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课学习心得

时间:2024.4.20

摄影技术课学习心得

11美术2班 莫炽卿 学号:1111100002

摄影技术课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出于对摄影的浓厚兴趣,可以学习摄影技术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提高了我原本低浅的摄影水平,学到了很多实用有效得摄影技巧,提高了对摄影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的授课老师,他真真正正地在每一个方面都为了我们着想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满足我们的学习要求,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很愧疚的是有些课时我因为其他组织活动而旷课,真是惭愧。 没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基于这个时代发展变化考虑,我对它的理解仅限于用数码相机的创作,但当上了第一节课之后我明白,这才是对摄影及创作的回归,对原始和基础的探求。相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社会在进步,但是这种传统机械式相机还是有无可替代的功用,也远未退出历史的舞台。要想在以后运用起数码相机此类衍生品游刃有余,学习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传统相机的优点,就是它是纯机械制造,能应对极度严酷的野外环境或特殊情况。单镜头反光相机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可光靠老师介绍,自己操作是另一回事。装胶卷、调焦距、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我慢慢实践和摸索,渐渐懂得了如何运用相机来拍照。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时候,我接触到的是佳能60D单反机。联想起老师给我们细心

介绍过的相机的构造,我着重说明了光圈、景深、快门速度等知识并实际操作,提供了一些关于我们外出拍摄所需的参考数据。

我在此之前也曾在业余时间试图自学过摄影,但是深奥的原理与复杂的技术让我越学越糊涂。在这个学期的每周三晚上的摄影技术课,我跟着老师的讲授实实在在地从头开始学起,照相机的种类、构图、曝光问题、用光问题、快门、风光人像、胶卷知识、暗房技术……用古老的黑白胶卷机进行拍摄实践。当我在暗房里冲洗出我用心去拍的胶卷时,看到胶卷上那清晰的影像,那种成就感让我激动不已,也许这就是摄影的魔力所在。在平时用数码相机拍摄时是完全体会不到的,拍完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而且还可以直接放上电脑观看或拿去照相馆冲印,成品一下子就可以出来,毫不费力。看着我晒出来的黑白照片,我可以肯定,我爱上摄影了。我通过学习终于对摄影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想学习下去,深究下去。

在平时的数码相机拍摄时,我尝试采用在课堂上学过的测光方法。测光是用18%灰度为标准,而人的肤色就刚好接近于18%灰度,用人的皮肤去测光就可以粗略的得到比较正常的光效果,方便而又快捷。结果这种方式应用在彩照上还是可以的。

还有老师曾经放映给我们的许多摄影作品,构图新颖,别出心裁。我又发现了构图上的精彩,在我进行拍摄作业时,也不断地尝试新的角度,新的构图。有一句话说 “美来自内心”讲得很有道理,看到那一组组风光旖旎的照片,我觉得在具备专业知识的背后,更是用心在创作,快门之下的灵机闪现,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创作的

欲望,照片不仅是简单的风景静物写实,而且是一个人思维想法最惟妙惟肖地传达。

当然,拍照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到底自己学好并用心创作,好的作品如同囊中取物,召之即来,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渗透想法和表现创意的一门学问、一种美学。“学以致用”, 真的,越拍越有趣!在不断地拍摄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得到更多的拍摄经验;在不断地拍摄中发现世界上更多的美,并且把那些美存留在照片中。我所体会到的就是这种乐趣。

我相信,通过本学期对《摄影技术》的学习,是创作的一个起步,今后要不断运用这门知识,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第二篇:实用摄影技术


本文由mayaohua186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教育部规划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实用摄影技术( 第二版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教材编写组 袁一鸣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 教育司 组织编 写的中 等职业 学校文 秘 专业教材之一 , 是教育部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九章 , 内容包括 : 照相机的基本知识 , 照相机的使用 , 胶卷 , 用光练习 , 取景 练 习 , 色 彩 练 习 , 摄 影 综 合 练 习 , 黑 白 暗 室 工 艺 , 数 字 摄影。     全书突出摄影技法与技能训练 , 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教 材 , 还 可作为 摄影人 员培训 教材和 摄 影爱好者自学用书。  图书在版编目 CIP)   实用摄影技术/ 袁一鸣主编 .— 2 版 .—北京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001   ISBN 7 - 04 - 009438 - X   Ⅰ. 实 ...   Ⅱ. 袁 ...   Ⅲ. 摄影技术   Ⅳ. TB8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实用摄影技术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教材编写组 出版发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 55 号   邮政编码   100009 电     话   010 - 64054588 网     址   htt p : / / www.hep. edu. cn htt p : / / www.hep.com.cn 经     销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印    刷 开     本   850×1168   1/ 32 印     张   6.75 字     数   160 000 插    页   8 版     次   1997 年 7 月第 1 版               年   月第   版 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 定     价   10.50 元 传     真   010 - 64014048本书如有缺页、 倒页、 脱页等质量问题 , 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版权所有   侵权必 究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责任绘图 版式设计 责任校对 责任印制         王江华 于文燕 朱 静 马静如   周顺银 夏 晔第二版前言    本书是教育部规划教材 , 是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编写的全国 中等职业学校 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     本书第一版于 1997 年出 版 , 经 过 4 年 的 使用 , 在听 取各 方 面意见的基础上 , 编者对原书作了一定幅度的增删调整。原书篇 幅较大的照相机一章被分为照相机的基本知识和照相机的使用两 章 , 增写了中等画幅照相机、防水照相机和焦距对成像的影响等 内容。用光练习一章增写了一个用光实例。摄影综合练习一章增 写了夜景人像和影室人 像。删除 了原 书最后 一章 摄影 术的 明天。 为了适应经 济 发展 和 社会 进 步 的需 要 , 本 书 增 写 了数 字 摄 影 一

章。此外 , 本书还更换了一些照片 , 增加了一些照片。     本书的编写宗旨和第一版相同 , 即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 发 , 尽量淡化摄影理论 , 讲求实用。本书操作性较强 , 请教师按 章、节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 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书各章均有本章提要及复习思考题 , 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的知识。     讲授本教材约需 80 课时 , 课时分配表如下 , 仅供参考。 课时分配表课时数 绪论 1 第一章   照相机的基本知识 5 第二章   照相机的使用 6 第三章   胶卷 2 第四章   用光练习 6 第五章   取景练习 6 内   容 内   容 第六章   色彩练习 第七章   摄影综合练习 第八章   黑白暗室工艺 第九章   数字摄影 机动及复习考查 合计 课时数 6 16 12 12 8 80?1?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 得到四川省教委教科所职教室、雅安地 区教委、雅安地区教委职教科以及四川省档案学校各位领导的指 导和支持 ; 全书由刘昌福先生审阅并指导修改。谨对以上各方面 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袁一鸣担任主编并编写第三、四、五、六、九章 , 黄 柱宇编写绪论及第一、二、七章 , 伍淑玉编写第八章。     本书照 片除图 4 - 2 为 朱清涛拍 摄之外 , 其余均为 袁一鸣 和 黄柱宇拍摄。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 对书中的疏漏之处 , 热忱欢迎读者批评 指正。 编 者2000 年 5 月?2?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国家教委规划教材 , 是国家教委职教司组织编写的全 国中等职业学校 教委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     本书主要介绍常用摄影器材和基础摄影技法。本书从中等职 业教育的实际出发 , 尽量淡化摄影理论 , 力求深入浅出地讲授一 些实用的摄影技法。     本书在讲 解 摄 影技 法 时 , 以 做 练 习的 形 式 为 主 , 操 作 性 较 强。教师可 按 本书 的 章、节 组 织 学 生 进行 练 习 , 以便 提 高 操 作 能力。     本书包括绪 论及 正文 8 章 , 主要 有 : 照 相机、 胶卷、 用光、 取景、色彩、人物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静物摄影、文件 摄影、黑白暗室工艺、摄影术展望。各章均有本章提要及复习思 考题 , 以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讲授本教材约需 80 课时 , 后附课时分配表 , 仅供参考。 课时分配表 ( 共 80 课时 )内   容 绪论 第一章   照相机 第二章   胶卷 第三章   用光练习 第四章   取景练习 课时数 2 12 2 10 8 内   容 第五章   色彩练习 第六章   摄影综合练习 第七章   黑白暗室工艺 第八章   摄影术的明天 机动及复习考查 课时数 8 16 12 2 8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 , 得到四川省教委教科所职教室

孙介福主 任、雅安地区教委谭 淳远 副主 任、雅安 地区教 委职 教 科王 小萍、 吕瑞川、朱卫东 , 以及四川省档案学校领导的指导与支持 ; 部分 ?3?书稿经雅安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师生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 , 吕 瑞川、罗翔建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 ; 全书由谢文权和尤永康两位 老师审阅并指导修改。谨对以上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 谢意。     本书由袁 一 鸣 担任 主 编 , 负 责 拟 定编 写 提 纲、协 调 编 写 工 作 , 编写第二、三、四、五章 , 并完成全书的统稿工作 , 黄柱宇 负责编写绪论、第一、六、八章 , 伍淑玉负责编写第七章。     本书照片除已署名的之外 , 均为袁一鸣和黄柱宇所拍摄。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 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 , 热忱欢迎读者 批评指正。 编 者1996 年 9 月?4?目   录绪   论 ………………………………………………………………………… 1 第一章   照相机的基本知识 …………………………………………… 7  第一节   认识照相机 ……………………………………………………… 7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照相机 ……………………………………………… 10   第三节   镜头 ……………………………………………………………… 18   第四节   光圈与快门 ……………………………………………………… 22   第五节   照相机的选择 …………………………………………………… 26   第六节   几种国产照相机 ………………………………………………… 36   本章提要 …………………………………………………………………… 42   复习思考题 ………………………………………………………………… 42第二章   照相机的使用 ………………………………………………… 43  第一节   调焦练习 ………………………………………………………… 43   第二节   测光练习 ………………………………………………………… 46   第三节   模拟摄影 ………………………………………………………… 53   第四节   照相机的保养 …………………………………………………… 61   第五节   照相机的常用附件 ……………………………………………… 66   本章提要 …………………………………………………………………… 72   复习思考题 ………………………………………………………………… 72第三章   胶卷 ……………………………………………………………… 73  第一节   胶卷的包装盒 …………………………………………………… 73   第二节   暗盒 …………………

…………………………………………… 81   第三节   胶片 ……………………………………………………………… 83   第四节   胶卷的选择 ……………………………………………………… 84   本章提要 …………………………………………………………………… 87   复习思考题 ………………………………………………………………… 87第四章   用光练习 ……………………………………………………… 88 ?1?  第一节   观察自然光 ……………………………………………………… 88   第二节   利用自然光 ……………………………………………………… 91   第三节   用光实例 ………………………………………………………… 97   本章提要 ………………………………………………………………… 100   复习思考题 ……………………………………………………………… 100第五章   取景练习 ……………………………………………………… 101  取景练习一 : 安排被摄主体的位置 …………………………………… 102   取景练习二 : 确定被摄主体的尺寸比例 ……………………………… 102   取景练习三 : 安排前景和后景 ………………………………………… 103   取景练习四 : 追求简洁 ………………………………………………… 104   取景练习五 : 横拍与竖拍 ……………………………………………… 104   取景练习六 : 三等分法 ………………………………………………… 105   本章提要 ………………………………………………………………… 106   复习思考题 ……………………………………………………………… 106第六章   色彩练习 ……………………………………………………… 107  色彩练习一 : 花与人 …………………………………………………… 107   色彩练习二 : 黄配蓝 …………………………………………………… 108   色彩练习三 : 红配绿 …………………………………………………… 109   色彩练习四 : 和谐色 …………………………………………………… 110   色彩练习五 : 在草坪上拍摄人像 ……………………………………… 110   色彩练习六 : 鉴定彩色底片和彩色照片的质量 ……………………… 111   本章提要 ………………………………………………………………… 113   复习思考题 ……………………………………………………………… 114第七章   摄影综合练习 ……………………………………………… 115  第一节   人物摄影练习 ………………………………………………… 115   第二

节   摄影室人像摄影 ……………………………………………… 128   第三节   风光摄影练习 ………………………………………………… 133   第四节   新闻摄影练习 ………………………………………………… 139   第五节   静物摄影与文件摄影练习 …………………………………… 141   本章提要 ………………………………………………………………… 149   复习思考题 ……………………………………………………………… 149?2?第八章   黑白暗室工艺 ……………………………………………… 151  第一节   显影罐 ………………………………………………………… 151   第二节   配制冲洗药液 ………………………………………………… 153   第三节   冲洗黑白胶卷 ………………………………………………… 157   第四节   鉴定底片 ……………………………………………………… 159   第五节   黑白照相纸 …………………………………………………… 160   第六节   暗室 …………………………………………………………… 162   第七节   放大机 ………………………………………………………… 166   第八节   放大黑白照片 ………………………………………………… 170   本章提要 ………………………………………………………………… 175   复习思考题 ……………………………………………………………… 175第九章   数字摄影 ……………………………………………………… 177  第一节   传统摄影面临挑战 …………………………………………… 177   第二节   把影像数字化 ………………………………………………… 180   第三节   建立“数字暗室” …………………………………………… 186   第四节   数字影像的处理 ……………………………………………… 189   第五节   全新的感受— —自己打印照片 ……………………………… 198 —   本章提要 ………………………………………………………………… 203   复习思考题 ……………………………………………………………… 204?3?绪   论    一、从湿 板摄影到 数码成像     你大概 知道著名 的油画 很多 , 也一直有人从 不同 角度 研究它 : 文物专 家考 察 它的 真伪 , 画家探讨它的技法 , 摄影家则注意它的用光 , 并在人像摄影中加 以仿效。但是 , 很少有人知道 , 这幅画的作者— —文艺复兴时期 — 意大利著名学者、画家达? 奇 , 曾 在他的 著作 中描 述过 一种 与 芬 摄影术的发明有直接关系的小孔暗室原理。这里说的暗室 ,

并不 是指现在冲卷制作照片用 的工 作间 , 达?芬奇 所描述 的暗 室只 是 一间黑暗无光之室 , 在室内一面壁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 室外的景 物透过小孔投射到另一面壁板上 , 就形成一个倒像。如果这个小 孔的直径为两壁距 离 的 1/ 150 ~ 1/ 200 , 就 可 以 留下 比 较清 晰 的 影像。后来有人用凸透镜取代小孔 , 装在一只木箱的前壁上 , 而 在后壁置以半透明纸或毛玻璃 , 就可以依照明亮的投影描画外界 景物。这种木箱就叫做暗箱 , 借助于暗箱画出来的画就叫做暗箱 画。又有人在暗箱里加一 块反 光镜 , 将影像 作 90° 反射到 平放 的 毛玻璃上 , 描绘起影 像来 就 更方 便了 界上最早的暗箱画 是荷 兰的 波利斯 于 1545 年 画成 的 , 他 既是 医 生又是数学家。     但这种暗箱还不是照相机 , 它最多只能算是照相机的雏形。     人们并不满足于借 助这 种暗 箱来绘 画。到 了 19 世 纪初 , 当 化学得到飞速发展后 , 人们便想用化学方法把影像固定下来。法 国人尼埃普斯发现沥青受到光线照射的地方会出现一个发硬的薄 ?1?层 , 而没有受到光线照射的 地方 则可 以用熏 衣草 油和 煤油 溶解。 1826 年 , 他用暗箱曝 光 8 小 时 , 把 窗 外作 坊 拍 在涂 了 薄薄 一 层 沥青的金属板上。他把 这幅图 像叫 做“阳 光画” 。这 无疑 是世 界 上第一张照片 , 它至今仍保 存在 美国 得克萨 斯大 学的 收藏 馆里。 尼埃普斯使用过的照相机很可能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照相机 , 现在 仍可以在法国巴黎的博物馆里看到它。     1837 年法国 物理 学家 和 画家 达盖 尔发 现 , 让涂 有 碘化 银 的 铜板曝光 , 再熏以水银蒸气 , 用食盐溶液定影 , 就能形成永久的 影像。他使用一台装有新月形剖面镜片的照相机 , 用感光银板在 世界上第一次拍出了质量比较高的照片。这是一幅相当复杂的静 物照 , 照的是绘画和雕塑作品 , 照片上的亮部和暗部细节都有很 好的表现。他的这台照相机也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 机。但这种感光 板的 感 光 度仍 然 很低— —他 拍 这幅 照 片用 了 30 — 分钟的时间曝光。由于曝光时间过长 , 用达盖尔银板拍摄人像很 难达到理想效 果。 1851 年 , 英 国人 阿 切尔 在 柯 玎 溶 液中 加 入 可溶性碘化物涂布于玻璃板上 , 在暗室中浸入硝酸银溶液 , 使其 生成碘化银 , 制成湿玻璃感光板。将这种感光板放进照相机曝光 后 , 趁溶液未干 , 立即显影及定影 , 便能得到一张照片。这就是 所谓湿板摄影。     19 世纪 80 年 代 , 美 国 人 伊 斯 曼 抛 弃 了 笨 重 累 赘 的 玻 璃 湿 板 , 将卤化银感光乳剂涂布在明胶片基上 , 制成干板 , 使摄影过 程大为方便。他

