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习总结

时间:2024.3.27

工商管理学习总结

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我报读了工商管理,并被成功入取,得以学习。在学习了工商管理后,我从中体会到了管理企业的3个重要方面。

(1)现代化的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管理;

(2)如何合理的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和对待风险危机的把握和抵抗;

(3)如何剖析经营环境与规划战略管理;

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

一,现代化企业的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主要是由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1.人才的配置

所谓人才配置,最简单的说,就是将适合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而易见的有利,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际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在人才的合理配置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的现有资源。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不断培养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2.人才的激励

配置是一个基础,在做到相对合理的配置之后,在管理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励的运用是以人的需求为突破口的,它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需求以促进其工作积极性。针对管理过程而言,我们不妨把激励方法归结为三种模式:(1)信任激励一个社会的运行必须以人与人的基本信任做润滑剂,不然,社会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运转。对于私营企业来讲,信任是经营者和员工目标一致的基础。由此员工就有了家的感觉,积极性就自然调动起来了。(2)职务激励对一个德才兼备、会管理、善用人、能够开辟一个部门新局面的可造之才。就应及时的提拔重用,以免打击了“千里马”的积极性,作为一名私营企业的领导就是要有识才的慧眼,不可因自身的私利,而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3)目标激励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里引力。在企业实行内部招聘,让职员自己申请最能发挥专长的职位,从而使企业繁荣昌盛,历久不衰。

3.人才的培养

不论配置如何,激励怎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培养企业的人才首先应该清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从知识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快速更新,一个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5年以后,其大学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以上被淘汰。因此,企业的各种培训,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从组织高层领导一直到基层干部都要有一种信念。从配置、激励到培养,是企业在人才管理上所应注意的问题,能够合理的安排,将会发现,人才其实就在身边,依靠身边的人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速的发展。

二,合理的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和对待风险危机的把握和抵抗

2008年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对外部环境处在金融危机还未见底,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投资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需求下降、内需不足……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才体现出来企业对风险的控制和抵抗力的重要性。

1.企业管理上的风险

企业管理虽然是由人来进行,由人来决定,但实际上企业的决定是在可能、不可能;以及是与不是之间进行选择。一个企业由于错误的决策会导致损失;相反的,正确的决策能带来利润。遗憾的是,企业在作出决定前不可能获得确定的信息,以选择对的决定。因此,管理决策上的不确定性,便构成了管理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主要有市场上的风险、财务上的风险、生产上的风险等。

(1) 市场上的风险;产品在市场是能否获得合理的利润与收益是不确定的,因此导致了市场风险的产生。产品市场大小和性质的改变、消费者偏好、市场总供需的变化及同业竞争策略的改变等,均属于市场风险来源。市场风险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市场风险本身的改变,而是没有能力预测这些变化的范围和时间。

(2) 财务上的风险;财务上的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管理及安全息息相关,主要来源于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如果财务控制的优劣与否,在于财务机构管理是否得当、方案的设计是否确定、预测和成本是否运用得当、费用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等等。

(3)生产上的风险;生产上的风险与人员、制造技术和原料的取得有密切关系,它来源于生产管理上的不确定性。

2.企业避免风险

任何经济单位对风险的对策,首先考虑到的是避免风险,尤其是对静态风险尽可能予以避免。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可能获得的利润予以抵消时,避免风险是最可行的简单方法。例如不进行某项投资,就可以避免该项投资所带来的风险。但避免风险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只有在风险可以避免的情况下,避免风险才有效果;二是有些风险无法避免;三是有些风险可以避免但成本过大;四是事事出自消极的避免风险,只能使企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企业的风险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风险管理,使损失减到最小程度,以确保企业安全和繁荣社会经济是必要的。由于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选择某一种对策不一定能制约风险的发生和减少风险的损失,所以,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在研究分析风险特性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或数种最好的解决途径,就象对人治病一样尽可能做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三,剖析经营环境与规划战略管理

在企业,尤其在营销领域,没有比战略更务实的行为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战略,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有效的组织起来,更不可能健康的发展下去。那么,战略的务实面到底体现在那些方面呢?至少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1.没有战略,就不会有真正的优势

我们只有通过战略规划的步骤来一步一步分析和研究自己有什么资源,形成什么能力,如何与对手进行有效区分,并避免犯什么错误,才能找到真正的、切合实际的、具有杀伤力的竞争优势。

纵观成功的企业,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把这环节把握的好,所以他们一出场就注定是赢家。

例如,蒙牛刚进入乳品行业的时候,就很有战略。

首先,他们在产品选择上,没有和伊利、光明等强势品牌正面交锋。恰恰选择他们两家都很弱的利乐枕产品上进行突破。这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空间,还给他们赢得了成长的时间。果然,后来他们很快就把利乐枕做到了全国最大。

其次,在品牌定位上,他们巧妙的用了两个机会:一是,人人知道内蒙古乳业第一品牌是伊利,但不知道第二品牌是谁;于是,他们提出“争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请到我们草原来” 、“自然,好味道”等品牌概念,迅速占领“好牛奶” 、“大品牌” 的消费认知。

