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时间:2024.4.30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2014-5-19 )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1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2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 3

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4

【补充】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5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6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 7

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臵、定语后臵、状语后臵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臵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袁宏道《虎丘记》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宾语前臵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臵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臵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 8

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臵。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臵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9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臵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臵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臵?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10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臵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臵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11

5、普通宾语前臵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臵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三)定语后臵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臵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臵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四)状语后臵

现代汉语中状语臵于谓语之前,若臵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臵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 12

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臵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四)、主语后臵: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臵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 13

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臵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 14

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臵、安顿)……"。例如: 15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16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 17

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二部分相关训练

请在本学期所学文言文课文中,找出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文句,以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名: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臵:

18

定语后臵:

状语后臵:

附参考答案: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臵: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19 (河伯)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定语后臵: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臵: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20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2、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臵句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安在沛公能急人之困也 D、何由知吾可也

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臵句的一项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选出不属于状语后臵句的一项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 21

诸候

C、青,取之于蓝 D、虽董之以严刑

6、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臵水中 B、吾从而师之

C、沛公居山东时 D、百姓之不见保

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何以能鼓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夫水,智者乐也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0、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而诸侯敢救赵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客有吹洞箫者

11、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句读之不知

C、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D、会于西河外渑池 22

12、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王语暴以好乐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为大梁夷门监者 ②至于激于义理者不然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④忌不自信

⑤见羽旄之美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⑦未可以为信也

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⑨赵氏求救于齐 ⑩南冥者,天池也

A、①⑩/②⑤/③④/⑥⑧⑨/⑦ B、①⑦/②⑩/③④/⑤⑥/⑧⑨

C、①⑩/②⑧/③④/⑤/⑥⑨/⑦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14、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 ⑤居则曰:不吾知也 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①⑧/②⑦/③⑤/④/⑥⑩/⑨ B、①⑤/②⑦/③⑥/④⑨/⑧⑩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⑩/⑨ C、①⑧/② 23

⑤/③⑥/④⑩/⑦⑨

15、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秦王

不怿,为一击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戍卒

叫,函谷举

C、断头臵城上 有碑

仆道

D、而今安在哉 余是

以记之

16、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师不必贤于弟子 尝学瑟琶于穆曹二善

B、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秦虎狼之国

D、俯察品类之盛 时有宦人密视君者

17、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未之闻也 ⑤下流多谤议 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⑦不能容于远近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 ⑨战于长勺

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⑿何故不使知

24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臵句:

定语后臵句: 状语后臵句: 省略句:

18、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 莫乐为人君

② 惟其言而莫之违

③ 师旷侍坐于前

④ 太师谁撞

⑤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⑥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⑦以为寡人戒

1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25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参考答案

1、B(B项为宾语前臵句) 2、C(C项为状语后臵

句)

3、A(A项为状语后臵句) 4、B(B项为判断句)

5、A(A项为宾语前臵句) 6、D(D项为被动句)

7、D(D项为一般句式,其余为宾语前臵句)

8、B(B项为宾语前臵句,其余为被动句)

9、D(D项为定语后臵句,其余为判断句)

10、C(C项为状语后臵句,其余为定语后臵句)

11、B(B项为宾语前臵句,其余为状语后臵句)

12、A(A项为状语后臵句,其余为省略句)

13、C(依次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定语后

臵句、状语后臵句、省略句)

26

14、A(依次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状语后

臵句、省略句、定语后臵句)

15、A(A项分别为判断句和省略句,B项为被动句,C

项为省略句,D项为宾语前臵句)

16、B(B项分别为被动句和一般句式,A项为状语后

臵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定语后臵句)

17、判断句:①③ 被动句:⑤⑦ 宾语前臵

句:④⑾

定语后臵句:②⑩ 状语后臵句:⑧⑨ 省略句:⑥⑿ 18、

①省略介词?于?,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 ②宾语前臵,只有是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

③状语后臵,师旷在前面陪坐。

④宾语前臵,太师撞谁?

⑤状语后臵,现在有小人在旁边说话。

⑥判断句,这不是当国君的人说的话。

⑦省略代词?之?,把他的话作为我的警戒吧。

19、(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

释和?不朕欺?的语序)(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

么能过分给他加罪?(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

进言的人。

二、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臵 D、定语后臵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臵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 )

2、大王来何操?( C )

27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

4、是以后世无传矣。( C )

5、而君幸于赵王。( B )

6、惟你是问。( C )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 )

8、沛公安在?( C )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A E )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C )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 )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 )

15、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 C )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C )

17、项王则受璧,臵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臵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E )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 A )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A )

22、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E )

23、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 28

臣言。( E )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G )

25、战于长勺( F )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D )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E )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A )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 D )

30、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E )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D )

32、至则无所用,放之( 于 ) 山下。( E )

33、惟余马首是瞻。( C )

29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式二,被动句式三,省略句式四,倒装句式五,固定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①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当立者乃公子…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必修一lt判断句gt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1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名词若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所名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

文言文句式小结

文言文句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2沛公军霸上省...

1、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一词义扩大1把ba古义动词握住端着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今义握住把持介词将量词2股gu古义名词大腿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今义大腿事物的一部分量词3竟jin...

【常考知识梳理】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例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练习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忆固定句式的类型2会翻译各类型的例句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2奈...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