同 时创 立 了至 今 仍 闻 名于 世 的 柯 达 公司。 几 年 后 , 他又将乳剂涂布在可以卷绕的透明胶片上 , 作成胶卷 , 在摄 影史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他因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 的方箱照相机 , 装一个胶卷可以拍摄一百幅照片 , 拍摄之后的胶 卷送回柯达公司冲洗。     1913 年 , 德国莱兹公司制 造出 第一 台 35 mm 型照 相机。 这 个时期 , 人们在镜头上作了许多尝试 , 由单片改为多片 , 以消除 各种成像上的缺点。快门、光圈也应运而生 , 机身则由传统的木 ?2?制改为金属制。     1925 年 , 德国成批生产出莱卡牌旁轴取景照相机。 1928 年 , 德国禄莱公司又推出 120 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这两种照相机的 设计形式在世界上保持 了几十 年 , 被 无数厂 家仿 制并 加以 完善。 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 , 出现了 135 和 120 单镜反光照相机 , 从而 为可换镜头和无视差取景创造了条件。大量性能各异的配套镜头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它们不仅因改进设计和使用新型光学玻璃使 成像素质大为改观 , 而且焦距范围也有拓展。现在广泛使用的变 焦镜头也在这 一 时 期出 现。除 此 之 外 , 人 们 还 研 制出 了 微 距 镜 头、反射式镜头等。镜头的镀膜仍限于单层 , 镜头的有效孔径则 越做越大。     20 世纪 60 年代后 , 随着科学技 术的全 方位发展 , 照 相器 材 的设计和制 造 也突 飞 猛进。 摄 影镜 头 焦距 的 涵 盖 范围 进 一 步 扩 大 , 从数毫米的鱼眼镜头到千毫米以上的远摄镜头应有尽有 , 并 产生了更多样化的特殊镜头 , 多层镀膜逐步取代了单层镀膜。照 相机的测光方式从外测光到内测光 , 从中心重点测光到多区域测 光、点测光 , 已经变得非常精确可靠。它的对焦方式也由传统的 手动过渡为自动。随着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 在照相机中置入电 脑芯片 , 仿佛给它以智慧 , 使它的功能成倍增加 , 不仅能精确测 光 , 而且能自行决定曝 光量、闪 光灯 的闪光 时 间 , 能 自动 卷片、 倒片 , 甚至自动对焦。总之 , 现代照相机的素质和自动化程度已 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准 , 它的发展水平始终同人类的科技发展 水平同步 , 总是反映着最新的科技成果。     一百多年来 , 尽管感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 而且还在不断发 展 , 每年都有新的感光材料问世。但是 , 直到今天 , 胶片仍然是 以化学感光为基础的。在信息时代 , 人们对信息传输的速度要求 越来越高 , 需要立刻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 , 要求在图 像的处理技术上有更大的自由。经过努力 , 专家们终于把光学技 术和电子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 , 研制出了数码照相机。拍摄到的 ?3?图像不再经过化学处

理 , 而直接转变为数字信号 , 由计算机来处 理。这样 , 不仅使图像的保存、传输、复制都大大简单化、快速 化 , 而且能对图像做几乎是任意的后期加工 , 使摄影同人们的日 常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     可以看到 , 从湿板摄影到数码成像 , 摄影经历了大约 150 年 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 但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 , 这 又是相当短暂的一瞬。人们在记录图像的技术方面实际上已经取 得了长足的进展 , 而且正面临着一场更大的革命。摄影的意义早 已远远不在拍一张纪念照片 , 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生产 中十分重要的活动。应该认识到 , 在当代 , 会摄影就如同会使用 计算机一样 , 是人们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在未来的 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有此需要 , 而且它直接显示着一个人的文化 素养。摄影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 , 它应该成为一个人能力结 构的组成部分 , 把它视为由少数人从事的专业、认为与己无关的 看法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     所幸的是 , 人们今天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条件来系统地学习摄 影。就让我们从认识摄影的基本工具— —照相机开始吧。 —     二、照相 机— —人 类的第三只 眼睛 —     人的眼睛可以被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 它能分辨的颜色和色调 差别达 两 万多 种。依 靠 这种 本 事 , 人 们 自 信 必 能“ 明 察秋 毫” 。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 , 这个自信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从来没有动摇 过。但当人的认识进入微观和宏观领域之后 , 才觉得肉眼看东西 十分有限。比如 , 你看得清楚比头发、沙粒还细小的东西吗 ? 你 看得见月球上的阴影到底是什么吗 ? 黑暗中 , 你是否能对远处发 生的事情洞若观火 ?     照相机可以创造奇迹 , 它能记录下所有这些影像 , 并将它们 呈现在人们面前。     用显微摄影 , 不仅能看到小小微生物的尊容 , 而且细胞、分 ?4?子乃至原子的结构也十分清楚。爱滋病逞凶一时 , 它的病毒令科 学家束手无策 , 然而显微摄影仍然发现了它的真面目 , 为制服这 个威胁人类的恶魔提供了条件。人们还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照 相机看见比病毒更小的东西。1978 年 2 月 25 日 , 日本京 都大 学 的研究人员拍到了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照片 , 那是氯化铜 - 酞花青 染料的分子结构。     对光的本质认识深入之后 , 人们才知道光波的波长包括一个 很大的范围 , 人眼能感受到的光线只是其中极为有限的一段 , 这 段可见光 的 色 彩 由 紫 到 红 , 波 长 在 0.4 ~ 0.7 μm 对大于这个波长的红外线和小于这个波长的紫外线 , 人眼是看不 到的 , 更不用说别的波长了。由于感光胶片也能

够对许多不可见 光感光 , 因此人们 就 可 以在 没 有可 见 光照 射 的 情 况下 拍 摄 到 影 像。比如红 外 摄影 , 现 在就 广 泛 应 用 于军 事 与 资 源 的调 查 , 气 象、环境和农 作 物 的监 测。红 外 摄 影还 有 一 些 更 令人 惊 奇 的 本 领 : 它能在发热物体 现 , 这显然对刑侦大为有利 ; 它也能穿透墙壁表层 , 拍出内部结 构。X 射线容易透过含碳、氢、氧元素的物质 , 因此透视并拍 摄 人体已是人人皆知的 常识 , “ 拍一张 片子” 是 医生对病 人作检 查 时常说的话。中子可以穿透金属物体 , 用中子摄影最适合检查金 属设备中的橡胶、塑料、石蜡等含氢的 元素。γ射线的 穿透能 力 比 X 射线更强 , 连混 凝 土 也遮 挡 不住 , 用 γ 射线 摄 影 , 可 以 拍 摄机器的内部结构。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旁边的胶片 莫名其妙地感了光 , 居里夫人据此便发现了镭。英国物理学家鲍 威尔于 1945 年 把照 相 软 片 放 在高 山 上 , 几个 星 期 后 显 影软 片 , 发现了宇宙线粒子留下的痕迹 , 这便是粒子摄影的开端。     人们的肉眼能看清飞转的车轮吗 ? 人们知道气球破碎的那一 瞬间的景 象 吗 ? 恐 怕 没 有人 能 做 到。 再好 的 眼 睛 , 也 难 以 看 清 1/ 10 s 快门速度已 经 达 到 了 1/ 1 000 s , 快 门 速 度 为 1/ 2 000 s 的 照 相 ?5?机也很普遍。 些 比 较 高 级 的 照 相 机 快 门 速 度 为 1/ 4 000 s、 一 1/ 8 000 s、 甚至 1/ 12 000 s。用 这么 高 的快 门 速 度拍 摄 高速 运 动 的物体是不在话下的。借助于高速闪光灯等装备和技术 , 人们甚 至能够将拍摄速度提高到二百万分之一秒、二十亿分之一秒、直 至五十万亿分之一秒。现代技术可以把每秒钟的拍摄幅数提高到 一亿幅以上。在这样的高速拍摄下 , 不要说奔跑的动物、旋转的 飞机螺旋桨、一闪即逝的闪电 , 就连子弹出膛、玻璃破碎、牛奶 溅落的瞬间情形都可以连续地固定在照片上 , 还有什么高速运动 的物体不在人们面前昭然若揭呢 ? 利用电子频闪灯 , 还能很容易 地在一幅照片上拍出运动物体的连贯形象。     微光摄影的本领是可以在几乎没有光线照射的条件下 , 拍到 清晰的影像。它在军事、警事、科研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水下摄影和航空摄影都使我们眼界大开 , 在一般情况下无法 看到的景观仿佛就在面前。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拍的照片上 看 , 人们竟成了地球的旁观者。月球和火星表面的景象让人有幸 一睹。     天文照相机、气象照相机、深水照相机、医用照相机、航天 照相机等 , 都使人们大开眼界 , 看到了在一般情况下根本无法看 到的东西。     更为令人激动的是科学家们发

明了全息摄影 , 使人们可以观 看到记录在全息底片上的立体图像。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 被摄物 , 这是平面照片做不到的。?6?第一章   照相机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认识照相机    一、自制 针孔照相 机     如前面所讲 , 既然在一间“ 暗室” 里可以出现室外景物的倒 像 , 那么 , 将这一暗室的规模缩小 , 是否也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呢 ? 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人们不仅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 还做成 了针孔照相机 , 而且拍出了照片。直到今天 , 还有人用自制的针 孔照相机拍照     现在让我们制作一台针孔照相机 , 用它来拍几张照片。这很 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种乐趣 , 也可能大大激发你的求知欲。你只要 找一只结实不透光的现成小纸盒 , 或者专门制作一个 , 再准备一 点简单材料 , 就可以动手制作照相机了。     纸盒有胶卷盒大小就行。先把内壁用墨汁涂黑 , 晾干后在它 的一个面找到中点 , 挖一 个直 径 0.5 cm 左右 的小 孔 , 贴 一块 铝 箔严 严 封 住 , 在 与 孔 相 对 的 一 面 开 一 个 135 底 片 画 幅 大 小 (24 mm×36 mm) 的长方框。再用硬纸 板做一个 盒盖 , 使 其能 够 将有方框的一 面 盖 住 , 做 到密 不 透 光 , 盒 盖 的 内 面同 样 完 全 涂 黑。最后是 开 孔 , 孔 径应 为 两壁 距 离 的 1/ 150 ~ 1/ 200。如 果 我 们的纸盒两壁距离为 50 mm , 则孔 径就应为 0.25 ~0.3 mm。 这 是一个很小的孔 , 用小号缝衣针在铝箔中间轻轻插一下即可。孔 开好后 , 对着亮处仔 细看 看是 否正常 , 最好用 10 倍 放大 镜检 查 ?7?一下它的圆度。如果纸盒和后盖不漏光 , 小孔大小合适 , 你制作 的照相机就大功告成了。     如何使用 这 件 原始 的 照相 机 呢 ? 非常 简 单 , 在暗 室 或 暗 袋 里 , 更方便的是把双手伸 进被 子里 下约 5 cm 长一段 135 黑白 胶卷 , 让 药膜 面贴 着方 框 , 将 后盖 盖 紧 , 使胶卷在方框上保持平直。然后 , 用手指轻轻捂住针孔 , 把 照相机拿到外面 , 让针孔对着你想拍摄的明亮景物 , 一次放好位 置就不能再动。曝光时间需要试验确定 , 这与外界光线强度、针 孔直径、照 相 机两 壁 距 离、胶 卷 感 光 度等 因 素 有 关。如 果 使 用 ISO100 的胶卷 , 曝光 时 间约 为数 秒至 数十 秒。你 需要 用不 同 的 曝光时间在同一条件下拍好几张片子 , 或许才能摸索出一个大概 的数据。     曝光完毕后 , 在暗室里取出胶片 , 按正常过程显影定影 , 看 底片密度是否合适 , 再择其优者放大做成照片。     不要指望用针孔照相机拍摄的照片会很清晰 , 但它具有一种 特别的朦胧效果 , 可以使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 , 你不妨一试。     二、认识 手中

的照 相机     现在的照相机其实就是一台复杂化了的针孔照相机。     你随便拿起一台照相机 , 无论它是旧式照相机还是刚推出的 新潮照相机 , 无论它 是照 相馆 用大型 座机 , 还 是旅 游 用袖 珍机 , 毫无例外都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机身 : 现代照 相 机 的机 身 在造 型 上都 有 美 学 等多 方 面 的 考 虑 , 已远非针孔照相机简陋的方盒所能比。照相机的大部分机械 和电子装置都容纳在机身里。     镜头 : 这是针孔的发展。镜头由复杂精密的镜片组构成。有 的镜头是固定在机身上的 , 有的则可以更换。绝大多数单镜反光 式照相机都可以更换镜头。     光圈 : 装在镜头内 , 是由多片叶片合围而成的光孔。改变孔 ?8?的大小 , 就能控制通过镜头光线的强弱。     快门 : 它的功能是控制光线照射感光胶片的时间长短。     调焦测距系统 : 包括装在镜头上的调焦环和装在机身上的取 景器。有了这个系统 , 就可以根据需要调焦 , 将远近不同的景物 拍摄清楚。调焦的方式分手动和自动两种。     卷片、计数、倒片、自拍、闪光联动装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多数照相机还设有测光系统。     一百多年来 , 人们在方盒照相机上添添加加、修修改改 , 无 非是使它性能更好 , 使用起来更方便而已。一台照相机有了几种 基本功能就可以拍照了。高 级照 相机 的特点 是附 加的 功能 很多 , 当然 , 在可靠性、精确度、整体素质方面也很不一样。你仔细观 察一下手中的照相机 , 看看哪些基本装置它有 , 哪些它没有。     根据使用要求 , 人们制造出了各种大小悬殊、形状各异、功 能有别、指标不同的照相机。     一般把使用 135 胶卷的照相机叫做小画幅照相机。它的画幅 主要是 24 mm×36 mm , 一般每 个胶 卷拍摄 36 幅 照片。 也有 个 别 24 mm × 18 mm 的所 谓 半 幅 照 相机 , 每 个 胶 卷能 拍 72 幅 照 片。     小画幅照相机轻巧灵活、使用简便、种类繁多 , 形成现代照 相机的主流 , 产量占了压倒优势。     中 画 幅照 相 机 120 胶卷宽 62 mm、长 820 mm , 其 片头 粘贴 在一 条 不透 光的 黑 纸上 , 纸背面印有数字 , 可以透过照相机背后的红窗观看 , 以便 了解胶卷的起止位置和过片的长度。黑纸卷在卷轴上 , 将胶片裹 在其中 , 不令其漏光。220 胶卷比 120 胶卷长 一倍。它 与 120 胶 卷还有一个区别 , 就是只有片头和片尾有不透光黑纸 , 因此也只 有机 背 上 不 设 红 窗、 能 够 自 动 停 片 的 120 照 相 机 可 以 使 用 它。 220 胶卷在市面上很难见到 , 现在 普遍使用 的都是 120 胶卷。 中 画幅照相机拍 摄 的画 面 一个 边 长 总是 60 mm , 另

一 个 边长 则 可 ?9?以为 45 mm、60 mm、 70 mm、80 mm、 90 mm、120 mm 等 , 构 成不同长宽比的画幅。     稍做计算就可得知 , 中画幅照相机 的画幅 尺寸比小 画幅 135 照相机的画幅尺寸大得多。比如 , 60 mm×45 mm 画幅的实际面 积是 24 mm×36 mm 画幅的 2.7 倍 , 60 mm× 60 mm 画幅的实际 面积是它的 3.6 倍 , 60 mm×70 mm 画幅的实际面 积是它的 4.5 倍 , 等等。面积大好几倍的底片在放大成同样面积的照片时 , 要 求的放大倍率就低很多 , 因此 , 照片的影调层次就丰富得多、清 晰度就高得多、底片的颗粒呈现在照片上就细得多。一句话 , 用 大底片制作的照片素质要好得多。因此 , 追求高素质表现的艺术 照片、用于制作展品和广告的照片 , 宜用中画幅照相机拍摄。有 些对影像质量要求很高的档案翻拍 , 也用中画幅照相机。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照相机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为各种用途而设计的照相机。一些照相机 曾一度辉煌 , 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 一些照相机则一直为人们 喜爱 , 经久不衰。     一、 “傻瓜”照 相机     一般认为使用时只要看好画面就可按快门 , 其余种种繁琐调 节一概不管的照相机就可以叫做“ 傻瓜” 照相机。但应注意 , 不 要把真正的全自动照相机归入这一类。     “ 傻瓜” 照相机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这个亮度自动设定光圈和快门 , 自动曝光 ;     ? 10 ?    有一些照相机只具 备了其 中的 部分功 能 , 如 虽带 有闪 光灯 , 或者甚至还能自动卷片、倒片 , 但只有固定焦距、固定光圈、固 定快门速度。这种照相机不应当享有“ 傻瓜” 照相机的名分。用 这样的照相机 , 你不要指望获得素质良好的照片。     低档“ 傻瓜” 照相机有自动曝光功能 , 焦距的设定一般依靠 手动。     中档“ 傻瓜” 照相机具有自动对焦功能 , 在按快门时可以听 见 的响声 , 并能看见镜头明显地前后移动。     高档“ 傻瓜” 照相机除自动对焦外 , 还包括二倍、二倍半甚 至三倍镜头变焦功能 ; 变焦时 , 镜筒前后伸缩 , 取景器里有明显 的显示。     有些“ 傻瓜” 照相机具有很别致的设计。柯尼卡公司有一款 声控照 相 机 , 拍 照时 只 要有 人 说 一 声“ 干杯” 快 门 就 打开 了。 , 佳能公司推出了一种全太阳能“ 傻瓜” 照相机 , 它前面有一块翻 盖 , 使用照相机时 , 翻盖暴露于阳光之下 , 盖上的太阳能电池即 有电流产生 , 并对永久性蓄电池充电。充满电的电池可以使照相 机拍 6~8 卷 24 张 的 胶卷。 内 置闪 光 灯也 使 用 该 蓄电 池 提 供 的 电能。     “ 傻瓜” 照相机在社会上有很大的拥有量 , 原因