然后, 在品牌传播上,他们懂得公关活动的重要性,牢牢把握“神五” 、“超级女生”等大型事件,开展各种传播和促销活动,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也因此而快速覆盖到全国市场。

2.没有战略,就不会有高效的执行

本应该成为方便面中的一颗明星,却由于缺乏战略而执行环节出问题,似乎正与成功擦肩而过。这个品牌就是五谷道场。其实,我非常赞同五谷道场“非油炸”的概念。虽然它不能代替油炸方便面,但它绝对是一个新品类的划分,完全有可能造就一个强势品牌。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对于简单的品类定义过于自信,其余战略未能得到良好的规划。于是,在执行环节接连不断地出了一些不该出的问题。

一个企业缺乏科学的战略,执行环节就会产生混乱,最后越做越与成功背道而驰,最后以失败告终。最近,五谷道场更换了管理层主要成员,通过调整和运作,试图东山在起。

3.没有战略,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排除有些企业的偶然成功。这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我们坚信,一个没有战略的企业是很难拥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战略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要着眼于未来,建立持续盈利的能力。对企业而言,拥有一时的辉煌相对容易,而拥有持久的辉煌却不太容易。

所以,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战略不是务虚,更不是学给别人看的。恰恰相反,市场变化越快,企业就越需要战略;竞争形式越激烈,企业更应该强调战略。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站在高处的设计,没有这个设计,就不会有企业真正的胜利。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使“管理”成为如此令人兴奋的词汇!然而,如何成为优秀的经理人,如何成为高明的主管,却始终困扰着许多管理者。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新的东西每天都会大量的涌出来,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切因循守旧的、僵固不化的东西都将被扫荡一清;只有那些从内心深处渴望变化、视变革为机遇的管理者,他们的职业生命才能如同这个时代一样,充满生机!

总结人:


第二篇:工商管理中级知识点总结【2】


工商管理中级知识点总结【2】

1.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

2. 创新的五种情况:①引进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③开辟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④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开发新的资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3. 研究开发(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三种活动,这三种活动都是技术行为,其主体是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其产出都是研发成果。而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家,技术创新的产出成果是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市场实现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但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4. 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不是技术行为,而是一种经济行为2.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3.技术创新时间的差异性4.外部性5.一体化与国际化

5. 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6. 产品创新的含义:为了给产品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变化。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维交织的组合创新。

7. 产品创新的类型: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由火柴盒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由收音机发展起来的组合音响等,都属于产品创新。

8.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企业创新一般从产品创新开始的。

9. 工艺创新的含义:工艺创新,也称为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工艺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10.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①产品创新能制造产品的差异化,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②工艺创新相对系统,而产品创新相对更独立;③工艺创新通常伴随着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重大变革,产品创新一般是独立于组织系统实施的;④产品创新主要是向市场提供产品,工艺创新只在少数情况下向市场提供;⑤产品创新的成本费用通常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入很快得到价值补偿,工艺创新的成本费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折旧、生产率提高后得到价值补偿;⑥在产品随生命周期的成长变化中,二者的作用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不同:产品创新频率由高到低递减,工艺创新频率呈峰状延伸。在开发初期,产品创新频率高于工艺创新频率;当批量化生产后,工艺创新成为主导,并依靠工艺创新局部改进产品,从而推动同一类型下产品的多样化、专用化。

11. 根据创新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熟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含义。

12. 原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创新,其本质属性是原创性和第一性。

13.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其核心概念是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完成重大创新。它与集成创新的相同点,都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为基础。不同点在于,集成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全新产品,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是产品价值链某个或者某些重要环节的重大创新。

14.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的关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原始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别人的原始创新成果,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借势成长。三者不可偏废。但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资金投入、创新周期、创新风险以及对技术能力和技术积累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15. 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的基本观点:研究开发(R&D)是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因而这种观点被称作创新的技术推动或发现推动模型。该模型是第一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16. 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表明: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该模型属于第二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17. 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该模型表明: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相对重要性在产业及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显著的不同。该模型属于第三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18.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标志着观念的转变,即从将创新过程看作主要是序列式的、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开发活动过程,到将创新看作是同时涉及市场营销、R&D、原型开发、制造等因素的并行过程的转变。这一模式所强调的是,创新模型内各要素应该具有平行且整合发展的特性。

19. 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是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理想化发展。该模型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5IN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代表了创新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过程,更多地使用专家系统来辅助开发工作,仿真模型技术部分替代了实物原型。5IN不仅将创新看成是交叉职能联结过程,还把它看作是多机构网络过程。

20. 我国国家创新的六个系统和四个基础平台。六个系统是:(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2)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3)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4)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5)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6)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四个基础是:(1)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交互与军民共享平台基础;(2)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3)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基础;(4)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基础。

21. 美国管理学家琼·伍德沃德认为,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模式,决定组织结构有效性的因素是生产系统的技术复杂性程度。

22.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最简单的组织形式。

23. 了解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优点: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缺乏横向联系、权力过分集中、变化反应慢,不利于产品创新。

