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

时间:2024.4.27

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理论

第一节教育与学校教育

一、教育

1、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本质性规定,在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话(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3、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4、教育的本质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学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思想

孔子:创立私学 孟子:性善论,四善端 《学记》:教学相长,尊师重道,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培养治国人才,产婆术 柏拉图:培养哲学家和政治家,男女应受同等教育,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追求理性,公共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3、教育学的创立和变革

(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 ①教育要适应自然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③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爱弥儿》自然与自由教育,教育应顺应儿童本性,用自然方法培养自然人

(3)裴斯泰洛奇: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受教育者脑、心和身体都得到发展,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5)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步骤

(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学理论。

5、学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现代学校的产生

1、中国的学校正式产生于夏商周时期。

2、近代学校所具有的新特点: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德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育内容机构日益丰富,增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并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

四、学校教育的功能

1、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经济和现代化功能

3、学校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4、学校教育具有个体发展的功能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2)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

(3)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

五、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 4、教育途径

六、学校教育的任务:1、教学,智育发展任务。2、德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3、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

七、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专门性。2、组织严密性。3、作用全面性。4、内容系统性。

5、手段有效性。6、形式稳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求的人的总和。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①个体本位论:教育目的观点认为教育要服从人的生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求 ,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②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点认为要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

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评价功能。

5、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③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

1、教育方针: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1)初中阶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高中阶段:①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爱国、爱党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优秀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振兴民族和为社会进步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③遵纪守法,有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④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有科学人文素养,有知识技能、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强健体魄,顽强意志,健康生活方式和审美,初步独立生活,职业意识、创业精神、人生规划能力 ⑥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交流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

三、教育制度

1、①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②侠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给及各类学校的总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各级学校系统: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 各类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

2、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①政治制度 ②经济基础 ③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④我国学制的历时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制度

(1)①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②19xx年通过《义务教育法》,20xx年6月29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①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②19xx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学专著《终身教育》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成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

④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革发与发展的影响:a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b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 c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d由注意人的“受教育权”转向注意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重视幼儿教育并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接近 (4)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

(5)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功能系统,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及文化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里发展两个方面。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发展具有顺序性 ②发展具有阶段性 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发展具有互补性 ⑤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 2、环境 3、主管能动性 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章教师及教师发展

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

一、教师职业的诠释

1、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以称之为教师。狭义上将,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2、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3、教师的作用: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工程师,成长的促进者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定位决定的复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1、传道授业者 2、朋友 3、榜样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研究者

6、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要求 7、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素养是指教师为了履行职责、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素质修养。包括:

1、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1)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 (2)心中要有爱

(3)做自律的榜样(自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规划、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反省)

(4)热心和有幽默感 (5)有可信任感

2、全面完整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特定的专业知识 (2)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3、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

(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4)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

4、教学机智,包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能帮助教师认识教师专业自我 2、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接受正式教育之前) 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生)

3、生存关注阶段(入职初期) 4、任务关注阶段(能力掌握)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2、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3、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4、合作:整合团体智慧

5、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人格的形成。

2、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教师方面: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②教师领导方式 ③教师的智慧 ④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许多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教师喜欢自己,就会主动亲近这位教师。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等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要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第三节教师反思及其方法

一、教师反思的含义及其内容

1、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教师反思的内容: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对行为过程的反思,对活动反思。

二、教师反思的意义

1、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而且,反思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

3、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形成习惯,并将反思结果自觉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职业的成熟度

4、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三、教师反思的方法

1、教学日志 2、教师学习审计(一般以学期或年为单位)

3、教育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

教育案例的基本特征:

①讲述的是一个关系教育的故事或事例 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戏剧性的冲突 ③叙述具体、典型、特殊、而不是对事件的笼统描述和抽象化、概括化的说明 ④对事件、地点和必要的背景及因果关系有所交代 ⑤对教育行为的描述能够反映出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动机和需要等 ⑥要反应事件发生的特定教育背景