在于它又轻 又小、携带方便、使用简单。     但是“ 傻瓜” 照相机在质量和价格上的差异相当大 , 购买时 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经济条件全面权衡 , 最好找行家请教之后再 作决定。     二、一次 性照相机     把一个彩色胶卷和一台简易照相机相结合 , 就成为一台一次 性照相机。它一般只可以使用一次 , 用完就扔。由于它的外形像 一个胶卷纸盒 , 所以又有“ 自拍胶卷” 或“ 带镜头的胶卷” 的称 谓。这种照相机如果带 上闪 光灯 , 就 叫做“ 闪光 快照” 这是 日 。 ? 11 ?本富士公司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首先推出的 , 美国柯达公司也于 20 世纪 80 年 代 末 紧 随其 后 , 不 仅 研 制 出 了 普 通 型 一 次 性 照 相 机 , 而且还在其中置入了小型闪光灯。不久 , 该公司又推出了防 水型和广角型一次性照相机。而富士公司则锦上添花 , 增加了一 种 86 mm 焦距的望远型一次性照相机。20 世纪 90 年代初 , 柯尼 卡开发出 17 mm 广角 型 一次 性机 型。富 士公 司研 制 出了 可换 镜 头的一次性照相机 , 并率先将一 般内 装的 ISO400 彩色胶 卷改 为 ISO800 。专用型号的一次性 照相 机也大 量生 产出 来 , 有全 景式、 宽幅式、防水式、语言提示式、三维立体式等。这样 , 小小的一 次性照相机 , 便逐渐具备了多种功能 ,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择而用 之。现在爱克发、波拉、协和、三星等不少公司都在生产这样的 照相机。 1987 年一 次性 照相 机 在美 国 首次 上 市时 , 引 来的 只 是 一片嘲笑。然而几年 之后 , 它在世 界上 的年产 量已 经 超过 一亿 , 并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这种照相机为什么 受到如 此广 泛的欢 迎呢 ? 主要 是它 价廉、 轻巧、效果好 , 更重要的是使用这种照相机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了。你只要按照机身上的图示 , 根据使用环境操作 , 就能万无一 失 , 完全免去了装胶卷、测光、调焦距、拍完后倒片等过程。     这种照相机的结构 十分简 单。它 的机身 像一 只彩 色胶 卷盒 , 花花绿绿的纸质外套包着一个塑料方盒 , 内装超级高清晰度彩色 负片。除此之外 , 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镜头、简单快门、卷片机 构 ; 有的还带一个闪光系统 , 包括一小块线路板、一根小指数闪 光管和一只高能电池。     这种照相机装的是一种单片塑料模压不镀膜镜头。人们习惯 了用各种光学玻璃以先 进技术 制作 的多层 镀膜 镜头 , 乍一 听此 , 立刻对它的素质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是有专家经过严格的试 拍检验 , 发现在清晰度和色彩还原方面 , 这种镜头的表现都“ 出 乎意料的好” 。这是因 为它使 用的 塑料 是一种 光学 塑料 , 而单 片 镜头像场弯曲的问

题 , 则由 与众不 同的 非 平 面 承 片 框 和 压 片 板 ? 12 ?解 决。     用这种照相机拍照时 , 只需用右手手指转动拨轮 , 待听到上 紧快门的拍拍两声之后 , 就停止拨动。如果需要使用闪光灯 , 再 按下机身前面的闪光灯按钮 , 待充电指示灯亮后 , 即可按快门钮 拍摄。与一般照相机不同 , 这种照相机使用倒计数的方法 , 在计 数窗里看到的数字不是已经拍过的画幅数 , 而是还剩下没有拍过 的画幅数。胶卷全部拍完之后 , 计数 窗里就 显示 0。 这时 , 便 可 以将整个照相机交到冲洗店冲洗了。     一次性照相机的用途是不言而喻的 , 也有些妙用的故事。一 个美国人举 行 婚礼 时 , 并没 有 按照 传 统的 做 法 花 重金 聘 请 摄 影 师。他买了两打一次性照相机 , 发给婚宴上每桌一只 , 让大家随 便拍摄 , 然后收 回 冲 洗。 这 样 , 他 既 节 省 了 开 支 , 又 活 跃 了 气 氛 , 并且得到了更加生动有趣的照片。     三、 “一分钟” 照相机     “ 一分钟” 照相机又叫 做“一 步成像” 照相机、 瞬得” 照 “ 相机。顾名思义 , 就是用这种照相机拍照 , 可以在一分钟内得到 印好的照片 , 而免去了一大堆后期制作工作。     这种一次成 像 技术 是 由美 国 人 兰 德 博士 于 1947 年 发明 的。 美国波拉罗伊德公司最先开始制造这种照相机 , 所以又叫波拉照 相机。1963 年 ,该公司 将它 改 为 电 子 快门 , 采 用 自 动曝 光、 电 动出片。     现在 , 美国、日本等一些公司都在生产这种照相机 , 我国也 有厂家生产。这种照相机的快门、光圈、取景调焦机构与普通照 相机大同小异 , 特殊之处在于它有一对转印辊。它使用的感光材 料也完全不同于普通胶卷 , 而是一种将正片、负片和粘稠状显定 处理剂合为一体的感光片。处理剂被密封在药液囊里。负片曝光 之后 , 照相机将它和正片及 处于 其间 的处理 剂一 并经 压辊 送出。 此时 , 压辊将夹在正负片之间的药液囊压破 , 处理剂均匀地涂抹 ? 13 ?在正负片上。大约一分钟之后 , 将正负片分开 , 负像就转印成了 正像 , 正片上就留下了拍摄的 影像。可 见 , “ 一分 钟” 照 相机 是 把暗室制作的全过程转移到照相机里作一次性处理了。     这种照相机拍摄的 画幅 不大 , 一 般大 约为 79 mm × 79 mm、 60 mm×90 mm、 102 mm ×127 mm , 像 质和 色彩 还 原也 不能 同 普通照片相比 , 而且它没有底片 , 不便进行复制 , 使用的场合是 很有限的。但是 , 由于用它拍照可以立刻得到照片 , 看见拍摄效 果 , 所以 , 除了受到一般业余爱好者的青睐之外 , 专业摄影师也 常在正式拍摄前用它检验布光等效果 , 在科研、遥感及其他一些

专业部门 , 它也有用武之地。     四、太空 照相机     瑞典的哈苏公司于 1948 年 设计 出使 用 120 胶 卷 的单 镜反 光 式照相机 , 为中画幅 照相 机的 发展打 开了 新的 一页。 直到 今天 , 以哈苏照相机的设计为基本模式的 120 单镜反光式照相机仍然在 世界上广为流行 , 而且哈苏照相机在这一类照相机中仍然保持着 领先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哈苏照相机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被宇航员带入了 太空。1962 年 10 月 , 美国 宇 航员 瓦尔 特?西 拉 在纽 约 买了 一 台 哈苏 500C 型 照 相 机 , 他 准 备 用 这 台 照 相 机 在 太 空 拍 摄 一 些 照 片。为了防止太空中的强烈反光 , 他撕去了机身上的外皮 , 涂黑 了露出的金属部分 , 用这台照相机 拍摄了第 一批照 片。1965 年 , 人类史上首次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员用哈苏照相机拍摄了许多极为 清晰的照 片 , 证实 这 种 照 相 机具 有 极 其 优 越的 性 能— —它 能 在 — - 65 ℃~120 ℃的温 度条 件下 正 常工 作。1966 年 , 美 国宇 航 员 柯林斯不小心把他的哈苏照相机掉进了太空 , 使它变成了“ 瑞典 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后来 , 不 少宇 航员也 相继 把他 们的 照相 机 。 留在了宇宙空间 , 据说到现 在已 有 20 余台 哈苏 照相 机成 了地 球 的卫星。 ? 14 ?    1969 年 7 月 20 日 , 人类第一次 登上月球 , 宇航员在 月球 上 拍摄历史性照片使 用的 就 是哈 苏 500E L 型 照 相机。 人 们在 月 球 上放置了 12 台哈苏照 相机作 监测 和研 究之用 , 下一 次去 月球 的 人只需换回它们的后背即可。     哈苏照相机质量优异 , 似乎已经成了航天和宇航用的指定照 相机。它为人们拍下了无数前所未有的精彩照片 , 让人们看到了 自己居住的地球的全貌、月球表面的景观 , 以及许多让人大开眼 界的东西。它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1981 年 , 美 国 宇 航 局 用 尼 康 F3 135 照 相 机 装 备 了 航 天 飞 机。过了大约 10 年 , 更先 进的 尼康 F4 照相 机 也 荣 幸 地 被 用 于 航天 飞 机 上 。这 两 种 照 相 机 在 当 时 都 代 表 着 世 界 上 最 先 进 的 水平。     五、体育 场上的 “炮群”     人们现在可以在电视屏幕上观看各种精彩的体育比赛。有些 比赛场面很大 , 你在现场其实无法看见许多细节。比如 , 无论你 坐在体育场的哪一个座位上 , 都不敢说看清楚了哪一位球星在嚼 口香糖。但是在电视屏幕上 , 有时镜头可以拉近到使你看见运动 员满头的汗珠。这是摄像机的高倍远摄镜头创造的奇迹。照相机 装上这种高倍远摄镜头 , 同样也能拍到精彩的细节。     高倍远摄镜头的焦距相当长 , 口径也很大 , 镜头的体积和

重 量就可想而知。不过 , 美国新闻界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开始使用 这种巨型“ 武器” 了。他们有一种名曰“ 大炮” 的单镜反光式照 相机 , 其重量达几十千克 , 得用两个全劳力才能搬动。这种照相 机镜头的焦距为 700~1 500 mm , 底片尺 寸较大 , 约为 10 cm × 12.7 cm 和 12.7 cm×17.8 cm , 这 在当 时已 令 人惊 叹了。 不过 , 比起今天体 育 场 上那 些“ 大炮” 来 , 这种 笨 家 伙 就显 得 形 单 影 只 , 不入大雅之堂了。     今天的长焦距镜头口径大、焦距长、品种齐、功能全 , 重量 ? 15 ?虽然也不小 , 但也不是当年那种概念。只要注意一下足球场的周 围 , 特别是球门一带 , 必可发现数十门“ 大炮” 架在那里 , 随时 跟踪着球员的运动。这些“ 大 炮” 的焦 距 大都 在 300 mm 以上 , 更多的是 500 ~ 800 mm , 许多 镜 头还 能 自动 对 焦。它 们 的 光 圈 也较大 , 再配以 感 光 度 为 ISO400、 800 甚 至 更 高 的 胶卷 , 再 快 速的动作也可以凝固在胶片上了。     据报导 ,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 曾 试用过 一只 1 200 mm 超 级自动聚焦远摄镜头。那 是一 只佳 能镜头 , 其长 836 mm、直 径 228 mm、重 16.5 kg, 最 大光 圈 为 f/ 5.6 。由 于在 13 片镜 片 中 用了两片超低色散镜片 , 所以光学素质极佳。这种镜头现在已经 投放市场。     六、间谍 照相机     在照相机发展史上 , 曾有一个时期发明家蜂起 , 制造出了一 大批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照相机 , 用于各种目的。它们大都精 致小巧 , 可以装进手杖柄、上衣袋、打火机、怀表、望远镜、提 包、绅士的大礼帽 , 以 方便 偷拍。这 就是 所谓的 间谍 照 相机 插页图 1 - 4 )     前西德曾生产一种米诺 克斯 微型 照相机 , 尺寸为 102 mm × 28 mm×17 mm , 可以放在手心上。瑞士有一种使用 35 mm 胶卷 的照相机可以像手表一样戴在手腕上。更有一种戒指照相机 , 能 套在手指头上。法国人于 1891 年在 手杖柄 里 装照 相机 , 柄端 就 是镜头。有种照相机做成书状 , 镜头装在书脊。更妙的是有一种 望远镜 , 镜筒的侧面装有摄影镜头。你可以用它假装看一个方向 的景物 , 却不引人注意地偷拍侧面的目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美国、德国、前苏联等国家为了刺 探军事情报 , 研制了许多间谍照相机。据说柯达公司就曾生产过 约 1 000 只火柴盒大小的照相机 , 专供情报 人员和敌 后抵抗组 织 使用。 ? 16 ?    七、防水 照相机     一般说来 , 照相机特 别怕 水 , 各种 形态 的水 雾、 雪等 ) 害 , 照相机常常因此报废。但是有一类照相机例外 , 这就是防水 照相机。     防水照相机的机身用防水材料制成 , 并在镜头、取景

器、快 门按钮、功能调节装置、闪光灯、电池仓、后盖等处采取了十分 严密的防水措施。有 了防 水 照 相 机 , 你 就 可 以 放 心 大 胆 地 在 水 雾 蒙蒙 的 瀑 布 旁 、 在 雪 沫 飞 溅 的 滑 雪 场 进 行 拍 摄 了 。 你 可 以 背着 它 去 爬 山 、 去 野 营 、 去 骑 车 、 去 远 足 , 丝 毫 不 必 担 心 遭 遇 暴雨 。     有的 防 水 照 相 机 甚 至 可 以 在 水 下 拍 摄 5 m) 果你不慎失手 , 照相机也不会沉入河底或海底 , 因为这类照相机 具有相当的浮力 , 可以上浮到水面。     防水照相机在陆上使用时能自动聚焦 , 在水下使用时则为固 定摄距。防水照相机都装有内藏式闪光灯 , 并能自动曝光、自动 卷片、自动倒片。防水照相机一般带有日期后背 , 可以在胶片上 印出年、月、日或者几点几分。     防水照相机的操作按钮和转盘都比较大 , 即使戴着手套 , 也 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拍 摄。防水 照相 机的 取景 器 也 比 较 大 , 一 般 还 具有 远 视 点 功 能 , 即 使 戴 着 潜 水 镜 , 也 可 以 很 方 便 地 进 行 取 景。     防水照相机在外观上通常具有鲜明的色调 , 如黄色、桔红色 等 , 除了醒目之外 , 还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世界上各大照相机厂都陆续 推 出 了 自 己 的 防 水 照 相 机 , 其 功 能大 同 小 异 , 图 1 - 5 相机。 ? 17 ?    八、数码 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又叫数字照相机 , 它记录影像的方式与沿用了一 百多年的化学方式迥然 不同。 确切地 说 , 它与 化学 脱 离了 关系 , 而同电子学联了姻。它不再用胶片记录影像 , 也无需在堆满瓶瓶 罐罐的暗室里进行后期制作。它把景物变成数字影像存储在专用 的存储介质上 , 需要时可把数字影像输入计算机 , 后面的事情就 在“ 数字暗室” 的屏幕上处理了。     目前 , 世界上各大电子公司、计算机制造商和照相机生产公 司都在生产 数 码照 相 机 , 数 码 照相 机 的年 销 售 量 已超 过 一 百 万 台。数码照相机的拍摄效果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改善 , 正 在逼近传统摄影。第三节   镜     头    一、镜头 的基本功 能     前面已经介绍过针 孔照相机, 用它拍摄的照片不很理 想。且 不说成像模糊、层次很少, 单是那曝光 , 就费时、费事很不实用。     后来人们发现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能力 , 景物通过它能在平 面上形成倒像。凸透镜口径越大 , 倒像的亮度也越大 , 比之针孔 通过的光线就不知多多少倍了 , 而且它折射形成的倒像也比小孔 成像清晰得多。     镜头的 基 本功 能 就是 会 聚 光线 , 使它 在 胶 片 上形 成 清 晰 的 影像。     原理是一目了然的 , 但是具体

做起来事情就十分复杂了。现 代的照相机 镜 头已 经 很少 使 用 单片 凸 透镜 , 最 简 单的 柯 克 镜 头 由 3 块镜片组成的。著名的天塞镜头由 4 块镜片分 3 组组成。海 ? 18 ?鸥 DF—300 照相机使用的 50 mm f/ 1.4 标准镜头为 6 片 5 组 , 凤 凰 DC303 有 一 种 标 准 镜 头 为 6 片 4 组 , 尼 康 的 尼 科 尔 50 mm f/ 1.4镜头为 7 片 6 组 , 美能 达 50 mm f/ 1.4 镜头 也是 如此 , 其 f/ 1.7 的一种则为 6 片 5 组。复杂的可变焦距镜头 , 其镜片超 过 10 片。为什么用 这么 多镜 片呢 ? 这里 牵涉 到 消 除成 像 的各 种 畸 变色差等问题。现代的镜头还必须经过复杂的加膜处理 , 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反射 , 增加光通量。     镜头是照相机素质的重要标志 , 它包含的学问很大。任何一 名专业和业余摄影者都喜欢对镜头津津乐道、评头品足 , 它是摄 影朋友交谈的经常性话题。     一只镜头上除了镜片 , 还有些什么东西呢 ? 下面就来作一番 介绍。     二、镜头 前端的字 符     揭开镜头盖 , 面对着镜头的前端。除了反射着暗淡光泽的晶 莹透镜 , 会在这只镜头的外 圈上 看见 一些字 符和 数字 1 - 6) 镜头上写着 SEAGU LL - 610 1 ∶1.8 f = 50 mm。SEAGU L L 表 示 它是海鸥 牌 镜 头 , 610 是 厂 家 为 镜 头 编 定 的 型 号 , 它 的 焦 距 是 50 mm , 是一只 最 常用 的 所谓 标 准 镜头 , 最大 光 圈为 f/ 1.8。 再 看一只进口的 镜头。 在它的 前端 有如下 字样 : M INOL TA LE NS MADE I N JAPAN MD ROKKOR 1∶1.4 f = 50 mm , 看来 这只 镜 头向我们提供的信息要多一些了。M I NOL T A 是日本美能达公司 的英语名称 , 表示这是一只美能 达厂生产 的镜头。 LE NS MADE IN JAPAN 是英 语 “ 镜 头 在 日 本 制 造” 的 意 思 , MD 是 卡 口 标 志 , ROKKOR 是罗科尔牌 镜头之 意 , 它 是美 能达 公 司生 产的 一 种牌号。1∶1.4 表示 它的 最大光 圈为 f/ 1.4 , 35 ~70 1 ∶4 f = 50 mm 是指 它 的焦距 为 50 mm。 另 一 只 镜 头 前 端 写 着 M INOL TA AF ZOOM 49 mm , 这 仍是 一 只 美能 达 镜头 , AF 表 示 是 ? 19 ?自动对焦镜 头 , ZOOM 是变 焦镜 头的 意 思 , 35~ 70 是 指它 的 变 焦范围从 35 mm 到 70 mm。这 只镜 头的最 大光 圈为 f/ 4 , 最 小 为 f/ 22 , 配用直径 49 mm 的滤光镜或遮光罩。还有 一只镜头 前 是 这 样 写 的 : SIGMA ZOOM - MAST ER 1∶ 2.8 ~ 4 f = 35 ~70 mm M UL TI - COA T ED LE NS MADE I N JAPAN 52 , 你具备一些经验之后一看便可以明白 , 这是一只日本产的适马牌 35 ~ 70 mm 变 焦镜 头 , 随 焦 距的 变化 , 其最 大光 圈也 有一 级 变 化 , 即 35 mm 焦距 时为 f/ 2.8 , 变焦到 70 mm 时 , 最 大光圈 就 减小为 f/ 4。 M UL TI - COAT ED 是多 层镀 膜 之意 , 有的 镜头 只 用