24. 掌握直线制组织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25.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这种组织结构更适宜于产品创新而不适宜工艺创新

26. 矩阵制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矩阵组织也可以称之为非长期固定性组织。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事业部制与职能制组织结构特征的同时实现。

27. 矩阵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矩阵式组织结构既有利于产品创新,也适宜开展工艺创新。

28. 内企业家的特点。由于这些员工的创新行为颇具企业家的特征,但是创新的风险和收益均在所在企业内,因此称这些从事创新活动的员工为内企业家,由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称为内企业。

29. 技术创新与事业部制组织(复杂技术——事业部制)

  

30. 内企业家与企业家的区别。其根本的不同在于,内企业家的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如果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足,实力雄厚,企业内部又有较多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31. 所谓技术创新小组,是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抽调若干专业人员而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

32. 技术创新小组的特点:①创新小组是针对复杂的技术创新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或较简单小型的技术项目而成立的,组成人员少,但工作效率却很高;②一般情况下,创新小组可由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原部门工作,完成创新任务之后就随之解散。③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组织,小组成员随着技术项目的需要增加或减少;④创新小组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任务,企业高层主管对创新小组充分授权,完全由创新小组成员自主决定工作方式;⑤创新小组成员既要接受原部门的领导,又要接受技术创新小组领导的管理,其组织形式是一种典型的简单矩阵式结构;⑥技术创新小组成员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工作中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多为扁平型。

33. 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自由联合体,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一种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之一。

34. 新事业发展部的内涵:新事业发展部是大企业为了开创全新事业而单独设立的组织形式,是独立于现有企业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

35. 新事业发展部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只接受企业最高主管的领导。这类组织是一种固定性组织,多数由若干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是企业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之一。

36. 企业技术中心也称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科技中心,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施高度集中管理的科技开发组织,在本企业(行业)的科技开发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牵头作用,具有权威性,处于核心和中心地位。

37. 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研联盟、企业—政府模式、企业联盟。

38.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D投入严重不足。而大学、科研机构却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科研设备。因此,实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盟,必然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效率。

39. 产学研的主要模式: 1.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2.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共担风险的技术经济组织。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办企业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学研单位重组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法人单位。

40. 企业联盟是企业—企业模式的主要形式。企业联盟也称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企业联盟的主要形式是技术联盟,大多数联盟协议都集中在高技术产业。

41. 企业联盟的主要特点:①目标产品性。企业联盟以产品创新为目标,这是动态联盟最基本的特征;②优势性;③动态性,又称临时性。联盟将随着产品退出市场而最终解体;④连接的虚拟性;⑤组织的柔性;⑥结构的扁平性。

42. 企业R&D管理体系的含义及内容。企业R&D(研发)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主要由组织结构、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绩效管理等内容构成其基本构架。但所有的R&D管理必须是在R&D管理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所有的工作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R&D管理战略。

43. R&D管理战略是R&D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重要指导。在制定R&D管理战略时,除了要明确中期(通常是3~5年)的R&D管理战略之外,还需要建立R&D项目选择和评价的体系和标准。R&D技术战略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企业发展战略决定技术战略。

44. 企业管理者主要根据R&D人员的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完成进度、项目完成质量、出勤率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估。根据绩效评估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45. R&D项目的类型。R&D项目可分为国家级R&D项目、省级R&D项目和企业级R&D项目。

46. R&D项目立项程序。国家级R&D项目和省级R&D项目立项程序包括项目申请、项目评审、行政决策、签订合同四个基本程序。了解企业R&D项目的立项程序。

47. R&D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项目的组织通常是临时性、柔性、扁平化的组织;管理过程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和工具

48. R&D项目管理实施过程的四个阶段: 1.概念阶段——提出并论证项目是否可行2.开发阶段----对可行项目做好开工前的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对项目进行总体策划。3.实施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和网络计划来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任务保质量、按时间完成。这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指导、监督、预测、控制。4.结束阶段——项目结束,最终产品成型

49. R&D项目结束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组织者要对项目进行财务清算、文档总结、评估验收、最终交付客户使用和对项目总结评价。

50. R&D的绩效指标应涵盖效率、质量、柔性、创新。为了提高企业的R&D绩效,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比较正式的程序,采用各种管理工具,主要有质量功能部署、客户评价法、关键路径法和集成产品设计等。

51. 技术转移的含义与特征:一般来讲,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

52. 技术转移的特点有:(1)技术转移是一种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但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是有偿转移,和一般商品交换有很大差别。(2)技术转移跨越技术、经贸、政策和国际合作诸领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综合性。(3)技术转移具有产业特征,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4)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决定知识流动的关键网络机制,是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兼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特点。同时,技术转移致力于资源的优化组合,致力于国家科技计划与经济目标的实现。

53. 技术扩散的含义:技术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使用者手中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中的过程。

54. 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关系。二者相同之处:都是指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发生不同领域或地域之间的移动。