4、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例”,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教师“写”教育事件实际上就成为转变教学观念与变革教学行为的一种行动方式。

5、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教研活动。

6、教学课例:是指对一堂课进行课堂教学实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对这堂课进行的阐述分析与反思。

第三章 教育研究与校本研究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含义: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过程。

二、教育研究的特征

1、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

2、教育研究要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做好资料收集

3、教育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的认识活动

4、教学研究应具有创造性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1、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 2、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3、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是人类认识事物最古老、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法

(3)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4)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2、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所需的资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1)访谈调查法

访谈是一种研究性访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的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是根据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编成标准化问卷,然后发给调查对象,根据回收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3、实验研究法:就是研究组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合理控制、创设一定条件,对被试者施加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者的变化和教育效果,从而验证假设,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前哥比伦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在19xx年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次系统的将行动研究的定义运用到教育中来。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

第二节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研究为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这种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和要素

1、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1)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2)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3)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2、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的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了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自我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校本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要素,也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前提

二、校本教研的过程

1、教学问题 2、教学设计 3、教学行动 4、教学总结

三、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1、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

(1)集体备课 (2)定向研究 (3)案例教学

校本研究形式还有说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反思教学、沙龙会谈等,在校本研究中都可以灵活运用。

2、校本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1)教育日志: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中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日志一般包括事件、地点、人物、事件

(2)教育案例:是含有教育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在教育现场中的典型事件

(3)教学课例:教学案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开展的,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反思为基本线索;而教学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问题指向,并且实际情境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通常是举例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

四、校本教学研究的管理

教学研究的机制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即采用上级行政推动的方式开展教研工作;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以基层学校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

第四章依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

第一节教育法律原理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教育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教育法的特点:

(1)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2)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

(3)教育法具有多变性 (4)在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

二、教育法律规范

1、教育法律规范,又称教育法律规则,是教育法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国家在教育方面意志的,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体规定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法律后果,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教育行为标准或准则。

2、教育法律规范的特征

(1)提现国家意志的最高地位和效力的社会规范

(2)规定教学参与者权利和义务,维护教学秩序,具有明确性

(3)使用对象和适应范围具有普遍性

3、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假定(法定条件)、处理(行为准则)、奖惩(法律后果)

4、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1)按处理部分内容不同可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安确定性程度可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

三、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分为个人、组织机构和国家三类

(2)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三方面

(3)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依据法律规定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3、教育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1)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规定和调整的教育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义关系

4、教育法律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型的,一般称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一类是横向性的,一般称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5、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真正引起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亡是符合教育法律规范设定条件的法律事实。

四、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1、教育法的制定

教育法的制定程序,又称立法程序,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制定(包括修改、废止)教育法的法定步骤和阶段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 (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

(3)教育法律的通过 (4)教育法律的公布

2、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律的实施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运用和实现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可以有两种方式:法律的遵守和法律的使用

(2)教育法的遵守就是任何组织与个人的活动都按照教育法规定的要求行为,分为行使教育法规定的合法权利、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育法规定的禁令三类

(3)教育法的使用是教育法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

(4)教育法的监督,广义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依法对实施监督;狭义是指国家专门法制监督机关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节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1、学校的权利:办学自主权是学校专有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对受教育者办法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挂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法》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我国在第一次在法律上确定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和神圣性,并对教师的概念在法律层面进行明确界定

1、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简称为指导与评定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物质保障权。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

(6)参加进修或其他形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2、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习爱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和《教育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6)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法律意义上的学生指的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1、学生的权利

(1)接受、享用教育的权利,即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这是保障学生参加学习,接受教育、享有实质性受教育权的的前体和基础,也是学生手教育权的具体体现

(2)获取物质保障的权利,即按照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它体现了国家政府对学生提供完成学业的物质保障的重视,也是学生的一项实质性权利

(3)获得公正评价与相应证书的权利,即在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即对于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起诉

(5)法定的其他权利,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依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 2、学校的行为违法

3、学校行为必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

4学校主管上有过错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2、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