MC 两个字母表示。它配用直径为 52 mm 的滤光镜和遮光罩。     由上述实例可见 , 一只镜头的前端 , 往往标出这只镜头的一 些数据和特征。它主要包括类别、牌名、制造国别、焦距、最大 光圈、镀膜方式、附件口径 , 甚至还有镜头编号 , 等等。这些符 号并不统一规定 , 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 , 但基本数据如焦距、最 大光圈等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自动聚焦照相机已成潮流 , 镜头焦距等一些数据的表 达方式也有些变化 , 有的镜头的数据不再标在前端 , 而标在镜头 筒上。     一般来说 , 摄影者总喜欢留意各种镜头 , 常常对它们作一些 观察和研究 , 久而久之 , 一看符号和数字 , 就知道某只镜头有什 么特点了。     三、光圈 环     每 只镜 头的 后部都 有一 个光圈 环 感觉到有明显的挡位。光圈环上有一列数字 , 标出这只镜头由最 大到最小光圈之间的分级。比如 :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或 ? 20 ? 2   2.8   4   5.6   8   11   16     数字愈大 , 光圈就 愈小。收 小一 级 , 表示 光通 量 减少 一半。有些镜头的光圈环在级与级之间还设有半级挡位 , 转动时可以感 觉出来。     四、调焦 环     调焦环在镜头上可以无级旋转 , 镜头筒随调焦环的旋转作前 后运动 , 使某一距离的景物通过镜头所成的像准确地落在焦平面 上 , 也就是使胶片获得一个最清晰的影像。     调焦环上也有一些数字 , 表示镜头从最近到无限远之间的调 焦距离 标有以下数字 :     1.5   2  2.5   3  4  5  7  10   20   ∞     0.45   0.6   0.8   1       1.5   2     3     7     m     这是该镜头调焦距离的公制和英制 刻度。公制 以 m 为单位 , 英制以 ft 或 feet 为 单 位。调 焦 时 , 哪 一个 数 字 对着 镜 头筒 上 的 基准线 , 就说明该镜头此时的焦距调在多远的距离上。     五、焦距 对成像的 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镜头的焦距。每只镜头都有个焦距 , 它决定一 只镜头成像的 大 小。焦 距 短的 镜 头 成 像小 , 焦 距 长的 镜 头 成 像 大。换一个说法就是 : 焦距短的镜头视角大 , 焦距长的镜头视角 小 ; 也可以说焦距短的镜头可以拍更大的场面 , 焦距长的镜头能 把远的景物拍得更近。习惯上把焦距短的镜头叫做广角镜头 , 把 焦距长的镜头叫做望远镜头。     以 24 mm × 36 mm 画 幅 的 135 照 相 机 为 例 , 镜 头 焦 距 为 50 mm时 , 视角为 46° , 所摄景物的远近 大小透视 关系与人 眼 48′ 所见相近 , 合乎人的视 觉习 惯 , 一 般把 焦 距为 50 mm 的 镜头 叫 做 135 照相机的标准镜头

。对于 120 照相机 , 同样视角的镜头为 75 mm。 在 实 际 使 用 中 , 对 于 135 照 相 机 , 一 般 把 焦 距 为 ? 21 ? ft40 ~58 mm的镜头作为标准镜头 ; 120 照相机 的标 准镜头 则一 般 选用 75 mm 或 80 mm。     对于 135 照相机 来 说 , 焦 距范 围在 16 ~ 35 mm 之间 的镜 头 叫做短焦镜头。这样的镜头透视关系变化大 , 也就是说 , 用这样 的镜头拍照 , 近大远小的效果十分明显 , 照片有很强的纵深感。     焦距范围在 90~ 1 000 mm 甚 至更长 的镜头叫 做中焦 和长 焦 镜头。长焦镜头的透视关系变化较小 , 用这样的镜头拍照 , 远近 景物大小变化不大 , 好像全挤在了一个平面上 , 也就是说 , 画面 有压缩感。     还有一种所谓 鱼 眼 镜头 有 更短 的 焦距 , 一 般为 6 ~ 16 mm。 它的视角可以 达 到 180° 或更 大 , 也 就 是说 , 如 果 把这 样 的 镜 头 对着天顶 , 便可以拍下从地平线到天顶的整个天穹。鱼眼镜头拍 摄的景物变形很大 , 除画面中轴线可以保持直线外 , 离开中轴线 的景物都要不同程度地向外弯曲成弧形。鱼眼镜头只能在特殊情 况下使用 , 以便获得特别的效果。    图1-8 摄的画面效果。其中左 上角 第 一图 为 17 mm 鱼眼 镜头 拍摄 , 请 注意画面两边景物的变形。第四节   光圈与快门    一、光圈 — —照相 机的瞳孔 —     让一个人看亮度不同的地方 , 并仔细观察他的眼睛 , 会发现 他眼睛中的瞳孔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这是因为人眼中的视 网膜对光线的感受范围是有限的 , 需要由瞳孔的变化来调节投射 到它上面的光线强度。瞳孔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动光圈 : 外界光线 弱时 , 它开放得很大 ; 反之 , 就收缩得很小。人们必定有这样的 经验 : 黑暗中突然射来一束强光 , 你会本能地用手遮住眼睛。因 ? 22 ?为在黑暗中瞳孔开放得很大 , 在突如其来的光线照射下来不及收 缩 , 视网膜是 承 受 不了 这 样的 强 光 的 , 便 只 好 本 能地 用 手 作 遮 挡 , 使眼睛得到保护 ; 或者你蓦地进入一间暗室 , 立即两眼一抹 黑 , 必须使劲睁大眼睛才能慢慢看见室内的东西 , 这是希望瞳孔 马上放大以接纳更多光线的习惯性反应。     光圈的原理酷似人眼的瞳孔 , 它可以改变孔径的大小 , 从而 控制通过它的光线的多少。随便拿一只照相机镜头来观察 , 透过 镜头都可以看见由几 片哑 黑色 金属片 相互 重叠形 成的 一个 光孔 , 旋转光圈环时 , 光孔便自如地放大或缩小。     除了控制光通量 , 光圈还有别的功能 , 它还可以控制镜头的 成像效果。一只镜头无论设计制造得多么好 , 在不同孔径时 , 它 的成像素质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 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和最

小 光圈 , 都不能获得镜头的最优成像效果。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条件 允许的时候 , 都尽量使用镜头的最优光圈。镜头的最优光圈是哪 一级呢 ? 这就因镜而异了。一般而言 , 把某镜头的最大光圈收小 2~3 挡 , 就可 以认 为是 该 镜头 的最 佳光 圈。 比如 , 一 只镜 头 的 最大光圈为 f/ 2 , 则 f/ 4 或 f/ 5.6 是它的最佳光圈 , 同理 , 最大 光圈为 f/ 2.8 的镜 头 , 它的 最佳光 圈便 是 f/ 5.6 或 f/ 8。 不过 , 这只是一个经验说法 , 并 不代 表精确 的个 别的 测定。 一般 地说 , 一只最 大 光 圈 为 f/ 2 的 镜 头 , 在 条 件 允 许 的 时 候 , 最 好 使 用 f/ 5.6~ f/ 11 的光圈 , 不过 , 使用它的中 段光圈 , 比 如从 f/ 4 ~ f/ 16 , 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像质。     不同距离的景物 , 通过镜头聚焦后落在胶片上 , 并不会产生 同样的清晰度。只有处在对焦点上的景物 , 才能在拍摄后的底片 上留下最清晰的影像。而处于对焦点前后的景物 , 则离对焦点愈 远 , 在胶片上的结像愈模糊。比如 , 把焦距对在 5 m 处 , 则 5 m 处的景物在胶片上的结像最清晰。而 4 m 或 6 m 处的结像就有点 发虚 , 10 m 或 1 m 处的景 物就 几乎难 以辨 别。一 般 把离 开对 焦 点的景物落 在 胶片 上 的模 糊 程 度限 定 在一 个 允 许 的 范围 内 , 例 ? 23 ?如 , 从 4 m 到 6 m 这个范围的景物在 胶片上 的结像 都可以 接受 , 这个距离就叫做景深。光圈 还有 一个 功能就 是调 节景 物的 景深。 在同一调焦距 离 上 使用 不 同光 圈 时 , 光圈 愈 大 , 景深 范 围 就 愈 小 ; 光圈愈小 , 景深范围就愈大。因此 , 只要调节光圈 , 就可以 根据需要 , 处理画面不同部位的虚实关系。    图1 -9 一距离上使用不同光圈产生的不同效果。焦距都调定在左边一个 人身上 , 请注意前后两人在不同光圈时的清晰度。     二、快门 — —光之 门 —     所谓快门就是一道遮光之门 , 它可以打开一段时间 , 让光线 照射到感光胶片上。时间的 长短 可以 在一个 很大 的范 围内 变动。 以海鸥 DF—300 照 相 机为 例 , 它 的快 门设 有 B 门 , 可 以由 使 用 者打开任意长时间 , 然后就有 1 s、 1/ 2 s、1/ 4 s、1/ 8 s、 1/ 15 s、 1/ 30 s、 60 s、1/ 125 s、 1/ 250 s、1/ 500 s、1/ 1 000 s 共 11 个挡 1/ 位。使用 自 动 曝 光 时 , 它 的 快 门 最 长 时 间 可 以 达 到 4 s。凤 凰 DC303 的最短快门时 间为 1/ 2 000 s。显而 易 见 , 这 也 是一 个 递 减数列 , 每一级快门时间是前一级的一半。     在摄影上 , 一般 用快 门速 度来表 示这 个概 念。快 门时 间短 , 就说它速度高 ; 快门时间长 , 就说它速度低。     快门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叫做镜间快门 , 一种叫做 焦

平面快门。镜间快门由装在镜头中间的金属叶片合围组成 , 由 叶片的开闭控制时间。它一般用于不可换镜头的照相机 , 比如凤 凰 205 系列、海鸥 4 型系列 ; 焦平面快门依靠前后帘幕的移动速 度和它们之间缝隙的宽度控制曝光量 , 主要用于单镜反光式照相 机 , 比如凤凰 DC303 和海鸥 DF 系列。焦平面快门又分纵走式金 属快门     快门是通过调节机构来设定的 , 为方便起见 , 快门数值的表 示用其倒数。比如 1/ 60 s 就用 60 , 1/ 1 000 s 就用 1 000 。镜间快 ? 24 ?门的调节机构是镜筒上的快门调节环。旋转该环 , 将上面需要的 数字对准镜头筒上的基准线就行了。单镜反光式照相机的快门设 定装置一般做成一个圆盘 , 叫做快门速度调节盘 , 装在机身顶盖 的右侧。旋转 该 盘 , 将 上 面需 要 的 数字 对 准 盘 边 的基 准 记 号 即 可。这种焦平面快门调节盘上有一个数字用的是不同的颜色 , 一 般为红色 , 那是表明该照相机的最快闪光同步速度。用闪光灯拍 摄时 , 只能使用低于这个速度的快门 ; 否则 , 拍摄的画面将不完 整。镜 间 快 门 则 不 存 在 这 个 问 题 , 所 有 快 门 挡 都 能 与 闪 光 灯 同步。     三、光圈 与快门的 配合     感光胶片的感光度 是确定 不变 的 , 虽然 它有 一定 的宽 容度 , 但只能接受一定的曝光量。曝光量取决于两个因素 , 即曝光时间 和像面的照度。曝光 量就 是这 两个值 的乘 积。这恰 如 一只 水桶 , 它的容水量是确定的。要用自来水装满这只水桶 , 取决于灌水时 间和水流大小这两个互相关联的因素。在照相机中 , 曝光时间由 快门确定 , 像 面 照 度则 由 光圈 确 定。在 使 用 某 种 感光 度 的 胶 卷 时 , 要使它获得正确的曝光量 , 就要让照射到它上面的光线强度 和停留时间的乘积是一个定值。换句话说 , 就是通过测光确定了 某一个光圈快门组合之后 , 如果希望开大一挡光圈 , 又要保持曝 光量不变 , 就可以同时将快门速度提高一倍。相反 , 如果希望收 小一挡光圈 , 又要保持曝光量不变 , 就可以同时将快门速度降低 一半。比如 , 通过照相机内的测光系统或单独的测光表 , 测得景 物的曝光组合为 光圈 f/ 8、快 门 1/ 125 s。 那 么 , 用 下 列组 合 拍 摄 , 可以获得同样的曝光效果 :     光圈     2     2.8     4     5.6     8     11     16     22     快门   2 000 1 000   500   250   125   60     30     15     用多大光圈和多高快门速度是由需要来决定的。如果希望画 面里 的 景 物 远 近 都 很 清 楚 , 就 必 须 加 长 景 深 , 那 就 得 用 比 如 ? 25 ?f/ 16这样 的小 光 圈 , 这 时 , 只 能 用 较 低的 快 门 速

度 , 比 如 , 在 上例的光线下 , 就是 1/ 30 s。要想把一个动体拍摄清楚 , 势必 需 要把快门速度定得很高 , 比如 1/ 500 s。仍然以上述曝光 值为例 , 这时 , 便应把光圈开到 f/ 4 , 才能获得正确的曝光量。第五节   照相机的选择    一、初学 者所需要 的照相机     初学者买照相机是 为了 学习 摄影 , 掌 握摄 影的 技能 , 所以 , 那些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和各项指标都很高的照相机对于初学 者是不必 要 的。再 者 , 那样 的 照 相 机 价格 之 贵、 维修 的 费 用 之 高 , 也是一个学生难以承受的。 傻瓜” 照相机 如何 ? 既 然那 是 “ 一种专供“ 傻瓜” 使用的照相机 , 可想而知 , 它的“ 聪明” 必将 使你的头脑简单 , 你不可能期待用它学会很多实用的本领 , 掌握 摄影各环节的精微 , 体会光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再说 , 一般的 “傻瓜” 照相机 , 也不 大可 能使你 获得 素质 较 高的 照片— —它 们 — 的镜头设计标准是比较低的。     初学者需要的应该是这样一台照相机 : 使用 36 mm×24 mm 画幅的 135 胶 卷 ; 单镜 头反 光式 , 并 配上 一只 50 mm 的 标准 镜 头 ; 机身最好能安装常见的 PK 或 MD 等卡口镜头 ; 它的快门 应 可以手动调节 , 涵盖的范围在 1 s 到 1/ 1 000 s; 它的快门和光 圈 可以手动 , 由你自己作任意组合 , 而不受制于已经由厂家事先设 计好的组合程序 ; 机身应带发光显示或指针式内测光系统 ; 有卷 片计数器、快门线插座、闪光灯联闪插座等附加设备。有这样几 种基本的功能 , 就可以做到精确调焦、精确曝光。这种照相机的 镜头素质也相当的好 , 远非一般“ 傻瓜” 机所能相比。用这样的 照相机 , 就已经可以应付绝大多数条件下的摄影了 , 而它的价格 也是可以接受的。合乎这些要求的国产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主要有 ? 26 ?海鸥 DF 系列、凤凰 DC 系列等。     不可更换镜头的平视取景照相机虽然有若干缺点 , 但其价格 低廉 , 也 可 以 作 为 学 习 摄 影 的 选 择。 这 种 照 相 机 具 备 1 s ~ 1/ 300 s的 镜 间 快 门 , 镜 头 的 最 大 光 圈 为 f/ 2.8 , 素 质 也 很 好。 国产的凤凰 205 系列就是这样一种照相机。     现在有许多进口名牌照相机如尼康、佳能、美能达、潘太克 斯等 , 都有为普通摄影者生产的型号。这些照相机具有除前面所 述照相机的一 切 功 能外 , 还有 最 先 进 实用 的 自 动 聚 焦、自 动 曝 光、自动卷片等功能 , 质量十分可靠。这样的照相机当然合乎初 学者的选 择 , 惟一 的 遗 憾 或 许是 价 格 稍 高— —是 国产 机 价 格 的 — 几倍。     二、检查 照相机的 外观     拿起一台照相机 , 仔 细查 看每一 个部 位 , 看看

是 否有 碰伤、 磨损、裂纹、划痕。最好用放大镜检视每一颗螺丝 , 看看有无伤 痕和松脱。细看机身和镜头上的镀层有无擦痕和锈斑、各字迹是 否清晰无脱落。提起倒片轴 , 后盖应轻轻弹开。片道和压片板应 非常光洁。用手指拨动卷片轴 , 应感到有一定的阻力。后盖关闭 后应与机身密合。镜头的装卸既要轻松自如 , 又要同机身结合紧 密。快门速度和光圈调节各挡定位明确 , 转动调焦环的手感应均 匀舒适 , 无涩滞松动。卸下镜头 , 看机身内反光镜有无斑痕和划 伤。从取景器里看去 , 聚焦屏上应没有纤维和尘埃。     通过这 些 外表 观 察 , 可 以 断定 这 台照 相 机 是 否是 崭 新 未 用 的 , 它的加工工艺是否精良、组装是否严格细致。     三、检查 镜头     检查单镜反光式照相机的镜头时 , 最好用左手按下照相机上 的卸镜头按钮 , 用右手握住 镜身 反时 针 针) ? 27 ?清晰 , 镜身应无磨损的 痕迹。再 看镜 头卡口 座。如 果 是新 镜头 , 卡口座上的金属镀层不应有环形的擦痕 , 座上的螺钉应没有用螺 丝刀拆卸过的伤痕。转动调焦环 , 手感应顺滑无阻滞。转动光圈 调节环 , 各挡定位应明确。前后推拉镜筒和两个环应无松动。把 镜头放在耳边摇动 , 不应听 到声 音 点响声 ) 内部的情况。     打开镜头盖 , 看镜头表面有无碎裂、划伤。将镜头对着有明 有暗的地方 , 仔细观察各镜片有无指纹、尘埃、气泡、霉斑、裂 痕及其他杂物。 观 察时 更 变换 背 景 亮 度 , 调 整 眼 睛和 镜 头 的 距 离 , 改变观察的角度 , 以能仔细辨识镜片细节为准。一只合格的 镜头应纤尘不染 , 晶 莹通 透。如在 边缘 有个别 细小 气 泡或 尘埃 , 对镜头的成像并无大碍 , 是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的。镜头的致命损 坏是各种霉变。这是霉菌的侵袭造成的 , 它一旦在镜片上安家落 户 , 就会继续蔓延 , 不久 , 镜片就会蒙上一层纤维状薄膜 , 严重 影响镜头的光学素质。如果及时擦除霉菌并采取防霉措施 , 这只 镜头还可以得 到 挽 救。否 则 , 待 霉 菌的 分 泌 物 腐 蚀了 镜 片 的 镀 膜 , 甚至腐蚀 了 镜 片本 身 , 到 了 已 经无 法 恢 复 它 的透 明 度 的 时 候 , 这只镜头就将彻底报废。镜头有裂痕的情况极为少见 , 这当 然是不能容许的。有的镜片上蒙有一层水汽或其他物质 , 对它的 透明度有明显的影响 ; 有的粘合镜片有脱胶现象 , 对它的成像有 严重影响。这都是不能容许的。     检查完镜片之后 , 还有必要看看镀膜。现在生产的镜头毫无 例外都加上了镀膜。这是为了减少镜片表面对光线的反射 , 增加 光通量。镀膜分单层和多层 , 识别的方法十分简单 : 从镜头的前 面