55. 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区别:①技术转移更强调国际间流动,而技术扩散主要强调在一国范围内;②技术转移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资源上的保证,而且通过技术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技术创新充满活力,而技术扩散作为技术创新中的一个阶段,使技术创新活动更为完整有效;③技术转移所适用的技术往往是已有技术而非新技术,这也正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作为两大对应范畴的主要原因。④技术扩散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扩散的对象就是纯粹的新技术,而技术转移则不仅仅包括纯技术,而且还包括与技术有关的各种知识信息等。

56. 技术转让的含义: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技术出让给另一方使用的行为。

57. 技术转让是技术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技术转移活动,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移活动,常被称为技术贸易或许可证贸易。

58. 技术引进的概念:一个国家或企业引入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需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以发展本国经济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做法。技术引进是技术转移的一个方面。因为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技术引进)两个方面。技术引进是一种跨国行为。

59. 技术转移的方式主要有:技术许可证、产学研联盟、设备和软件购置、信息传播、技术帮助、技术交流和人员流动、创办新企业、技术并购。掌握上述方式及其优缺点

60. 以许可证转让方式所进行的技术转移,是目前技术转移中最受关注和最为重要的方式,通常称之为技术转让。这是一种有偿的转移方式。

61. 产、学、研联盟:这是技术转移中效果较好和最有前景的途径之一,包括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资生产等形式。其主要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补充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迅速获取技术,可以减少成本和风险。主要缺点是:组织之间的目标不同,有时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管理过程和利益分配有时会出现矛盾。

62. 设备和软件购置优点是:能最快地获取现有的技术,卖方可能会提供培训,投产获利较快,风险较小。

63. 技术转移规律:1.技术转移的梯度最小律2.技术转移的信息传递律----这是技术转移的根本性特点,技术转移过程就是信息传递过程。3.技术转移的人才载体律----人才是知识、技术最充分的载体,人才的转移是知识、技术最有效的转移。4.技术转移的适用律5.技术转移的引力最大律6.技术转移的创新发展律7.技术转移的风险律8.技术转移的保密与传播矛盾律9.技术转移的加速律

64. 技术交易是指技术供需双方对技术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转移的契约行为。

65. 技术交易的主要特点有:①技术买卖的标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技术知识;②技术贸易转让的是技术的使用权,而不能转让技术的所有权;③技术出口不是企业的直接目的,只是当企业认为出售技术会比利用这种技术生产产品带来的利润更大时,它才会出口这种技术;④技术贸易比一般商品贸易复杂。

66.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这两方面组成。

67. 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专利技术、商标和专有技术。

68. 专利的含义。注意专利权包括专有权(所有权)、实施权(包括制造权和使用权)、许可使用权、销售进口权和放弃权。在我国,专利权是以申请在先原则授予的。

69. 工业产权是指法律赋予产业活动中的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均属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和版权合称为知识产权。

70. 专有技术是指在实践中已使用过了的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的具有秘密性质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技巧。在实际中,专有技术是援引合同法、防止侵权行为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取得保护的。但专有技术受法律保护的力度远比专利技术受到专利法保护的力度小。

71. 国际技术贸易采用单纯的技术贸易与混合的技术贸易两种方式或途径。单纯的技术贸易有许可贸易、专有技术转让、技术协助;混合的技术贸易主要有:合作生产、合资经营、补偿贸易、工程承包、装配生产、交钥匙工程(引进成套设备、技术转让)、租赁贸易、特许专营等。

72. 许可贸易:许可贸易有时称为许可证贸易。它是指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所有人作为许可方,通过与被许可方(引进方)签订许可合同,将其所拥有的技术授予被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使用该项技术,制造或销售合同产品,并由被许可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使用费的技术交易行为。许可贸易按其标的内容可分为专利许可、商标许可、计算机软件许可和专有技术许可等形式。根据其授权程度大小,许可贸易可分为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可转让许可、互换许可五种形式。

73. 特许专营:特许专营是指由一家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方式或经验等全盘地转让给另一家企业使用,由被特许人向特许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的技术贸易行为。

74. 特许专营的被特许方与特许方之间仅是一种买卖关系。特许专营合同是一种长期合同。特许专营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形式。

75. 知识产权的特征主要有:(1)专有性。(2)地域性。(3)时间性。(4)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法定的程序。(5)知识产权主体权利具有财产和人身双重权利。

76. 以取得技术排他权为目标,企业选择法律的优先顺序是:《专利法》、《技术秘密保护》、《版权法》、《合同法》、《物理技术保护》、《商标法》。

77. 专利的保护费用最高。若考虑知识产权费用因素,法律选择的顺序是《版权法》、《技术秘密保护》、《合同法》、《物理技术保护》、《商标法》、《专利法》。

78.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均为10年。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l0年,但期满前可以续展10年,并且也可以一直续展下去。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较复杂,其修改权、署名权以及保护作品的完整性的权利均不受时间限制,但作品的使用权、发表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为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

79. 目前我国技术合同主要有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四种类型

80. 委托开发合同的含义。委托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共同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委托开发技术合同的标的是订立合同时双方当事人尚未掌握的技术成果,风险责任一般由委托方承担。

81. 合作开发合同的含义。合作开发合同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共同出资、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开发完成同一研究开发项目,共同享受效益、共同承担风险的合同。

