教学上是教和学的关系;②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③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④心理上是相容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①树立新型的师生观;②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③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严格要求学生;⑥建立教师威信。

从以上认识可以得出,孩子即便不听话,但不听话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需要耐心引导。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公民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以爱为基础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的融洽,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消除障碍,加快教学要求的内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9、 试述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答:要转变课程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服务。具体要求有: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继续实行高中生毕业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10、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是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教学改革中仍处于核心地位。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接近,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的

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学会运用,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②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能力水平。能力发展的好的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③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有一定的条件:第一、学生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第二、学生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和发现,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巩固知识,注重启发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学会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11、 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效率。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①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②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③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④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教学方法;⑤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⑥根据教师本人的素质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此外,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时限等也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12、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答:因材施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②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进行教学;③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3、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看法?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称为他们自身的财富。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再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14、 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学习新知识时要注重联系实际;②学懂新知识后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③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④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15、 当前我国小班化教学发展有哪些机遇?存在哪些挑战?

答:19xx年起上海的10所小学进行了小班教学试点,每班学生最少19人,最多不超过28人,每班配备2.5名教师。

一、实施小班教学的优点。

1、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

2、学生的个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

4、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因材施教。

5、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

二、目前小班教育存在的挑战

一些学校把“小班化”简单地理解为人数少、教学条件优。不惜扩大普通班班额腾出教室,换上新型课桌椅,铺上红色地毯,装上冷暖空调,把教室打扮得光彩夺目。而教学的方式一成不变,还是应试教育的老面孔。学校对小班学生画地为牢,下课也不让学生走远,生怕学生受伤,不好向家长交待。普通班的学生怪父母不会赚钱,小班的学生自以为自己是学校的“白领”,这种“一校两制”把学生分成了“平民”和“贵族”,从根本上违背了义务教育让每一位适龄儿童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三、总结

小班化教育使学生大为得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班级人数少,活动空间增大,教学形式可灵活多变,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和互相交流的机会也相应增多,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形式则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老师的办公桌搬进教室,一天8小时与学生相处,作业当场面批,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利于进行个别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家长、教师都反映,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孩子个性特长和师生间的融洽程度等都高于大班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较强,尤其是自理、自治、自学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因些,小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小学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要从缩小班级规模出发,确立符合当代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致力于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校的教育教学机制。小班教学的核心在于教育思想和教师素质,需要在少数条件成熟的学校作进一步的试点,不能搞“一校两制”,更忌一哄而上。

16、 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课?

答: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策略得当;④表达清晰;⑤组织严密;⑥学生积极性高。

17、 怎样进行学习内容分析?

答:学习内容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安排什么杨的学习内容,才能够实现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它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目的在于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做好学习内容分析,可采用以下步骤:①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②泛读有关资料;③通读整个教材;④细读每一部分教材;⑤精读每一节教材。

18、 论述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及内容各部分的关系?

答: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五项内容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统一体。其中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五者不可分割,不能互相取代。德育内容体系是以五项内容为纬,以各项内容的不同层次为经,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解决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内容的倒挂、脱节、简单重复、脱离实际的问题。

19、 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20、 如果你接了一个新班,你将如何带领同学们进行班级组织建设? 答:一、建立班级组织机构。

1、新生班级准备工作:思想工作;组织准备;材料的准备;环境的准备。

2、建立班级组织机构:对学生开展班级组织生活的教育;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班干部的培养教育。

二、确立班级组织目标。

1、建立班级组织目标需要一个过程。

2、建立班级组织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三、形成组织常规。

1、结合入学教育进行组织规范教育:学校传统教育;班级生活规范的讲解。

2、在平时班级生活中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规范教育。

21、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班级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请谈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答:一、促进学生费智力因素的发展;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帮助小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④要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⑤培养学习的意志品质。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①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的自我规划,正确地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②指导小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④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22、如何组织好一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的组织工作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设计。①选择活动主题;②选择活动内容;③选择活动形式;④设计活动名称;⑤撰写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活动准备。①准备工作的组织;②准备工作的内容。

第三阶段:开展活动。①指导;②保障。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①总结的意义;②总结的原则;③总结的形式。 补充题:

1、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①教育全民化;②教育国际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个性化;⑤教育信息化。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③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有哪些?

答: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答: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5、课程的类型: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①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②根据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③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④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①政治的需要;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③文化传统的影响;④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⑤课程理论的影响。

7、课程的表现形式:

答: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8、课程计划的组成:

答:①课程设置;②课程开设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9、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答: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②教师的特征;③学校的特点;④校外环境。

10、课程资源含义及包含哪些?

答:广义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包含:①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②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③学生也是课程资源;④教学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课程评价的定义及课程评价的对象。

答: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导向和监控作用。

课程评价的对象:①对课程本身的评价;②对学生的评价;③对教师的评价;④对课程评价的评价。

12、教学过程的概念、本质及基本要素。

答: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①主体性要素,及教师学生;②工具性要素,即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依赖的所有要素;③目标性要素,即教学目标。

1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应注意什么?

答:①要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②要遵循学生认识活动的程序;③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④要正确处理循序渐进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14、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④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愉快的学习情绪。

15、如何选择与运用教学原则?

答:①根据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②根据所教学科和所承担的教育工作的特点;③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育观。

1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

17、教学设计的含义。

答: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原理,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与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

18、新课程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有哪些?

答:主要方式有: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19、中小学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20、一节新授课的基本结构。

答:一节新授课的基本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21、教学评价的含义、内容及功能。

答: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内容包括:对教室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检验和鉴别功能。

22、教学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答: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标准化测验;非测验评价。

23、德育的意义。

答: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4、德育目标的概念及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答: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

25、德育过程的要素和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6、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7、运用奖励与处分的注意事项。

答: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2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答: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9、班级管理的特点。

答:①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人领导②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③班级管理在班主任与学生人直接交往中进行。

30、建立班级组织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制定班级组织目标时,应以学校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②制定班级组织目标应以班级成员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要求为依据。③班级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31、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答: 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原则。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③民主性的原则。④开放性原则。

32、班级体建设的方法

答:①目标管理法②规范管理法③系统教育管理法④自我管理法

33、班级例会的特点

答:①常规性②民主性③事务性

34、奖励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实事求是,公正合理②要有教育性③要有群众基础④要着眼未来

35、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尊重学生的人格②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③讲究艺术。

36、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7、教育目的的概念。

答: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8、教育制度的含义。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管理规则。

39、校本课程(学校课程)的定义。

答: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学校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而研制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0、课程实施的含义。

答: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41、教学的概念。

答: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42、班级的定义。

答: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43、班级管理的任务。

答:基本任务有四方面: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44、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

答: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析:静态方面看,班级组织建设,就是建立起班级组织的架构,包括组织目标、组织规范和组织机构三个方面;动态方面看,就是把一个松散的群体,凝聚为一个组织,进而再把这个组织建设成为集体。

45、班级环境管理:

答:包括两方面:规范环境管理和物质环境管理。

一、规范环境管理:包括作息制度管理、教学秩序管理、考试纪律管理。

二、物质环境管理:包括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座位的编排。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

20xx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版本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学习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一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的历史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II感...

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教师心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1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关注情...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

超齐全20xx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

教育心理学(人教版)复习资料【自己整理考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119世纪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义务教育教学要心理化2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