(1)权利受到损害是教育法律救济存在的前体,如果权利未受损害,就无所谓救济

(2)教育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是对损害的权利的弥补

(3)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3、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

(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2)维护教育法律权威

(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行政 (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4、教育法律救济途径

(1)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学社申诉

(2)教育行政复议

(3)教育行政诉讼

第二部分中学课程与教学

第一章课程和课程理论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二、课程类型

1、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第二节课程理论

一、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设计、课程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

二、课程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话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

主义和永恒主义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系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4、存在主义课程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第三节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范畴,每一个范畴都提出具体的观点、主张以及实现这些观点和主张的程序和方法,并且经常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1、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级二进行课程设计,是20世纪出开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目标理论的奠基者是现代课程论之父博比特。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

①确定教学目标 ②选择教学经验 ③组织教学经验 ④评价教育计划构成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模式是以著名教育哲学家彼得斯的知识理论为依据。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中。

五项过程原则:①教师应该与血色素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②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有中立性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 ③探究具有争议性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 ④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需达成一致意见 ⑤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2、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刚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课程标准的内容:前言(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2)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①为学科的教学提出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②编写教科书和教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学校和教师应该全面彻底领会课程标准内容,并贯彻实施 ④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和教科书:教材是教学的材料。侠义的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

四、课程目标的确立

1、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广义的课程目标,指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多层次的

2、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3、课程目标的分类:生成性课程目标、行为取向性目标、表现性课程目标

4、课程目标的确定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五、课程内容的挖掘与转化

1、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达到

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

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观点:课程内容是学科内容的总和、课程内容是学习活动、课程内容是学习经验

2、挖掘课程内容的方法与思路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3)创造性开放和使用教学用具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6)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8)开放和利用乡土资源

3、课程内容的转化:①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构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学习)

六、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族课程决策过程

第四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目标

1、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1、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 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三、新课程设计的特征

1、课程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2、由集中统一的模式向更加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模式转变,走向权利分享

3、课程综合化得到重视,注重学生灵活与综合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四、新课程的实施

1、把握好新教材的内容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关键

2、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

3、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

4、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系,是目前实施新课改最大的绊脚石

五、新课改的三级管理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第二章 教学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1、教学四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活动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学校教学

学校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学校教学的特点

(1)学校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 (2)学校教学具有周密的计划

(3)学校教学是基于预成课程的教学 (4)学校教学具有高速度高效率

2、学校教学的任务

学校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根本途径,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教学目标耳朵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

(1)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

(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第二节 教学过程及其规律

一、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1、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和目的等合规律地、现实地、构建、生成和开展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过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矛盾

3、教学过程的特点: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②教学过程学生认知的间接性 ③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④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不同学说:认识说、实践说、发展说、统一说、多质说

2、当代的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与基础应是师生的互动和交往,教师应该明确的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说的主体地位、师生主体间的关系

三、教学活动的规律

1、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 2、教师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 4、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

第三节 教学理论

一、教学理论发展

1、思孟学派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与学问题的著作

2、西方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克拉,他的“教授之术”的研究开拓了作为理论形态的教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3、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教学理论研究迈入系统化阶段

二、主要的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刺激─反应理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下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的得到了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概率

2、认知教学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

(2)心理学基础:强调知识获得和每部心里结构,将知识获得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

(3)认知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布鲁纳的科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内部规律体系

3、情感教学理论

(1)代表人物罗亚杰,人格发展的情感教学理论

(2)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如何学习的人

(3)关于教学方法,认为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与

学生互相信任;课堂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发、互相支持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早期构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维果斯基和布鲁纳,新构建主义代表人物有加得纳、古德曼、布鲁克思

(2)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的过程

5、多元智力教学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加得纳雨19xx年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提出,并在其后研究中完善的

(2)多元智力包括: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学家的智力

6、反思性教学理论:19xx年由箫恩提出,倡导教师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应该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7、有效教学理论

(1)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是看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

(2)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三、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

1、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 2、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