82. 技术转让合同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将一定的技术成果交给另一方当事人,而另一方当事人接受这一成果并为此支付约定的价款或费用的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包含专利权转让合同、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技术秘密转让合同、专利实施许可转让合同四种。掌握这四种合同的含义。

83. 专利权转让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让与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权转让给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相应价款而订立的合同。专利权转让合同必须经过专利行政部门登记方才有效。

84.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让与方)将其特定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转让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相应价款而订立的合同。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必须经过特殊的法律程序(经专利局登记和公告)才能生效。

85.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是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人的授权人作为转让人,许可他人在支付一定的价款后,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其专利而订立的合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又细分为独占实施许可合同、排他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普通实施许可合同。

86. 独占实施许可合同是指受让人在合同约定的范围、时间内具有该专利的使用权,专利的转让人或其他任何情况下的第三人均不得享有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被转让给受让人的专利有使用权;

87. 排他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是指专利转让人虽然将该专利转让给受让人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该专利,但转让人保留了在该范围内的使用,只排除其他任何第三人在该范围内的使用权;

88. 人力资源规划谋求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保持动态平衡。

89. 寻求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点。

90. 按照规划时间的长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分为短期规划(1年或l年内)、中期规划(1~5年)和长期规划(5年或5年以上)。

91.  企业可以采用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有:管理人员判断法、德尔菲法、转换比率分析法和一元回归分析法。

92. 这种方法是由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对企业未来业务量增减情况的直觉考虑,自下而上地确定未来所需人员的方法。这是一种粗略的、简便易行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主要适用于短期预测。

93. 德尔菲法的特点:(1)以匿名问卷的方式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可以避免面对面集体讨论的缺点;(2)预测结果的准确度高。

94. 转换比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把企业未来的业务活动量转化为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方法。具体做法:根据历史数据,找出企业业务增量与人力资源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据此预测实现未来目标的业务活动增量所需的总人员需求增量——将总人员需求量按比例折算成各类人员的需求量。

95. 转换比率分析法的关键点是找出企业业务增量与人力资源增量和企业主体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关系,由此推断出企业各类人员的需求量。

96. 一元回归分析法:其关键在于找出与人力资源需求高度相关的变量。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式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即要预测的变量,a、b为回归系数。

97.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方面。最常用的内部供给预测方法有三种:人员核查法、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

98.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进行人员核查相对容易;而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大、组织结构复杂时,人员核查就应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员核查法是一种静态的方法,不能反映未来人力资源拥有量的变化,因此多用于短期的人力资源拥有量预测

99. 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法这种预测技术主要是对某一职务可能的人员流入量和流出量进行估计,该职务可能的人员流入量主要包括可提升的人员和新招聘的人员,该职务可能的人员流出量包括提升、退休、辞职、解聘、降职的人员等。这种预测方法主要适用于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供给预测。

100. 将计划期初每个职务上的人员数量与变动概率相乘并纵向相加,就可以得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量。

101. 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定量预测方法。

102. 直接薪酬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它可以分为基本薪酬、补偿薪酬和激励薪酬。

103. 基本薪酬是企业依据员工的职位、级别、能力和工作结果支付给员工的比较稳定的报酬,是员工工作收入的主要部分。

104. 激励薪酬(可变薪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更有成效地劳动或愿意为企业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主要指奖金、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经营者年薪制与股权激励等形式。相对于基本薪酬和补偿薪酬的稳定性特点而言,激励薪酬具有可变和浮动的特点。

105.  间接薪酬是企业对员工给予的一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但可以转化为货币或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各种福利、待遇、服务和消费活动,也称福利薪酬或员工福利。

106.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1.公平原则2.竞争原则3.激励原则4.量力而行原则5.合法原则

107. 公平原则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薪酬应该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保持平衡。公平的表现形式有三种:①外部公平,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企业中类似职务的报酬水平应当基本相同。②内部公平,即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之间的报酬水平应该相互协调,也就是说,要与其贡献相一致。内部公平强调的是职务本身对报酬的决定作用。③员工个人公平,即同一企业中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的报酬要与其绩效相匹配,个人公平强调的个人特征对报酬的影响。

108.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流程:1.明确现状和需求2.确定员工薪酬策略3.工作分析4.职位评价5.等级划分6.建立健全配套制度7.市场薪酬调查8.确定薪酬结构与水平9.薪酬制定的实施与修正

109. 基本薪酬制度的设计方法:基本薪酬制度主要有以职位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和以技能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两种方法。

110. 以职位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的设计:这种设计具体包括职位等级法、职位分类法、计点法和比较因素法四种。

111. 计点法优点:较为客观地找出了各类职位中的“付酬因素”,并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级,这就使得企业员工的基本薪酬与其职位、职级、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以及对企业的价值更加吻合,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内部公平性的原则。

112. 以技能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具体可分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和以技能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

113. 以知识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方法,比较适用于企业职能管理人员基本薪酬的确定。

114. 以技能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方法,比较适用于工作在生产和业务一线员工的基本薪酬的确定。