观察镜头表面 , 可以看见暗淡的反光。只有一种蓝色、紫色或 琥珀色反光 的 镜头 是 单层 镀 膜 的镜 头 ; 如 果 反 光 呈现 出 多 种 颜 色 , 这只镜头就是多层镀膜镜头。多层镀膜镜头前面的刻字圈上 一般标有 MC 或 M U L TI - COAT ED 字样。现在的进口镜头和 国 ? 28 ?产的新式镜头都采用多层镀膜。这种镜头的彩色还原性比单层镀 膜镜头好 , 对拍摄彩色片 , 尤其是反转片更为有利。     至于镀膜增透性能 的好坏 , 可以 用一个 简单 的办 法来 检查 : 将镜头用后盖盖住 , 或把它装在照相机上 , 并把照相机的取景窗 遮住 , 然后面对窗户 , 看镜头镜片反射的景物。镀膜优良的镜头 看起来景物极其暗淡 , 人的面部仅隐约可见 ; 镀膜欠佳的镜头则 景物明亮 , 人的面部清晰可见。     最后要检查的是镜头的光圈。做法是 : 面对镜头 , 由大到小 调节光圈环 , 即能见到镜头中光圈叶片形成的圆孔逐渐缩小。这 时要注意三种情况 : ①光圈随级收小的变化是否明显 , 尤其是最 后两级 f/ 16到 f/ 11 ) 滞 , 这只镜头应视为不理想 , 在使用它的小光圈的时候要心中有 数 , 但一般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②注意由数片叶片合围而成的 光孔形状是否规则。如有个别叶片装配不精细 , 其合围而成的光 孔便不是一个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这对镜头的成像虽然也无大 碍 , 但它说明这只镜头的工艺不好 , 仍然应视为不理想。③把光 圈收到最小 , 从镜头的前面和后面仔细观察光圈叶片 , 看上面有 无油迹。正常的光圈叶片应呈一种哑黑色 , 绝无反光。如果发现 油迹的反光 , 就表明镜筒内的润滑剂浸润到了叶片上。这时可以 拨动镜头后面的光圈拨杆 , 观察光圈开合的速度响应。油迹浸润 严重的光圈叶片动作迟缓 , 甚至纹丝不动。这样的镜头当然不能 正常使用 , 而且修理也很麻烦。如光圈叶片上有铁锈 , 说明这只 镜头有可能曾经受潮 , 也应视为不理想。     如果使用的是不可换镜头的平视取景照相机 , 就要打开照相 机后盖 , 将快门调节盘拨到“B” 处 , 上紧 快 门 , 按 下快 门按 钮 不放 , 使快门处于全开状 , 才能作上述各项检查。 ? 29 ? f/ 16 到 f/ 22 或从 f/ 11 到 f/ 16) 收到最 小 后 , 再 回 转 光 圈 环 , 仔 细 观 察 从 f/ 22 到 f/ 16    四、检查 测光系统     测光系统的检查应从电源开始。先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备好电 池。多数照相机的测光系统都安装钮扣式小型电池。这种电池无 论构造如何 , 一般都能满足需要。但买来电池之后仍然不能掉以 轻心 , 最好用万用表测量一 下它 的电 压是否 与它 的标 称值 相符 , 但仅测量这种电池的电压仍然是不可靠的。有的电池也可

以显示 接近标称值的电压 , 但由于质量太差或存放时间太长 , 内阻已经 变得很大 , 电量所剩无几 , 这也可能会影响测光的精度。不过许 多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在电池低于设计电压时就不能工作 , 一些照 相机还有电压 检 测 功能。 所以 一 旦 发 现电 压 不 足 , 就 应 更 换 电 池。     不要忽略照相机电池仓里的金属接触片。由于电池漏液的腐 蚀 , 会造成电源接触不良 , 影响测光的可靠性。对于锈蚀的接触 片 , 应先行打磨 , 再用纯酒精擦洗 , 然后才装电池。装电池时必 须依照说明书或电池盒上的图示 , 注意电池的极性 , 千万不能将 正负极装反。电池装 好之 后 , 轻按 快门 按钮 先打开电源开关 ) 管发光。这时 , 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检查了。     可以这样 对测光系 统作粗略 的检查: 将胶片 感光度定 在 ISO 100处 , 取 下 镜 头 盖 , 将 镜 头 上 的 光 圈 环 调 到 最 大 f/ 2) 然后把镜头 对 准 一个 比 较明 亮 的地 方 , 再调 整 快 门速 度 , 直至三只发光二极管中只有中间一只发光为止。这时 , 快门速度 大约为 1/ 500 s 或 1/ 1 000 s。固 定照 相机 , 将光 圈收 缩 一挡 由 f/ 2 收缩至 f/ 2.8) 转换为 1/ 500 s) 光圈 , 同时逐 级 放 慢快 门 速度 , 仍 然只 应 是 中 间 一只 发 光 管 发 光。如果某一组合的曝光值发生了偏差 , 就可能是测光系统的精 度不够 , 当然 , 也不排除镜头光圈不够准确的可能。 ? 30 ?    通过上述检查 , 如果可以确定这台照相机测光系统的工作正 常 , 便可以对它作标准检测 , 为此 , 需要一只已被证明完全准确 的测光表或照相机 或照相机的感光度调在 ISO 100 处 , 再选 一个 照度 均 匀的 平面 , 比如一堵墙壁或一块灰板 , 对其测光 , 然后在同一条件下用被测 照相机测光 差异 , 可以改 变 被 测照 相 机上 的 胶 卷 感光 度 设 定 进 行校 正。 比 如 , 被测照相机显示的 光圈快 门组 合为 f/ 8 和 1/ 125 s , 测光 表 或标准照相机得出的 结果却 是 f/ 5.6 和 1/ 125 s , 这 就意 味着 被 测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偏高了一级 , 如果按这个设定拍摄 , 就会曝 光不足。这时 , 如果把感光度设定从 ISO 100 降到 ISO 50 , 再对 同一目标测光 , 测得的结果就同标准值一样了。也就是说 , 已对 被测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作了校正 , 将照相机测光系统的感光度设 定在 ISO 50 时 , 显示的结 果正 好等 同于 使 用 ISO 100 胶 卷需 要 的曝光值。     五、检查 调焦性能     检查调焦性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往往被人忽视的工作。有 人用新买来的照相机拍照多年 , 很少拍出清晰的照片 , 便主观地 归咎于镜头不好 , 而对这台照相机失去兴趣。很少有人会去怀疑 调焦的精确度。其

实 , 单镜反光式照相机或平视取景照相机 , 其 镜头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 , 大都有令人满意的素质。发生这类问 题的原因 , 绝大多数都是照相机的调焦系统有毛病。     如何检查一台照相机的调焦系统是否正常呢 ?     如果手边没有任何工具 , 可以这样作一个大致的判断 : 将调 焦环拨在无限远处 , 选择 50 m 外一个有垂直线的目标 电杆 ) 两个半圆中上下是否对准。如果是平视取景照相机 , 则看取景器 中心两个影像是否重合。如果没有问题 , 再将调焦环旋转到较近 ? 31 ?的距离 , 比如 5 m 以内 , 对一个目标精确调焦。检查调焦环上指 示的距离和实际距离是否吻合。一般说来 , 如果无限远正确 , 近 距离也不会有问题。     如果结果无误 , 也只能说对这台照相机的调焦系统作了一个 初步的检查 , 还不能认为就可以用它拍出结像清晰的照片。还必 须不怕麻烦 , 作一项更具关键意义的检查。     这里需要两 件小 工 具 : 一只 倍数 较 高的 放大 镜 一块 3 cm×7 cm 左右的毛玻璃     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 , 把镜头旋至最大光圈 , 对准界面 清晰的任意目标 误后 , 即不再动调焦环。将快门调节 盘拨 在“B” 处 , 卷 片上 紧 快门 , 用快门线释放快门并固定不令其关闭。然后打开照相机后 盖 , 把毛玻璃的磨砂面紧贴在承片框上 , 用放大镜仔细察看目标 在毛玻璃上的结像。如果结像的清晰度同取景器里的情况完全一 致 , 这台照相机的调焦系统就视为正常 , 便可以用它拍出清晰的 照片了。如果发现毛玻璃上的结像不清晰 , 则表明取景器结像与 拍摄时的实际结像有差别。这多半是照相机调试不精细所致。对 于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 发生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可能是 : ①反 光镜角度变化 ; ②调焦屏位置不对。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调焦系 统的光路 , 使之与实际拍摄光路不等长。换句话说 , 即你在取景 屏上看见的影像并不就是实际落在胶片上的影像。取景屏上的影 像调清楚了 , 落在胶片上的影像却并不清楚。这样的照相机必须 重新调试后才能使用。     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调焦系统也可用类似的方法检查。     六、检查 快门     粗略的检查快门的办 法是 : 将快 门调节 盘放 到“B” 处 , 将 光圈调节环调到一个小光圈的位置 ? 32 ? f/ 16 ) 将镜头对着亮处缓缓卷 片上快 门 , 同 时观察 快门 帘幕 移动 情况 ,注意两帘之间是否有缝隙。正常情况应是两帘有一定的重叠 , 不 能有丝毫露光。再按下快门按钮不放 , 反光镜应立即抬起 , 快门 完全打开 , 镜头的光圈则收缩到位。放开按钮 , 快门即关闭。然 后依次将 快门 调 到 1 s、 1/ 2 s、 1/ 4 s、 1/ 8 s、

1/ 15 s、 1/ 30 s、 1/ 60 s、1/ 125 s、1/ 250 s、 1/ 500 s、 1/ 1 000 s 各 挡 , 依 次卷 片 释放快门 , 仔细倾听声音并观察快门的开闭 , 看其速度是否依次 加快。同时看反光镜是否迅速抬起并立即复位 , 声音和震动是否 轻微 , 光圈是否在一瞬间收缩到位。快门速度由慢到快 , 可以看 见两块帘幕横走 窄。如果 把 光 圈 放 在 最 大 位 置 f/ 2 ) 方 , 便可以从照相机后面看到随着快门速度的加快 , 在快门打开 的一瞬间透过快门的光线似乎越来越暗。     无论是布帘还是金属帘快门 , 帘幕都应十分平整、无变形。     旋转快门调节盘时应感到挡位分明 , 定位无松动 , 转动时毫 不拖泥带水。     七、检查 自拍器     自 拍 器 分 机 械 式 和 电 子 式 两 种。 机 械 式 照 相 机 DC303、 海鸥 DF—200 等 ) DF—300 等 ) 器一般安装在照相机镜头右侧 , 为一小型扳手。拍照时 , 将扳手 逆时针方向扳动 90° 上紧 自拍 器发 条 , 扳手 即可 停在这 个位 置 , 上 , 然后再卷片上快门。当按下快门按钮以后 , 自拍扳手便会慢 慢地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 同时响起轻微的吱吱声。8~12 s 之后 , 快门就会被触发。     电子自拍器安装方式比较多样 , 由按钮或开关控制。它的延 时时间一般设计为 10 s, 使用 时伴有 蜂鸣 声或 闪光 或 二者 兼有 , 使用者可以借此掌握它的工作状况。     自拍器的检查比较简单 , 主要看看它的延时时间是否达到了 ? 33 ?设计要求 , 启动快门是否可靠。机械式自拍器启动时 , 齿轮发出 的声音应均匀 , 扳手回转的速度应稳定。这种自拍器使用次数有 限 , 比较容易损坏。有时它的发条会变软 , 启动时有力量不足的 现象 , 轻则使释放快门的速度减慢 , 重则导致中途停顿、不能释 放快门。电子自拍器出毛病的可能性较小。     八、检查 计数器     一般的计数器不必装胶卷即可检查其是否正常。将后盖打开 一次再关好 , 计数窗里显示的胶卷张数应是 0 前的两格。卷片上 快门一次 , 计 数 器 应前 进 一格。 将 卷片 释 放 快 门 的过 程 重 复 几 次 , 应能见到计数器的数字逐次增加。打开后盖 , 计数器应立即 回到起始位置。     计数器有可能发生不计数或打开后盖不复位的故障。这虽然 不影响摄影的效果 , 但会带来不方便。     九、检查 卷片过片 系统     对片道的要求是非常光洁平整 , 不能划伤胶卷 , 更不能阻滞 胶卷的行走。检查片道的方 法除 了观 察它的 表面 加工 精度 之外 , 最好的办法是装卷实拍 , 看胶卷在片道上走动有无阻滞之感 , 看 显影之后的胶卷上有无划痕和漏光。同时也注意各画幅之间的间 隔是否均匀 , 有无间隔过宽、无

间隔或画幅重叠现象。     装在后盖上的压板如果加工粗糙 , 最容易划伤胶片。压板的 松紧也很重要 , 有些底片总有部分画面不够清晰 , 就有可能是压 板的压力太小 , 不能把底片紧紧地平压在承片框上的缘故。一般 可以用高倍放大镜仔细检查底片上每个画幅的边沿 , 正常时每个 边的界面都应当非常清 晰。如果 每个 画幅的 某一 个边 左面那个边 ) 这时 , 可以把压板往上抬一抬 , 改变压板下的弹簧形状 , 增加一 点压力再试拍看看。 ? 34 ?    胶片在压板上是否完全平整 , 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又极其关 键的问题 , 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成像的清晰水准。国外有的公司近 年发明了一项 技术 , 并 已经 把 它用 到 了 几款 产 品上 X   RTSⅢ ) 该装置通过压板上的气孔抽气 , 使胶片紧紧平贴在压板上 , 从而 保证了胶片的完全平整。可见压板并不是一种可以小看的部件。     十、检查 附件连接 部位     把闪光 灯 装 在照 相 机的 闪 光灯 插 座 电 , 把照相机 快 门 速度 调 在闪 光 同 步 速度 上 , 把 光圈 开 到 最 大 f/ 2) 处的白墙按下快门。这时 , 在快门开启的一瞬间 , 从后面应看见 整个快门框被白墙的反光照亮。如果只有部分快门框被白墙的反 光照亮 , 就说明闪光同步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 闪光灯发出的 光线没有照 射 到整 个 画幅 上 , 拍出 的 照片 将 有 部 分画 面 没 有 曝 光。再取一根闪光连线 , 将一端插入闪光灯上的插孔 , 另一端插 入照相机的闪 光 连 线插 孔 , 做 同 样 的 操作。 如 闪 光灯 能 同 步 闪 光 , 说明该连接口也是正常的。将闪光灯连线插入照相机上的插 孔时 应 松 紧 适 度 , 接 触 可 靠。 闪 光 灯 应 能 轻 松 地 装 上 闪 光 灯 插座。       快门线应能顺利旋进照相机的快门线孔 , 按压快门线时 , 快 门应能可靠释放。     不要忘了把照相机装到三脚架上 , 试试机底的三脚架螺母加 工是否精细。     各配套 滤 光镜 以 及遮 光 罩 , 都 要 能毫 无 障 碍 地装 上 镜 头 并 卸下。       十一、检 查背带、 皮套     照相机的背带应结实并可以方便地调整长短。要特别注意背 ? 35 ?带同照相机 的 连接 方 式必 须 可 靠。照 相机 的 皮 套 应与 照 相 机 配 套 , 松紧合适 , 内面有柔软的衬里 , 以保护照相机机身和镜头的 表面。第六节   几种国产照相机    一、凤凰 205     凤凰 205 照相机可以作为平视取景照相机的代表。     凤凰 205 照 相机 为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 司 ) 陆续推出凤凰 205A、B、D 等几种型号。这个系列的照相机由 于 设计合理、工艺优良、性能稳定可靠、镜头素质良好 , 而且特别 经久耐