3、提倡构建的知识学习 4、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5、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7、强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第三章课堂教学与教学技能

第一节课堂教学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一、课堂教学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中,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双主体活动

二、课堂教学意义

1、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

2、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

3、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三、课堂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四、中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应注意,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讲究语言艺术;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

2、谈话法:教师应注意,做好充分准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总结

3、讨论法:教师应注意,选好讨论内容;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善于引导

4、练习法:注意,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指导正确练习方法;合理安排练习步骤;科学掌握练习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练习方式多样化

5、演示法:实物或模像,示范性实验

6、读书指导发

7、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课堂教学设计(课前核心要素)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1、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整体系统、目标分解、难度适中

(2)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具体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对象

(3)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习者;行为动词,是用以描述学习者形成的可观察的、课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对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最低水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程度

(4)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体验或表现性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充分的学情分析;科学的教材分析;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

(2)教学过程设计原则:趣味性;灵活互动性;因材施教;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

(3)教学内容组织

3、教案设计

(1)课题计划:课题、教学目的、课型、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课时安排

(2)课时计划: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二、课堂教学技能(课中环节)

1、导入技能:是指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1)导入技能的作用: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2)导入技能过类型:衔接、悬念、情境、设疑、演示、实验、典故、实例

2、教学语言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的激发学生积极地学习情绪所运用的语言技能。

(1)语言技能原则:学科性和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简明性和启发性

(2)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引入、介入、评核

3、提问技能: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

(1)提问类型:回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提问技能原则:适应年龄和个人特征;明确简单易懂;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已学知识,适时提问;共同思考心态,不强制;不代替,侧面启发引导;分析和确认问题的结论

4、讲授技能:又称讲解,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教学方法。有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问题中心式

5、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以及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料的转换方式

(1)呆板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2)变化技能分为三类:教态的变化、信息传递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6、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与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主要类型有:

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变换方式强化等

7、演示技能: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的一种方式,如运用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演示,是最有效率的学习。主要类型有:分析法、归纳法、展示法和声像法

8、板书技能:是教师在版面或屏幕上书写和设计文字及其他符号的技巧

(1)板书技能应用原则:从教材出发,联系教学目的;注意启发性、条理性、简洁性;注意文字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备课时设计在教案本上

9、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的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主要类型: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节、领悟主题

10、课堂组织技能:教师不断的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主要类型:管理性、指导性、诱导性

第三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育模式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道尔顿制,分组教学

1、班级授课制: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课时数和教学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班级课的类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

(2)班级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巩固知识内容

2、课堂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个别辅导,小组教学,现场教学(教师结合一定的生产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同现场有关人员共同组织的教学)

3、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于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1)传递—接收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提出要求—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体验情境—总结转化

(5)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定向(明确所学目的)—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掌握)

第四节 怎样上好一堂课

一、上好一堂课的意义和标准

1、上好一堂课的意义:课堂是教学中最为平常、最为普通、最为细小的细胞,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现代教学组织单元,是教师生命中难以舍弃的一个职业活动领域。

2、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的功能,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人生的情感、感受生活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

二、怎样上好一堂课

1、教法调控 2、兴趣调控 3、语言调控 4、情绪调控 5、反馈调控

第五节 听课、说课与评课

一、听课

1、听课类型:检查型、评比型、观摩型、调研型

2、听课具体要求

(1)课前准备: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自主教案,提出困惑和问题

(2)课堂听课: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关注辅助手段应用和板书设计,关注练习设计和知识扩展,全身心投入从教师、学生、学习三方面体验分析。

(3)课后工作:做好听课记录,做好课后分析

二、说课

1、说课的含义: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将及时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以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课题的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口头表述该课题教学的具体设想、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1)说课类型:课前说课、课后说课、评比型说课、主题型说课、示范型说课

2、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

3、说课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三、评课

1、评课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语言,课堂板书,教态,学科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

第四章 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质量

一、教学质量的含义

1、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的优劣程度,即教学活动本身和满足主体明确或隐含需要两方面特性的的统一。