115. 激励薪酬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奖金制度的设计、员工持股制度的设计、员工分红制度的设计。

116. 奖金是企业以现金的形式给予付出超额劳动的员工的薪酬,具有单一性、灵活性、及时性和荣誉性等优点。

117. 员工持股制度是一种企业向内部员工提供公司股票的所有权计划,是利润分享的重要形式。

118. 股票期权是员工持股制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指允许员工以某一基期的价格来购买未来某一年份的同等面额的本公司股票,员工所得报酬就是股票的基期价格与未来市场价格的差额。股票期权和持有股票的共同点是,都可以激励持有者的长期化行为,但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更大,同时风险也更大。

119. 福利是企业通过福利设置建立各种补贴、为员工生活提供方便、减轻员工经济负担的一种非直接支付。福利的提供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及贡献无关。福利具有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激励员工和促使员工忠实于企业的作用。

120. 福利的构成:(1)安全福利(2)保险福利(3)各种津贴(4)带薪休假(5)其他福利

121. 员工流动的类型:1.按照员工流动的主动性与否通常分为自愿性流动和非自愿性流动。2.按照员工流动的边界是否跨越企业可分为员工流入、员工内部流动和员工流出三种形式。3.按照员工流动的走向可以分为地区流动、层级流动和专业流动。4.按照员工流动个人主观原因分为人事不适流动、人际不适流动和生活不适流动。

122. 勒温的场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能力与个人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较好的环境工作,这就是人才流动。

123. 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美国学者卡兹对科研组织的寿命进行了研究,发现组织寿命的长短与组织内信息沟通情况及获得成果的情况有关。他通过大量调查统计出一条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卡兹曲线表明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1.5年至5年。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从组织活力角度证明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人员流动也不宜过快。流动间隔应大于2年,这是适应组织环境和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时间下限。一般而言,人的一生流动7~8次是可以的,流动次数过多反而会降低效益。

124. 库克曲线:美国学者库克从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库克曲线表明研究生毕业后创造力发挥程度与其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创造力发挥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创造力较强的时期大约有4年(AD)。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开辟新工作领域的实践中,激发和保持自己的创造力。

125.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从理论上来看,日本学者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人才流动的成因和必然性。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二者不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受到抑制。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途径:(1)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引导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向组织和群体方向转移,并努力趋于一致。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差距难于在短期内消除,使得这条路变得不可靠。(2)进行人才流动,流到与个人目标比较一致的新单位去。

126. 马奇和西蒙模型可以被称为“参与者决定”模型。其模型实际上是由两个模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模型分析的是感觉到的从企业中流出的合理性,一个模型分析的是感觉到的从企业中流出的容易性。

127.  员工感觉到的从企业中流出的合理性的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估计。

128. 员工感觉到的流出的容易程度的决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员工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可获得性以及他们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

129. 普莱斯模型:该模型指出,工作满意度和调换工作的机会是员工流失和其决定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

130. 内部调动是指员工在企业中横向流动,在不改变薪酬和职位等级的情况下变换工作。内部调动可以由企业提出,也可以由员工提出。由企业提出的调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调动可以满足企业调整组织结构的需要,二是为了使企业中更多的员工获得奖励,三是内部调动可以使企业员工的晋升渠道保持畅通。

131. 从员工流出企业的意愿来看,员工流出分为非自愿流出、自愿流出、自然流出三种。

132. 非自愿流出就是由于各种原因,由企业一方先提出让员工离开,而并非员工自己主动提出流出企业。非自愿流出包括解聘、人员精简和提前退休。

133.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的自愿流出是一种损失,因此它又被称为企业员工的流失。员工流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流失是员工与企业彻底脱离工资关系或者员工与企业脱离任何法律承认的契约关系的过程,如辞职、自动离职;另一种流失是指员工虽然未与企业解除契约关系,但客观上已经构成离开企业的事实的行为过程,如主动型在职失业。

134. 员工流失的特点:(1)群体性(2)时段性(3)趋利性

135. 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和使用资本而承付的代价。此处的资本是指长期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长期债权资本。

136. 资本成本的内容:资本成本从绝对量的构成来看,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

137. 个别资本成本率:个别资本成本率的高低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用资费用、筹资费用和筹资额。  

138. 长期借款资本成本的利息在税前支付,具有减税作用。

139. 债券资本成本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40. 普通股成本的测算有两种主要思路:其一是用股利折现模型:即先估计普通股的现值,再计算其成本。如果公司采用固定股利政策,即每年分派现金股利D元,其资本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公司采用固定增长股利的政策,股利固定增长率为G,则资本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其二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股票的资本成本为普通股投资的必要报酬率,而普通股投资的必要报酬率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报酬率

141. 优先股通常每年支付的股利相等,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可将优先股的资本成本视为求永续年金现值,则优先股资本成本率的测算公式为:  

142. 留用利润资本成本率的测算方法与普通股基本相同,只是不考虑筹资费用。

143. 综合资本成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是指一个企业全部长期资本的成本率,通常是以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为权重,对个别资本成本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个别资本成本率和各种资本结构两个因素决定综合资本成本率。在个别资本成本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率的高低是由资本结构所决定的。

