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时间:2024.3.23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目标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三个方面。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发展规划以及建设计划,对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使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系理论实践相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贯穿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一体化教学,建立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与素质。

打破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惯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个专门化技能平台,进而完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实用性、可操作性,在构建、实施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并具有较强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

2.构建“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

建设以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结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建成7门网络课程,7门核心课程。

3.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逐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逐步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1)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同时,依据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加大本校教材的开发。

(2)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实际任务来驱动教学,把单纯的理论和实作有机结合,把相关相邻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能将多种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教学的要求;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懂技术、具有项目实施能力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培养2名高职称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骨干教师、聘请8名企业兼职教师,从而形成校内专职教师19人(含4名专业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8人,总数达到30人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立足教学,兼顾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中,突出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扩建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实训室和CAD/CAM实训室,新建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梯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和创新实训室。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新建14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

二、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三、专业建设资金执行情况

按照建设任务书资金预算,本专业建设资金预算300万元,实际投入    万元,资金到位率约%,

并有效使用到各专业建设中,具体各专业资金预算和执行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项资金执行情况分项明细表

四、项目建设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效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三能力”(“扎实的职业岗位能力、突出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良好的工作协作能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通过对机电职业岗位群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行为能力进行分析、归纳,构建能力教学主线。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复杂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及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与设计和机电设备销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并将课程体系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效果良好。

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突出能力、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专业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学生项目开发能力为目的,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局限,优化整合课程,推行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最新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校企合作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我们已经建立按照企业标准搭建的软件开发平台,并且在校企合作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项目案例库,形成“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

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综合素质能力这两个目标,我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做了整体的修订。首先是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其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40%,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有专周实训课程。这样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双向不断的反馈、思考、修正和提高,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相互验证、补充和提高。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课程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向和数控技术方向两个方向,开设课程总表见表3。

表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课程总表

3.课程资源建设

(1)核心课程建设

成立核心课程建设团队,编写核心课程建设任务书。完成《机械制图》、《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等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数课程资源数字化,并投入使用。建成了《机械制图》、《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工艺》《数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原理与维修》《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9门核心课程网站,并已投入使用。

(2)网络课程建设

建成7门网络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学习、拓展职业能力的学习平台。成立了网络课程建设团队,编写网络课程建设任务书。建成了《机械基础》、《机械CAD》、《计算机绘图》、《焊接方法与设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7门网络课程网站,并已投入使用。

(3)教材建设

配合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目前,《机械制图》(第二版)、《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二版)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PLC应用技术》教材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机床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已出校内讲义。 完成各门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在课程网站上发布。

(4)精品课程建设

建成了《机械制图》、《塑料模具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3门级精品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1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1)建设目的

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教学的要求;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2)主要建设目标任务

定期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学培训,增强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开展教师教学设计比赛、精品课程评比,年级统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经过两年建设,力争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2名在省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11名,“双师型”教师20名,稳定的兼职教师达7人,下企业顶岗实践教师数达到专业课教师的95%,通过提升学历、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提升,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和任务如表所示。

表4: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单位:人

(3)建设资金投入预算

表5:教师队伍建设预算

2、师资队伍建设完成情况

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励教师成功,学有所长,不断进步。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早日成才。根据机电工程系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三年)目标规划的总体安排,到20##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建设了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做出了重要保证,师资队伍经过3年的建设,已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专业教师数量适当,整体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培养和造就出了一批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切实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实现了教师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的过程。

(1)制定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

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这是学校兴衰的关键,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首要任务,从学校层面到系都制定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和方案,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聘用文件》等实施性计划。明确了目标、规划,制定了方案,使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合理、高效运作。

(2)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

以“教师发展为本”,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健全教育教学奖励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评聘分离,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制度了《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专业带头人暂行规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种教师的能力要求、资格条件、申报、审批、待遇等制度,使师资队伍建设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搞活用人制度,通过师资队伍的管理竞争流动,基本上形成骨干教师“稳得住,进得来”,不胜任或不合适教育的人员出得去的良性态势,形成“上岗靠竞争、聘任靠实绩、报酬看贡献、考核看实效”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已经完成了孔杰和占刚2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两位教师获得了副高职称,取得了硕士学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有一定造诣,谙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到国内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熟悉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现状,具有国际视野,能正确预测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具有主持中型项目开发的经历,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了解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和桥梁作用。主持专业建设,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编写教材;组织本院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组织召开高水平的专业研讨会和面向学生的讲座,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把握行业脉搏。