用 , 受 到 广 大消 费 者的 好 评。如 果 你 不 大 在乎 外 观 的 时 髦 , 希望花较少的钱 , 买一台适合学习摄影 , 并能拍出较高素质 照片的照相机 , 凤凰 205 系列应当是首选。     凤凰 205 照相机装 135 胶卷 , 每个胶卷可以拍摄 36 幅照片。 它的快门速度从 1 s 到 1/ 300 s 共 9 挡 , 并设 有 B 门。自 拍机 延 时时间为 8 ~ 12 s。它 可 以 使 用外 接 闪 光 灯。由 于 是 镜 间快 门 , 可以在任何一挡快门上使用闪光灯 , 这是它的一个优点。     凤凰 205 照相机使用世界上有名的天塞式加膜镜头 , 由 4 块 镜片分 3 组 组 成。镜 头 成像 质 量远 远 超过 同 等 价 格的 傻 瓜 照 相 机 , 色彩的还原 也 很 好。镜 头的 焦 距为 50 mm , 这是 所 谓 的 标 准镜头使用的焦距 , 由于兼顾了各种门类摄影的需要 , 涵盖的视 角与人的视觉习惯相近 , 因此这种焦距为许多照相机采用。它的 镜头最大光圈为 f/ 2.8 , 最小一级光圈是 f/ 22。     凤凰 205 的测距采取双影重合式。在取景器蓝背景色中间有 一个黄色小方框 , 焦距未调准时 , 方框里呈现的影像同背景上的 影像左右错位 ; 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 , 可以看见黄色小框里的影 ? 36 ?像左右移动 , 当小框中的影像移到与背景上的影像完全重合的时 候 , 焦距就调准 了。 由 于 这 是 一 种 间 接 取 景 器 器 ) 它在镜头的侧面取景 , 而不是像单镜反光式照相机那样通过 镜头取景 , 从里面看到的影像与通过镜头的实际影像 , 其涵盖的 范围自然不完全 一致 , 两者存 在着 一种“ 视差” 。这 种视 差随 拍 摄距离的缩短而增大。因此 , 用间接取景器照相机拍摄距离很近 的景物会产生画面偏移的现象 , 它不大适宜用来作翻拍。不过凤 凰 205 系列照相机在取景器里设计了一个消视差装置 , 有一个亮 框会在调焦时随距离的变化而移动。只要按照这个亮框界定的画 面取景 , 就不会把看好的景物拍到画面之外去了。其他一些同类 照相机往往没有设计这种移动式的消视差装置。     凤凰 205 系列照相机采用镜间快门。同它的镜头一样 , 这也 是设计相当成熟的一种快门 , 在世界上使用了上百年之久。它启 动时声音很轻 , 振动极小 , 在这一点上胜过任何单镜反光式照相 机。它的寿命当然是很长的。它的快门上弦与卷片联动 , 快门释 放之后才能重新卷片 , 因此不可能发生两个画面拍在底片同一位 置的现象 , 即所谓重拍现象。     凤凰 205 系列照相机包括以下几种型号 :         个 CdS 光敏电 阻 , 增 加了 三 灯 显示 外 测光 功 能 , 为 使 用带 来 极 大方便。     摄功能 ; 装上分幅器 , 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拍出多个影像。  

  显 然 , 对 于 摄 影 学 习 者 而 言 , 在 几 种 型 号 中 , 205B 应 为 首选。     二、凤凰 DC303     凤凰 DC303 是 一种 典型 的 全机 械单 镜反 光 式照 相 机 , 机 身 ? 37 ?全黑 , 顶盖前沿 有 PHE NIX 右侧则是 DC303 的字样。它的体积比国产海鸥 DF 系列的大多数 机型稍小 , 重量也要轻得多 , 而且工艺讲究、加工精细 , 给人的 感觉很好     凤凰 DC303 照 相机 也是 凤 凰光 学股 份有 限 公司 的 产品。 它 在外观、功能方面同日本的雅西卡 FX— 3 相机基本相似 , 实 际上 是 引进 的 雅 西 卡技 术 , 但 也作 了 个 别 改 进 , 比如镜头卡 口。最 初生 产 的凤 凰 DC303 型 仍沿 用 雅西 卡 的 Y/ C 卡口 , 后来根据消费 市场 情况 , 改 而生 产凤凰 DC303K 型 , 采用通用 性 更 强 的 PK 卡 口 , 因 此 , 它 便 可 以 与 潘 太 克 斯、 理 光、启能、确善能、摄美、适马等照相机的交换镜头通用。这种 卡口的交换镜头在国内外的拥有量比 Y/ C 卡口镜头大得多。     凤凰 DC303 是 一种 手 控曝 光照 相机。 打 开后 盖 , 便可 以 看 见横置的几 片 哑 黑色 金 属快 门 叶片。 把 快门 置 于 B 门 , 扳 动 卷 片扳手 , 便 见 叶片 移 动 ; 按 下 快 门 不 放 , 则 一 部 分叶 片 迅 速 复 位 , 快门呈完全开启状。再放开快门按钮 , 另一部分叶片也跟随 复位。如果将快门调在 1 s、1/ 2 s、 1/ 4 s 直至最快挡 , 并作卷片 释放快门的 操 作 , 便 可 以看 到 后一 组 叶片 对 前 一 组叶 片 越 跟 越 紧。换句话说 , 也就是两组叶片之间的缝隙越来越窄 , 这就决定 了快门释放时通过光线的多少 , 从而控制了曝光量。这种快门叫 做纵走式焦点平 面 钢 片快 门。 凤 凰 DC303 的 快 门 设有 从 1 s 到 1/ 2 000 s 共 12 个 速 度 , 并 有 B 门 , 闪光 同 步 速 度 为 1/ 125 s。 它的最高快门速度和闪光同步速度都比国内不少同等级照相机高 出一倍。这是目前国产照相 机中 使用 的一种 最先 进的 机械 快门。 凤凰 DC303 有一个 简单 可靠 的 测光 系统 , 直 接 通过 镜 头对 视 野 中央部分的亮度 作 重点 测 光 光) 205B 型等采用的 间接 测光 方式 准 确得 多。另 外 , 在取 景器 里 还 设有闪光灯充电指示灯 , 当安装在机顶上的闪光灯充足电后 , 这 ? 38 ?个指示灯就开始发光。在这时按下快门 , 就能保证闪光灯能闪光 并达到应有的闪光指数。     凤凰 DC303 的取景器也不同于凤凰 205 。景物直接通过镜头 经反光镜反射到聚焦屏 上 , 便可 以在 取景器 里看 到景 物的 影像。 这种取 景 器 显 然 没 有 旁 轴 取 景 器 那 种 难 以 避 免 的 视 差。凤 凰 DC303 的取景屏上呈现的影像是实际落在胶 片上的 影像的 92 % , 也就是说

, 在取景屏上看到的画面比实际拍在胶片上的画面要小 一点。凤凰 DC303 的 对焦 方式 也 与凤 凰 205 不同 , 它 采用 裂 像 微棱磨砂面聚焦屏。     凤 凰 DC303 照 相 机 使 用 的 镜 头 是 焦 距 50 mm、最 大 光 圈 f/ 1.7的多层镀膜标准镜头 , 成 像和 色彩还 原都 很好。其 机身 上 可以装任何一种 PK     这个系 列 还有 一种 DC 303DATA 型 , 也 有 两 种 卡 口 机 型 , 一切 性 能 同 303 K , 不 同 的 是 它 带 有 一 个 可 以 记 录 日 期 的 后背。     另有一种 DC 303MU L TI— EXP 型 , 与 303K 的惟 一区别 是 它具有多次曝光功能。     这 里还 要 提 到 凤 凰 厂 的 另 外 几 种 新 产 品 , 即 凤 凰 DC818、 DC828、DC838 和 DC858 的 NE 型。与 DC303 系 列的 不 同 之 处 是这个 系 列 的 照 相 机 使 用 电 子 式 钢 片 快 门 , 最 高 快 门 速 度 为 1/ 1 000 s , 闪光同步速度仍为 1/ 125 s。各型号之间在功能上小 有 差别。比如 , DC838 不同 于 DC818 的 地方 , 在 于它 有 一个 电 子 式自拍器 , 延时时间为 10 s。DC828 N 型 增加了 闪光灯连 线插 孔 和景深预视按钮 , DC858 增加了电池电力检测显示功能。     另外 , 凤凰厂还生产了 DC901、DC701 、DC505 系列 , 其 功 能与 DC303 、DC828 系列 大 同 小 异 。不 同之 处 在 于这 个 系 列 的 凤 凰照 相 机 使 用 MD 卡 口 , 这 样 就 可 以 使 用 国 产 的 海 鸥、 国 外的 美 能 达 及 其 他 一 些 专 业 镜 头 厂 家 生 产 的 MD 系 列 配 套 镜头。 ? 39 ?    三、海鸥 DF—300X     与凤 凰 DC303 照 相机 不同 , 海鸥 DF—300 X 是一 种石 英 电 子控制式帘幕快门 135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 具有光圈优先自动曝 光功能 , 由上海照相机总厂引进日 本美 能达 X— 300 照相 机的 技 术 , 并有所改进。这种照相机为黑机身 , 顶盖前面有几个白色英 文字母 SEAGU LL 样。它是我国目前生产的比较先进的照相机     海鸥 DF—300X 的总电源开关设在顶盖的左侧 , 在机顶和 倒 片摇把之间。这是一个长方形拨动式开关 , 电源关闭时前端显露 着 OFF 字样 , 将 拨 钮往 前推 出 , 后 端即 出现 ON 字 样 , 表 示 总 电源已经打开 , 照 相机 进 入工 作 状 态 , 便 可 以 进 行下 一 步 的 操 作了。     先来 看 取景 器。海 鸥 DF— 300X 的取 景器 同 凤凰 DC303 一 样 , 也采用裂像微棱磨砂玻璃面聚焦屏 , 但是它用的是一种锐利 磨砂玻璃。这是美能达公司的一项发明 , 视场的亮度和清晰度极 好。它的测光显示 , 由右边一竖列发光二极管组成 , 为双灯追光 式。用右手食指接触或轻压快门按钮 , 就可以看见取景器右边上 方 A 字或 M 字发亮 , 这代表 当前 是处 于自动 曝光 还是手 动曝 光 状态。

把快 门 拨 盘 拨 到 除 AU TO 以 外 的 任 何 一 挡 即可以看见 取景器右 侧某一 数字 频率闪烁发光 , 这是 表 示现 在选 定 的 快门 速 度 镜头盖 , 将照相机对着一些亮度不同的景物 , 可以看见另有一个 发光二极管恒定发光 , 并随景物的亮度变化而改变位置 , 这是机 内测光表确定的在取当前光圈时应使用的快门速度。确定一个景 物 , 再转动镜头上的光圈调节环 , 这个恒定发光点即随光圈的变 化而上下移动。当 光圈 调节 环转 到某 一 个数 值 光点恰好移动到与表示快门速度的光点重合 , 这就表明获得的曝 光组合 f/ 11、 125 s) 1/ ? 40 ?两光点便 分 离 , 要 使 它们 再 重合 , 必 须将 光 圈放 大 一挡f/ 8 )如果将快门拨盘 拨到 AU TO 位置 , 则 取景 器里的 A 字 亮 , 发 光 二极管将对取某 一 光圈 时 照相 机 自 动选 择 的快 门 速度 作 无 级 显 示。如果相邻的两个发光管同时发光 , 就表示照相机选定的快门 速度在这两挡之间。这种曝光显示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 它同时 告知了选定的光圈值、快门速度以及两者的关系。除此之外 , 这 个显示器还能告知一些其 他情 况 , 比 如 , 当 A 或 M 灯不 是恒 定 发光 , 而是不断闪烁时 , 是表示电池的电压不足了 , 照相机必须 更换电池才能正常工作 ; 如果打开开关并按压快门按钮之后二极 管没有一个发光 , 显然电池已经完全没有电了。又比如 , 当使用 配这种照相机的专用闪光灯时 , 在闪光灯充电完毕后 , 把快门拨 盘停在除 B 门外的任何位置 , 都只有 60 这个 数字 旁边的 发光 管 发光 , 而且以每秒 2 次的频率闪烁 , 表示此刻照相机已把快门速 度自动设定在 1/ 60 s 的同步速度上了。     海鸥 DF—300X 的快门是一种电子快门 , 可以手动也可以 自 动控制。快门速度不靠误差很大的机械延时装置确定 , 而由石英 晶体振荡提供的一个基准频率确定。微处理器对这个基准频率进 行处理之后 , 送出一个电信号控制电磁快门的释放。石英晶体振 荡产生的频率极为稳定 , 普遍使用的电子表就是由石英晶体提供 基准频率的。只要看看电子表的走时如何 , 就会对它的精确度有 所认识。因此 , 电子快门照相机快门的精度 , 理所当然地要超过 机械照相机。而且 , 微电脑进入照相机后 , 使照相机的功能大大 增加。现在 , 照相机的电子化已成大势 , 全机械照相机的比重越 来越小 , 所以 , 海鸥 DF—300X 应是新一代的照相机。它采用 横 走式帘幕快门 , 手动 最高 快 门速 度为 1/ 1 000 s , 最 低 快门 速 度 为 1 s , 共分 11 挡 , 并设有 B 门。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挡时 , 快门 最低速度为 4 s。快门速度 调节 盘的设 计与 众 不同 , 仅露 出一 个

长方小窗。拨动旁边的方 式/ 快 门速 度选择 器 , 小 窗 里便 露出 各 挡时间和 AU TO ? 41 ?延时时间为 10 s。如使 用自拍 , 只需 将机 身右 侧的 自 动曝 光锁/ 自拍机开关向上提起 , 卷片后按一下快门 , 开关下方的红色指示 灯即开始闪烁。至快门临开启前 , 闪烁的频率加快 , 作出即将释 放快门的示意。如果在延时中途想停止拍摄 , 只要将开关按回原 位即可 , 这是机械自拍器难以做到的。     同凤凰照相 机 一样 , 海鸥 也 有 系列 产 品。它 的 DF—200 是 一款纯机械钢片快门照相机 , 性能与凤凰 DC303 相似 , 而 DF— 100 与 DF—200 的区别则在于它不设测光系统。DF— 400 采用纵 走式电子钢片快门 , DF—500 快门同 DF—300X , 但增加了 T T L 自动闪光功能 , 取景器内有镜头光圈值显示 , 而且在自拍时或快 门速度低于 1/ 30 s 时 有 蜂鸣 警 告信 号。这 种 机 型与 比 较先 进 的 日本美能达 X—700 相似。     本章提要     1. 一 台 照 相 机 通 常 由 机 身、 镜 头、光 圈、快 门、 取 景 器、 调焦机构、卷片机构、测光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     2. 镜头的基本功能是会聚光线 , 在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3. 镜头的焦距决定着成像的大小。     4. 光圈可以控制光通量、控制成像效果、控制景深范围。     5. 光圈与快门互相配合 , 决定着胶片的曝光量。     6. 目前适合 你 使用 的照 相机 是 135 单 镜 头 反光 照 相机 , 配 标准镜头 , 带内测光 , 光圈和快门能手动调节。     复习思考 题     1. 试述照相机各挡光圈的排列顺序。     2. 试述照相机各挡快门的排列顺序。     3. 测得某景 物的 曝光组 合为 f/ 5.6 , 1/ 125 s , 现将 光圈 开 大为 f/ 2 , 问快门速度应变为多少才能保持曝光量不变 ? ? 42 ?第二章   照相机的使用第一节   调 焦 练 习    一、熟悉 调焦环上 的标度     前面已经提到 , 几乎所有镜头的调焦环上都有两列数字 , 一 列的一端写着 m , 另一列的同一端写着 ft 制长度米 , ft 表示英制长度英尺。这些数字包括镜头 从最近距 离 到无限远的调焦范围。镜头的最近调焦距离因镜而异 , 最远调焦 距离则无一例 外 是无 限远。 比如 , 凤凰 DC303 的标 准 镜头 最 近 调焦距离为 0.45 m。对 准镜 身上 基准 线 的数 字 , 就 是镜 头此 刻 的调焦距离。比如把调焦环调在数字 1.5 处 , 取景器里的景物最 清晰 , 就说明该景物距照相机有 1.5 m 远。调焦环上的无限远符 号是∞ , 一 台 正 常 的 照 相 机 , 当 对 无 限 远 景 物 50 mm的镜头来说 , 30 m 以外即可以认 为是无 限远 ) 无限远符号应正好对准基准线。     镜头基准线

的两 侧 , 左 右对 称 地 标 着 4、 5.6、 8、 11 、16、 22 等两列光圈值 一个简单明白的景深表。当对某一景物调好焦距后 , 只要根据使 用的光圈看看这一列数字 , 就可以知道这个景物从几米到几米的 范围内可以保证清晰。比如 , 对 2 m 处的景物调焦 , 调焦环上的 2 字便对准基准线。在使用 f/ 5.6 光圈时 , 可以在基 准线两侧 看 见左右两个 5.6 , 这 两个 数字 对应 着调 焦 环上 的 一段 距 离 刻度 , ? 43 ?它大约是从 1.8 m 到 2.3 m。这就是在该距离使用该光圈时 , 景 物在胶片上的清晰范围 , 也就是景深范围。同样在 2 m 距离上再 看用 f/ 16 光圈时的清 晰范围 , 则在 1.5 m 至 3.2 m , 可 见景 深 增大了。 将 焦 距 调 到 5 m , 则 景 深 范 围 在 用 f/ 5.6 时 呈 现 出 3.7~7.6 m , 而 在 用 f/ 16 时 , 景 深 范 围 则 扩 大 到 2.6 m 至 无 限远。         这仅仅是一个景深参考表。景深在画面中的实际情形 , 在一 些有景深预测按 钮 的单 镜 反光 式 照 相机 取 景屏 上 可以 看 得 十 分 清楚。         二、合焦 显示方式     如何来判断焦距是否调准了呢 ? 单镜反光式照相机的取景屏 上有多种显示方式。最早的海鸥 DF 照相机 只用一块 磨砂玻璃 调 焦 , 只要看见上面的影像清晰了 , 就表示焦距调准了。现在的照 相机一般都在磨砂玻 璃的 中心 增加了 微棱 和裂像 两种 对焦 方式。 许多微棱组成一个圆环 , 焦距未调准时 , 每一个微棱都显现明暗 两种棱面 , 影像在圆环里被破坏 ; 焦距调准之后 , 各个棱面都变 透明 , 微棱环便几乎消失 , 影像变得完全清晰 , 同磨砂玻璃上的 影像融为一体。微棱环适合于对没有明显竖线条的景物对焦。微 棱环的中间是一个小圆 , 分为上下两半 , 圆里有一个影像。焦距 未调准时 , 影像上下错位 ; 焦距一旦调准 , 两错位的影像便上下 对准。裂像对焦方式对画面中的竖直线对焦特别方便。     可见 , 现在的取景屏普遍采用三种对焦方式 , 人们可以根据 画面需要和习惯使用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同时使用三种。     裂像环 有 时出 现 半边 黑 半 边亮 的 现象 , 同 时 微棱 也 斑 斑 点 点 , 无法看清楚 , 这是由于镜头的光圈稍小。在使用一些变焦镜 头时 , 就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     一般的对焦屏都采用所谓菲涅尔磨砂玻璃。这种玻璃有许多 同心圆圈 , 这些圆圈的剖面很像锯齿。它实际上是一片平面的凸 ? 44 ?透镜 , 其锯齿排列起来便能产生一个弧度。用这种磨砂菲涅尔凸 透镜能明显改善取景屏边缘的亮度。     凤凰 205 等平视取景照相机的对焦则采用双影重合式。在取 景器的中央有一个圆形或长方形黄斑