144. 综合资本成本率的测算方法

145. 营业杠杆又称经营杠杆或营运杠杆,是指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作用。运用营业杠杆可以获得一定的营业杠杆利益,同时也承受相应的营业风险。

146. 营业杠杆系数(DOL),也称营业杠杆程度,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营业额)变动率的倍数。

147. 营业杠杆系数测算公式可变换如下:

  按销售数量确定的营业杠杆系数:

  按销售金额确定的营业杠杆系数:

148. 营业风险分析是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利用营业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下降的风险。由于营业杠杆的作用,当营业额下降时,息税前利润的降低幅度高于营业总额的降低幅度。营业杠杆度越高,经营风险也越大;营业杠杆度越低,经营风险也越小。

149. 财务杠杆也称融资杠杆,是指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使权益资本净利率(或每股利润)的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

150. 财务杠杆利益,是指利用债务筹资(具有节税功能)给企业所有者带来的额外收益。在资本结构一定、债务利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税后利润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与营业杠杆不同,营业杠杆影响息税前利润,财务杠杆影响税后利润。

151. 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EPS)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测算公式为:     变形形式:

152. 总杠杆的意义是,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营业额)变动率的倍数。总杠杆系数(DTL)是营业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总杠杆系数=营业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153. MM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结论: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不是其各类债权和股权的市场价值。MM资本结构理论得出的重要命题有两个:命题l——无论公司有无债权资本,其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息税前利润)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综合资本成本率)予以折现。命题Ⅱ——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其股权资本成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会随债权资本比例的上升而增加。所以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154. MM资本结构理论的公司所得税观点:有债务公司的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公司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按照修正的MM资本结构理论,公司债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成正相关关系。

155. MM资本结构理论的权衡理论观点:随着公司债权比例的提高,公司的风险也会上升,由此会增加公司的额外成本,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节税利益和债权资本比例上升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156. 代理成本理论指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提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代理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公司资本结构中债权比率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这种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仅限于债务的代理成本。

157.  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会增加债权资本;反之,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会增加股权资本。

158. 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适度财务风险的条件下,使其预期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最低,同时使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159. 当企业的实际EBIT大于每股利润无差异点处的息税前利润时,利用报酬固定型筹资方式(负债,优先股)筹资较为有利。反之则相反。

160. 现金流量的定义:投资中的现金流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由投资引起各项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现金净流量的统称。通常按项目期间,将现金流量分为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

161. 初始现金流量是指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2)流动资产投资;(3)其他投资费用;(4)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162. 营业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其寿命周期内由于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一般按年度进行计算。每年净现金流量(NCF)=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每年净现金流量(NCF)=净利+折旧

163. 终结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完结时所发生的现金流量,包括:(1)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或变价收入;(2)原来垫支在各种流动资产上的资金的收回;(3)停止使用的土地的变价收入等。

164. 估算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

165. 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PP)是指回收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

166. 投资回收期计算方法:如果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相等,则计算公式为:  如果每年的NCF不相等,那么要根据每年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资额计算回收期。

167. 平均报酬率(ARR)是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平均的年投资报酬率。

168. 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增加的内容: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是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将未来各年的现金流量统一折算为现值再进行分析评价的指标。这类指标计算精确、全面,并且考虑了投资项目整个寿命期内的报酬情况,但计算方法比较复杂。

169. 现值是未来的现金收入或支出的现在价值。现值用PV(Present Value)表示。现值系数用P/F表示。P/F(10%,5)表示在年利息率为10%的情况下,5年后得到1元钱的现值是多少。

170. 年金:在一定时期内每期金额相等的现金流量。年金现值系数用P/A表示。P/A(10%,5)表示在年利率为10%的情况下,5年内每年得到1元钱的现值是多少。

171. 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有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和获利指数法。

172. 净现值的计算过程: 第一步:计算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第二步:计算未来报酬的总现值。第三步:计算净现值。净现值=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初始投资

173. 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174. 内部报酬率(IRR)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内部报酬率实际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

175. 如果每年的NCF不相等:第一步,先预估一个贴现率,并按此计算净现值。如果计算出的净现值为正数,则表示预估的贴现率小于该项目的实际内部报酬率,应提高贴现率。反之,降低贴现率。通过反复测算,找到净现值由正到负并且比较接近于零的两个贴现率。第二步,根据上述两个相邻的贴现率再来用插值法,计算出方案的实际内部报酬率。

176.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使用的是贴现指标。在互斥选择决策中,使用三个贴现指标时,当选择结论不一致时,在无资本限量的情况下,以净现值法为选择标准。

177. 狭义的企业重组是指企业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运用资产重组、负债重组和产权重组方式,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产权结构,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78. 企业重组可采取原续型企业重组模式、并购型企业重组模式和分立型企业重组模式。企业重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企业重组模式和重组方式,而合理的重组模式和重组方式选择标准是创造企业价值,实现资本增值。

179. 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的含义: 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的一种经济行为。企业收购是指一个企业用现金、有价证券等方式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