2、教学质量的内容

(1)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结果质量

(2)教学质量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

(3)教学质量包括为教学所提供的人与物的资源质量、教学实践质量、成果质量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师结构与素质 2、教学大纲与教材

3、课程教学档案 4、实践教学条件

5、现代化教学手段 6、教学经费

7、教学设施 8、教学改革

9、教风与学风 10、教学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与教学质量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三维目标的核心是要使学生全面发展:

(1)关注每一个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三维目标的要求:

(1)处理好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2)要在教学重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为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1、指挥定向功能 2、判断检查功能 3、反馈调节功能 4、激励反思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1、按评价基准不同可分为

(1)相对评价:在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与基准比较

(2)绝对评价:在评价对象集合外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

(3)个体内差异评价:比较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和不同侧面

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照按评价的方法不同,课将教学评价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4、按照评价目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和工作性评价

5、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客观性原则 6、指导性原则无

五、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 (2)评价的目的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3)评价的来源应是学生的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

2、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2)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应积极互动

(3)为学生构建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保障 (3)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关注学习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反思

3、后现代主义对教学评价的启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

六、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及实施

1、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

(1)学生学习表现指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只要包括三方面:①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学生的参与程度 ③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教学行为指标

①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②教材内容的处理与转化

③学习环境的营造与管理 ④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3)教师基本素质指标

①教师的教学观念 ②教师的教学态度

③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④教师的教学技能

(4)教学特色指标:教师在教学中一项或几项基础指标发挥的特别突出,或者基础指标之外的活动具有独创性

2、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

(1)过程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行教师评价

(2)结果评价:教学管理人员、同行和教师本人评价;学生及其家长参与评价

七、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特点

1、以提高教学水平为教学评价的目的 2、强化师生称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3、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调定性评价

4、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评价

八、教学测验

1、教学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及难度

(1)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者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2)信度是对测量的一致性或可靠性程度的估计

(3)难度是指测验的难易程度,难度值P=答对人数R/被试人数N×100%

(4)区分度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

2、测试题目的类型与编制

(1)客观式测验:正误题、选择题、配对题、填空题与简答题

(2)论文测试

3、测试成绩的分析与解释:算数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数

第三部分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章知识与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念

一、知识的概念

1、狭义的知识指一般意义的知识,指语言或言语活动中的各种符号信息

2、广义的知识不仅包括语言信息,也包括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经验、操作技能等,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互动过程中获得经验的固化,能够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二、知识分类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理和理论等

(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三、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1、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的

2、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产生式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即在某一条件下会产生某一动作的规则,它由条件项“如果”和动作项“那么”构成;程序性知识获得包括陈述阶段、联合阶段、自动化阶段。

四、学习的一般过程

1、知识的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学习者将言语符号中的知识内化为个人内在认知结构中具体知识的过程

2、知识的学习一般经历: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

第二节 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一、概念的学习

1、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

2、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概念应包含概念名称、概念属性、概念定义和概念特征

3、概念分类: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二级概念),易下定义概念和难下定义概念

4、概念的获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最主要的方式;概念教学的方式包括:例规法和规例法

二、原理学习

1、原理又称规则,是对几个概念间关系的说明

2、原理学习的过程:对概念的学习,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合理运用原理

三、问题解决学习

1、问题解决是指从一个待解决的情境转移到解决方案的情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遇到的所有问题

2、问题解决的过程:

(1)问题解决的三个方面: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①理解并表征问题 ②寻求解决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类比法、爬山法) ③尝试使用某种解决策略 ④评价结果

(3)问题解决影响因素:①个体知识经验与知识结构 ②反应定势与功能固着③元认知过程

第三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2、学习策略的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外显性和内隐性,主动性和迁移性

3、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4、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①知识基础、 ②对以往学习策略的监控、 ③对知识获取的态度、 ④对学习策略的训练

二、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是指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不断重复的过程,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2、精加工策略:是指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或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帮助学习者保持新信息的策略