, 取景框里和黄斑里各有一 个影像。转动调焦环 , 即可以见到黄斑里的影像左右移动。当黄 斑里的影像移动到与背景影像重合之后 , 就表示焦距调准了。     三、调焦 要求— — 快而准 —     最先进的照相机已经有了自动对焦功能 , 只要将需要对焦的 景物放在取景屏的中心部分并轻按快门按钮 , 对焦系统便开始工 作 , 驱动微电机 , 一瞬间就把焦距调在这一距离上。更先进的照 相机甚至可以对摄影者的视线进行监测 , 这样 , 照相机便可以把 焦距对在你的目光投向之处 , 也就是说 , 眼睛在取景屏里往什么 地方看 , 照相机就把焦距对在什么地方。     但是 , 这样先进的照相机对多数摄影者来说 , 暂时还无缘享 用。一个比较理智的摄影初学者肯定不会拒绝使用简单的照相机 去练习基本功操作。     一个优秀的摄影者必须在一瞬间就把焦距精确调到位 , 这对 于抓拍动态景物具有关键的意义。为此 , 应该做到眼疾手快。但 是 , 许多初学者对精确调焦的重要性并不在乎。这里可以作一个 小小的观察 : 随便收集一些大家都认为十分满意的照片以及它们 的底片 , 用 10 倍放大镜 仔细 查看主 体景 物在 底片 上的 聚焦 , 可 能会大吃一惊地 发 现其 中 不少 底 片 都有 程 度不 同 的焦 点 偏 移 现 象。摄影者的意思是把第一排的女士照清楚 , 结果幸运的却是第 二排的男士 ; 你拍一个 3/ 4 侧面的头像 , 当然是按较近的一只眼 睛对焦的 , 结果照片上却是较远那只眼睛刻画入微 ; 或是你的风 景照里没有一个地方结像清楚。这样的底片扩印成 5 英寸照片还 马马虎虎 , 或许看不出多大毛病 , 但是 , 从专业角度来看 , 它就 是不合格的。聚焦不实的问题并不是摄影初学者独有 , 从事摄影 ? 45 ?多年的人也时有发生。所以 , 首先要养成经常用高倍放大镜检查 底片的习惯 , 找出聚焦不实的原因 , 并予以极大重视。其次 , 精 确而快速地调焦并不仅仅是理论 , 切不要以为把这条规定背得滚 瓜烂熟就可 以 高枕 无 忧。精 确 而快 速 地调 焦 如 同 骑自 行 车 和 游 泳 , 是一种技能 , 必须加以训练 , 并成为条件反射。为此 , 可以 经常用照相机对准不同 距离的 景物 做练习 : 先反 复旋 转调 焦环 , 对焦距的精确度作比较 , 体会最准确成像在取景屏上的效果 ; 然 后加快调焦速度 , 做到迅速到位 , 准确无误。第二节   测 光 练 习    一、照相 机的测光 显示方式     过去有些照相机使用指针式电流表显示测光信息 , 现在许多 照相机都采用发光二极管。     用发光二极 管 显示 测 光信 息 最 常见 的 方式 是 所谓 的 三 灯 方 式。即在取景屏的旁边装三只发

光二极管 , 一般中间的一只设计 为绿色圆形 , 上下两只分别为 红色“ + ” - ” 号形状。 曝光 值 “ 调到正确时 , 中间的绿 色圆 形发 光管发 光 ; 过度 时 , 红 色“ + ” 号发光 ; 不 足 时 , 则 红 色 “ - ” 号 发 光。 如 果 绿 色 发 光 管 与 “ + ” 或“ - ” 号 同 时发 光 , 就 表 明 曝 光 值 稍 大 或 稍 小。因 此 , 三灯测光显示方式实际上可以显示五种曝光状态。三灯显示方式 简明可靠 , 在照相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 从国产的平视取景照相机 凤凰 205B、单 镜 反 光 照 相 机 凤 凰 DC303、 明 佳 MC— K1 000、 珠江 S—207、海鸥 DF—1E T M 等 , 到国外生产的 大量单 镜反 光 照相机如尼康、理光、雅西卡、潘太克斯等一些型号 , 都使用这 种显示方式。     也有一种所谓光点坐标式显示方式。其特点为取景屏边有一 列数字 , 每一个数字旁边都装有一个小发光管 , 它们会随外界光 ? 46 ?线的变化而在不同的数字旁边点亮。这种显示方式能提供更多的 曝光信息 , 使你一目了然。国产照相机海鸥 DF—300、进口机如 美能达 X—300 等采用的则是双灯追 光式 显示 , 同 光点坐 标式 大 同小异。     用发光二极管显示测光信息的优点是显示清楚 , 即使在较暗 的环境中也不会妨碍观视 , 而且它还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 由于没 有运动的机械结构 , 它比指针式更能耐潮、耐震动。     液晶式测光显示分模拟指针式和数字式两种。现在先进的自 动聚焦单反照相机全部采用液晶数字符号显示方式 , 不仅在取景 器里显示 , 也在机顶设有显示屏 , 显示数据更加丰富直观。     二、机位 测光练习     所谓机位测光 , 就是站在拍摄的位置上对拍摄对象测光。这 是一种 最 常 用 的 测 光 法 , 它 可 以 测 出 面 前 一 个 范 围 内 景 物 的 亮度。         先用三灯显示式照相机里的测光表来练习。在照相机上装上 标准镜头 , 对准室外一个亮度比较平均的景物 , 开启电源 , 用手 指轻按快门钮 , 即可以看见有一只或两只发光管发光。选定一个 快门值 1/ 125s , 调节 光 圈环 , 使三 只 发 光管 中 只 有中 间 一 只 发 光 , 看看此时的光圈环上是什么数字对着基准线。如果这个数字 是 8 , 就说明拍摄镜头里包纳的景物 , 用光圈 f/ 8 和快门 1/ 125s 的组合 , 就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移动镜头 , 选择另一景物 , 可 以看到发光管的发光发生变化— —当景物比原来更亮时 , 绿色管 — 不再发光 , 只有红色“ + ” 号发光 ; 或相反 , 当景物不如原来亮 时 , 便只有红色“ - ” 号发光。这时 , 调整光圈环 , 仍然让绿色 管发光 , 再看光圈环的数字 , 即可知在另一景物时应有的曝光组 合。如果

在对某一景物测光时 , 将光圈 环转到 了头 , 比如 调到 2 处仍然只是红色“ - ” 号发光 , 而绿色管不亮 , 就表明你现在设 定的快门速度与光圈的组合范围不对 , 需要改变快门速度 , 比如 ? 47 ?将它调到 1/ 60 s、1/ 30 s、1/ 15 s 甚至更慢速度再试。     进行机位测光时要注意的是 , 一般照相机使用的是所谓中央 重点平均测光 , 也 就是 说 , 应 当 将 被测 物 置 于 取 景屏 的 中 心 位 置 , 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但是 , 这个中央并没有清晰明确 的界限 , 它只是一个模糊的区域 , 因此 , 只有在取景屏整个画面 的亮度差不大时 , 测光才是可靠的。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 : 如果需要拍摄的景物一半是明亮的 天空、一半是灰暗的地面 , 该将镜头对准什么地方测光呢 ? 是对 准处于画面中心的地平线吗 ? 这个问题的确需要解决 , 因为许多 初学者在拍风景照或人景兼有的纪念照时 , 已经在曝光上发生了 失误而未得其解。这里 , 只 能将 原则 告诉大 家 , 在 这 种场 合下 , 宜将镜头对准从地平线到你的脚下这一区域测光 , 而不宜让天空 进入画面。用这样测得的数值曝光 , 地面和人都可以表现得层次 分明 , 天空则可能因曝光过度而平淡一些。但是 , 这样做可照顾 到主体。如果希望天空的层次也有良好的表现 , 可以借助于渐变 滤光镜 , 或在放制照 片时 作遮 挡处理 , 而不宜 在测 光 上去 控制。 当然 , 如 果 想 以表 现 空 中 丰 富 的 云 彩 为 目 的 , 地 面 和 人 物 只 是 陪衬 而 已 , 就 得 以 空 中 云 彩 的 亮 度 作 为 曝 光 标 准 , 不 过 , 也要 根 据 情 况 对测 得 的 数 据 作 一 些 增 减 。 这 就 有 赖 于 人 们 的 经 验了。     由于单镜反光 式照 相机 都采用 所谓 T T L 测光 方式 , 也就 是 通过镜头测光 , 所以就要特 别注 意侧 位光线 如天 光之 类的 干扰。 这种光线从侧面照射到镜头上 , 由于镜头各玻璃面的反射而发生 眩光 , 这在取景屏上就 可 以很 容 易地 发 现。遇 到 这 种 情 况 , 在 测 光或 摄 影 时 必 须 采 取 遮 挡 措 施 , 如 加 上 遮 光 罩 、 用 手 掌 遮 光 等。     使用测 光 表进 行 机位 测 光 时 , 无 法直 观 准 确 地看 见 被 测 范 围 , 所以更要防止侧位光的干扰。比如 , 在测量平视景物时 , 就 有必要用手掌遮挡天光。 ? 48 ?    三、近距 测光练习     机位测光法解决不了这样一个问题 : 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占 面积不大 , 而又处于亮度悬殊的背景里时 , 如何测光。比如 , 将 一个人安排在阳光下 , 他的背后是一片浓密的树林 , 要用深暗的 背景来衬托沐浴着阳光的人。这时 , 用机位测光 , 画面的大部分 就会被深暗的树林

充满。即使是中央重点测光 , 由于人的面部在 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太小 , 一般测光表不能单独对它进行识别 , 测 光就必然以大 面 积 深暗 背 景为 准。 这 样一 来 , 结 果就 可 想 而 知 了 : 主体将 严 重曝 光 过 度 , 背 景 则 十 分明 亮 , 而 不呈 预 期 的 深 暗。又比如 , 以天空作背景拍人 , 或在户外作人像逆光摄影 , 测 光系统自然以大面积 天空 或阳 光照耀 的背 景亮度 作为 测量 对象 , 人就会严重曝光不足 , 而使面部显得灰暗。     为了在任何情况 下都 能保 证被摄 主体 在画面 上的 曝光 正确 , 就有必要采用近距测光。     所谓近距测光 , 就是靠近被摄主体 , 将照相机镜头对着它的 某些接近中灰的部位 , 让其充满画面 , 测其亮度。当然 , 这时要 特别注意不要让你产生 的阴影 落在 被测物 上 , 改 变了 它的 亮度。 近距测光之后 , 记下曝光值 , 退回原位 , 不管环境如何 , 以这个 曝光值曝光 , 就能获得一张合乎你要求的照片。知道有这么一种 测光法后 , 人们就会发现 , 在很多摄影场合 , 比如室内摄影、静 物摄影等 , 它都是很有用的。人们能按自己的意图对画面中的多 处测光 , 然后综合考虑 , 选取一个理想的曝光值 , 使画面中的任 意部分得到精细的表现 , 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     四、替代 测光练习     当与拍摄对象有一溪之隔 , 无法作近距测光时 , 或把照相机 凑到拍摄对象面前晃来晃去地测光 , 有大不敬之嫌 , 不宜作近距 测光时 , 又怎么办呢 ? 那就只好用替代测光法了。 ? 49 ?    所谓替代测光 , 就是在与被摄物处于同一光线条件下 , 用身 边与被摄物相同的物件 , 来替代被摄物测光 , 然后用测得的数据 曝光。比如 , 不妨用测自己 的皮肤 来替 代测被 摄对 象的 皮肤 然 , 二者的肤色要比较接近 ) 得的数据 , 来确定拍摄远处阴影中建筑物的曝光量。     五、灰板 测光练习     灰板是什么 ? 不仅与摄影无涉的人对此没有概念 , 就是一般 初学者中 , 也鲜 有 人知。 其 实 , 它 就是 一 块 反光 率 为 18 % 的 灰 色硬板。     景物的 亮 度千 差 万别 , 照 相机 内 的测 光 系 统 或单 独 的 测 光 表 , 究竟以什么地方的亮度为准呢 ? 只要略动脑筋 , 就会得出合 乎情理的答案。假定景物中有一些 物体能反 射 100 % 的光线 , 另 一些物体则假定为不反射光线 , 其余物 体的反射 率则分 布在从 0 到 100 % 这个范围 内。实 际我 们 见到 的 景 物 , 除 去色 彩 的 因素 , 就是由最亮到最暗的一个灰色色阶。设计者在设计测光表时 , 既 不能以最大 亮 度作 为 测光 标 准 , 也 不 会以 最 小 亮 度作 为 测 光 标 准 , 而是以景物的中间亮度也

就是中间灰作为标准的。这个中间 亮度也并不是 50 % , 而是 17.68 % , 因为这是一个以 2 的平方根 为公比的等差 级数。 人们 习 惯上 就 把 18 % 作 为中 间 灰。明 白 这 个道理之后 , 就可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 : 当在光线强烈的江海之 滨或皑皑雪原拍摄 , 按照测光表测得的数值曝光 , 结果总是曝光 不足 ; 当拍摄处于深暗背景中的景物 , 根据测光表大面积测光的 数值曝光 , 结果主体严重曝光过度。你可能不解 , 会对测光表性 能产生怀疑。其实 , 问题并 不出 在测 光表身 上。我 们 已经 知道 , 测光表都是按中间灰为准设计的 , 如果景物中有一个中间灰的物 体 , 对它测光 , 并按测得的数值曝光 , 这个物体在感光片上就形 成一个中间密度。景物中比这个物体亮的东西在感光片上形成的 密度就大 , 反之就小 , 感光片上因而就有丰富的密度变化。假如 ? 50 ?对大面积反光强烈的物体测光 , 测光表便把这个亮度的景物确定 为中间灰 , 若按它指示的数值曝光 , 便只能使这个明亮的物体在 感光片上产生中间密度 , 而不是很大的密度 , 印出的照片亮处就 不会是明亮的白色 , 而是中灰 , 自然就显得苍白无力。反之 , 对 有大面积暗背景的画面测光 , 测光表便把暗背景作为中间灰 , 若 按它指示的数值曝光 , 结果本该暗而不显的景物纤毫毕现 , 而处 于该景物中的明亮主体却成为毫无层次的白板 看来 , 前面的失败 , 问题并不出在测光表的表现上 , 而恰恰是自 己不善于使用。     如何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找到一个中间灰 , 让测光表将它认 准 , 而不致误入歧途呢 ? 答案是用灰板。如果有一块灰板带在身 边 , 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光线 , 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用灰板测光的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把它往被摄物旁一放 , 让 它受到同被 摄 物一 样 的光 线 照 射 , 再 用测 光 表 测 量它 的 反 射 光 上形成的密度就不会发生偏差     用灰板测光不仅适合于野外摄影 , 在作图文资料翻拍时意义 更为重大 , 因为这些被摄物往往没有显著的中灰部分 , 必须借助 灰板才能确定它的曝光值。     附 : 自制 灰板     灰板这件工具虽然简单 , 却能使你摄影时获得十 拿九稳的曝 光。摄影者无论经验多少 , 自备一块灰板 , 摄影 时必 能信 心十 足。但是 , 你 在商 店 里很难见到有此物出售。有个别进 口灰板 , 价 格却贵 得令人 难以接 受。其 实 ,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一般摄影场合 , 用自 制灰板 同样可 以达到 令人满 意 的效果。     灰板的制作原则十分 简单 , 说 穿了 就是找 一种 反光 率为 18 % 的 材料。 当然 , 为了方便使用 , 这种材料还须具 备其 他一 些特 点 , 比如 ,

要 有一 定 的面 积 , 呈 漫 反 射 而 且 反 光 率 经 久 不 变 , 轻 小 易 于 携 带 , 质 地 柔 韧 结 实等。  ? 51 ?    知道这样一些原则 , 你便可以 开动脑 筋 , 想办法 寻找替 代材料 了。有 人建议用灰色油漆加白色油漆的沉淀 , 调成 需要的 灰度之 后刷在 胶合板 或 硬纸板上 ; 或用无光 相纸 略为 曝 光 , 经显 影 定影 , 制成 灰度 合 适的 相片 ; 甚至用乌灰色石英地板砖直接代 替。 这些都 是行之 有效的 办法。更简单 的 办法是注意找一块现成的灰板 , 比 如灰度 合适的 印刷品、包 装盒、无光 塑 料片。有人在应急时 , 甚至用并不是灰 色的 牛皮 纸、马粪 纸、自己 的手 背 等代替灰板测光。但是 , 无论是自己制作灰板 , 还是用什么东西代替灰板 , 都必须经过测定 , 确认它的反光率为 18% , 才能放心使用。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简便方法 , 来做一块试验性的灰板。     找几张比较厚的图画纸 , 裁成普通 16 开杂志大小。当然 , 这只是 一个 大致的尺寸 , 并不要求十分准确。然 后在白 色广告 颜料里 加入少 许黑色 颜 料 , 调匀成灰色 , 均匀地涂抹在 图画纸 上。往灰色 颜料里 再加入 一点黑 色 颜料 , 再调匀 , 涂抹在另一张图画纸上。 重复这 个过 程 , 你便 可以 得到 灰 度各不相同的几张灰板。待晾干之 后 , 便可以 对它们 进行测 定 , 找出其 中 反光率最接近 18% 的一张。     用什么作为测定标准呢 ? 当然最 好是一 块专业 灰板。不过一 般不太 容 易找到这件东西 , 却很容易找到另一 种具有 同样精 确灰度 的替代 物 , 那 就 是任意一种黑白或彩色胶卷的药膜面 , 以及 柯达胶 卷塑料 包装盒 的灰色 盒 盖。胶卷的药膜面在露光之后 , 其颜色 的深度 会有一 点变化 , 不 宜用来 作 灰度标准 ; 而胶卷盒盖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柯达公司使用这种颜色的盒盖 , 大概正是出于为摄影者提供 18 %反光率 的考虑。这确实为 我们获得精 确曝 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 , 胶 卷的盒 盖面积 太小 , 难以 让它充 满照相 机 或测光表的测光面 , 而仅用目测方法 来比较 自制灰 板和胶 卷盒盖 的灰度 则 是很不可靠的。为此 , 我们建议 大家事 先多花 一点功 夫 , 用盒盖 制作一 块 专门的母板。具体而言 , 就是找 一些柯 达胶卷 的塑料 盒盖 , 用小 刀切成 一 样大小的正方形 , 再将它们拼贴在一 块胶合 板上 , 使其面 积大约 为一本 普 通杂志大小就可以了。     标准板做好之后 , 就可以把我们 制作的 或找来 替代的 各种灰 板拿来 同 它作比较。为此 , 需要一台测光 准确的 照相机 或一只 专门的 测光表。这 里 以照相机为例 , 把标准板和被测板放 到同一 光