(4)骨干教师的培养

已经培养毛卫秀等11名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分期分批到中达集团、振华公司等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同时从振华公司等企业聘用7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既熟悉PLC编程操作又精通机械加工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达到省级技术能手技能水平的技术工人担任骨干教师。通过培养与引进两种方式相结合形成一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的能力。

(5)“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

创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使用激励措施,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进行项目改造等途径,建立“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主要通过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业进行不少于5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比例达到教师的82.3%。

(6)青年教师的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参与课程建设,支持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历水平。20##年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含在读)的比例有显著提升。每年组织一次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打造了一支“敬业爱岗、技能精湛”的技术服务团队。

(7)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三年内从振华电子集团、中达、振华科技、宇光科技公司等自动化技术领先企业中聘请了8名专家、技术骨干作为长期稳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体系开发,与专职教师共同编写自用教材、建立教学资源库并承担实践实训教学。同时,注重对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通过“专兼互培”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支层次和结构多样化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超过了骨干教师的50%。

(8)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机电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专业群师资队伍情况如下表:

表6: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师资队伍统计  单位:人

3、取得的成效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研、教改、学术研究,开展了各种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及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8篇、已出版教材6部、完成了17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获得以下奖项:

表7:教师队伍所获奖项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成效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建设目标是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力求具有真实的职业氛围,按专业群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配套,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建设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校内实训室。继续加强现有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训的比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8所示。

表8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改思路,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常年保持与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新建16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如表9。

表9 校外实训基地与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一览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建设主要成效如表10所示。

表1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主要成效一览表

五、特色与创新

特色和创新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没有办学特色的学院就无法生存与发展。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在办学理念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素质教育、特色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院发展史一样走过了近40年历程。从1973年创办的“贵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开始,到20##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职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也为国家建设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出特色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校内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机电一体化模拟实习,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实践到机床电器维修,到实训室的不断完善,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新形式。

2、依托校企合作,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着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着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机电一体化类专业。我院在和企业合作中成功开办了“台达班”“富士康班”等合作方式,不仅学生就业有保障,而且学生就业的质量也高于同类院校。

(三)、明确专业特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1、建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

2、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使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3、大力推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成效

结合专业特色和地区行业企业情况,创新探索并深入实践“校+企”的合作模式,在专业建设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下,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实际建设情况,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后,深化“2+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和保障制度,制定了《“行业订单”实施、管理办法》、《项目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条例。

深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企业资源,开发实训项目;模拟企业环境,开展生产实训;聘请企业教师,规范工作行为。同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台达集团等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培养班,众多学生通过订单班的学习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并就业,学生体现出的高素质高技能受企业的好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稳步提高。学生的双证制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参加2010“2010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与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 荣获全国三等奖;参加“20##年第四届“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 荣获全国三等奖。                                                                  

机电工程系

20##年12月

更多相关推荐:
机电一体化个人总结

回首三年来的大学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用心就一定能赢得精彩!这段大学生活,给了…

机电专科总结报告

说明总结报告成绩均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级记分

机电一体化毕业个人总结

机电一体化毕业个人总结回首四年来的大学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用心就一定能赢得精彩这段大学生活给了我...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习报告总结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很自豪和骄傲。但是在新时代的情况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只要你跟不上,就会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就得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做人之不敢做,走人之不敢走,让我们的社会在我们的带领…

机电一体化总结

第一章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机电一体化是在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向机械工业领域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从…

机电一体化实训小结

我很有幸能在暑假里用自己空闲的时间来参加这次的实训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在学校里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即将在下学期毕业并要找工作的在校学生来说,这样的实践…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习报告

机电工程系毕业实习报告题目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xx年05月10日附件9毕业生毕业实习报告撰写说明毕业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机电一体化重点总结

机电一体化重点总结,内容附图。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范文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范文gtXXX实习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实习单位实习时间X年X月X日X年X月X日一实习目的终于等到了实习的时候了很早以前就从师兄那里打听到了有实习那时候可以说是急切地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

20xx届毕业生实习报告系部名称机电工程汽车系专业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班级20xx级4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xx年6月30日13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报告工艺过程熟悉工件的编程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实践单位扬州骏升科技有限公司实践课题机电一体化的实践实践内容一实习的认识与意义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时光匆匆岁月流梭转眼为期一周的车工实习结束了在实习期间虽然很累很苦但我却感到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学到...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报告

不知不觉实习阶段已经接近尾声回想在学校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在实习的期间我换了两份工作在电子厂当过巡检在金属制品厂技术部学制图和企业管理其间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广从纯水的检测到发热片的加工...

机电一体化总结报告(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