3、组织策略:组织知识的条理特和层次,有两种:归类策略,纲要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计划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策略

2、元认知策略三种类型: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

1、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①时间管理策略 ②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③环境设置策略 ④外援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章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概念

1、广义的学习包含了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国,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或学生的学习,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最终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二、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维持平衡的途径 2、学习能促进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

3、学习推动人类的进化

三、学习的分类

1、加涅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系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四、学习理论概述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性条件反射就是一个刺激替代的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原先的,能自然引发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

2、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律

(1)消退: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2)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

(3)分化:分化时为了避免泛化,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其他刺激不反应的过程。

(4)高级条件反射:中心刺激替代条件刺激与反应形成连接,则中性刺激可以作为条件刺激与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1、有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刺激与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2、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1、学习就是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以在刺激情境与行为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2、学习律:①准备率 ②效果律 ③练习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与情境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有机体的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在此情境中发生的概率

2、所有的行为分为应答行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3、强化原理

(1)正强化是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负强化是指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2)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有效强化物。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中处于高一等级的强化物比处于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起操作行为

(3)惩罚:与强化对反应频率的增加相反,惩罚是减少不期待行为的发生频率的过程。惩罚可以分为:呈线性惩罚和移除性惩罚。(呈现厌恶、移除满意)

(4)强化程式:固定时距强化(最弱),变化时距强化,固定频率强化,变化频率强化(最强)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创立,代表人物主要有苛勒和考夫卡等

2、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顿悟过程,其关键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各种刺激关系的理解

3、学习的实质:①学习是一种知觉(认知)的重组

②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有助于迁移。

③顿悟学习本身具有奖励的性质

4、学习律,即是知觉率,指个体具有一种尽可能的把知觉到的东西整合为完形的倾向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人类的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类目化的加工活动,自主地发现知识、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的行为以促进学习

2、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过程,其中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

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的类目。

3、知识的表征: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是认知的最高形式,个体借此获得对事物本质及事物间逻辑关系的认知

4、新知识的学习环节: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对知识的评价

5、发现学习:即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6、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1)结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形成认知结构

(2)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组织自己的认识结构

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1、将学习系统的分为有意义学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过程。有意义学习得实质是学习者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经过分析、比较,最后整合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客观条件: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能够使学习者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②主观条件指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包括: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具备适当的旧知识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获得),命题学习

3、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知识来接受和内化,使之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联系,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4、认知同化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1)讲授式教学

(2)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引导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1、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和客观规律唯一的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这种解释和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确定的,而是猜测性的、可伪证的

2、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意义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学习的内隐性和默会性

三、建构主义学说观:应该从学生认知的方面建构起知识的重要意义

四、建构主义教师观:教师的作用不是给予真理,而是在确定的经验领域里,在概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和控制

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1、教学观: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协助学习情境,评价学习效果,强化练习。

2、教学模式: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培养学习共同体教学(成人榜样、学生教学生、网上讨论)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论和认识反映论

2、建构主义给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1、自然人性论 2、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3、来访者中心疗法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

1、学习目的与学习过程: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天人格得到发展。

2、有意义学习:全身心投入,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1、学生观:强调把学生当自由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

2、教师观:真诚、认可、移情

四、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模式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动机是指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心理过程,使个体开始行动、维持行动,并决定个体行动方向的力量。

2、学习动机是指引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里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特定的目标

2、学习动机维持和加强学习行为和认知过程 3、学习动机监控学习过程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1)内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使学习获得或保持一种愉悦的内部状态

(2)外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的外部结果引起的动机。学习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的手段,比如成绩,赞许,奖励。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加内驱力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行为主义动机的理论: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

二、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2、成就归因: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个体进行成败归因的四个基本因素

3、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指出,每个个体都有一套自我系统,它会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动机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会对个体的感知、行为的自我调节提供重要的参照机制和一系列次级功能。在自我系统中自我效能居于核心位置

(1)自我效能的产生:完成任务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4、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认为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所以个体具有的一种基本需要,人天生具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