180. 企业并购的类型: (1)按照并购双方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分为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2)按并购双方是否友好协商来划分,分为善意并购、敌意并购两种。(3)按照并购的支付方式来划分,分为承担债务式并购、现金购买式并购、股权交易式并购三种。(4)按涉及被并购企业的范围来划分,分为整体并购、部分并购两种。(5)按照是否利用被并购企业本身资产来支付并购资金划分,分为杠杆并购、非杠杆并购两种。(6)按并购的实现方式划分,分为协议并购、要约并购、二级市场并购三种。

181. 并购动机: (1)谋求管理协同效应。(2)谋求经营协同效应(3)谋求财务协同效应(4)实现战略重组,开展多元化经营。(5)获得特殊资产。(6)降低代理成本。

182. 狭义的并购成本仅仅指并购完成成本。并购收益分析中一般用狭义概念。并购收益是指并购后新公司的价值超过并购前各公司价值之和的差额。

183. 公司分立的含义及种类:公司分立,即一家公司依照法律规定、行政命令或公司自行决策,分解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相互独立的新公司,或将公司某部门资产或子公司的股权出售的行为。公司分立主要有标准分立、出售和分拆三种形式。

184. 一个母公司将其在某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母公司股东在母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这会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持股结构的新公司。标准分立与换股分立和解散式分立略有不同。

185. 分拆也称持股分立,是将公司的一部分分立为一个独立的新公司的同时,以新公司的名义对外发行股票,而原公司仍持有新公司的部分股票。

186. 公司分立的动机(1)适应战略调整的需要。(2)减轻负担的需要(3)筹集资金的需要(4)清晰主业的需要(5)化解内部竞争性冲突的需要。(6)有利于投资者和分析师评估公司价值,从而有利于母公司和独立出来的子公司的价值提高的需要。(7)反并购的需要。(8)处置并购后的资产的需要。

187. 债转股与以股抵债可视为债务重组行为。债转股是指将企业的债务资本转成权益资本、出资者身份由债权人转变为股权人。了解债转股的积极意义

188. 资产价值基础法是指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来评估其价值的方法。确定目标企业资产的价值,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资产评估价值标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评估价值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1.账面价值2.市场价值3.清算价值

189. Q=企业价值/资产重置成本. Q值的选择比较困难。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的是Q值的近似值——“市净率”,它等于股票市值与企业净资产值的比率。

190. 清算价值是指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而破产或歇业清算时,把企业中的实物资产逐个分离而单独出售的资产价值。清算价值是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增值能力情况下的资产估价方法。

191. 贴现现金流量法(拉巴波特模型): 拉巴波特模型是用贴现现金流量方法确定最高可接受的并购价格,这就需要估计由并购引起的期望的增量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或资本成本)。

192. 拉巴波特认为有五个重要因素决定目标企业价值:销售和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营运资本、资本成本率。

更多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学习总结

单位:姓名: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本人有幸参加了第十一期《冶金行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在进行了:政策环境、管理能力发展、组织效率提升、企业风险…

工商管理学习总结范文

工商管理学习总结范文为提高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经营和现代管理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公司举办了为期33天的工商管理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培训,学习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管理…

工商管理学习心得小结

学习心得与小结工商管理XXXX虽然已踏入社会成为上班一族,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充实生活,进入上海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学习充电,如今已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利用平时下班后以及双休日时间,虽然少了部分的娱…

工商管理班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在公司的关心下,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本人有幸参加了上海市干部教育中心在上海大学上海经济管理中心举办的第三十一期《工商管理研修班》。上海…

20xx工商管理毕业学习总结

经过二年半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习工作管理能力用业余时间学习紧张有序边学习边工作学好专业扩大知识面汲取知识不断锻炼自己工作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要求我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具有了较强的理...

工商管理专科毕业总结报告

说明总结报告成绩均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级记分

工商管理电大学习总结

个人学习总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活到老,学到老”已不再是口号,而是人人都能付诸实施的。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到延庆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如今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将要结束。虽然失去了部分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但得到的是…

工商管理学习心得小结[1]

虽然我早已踏入社会成为了上班一族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充实生活我还是选择进入上海华东理工继续教育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学习充电利用了平时下班后以及双休日时间虽然少了部分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

关于学习工商管理的心得体会

专科毕业报告关于学习工商管理的体会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年级20xx级春层次高起专学习中心温暖工程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xx年5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关于学习工商管理的心得体会当今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

工商管理学习报告

工商管理学习报告今年3月份我参加了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工商管理培训近1个月来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管理学等10门课程并学习了著名专家和学者进行的卓有实效的专题讲座同时参观了北京现代和燕京啤酒等著名企业认真参加了...

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学员学习心得2篇

精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学员学习心得2篇篇一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学习心得首先感谢xx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感谢各位教务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教授的精彩授课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的学习已...

工务后备工班长学习总结

麻城工务段第四期后备工班长毕业报告11自我介绍我叫xxxxxxxx人20xx年7月毕业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20xx年12月被武汉铁路局和学校分配到麻城工务段xx线路车间xx线路工区参...

工商管理学习总结(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