三、人本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按照不同层次需要的意义,区分出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

四、社会文化取向的动机理论

1、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活动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来确定自己属于特定班级或群体的信念

2、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各种类型的群体活动,确保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对学习产生责任感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一、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培养成就动机:创设适应追求上进的条件,培养独立性,增加成功机会,积极评价

2、训练归因信念: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努力改变

3、增强自我效能:提供成功机会,积极肯定评价

4、维护学习中的自我价值:尊重学生,无条件给予每一个人关注

5、支持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设定目标,计划过程,达成结果

6、引导成就目标:要为成长,掌握而学习

二、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运用表扬

第四部分 中学生心理发展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发展

1、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变化

2、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3、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二、心里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过程

1、图式(儿童行动心理模式) 2、同化(把新知识纳入图式以获得理解)

3、顺应(产生新图式去理解新知识) 4、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不断协调)

①当个体经验不能与期望匹配时,不平衡即认知冲突就会出现

二、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和运动两种形式

感知运动阶段婴儿的特点

(1)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应出现 (2)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4)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符号功能亚阶段与直觉思维亚阶段

前运算阶段的局限:

①自我中心 ②中心化 ③不可逆运算 ④不能够推断事实 ⑤翻领轮 ⑥转换推理

3、具体运算阶段:与真实、具体的物体相关的可逆心理活动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①去中心化 ②可逆性 ③守恒 ④分类 ⑤顺序花

4、形式运算阶段:形成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

①假设推理 ②类比推理 ③演绎推理 ④反思能力 ⑤具有逐渐发展性

第三节 艾尔金德、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

一、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

1、个人神话 2、假想观众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最近发展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在指导下或通过模仿能完成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四节 人格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1.5岁 (2)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5-3岁

(3)主动对内疚:3-6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 (6)亲密对孤独:18-35岁

(7)繁殖对停滞:35-65岁 (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

2、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的实践应用

①建立信任感 ②培养自主性 ③培养主动性 ④培养勤奋感 ⑤获得同一性 ⑥维护学生自尊

二、社会性发展

1、社会观点采择 2、同伴关系与友谊 3、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三、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是人格社会性发展的不良表现。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之一是攻击行为或暴力行为

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采用道德两难法

2、前习俗水平:①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习俗水平: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④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4、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第五部分 教师道德与教育法

第一章 职业道德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道德

一、职业与道德

1、职业是指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从事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具有特定义务的相对稳定的工种,通俗的讲就是所从事的工作。职业集中地体现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三大要素:债、权、利。

2、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3、道德功能:认知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服务功能

二、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是指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即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

2、职业道德的特点:

(1)鲜明的行业性(最显著特点) (2)适用范围有限性

(3)表现形式多样性 (4)一定的强制性

(5)相对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6)与物质利益具有的直接关联性

3、职业道德的体现方面:

①职业理想 ②职业态度 ③职业义务 ④职业纪律

⑤职业良心 ⑥职业荣誉 ⑦职业作风 ⑧职业技能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2)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3)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

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使集体主义

第二节 教师职业和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在学校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是指在长期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超越一般职业道德,师德具有高远性、全局性

(2)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有自觉性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 ②敬业奉献 ③热爱学生 ④教书育人 ⑤为人师表 ⑥终身学习

第二章 教育法

第一节 教育法的基本知识

一、教育法的概念和原则

1、教育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总和

2、教育法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原则,受教育权平等的原则

二、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障的含义

1、《宪法》第46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

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

1、依法治校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治理学习、管理学校各项事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依法执教就是教师依据法律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①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②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法的责任特点及种类

1、教育法的责任指行为人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

2、教育法律的责任特点:法律规定性,国家强制性,专权追究性,归责特定性

3、教育法律法律责任的种类

(1)行政法律责任是指相关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分,行政处罚,行政赔偿

(2)民事法律责任是指相关主体不履行相关民事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

(3)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主体实施了刑事法律所禁止的犯罪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第二节 教育法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1、教育权是指负有实施教育责任的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施教对象(自愿我被强制)进行教育、指导的一种权利。(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教育权

(1)国家教育权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社会为客体,管理和实施教育的权利。

(2)社会教育权在我国是指社会各主体依法享有关心、支持、参与、监督各项教育事业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3)家庭教育权是建立在亲权和监护关系的基础上,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家庭中享有对子女进行教育和选择教育的权利。

2、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以下权利: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②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受教育权的性质: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的主体为所有人

(3)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是: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出国留学、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

二、政府的教育职权

1、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为教育厅

2、地区、自治州和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局

3、我国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局。教育局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

4、我国乡镇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有:乡镇文教组、乡镇中心校、乡镇教育办公室和教育组

三、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强制性是本质特性

3、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职权的的主要内容:政务义务,政府保障措施,政府管理体制

四、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规定

1、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

(1)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

(2)教师资格分七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3)《教师资格条例》第19条规定,有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4)教师聘任制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双方平等自愿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有关行政部门各级教员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公务,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教师聘任是一种法律行为,它确立的是双发的法律关系。教师聘任具有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几种形式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基本权利:教育教学专业自主权、学术自由权、指导评价权、获得报酬权、参与教育管理权、培训进修权、申诉权

(2)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思想和业务水平义务

五、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学生的权利:受教育权(具体表现:平等权、上课权、受教育的选择权),安全健康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权,监督权,参与管理、活动权,隐私权,通讯自由权,财产权,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有关权利

2、学生的义务:刻苦学习,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接受教育,维护集体利益与荣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学生带回家的各种文件、报告和通知,同不良现象做斗争、维护学习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有关规定向学校交纳有关费用,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其他有关义务

更多相关推荐:
机关理论学习教育总结

20xx年机关干部学习培训活动工作总结发布者:临颍娄庄村时间:20xx-10-20来源:文件浏览数:353今年,巨陵镇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上级组织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

绿波里社区党支部20xx年党员学习教育总结

20xx年,绿波里社区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始终把社区党员、社区干部理论学习作为提高党员素质,提高为居民服务水平,更好地建设和谐社区的大事来抓。一、党支部重视年初根据天北新区党工委、党总支的工作安排,结合…

条令条例集中学习教育总结

二中队条令条例集中学习教育总结根据支队开展条令条例集中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我中队从3月x日至3月x日深入开展了条令条例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细致认真的查摆问题,全体官兵都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习教育总结报告

学习教育总结报告按照关于《开展“提效能、强服务、创一流、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部门迅速动员,积极组织学习,认真查摆问题,有效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认识、服务水平和工作作风,机关效能意识明显增强。一是…

法制和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总结

法制和职业道德学习教育自查总结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半个月的教职工法制和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本次学习教育活动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下,使我在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学习、…

口腔09-1班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学习教育总结

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学习教育总结口腔09-1班20xx-9-8口腔09-1班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学习教育总结按照《学校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和统一…

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工作小结

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小结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方面,始终坚持把增强党性作为第一任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抓好经…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学号1155010119姓名董丽青指导老师李春丽完成时间这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教育学课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必修课伴随我们这个学期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李...

学习新教育实验心得体会

学习新教育实验心得体会石桥子镇吴家楼小学李家福通过新教育实验学习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

20xx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20xx继续教育学习总结第1篇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我在学习了模块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后感触颇多范文之心得体会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得它使得教师在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我作为一名小学...

学习《人民教育》心得体会

用爱走进学生心灵做他们最好的老师20xx35读了人民教育第十二期用智慧点亮学生的未来以后使我感触颇深人民教育读后感精选用爱走进学生心灵文中崔凤春老师在谈怎样用智慧点亮学生的未来时强调给学生多一点爱和赞许这一点我...

20xx年秋季学期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20xx年秋季学期继续教育学习总结石朝中学申宇本学期我做到在反思中扬长在审视中甄别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本学期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和学的部署使我在教育思想教...

学习教育总结(5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