线条 件下 , 比如摆 在室外 的 天光下 , 先将照相机 对着 标准 板 , 移 动位 置 , 使 标 准板 充满 整 个取 景屏 , 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 , 测出曝光值 , 再 将照相 机移至 被测板 , 仍 然让它 充? 52 ?满整个取景屏 , 看曝光值有无变化。如果曝光值同在标准板上测得的一样 , 就说明这块灰板 是可 以使 用的 ; 如 果有 差异 , 就 须 重新 制作 或 另寻 它物。 当然 , 恰好有一级误差时 , 如果不嫌麻 烦 , 也可 以将 就使 用。不过 每次 测 光之后 , 都得对测定 的结 果作 一次 修正。用 测光 表 检验 的方 法 同样 如此。 测光时 , 应尽量让它靠近被测物 , 但须注意不要在被测物上落下投影。     如果没有标准板 , 能不能确 定某物的反 射率为 18% 呢 ? 也有 办法 , 这 时就必须用测光表。我们把测光表上 的乳白 色漫射 罩罩上 , 对着 光线射 来 的方向测光 , 也就是测定入射光的 强度 , 记 下这 个曝 光值 , 然 后 , 将自 制 灰板或替代物置于这个光线下 , 打开 测光表 上的乳 白罩 , 对着灰 板或替 代 物测它的反射光。如果两者的曝光值 一致 , 就说明 自制灰 板或替 代物的 反 光率正好是 18% 。     要说明的是 , 按前面推荐的方法 制作灰 板 , 其 反光率 有可能 不太稳 定 持久。第三节   模 拟 摄 影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摄影的知识 , 手中也有了一台合乎摄影 初学者 需 要 的 照 相 机 , 现 在 就 从 头 至 尾 来 作 一 次 拍 摄 的 实 际 操作。     最方便的摄影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 , 举步可去的环境就 是我们的校园。可以邀约二三好友 , 带上必要的器材 , 在一个明 亮的薄云晴天 , 来到校园比较开阔的地方。这里只要求大家作一 次模拟摄影 , 意思是可以不使用新胶卷 , 而只准备一段废弃不用 的底片装在暗盒里练习。当然 , 如果使用黑白胶卷拍摄 , 然后就 用这个胶卷作冲洗放大的操作练习 , 那就更好了。     一、正确 安装胶卷     安装胶卷是摄影的第一个步骤 , 一些人闹笑话就从这个步骤 开始 : 为亲朋好友拍了不少纪念照 , 得意之情 , 溢于言表。急不 可耐地将胶卷冲出一 看 , 顿时 目瞪 口呆— —整 个胶 卷 底片 通透 , — ? 53 ?仅片头有一小段感光。原因很简单 : 胶片在照相机里根本就没有 卷动 , 几十幅画面全拍在第一幅上了。     照相机的装片方法大同小异。一些照相机的装片有特殊的要 求 , 使用前必须看懂说明书 , 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清楚。以最普 通的照相机为例 , 看看该如何做这件事情。     安装胶卷的地方不能受到阳光的直射 , 应当找一个阴暗背光 之处。     首先 , 将左边的倒片轴向上提起 , 稍一用力 , 照相机后盖

就 会自动弹开。把胶卷从塑料圆筒里取出 , 令片头向右 , 提起倒片 轴 , 将暗盒装入照相机的左边仓里 , 并使其完全进入仓内 , 然后 放回倒片轴 , 略作旋转 , 使倒片轴下端的叉口切入胶卷轴里的横 隔 , 这时 , 倒片轴 也 恢 复了 正 常 的 位 置。再 用 左 手拇 指 压 住 暗 盒 , 右手轻轻拉出一小段片头 , 插入右边卷片轴上的任何一道缝 隙 , 用右手拇指缓缓扳动扳手 , 同时注意让缝隙下端的小突榫挂 住胶片边的一个齿孔。继续扳动扳手 , 让突榫带动胶片 , 将其卷 绕在卷片轴上。检查一下与卷片轴相邻的一只牙轮 , 看胶片的上 下齿孔是否与牙轮上的牙啮合。再略为扳动扳手 , 应看见胶片带 动牙轮旋转 , 并感到扳动扳手时轻松顺滑 , 没有阻滞。这时 , 便 可以合上后盖了。如 果装 片时 扳手已 经扳 动到 位 , 不 能再 扳动 , 可以释放一次快门再扳动。     合上后盖之后 , 还不能掉以轻心 , 必须注意两个情况 : ①将 倒片摇把按箭头指示方向轻轻旋转 , 即作倒片操作 , 让胶卷在卷 轴上绕紧。然后扳动扳手 , 看倒片轴是否随卷片作反时针方向转 动。如果卷片手感太轻 , 倒片轴又纹丝不动 , 那就意味着胶片没 有挂上卷片轴突榫 , 胶卷没有行走。这时如果拍照 , 就会出现前 面提到的事故。惟一的办法是打开后盖 , 重装胶卷。②如果感到 卷片吃力 , 决不能强行为之 , 否则会挂坏胶卷的齿孔 , 甚至损坏 照相机。这时必须打开后盖 , 检查原因。这多半是胶卷暗盒质量 不好 , 只要拉拉片头、看看松紧就可以判断。如果是自己分装胶 ? 54 ?卷 , 就不要使用此暗盒了。     绝不要以为计数器在计数就意味着装片正常 , 因为一般照相 机的计数器在结构上都只与快门联动。有的照相机设有一个专门 的走片观察窗     胶卷装好并检查妥帖无误之后 , 卷片并释放快门一两次 , 到 计数器显示数字 1 时 , 就可以正式开拍了。     二、设定 光圈和快 门     拍照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定光圈和快门。这是两 个相互作用的机构 , 要根据多种因素来决定它们的组合。     简而言之 , 首先要知道被摄对象的亮度 , 再根据这个亮度和 我们对照片的要求 , 来确定两者的组合。被摄对象的亮度如何确 定呢 ? 当然可以凭我 们的 眼睛 , 不 过这 种本事 暂时 还 不属 于你 , 它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摄影家拥有的财富。即使现在已经研制出了 各种精密可靠的测光表 , 人的经验仍然没有失去价值。它只有同 仪表测得的结果相互补充 , 才有可能使摄影者获得完全合乎自己 意图的照片。应 当 不断 练 习估 计 光 线 的强 度 , 但 这不 是 一 日 之 功 , 目前暂时还是要依靠照相机

内的测光表。     在使用机内测光表之前有一件事情要做— —设定所用胶卷的 — 感光度。带内测光的照相机都有一个胶卷感光度设定装置 , 一般 是与倒片摇把同轴的一个圆盘 , 盘上 有一个 小孔 , 孔内 标着 25、 50 、100、200 、400、800 、1 600 等 数字 , 表示胶 片的 ISO 制 感 光度数。向上提起圆盘左右旋转 , 就可以改变这些数字。如果你 用的是 ISO 100 度的胶卷 , 就在旋到 100 处时放下圆盘 , 让窗 孔 里现出这个数字。这样 , 测光系统就会按照 ISO 100 的感光度 测 光。这个步骤极为重要 , 因为它的设定直接关系着整卷胶卷的曝 光。缺乏经验的人往往忘记这一点 , 从而导致拍摄失败。而富有 经验的人则会灵活运用感光度设定 , 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中运用自 如。现在有些照相机设有自动识别胶卷感光度的功能 , 能自动识 ? 55 ?别带有 DX 编码的胶卷暗盒。使用这样的照相机和 胶卷 , 你便 可 以省一份心了。     有些照相机没有测光装置 , 可以使用单独的测光表测光。     现在才谈得上光圈和快门的组合问题。     如果要拍的是一张风景照片或是一张兼顾环境和人的纪念照 片 , 要求远近都表现得清清楚楚 , 自然就要选用较小的光圈 , 比 如 f/ 16 , 以增大景深。于是便 旋转 镜头 上的光 圈环 , 让数字 16 对准中间的一条基准线。然后 , 可以把拍摄对象安排到业已选定 的位置上 , 按照前面所说的测光法 , 把照相机对准其方向 , 轻轻 半按下快门。这时便可以看见取景器里的三只发光二极管中有一 只或两只发 光。如 果 上 面一 只 或中 间 和上 面 两 只 发光 管 同 时 发 光 , 表示此时 快 门 速度 设 定太 低 或 稍 低 , 应 转 动 快门 速 度 调 节 盘 , 缩短曝光时间。比如原来的位置是 1/ 30 s , 调到 1/ 125 s 后 , 才只有中间的一只发光管发光 , 就表示在现在的光线下 , 用现在 设定的光圈 , 应当使用 1/ 125 s 的 快门速 度曝光。 如果下 面一 只 或下面和中间两只发光管同时发光 , 则表示此时快门速度设定太 高或稍高 , 应转动快门速度调节盘 , 增加曝光时间。比如原来的 位置是 1/ 500 s , 调到 1/ 125 s 之后 , 才只有中间的一只发光管发 光 , 就表示用这样的组合曝光是准确的。     拍摄以人像为主的 照片 , 往 往需 要表现 人面 部的 丰富 细节 , 虚化背景 , 突出主体 , 这时当然要用较大的光 圈 , 比如 f/ 4 , 以 减小景深。于 是 便先 把 光圈 定 在 f/ 4 处 , 再像 前 面一 样 确 定 快 门速度。     如果在拍摄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速度而不是景深 , 那就要先确 定快门。比如要把一个跑动的人或动物拍清楚 , 恐怕至少也得用 1/ 250 s 或 1/ 500 s。这时 , 先把快门定在这

个速度 上 , 再对着 景 物调整光圈环 , 使中间一个发光管发光 , 这个光圈就是能使曝光 正确的光圈。     快门和光圈的组合 , 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既要考虑拍摄 ? 56 ?的需要 , 也不能脱离环境和条件。如果在不是十分明亮的光线条 件下 , 用感光度不是很高 的胶 卷以 1/ 1 000 s 的高 速度 拍照 , 光 圈势必得开到 f/ 1.4 或 f/ 2 , 这样的光圈景深极小 , 拍动体对 焦 将非常困难 , 镜 头 的素 质 也不 处 于 最 佳状 态。 如 果为 了 追 求 景 深 , 用 f/ 16 甚至 f/ 22 的光圈拍照 , 快门速度若低于 1/ 30 s , 对 于未经专门训练的初学者来说 , 要持稳照相机 , 把照片拍清晰也 非易事。此时就得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 , 以保证照相机的稳定。     有经验的摄影者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总是认真权衡 , 选择一 个最佳的光圈快门组合方案。     在一个比较明亮的天气条件下 , 用 ISO 100 的彩色或黑白 胶 卷 , 最 好 将 光 圈 定 在 f/ 8 ~ f/ 11 上 , 速 度 则 很 可 能 显 示 在 1/ 60 s~ 1/ 250 s之间。这是摄影最常用也最容易获得 成功的曝 光 组合。     一个曝光组合确定 之后 , 光 圈与 快门呈 下面 一种 相互 关系 : 开大一级光圈 , 则必须提高一级快门速度 ; 或者相反 , 收小一级 光圈 , 则必须降低一级快门速度。这样 , 便可以获得同样的曝光 量。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 现在再加深一次印象。     三、调焦 、取景     胶卷已经安装妥帖 , 光 圈快 门组 合也通 过测 光确 定无 误了。 这时要做的事情便是准确地调焦和取景。为了保证第一次摄影获 得成功 , 当主体在画面上所占面积不太大的时候 , 不宜选取那些 在明暗上与主体相差太 大的 背景。比 如 , 主体 穿一 件 浅色 衣服 , 站在一片深色的树林面前。对有经验的摄影者来说 , 这是一个很 有表现力的处理 , 但初学者如果采用这种大对比画面拍摄 , 就很 有可能失败。这个原因下面就要讲到。现在需要的背景 , 最好既 不是深色的树林或强烈阳光的阴影 , 也不是明亮的天空或洁白的 墙壁。可以选择稍远的建筑、开阔的花园等作背景 , 它的亮度应 当同主体相差不多。这样 , 用一般的方法测光 , 就照顾到了整个 ? 57 ?的画面。将这种场合下拍出的彩色胶卷送去冲扩 , 扩印机的电脑 很容易得出精确的曝光数据 , 扩印出的照片自然就色彩饱和、鲜 艳无比。     主 体 在 画 面 上 应 大 小 适 中。 可 以 把 一 两 个 同 学 安 排 在 3~5 m远的地方 , 让他们各取姿势 , 自由放松。     让主体摆好姿势、调 整好 表情后 , 要尽可 能快 地 调好 焦距。 必须通过长 期 的练 习 , 才能 在 一瞬 间 把焦 距 精 确 地调 准 在 主 体

上。持握照相 机 的 正确 方 法是 : 用 左手 的 手 掌 托 住照 相 机 的 机 身 , 左手的食指和拇指缓缓转动调焦环 , 用右手的食指轻压在快 门按钮上。照相机要紧贴在额部 , 使前后臂与头部构成一个三角 形 , 产生一个极为稳定的结构 , 让照相机同身体结合为一个整体 ( 见插页图 2 - 4 ) 头对准主体头部 , 眼睛仔细注视取景屏上被摄者面部轮廓最清晰 的地方 , 一般是眼睛。如果面部在画面中所占面积较大 , 则可以 仔细分辨眼中的反光或嘴唇上的唇纹。焦距基本准确后 , 再左右 微微转动调焦环 , 对比这些部位在取景屏上的清晰度 , 取得一个 最佳点 , 然后 , 待对象出现生动表情的一刹那按下快门。     利用取景屏中心的裂像对被摄者的双耳轮廓线调焦是不太可 靠的 , 尤其在距被摄者较近、又采用较大光圈的时候。这时 , 你 会明显地看到人的面部略微发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镜头的景深 很小 , 由 人 的 眼 睛 到 耳 朵 的 小 小 距 离 也 会 在 成 像 上 有 明 显 的 反映。       四、卷片     卷片应该在对焦之前。对焦之后再卷片将可能使你失去许多 生动的机会。卷片的技术动作并不复杂 , 只需用右手的拇指将卷 片扳手反时针方向扳动 一个角 度 , 直 扳到不 能再 往前 扳才 停下。 过去一些照 相 机的 扳 手扳 动 角 为 180° 有 可能 要 扳 动两 次 才 能 , ? 58 ?到位 ; 新型照 相 机 大都 改 为 130° 只 需 一次 就 可 以方 便 地 扳 到 , 位。正常卷片的手感应均匀顺滑 , 不紧不松。如果感到太紧 , 就 不宜强行卷片 , 而应先行查明原因 ; 若太松 , 则要考虑是否胶片 从卷轴上脱落 , 这从卷片时倒片轴是否在跟随转动可以得知。要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 卷片动作要轻而果断 , 必须每次到位。     五、捕捉 时机按下 快门钮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 , 成功的关键就在按快门的一刻了。往往 有这样的情况 : 一大群摄影者挤在一个地方 , 把镜头对准同一个 模特 , 咔嚓咔嚓猛按一阵快门 , 人人都以为自己拍到了精彩的一 瞬。以稳操胜券的心情冲印出照片之后 , 才发现几乎每一幅都有 一点毛病 , 拍下的模特不是眨眼就是掉头。对比那些久经沙场的 摄影者拍的照片 , 可以看见他们在按动快门的一刹那所注意到的 东西 , 要比一般人多得多。     一个训练有素的摄影者在按动快门之前 , 应当在取景器里看 到整个画面 , 随时避开杂乱多余的景物 , 将被摄主体摆放在理想 的位置上。与此同时 , 要密切注视主体的变化 , 尤其当这个主体 是人或其他动体的时候。还是以拍人为例 , 一般都希望能拍到一 个最优雅的表情 , 因此 , 当对象站好位置摆好姿势 , 自己也

选定 了合适的光圈快门组合 , 并把取景调焦等一切工作做好之后 , 剩 下的事情就是等待被摄者产生最生动自然的表情。     当最好的时机出现的那一刻 , 就得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但 是这时往往容易忘记操作的基本要领 , 很可能用劲猛压快门 , 使 照相机一抖 , 结果把照片拍成一团昏花。     按快门犹如射击运动员扣动枪的扳机 , 是一个需要刻苦训练 的技术动作 , 必须一开始就养成正确持握照相机的习惯。其要领 是 : 右手的拇指是专 门用 来卷 片的 , 食 指则担 当按 快 门的 重任 , 其余的三根指头除了持握照相机 , 一般就没有别的作用。食指不 宜平放在快门钮上 , 而应当略微弯曲成一个弓形 , 使指尖便于垂 ? 59 ?直按压快门钮。按压快门钮用力要垂直 , 而且要做到只让指头微 微往下一压 , 整个右手却纹丝不动。不少照相机把启动测光系统 的开关装在快 门 钮 上 , 这 时 , 很 有 必要 反 复 练 习 半按 快 门 的 动 作 , 即把快门按钮按到一个有感觉的位置 , 使取景器里的发光二 极管发光 , 而快门又不释放 , 并停止在这个位置对景物测光 , 到 了需要拍摄时 , 才再加压按下快门。我们要体会这个手感 , 既熟 悉自己照相机 的 快 门钮 , 也试 试 别 的 各种 照 相 机。只 要 反 复 练 习、揣摩 , 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也非难事。然而 , 要在正式摄 影时 , 在任何场合下 都保 持正 确的技 术动 作 , 就非 一 日之 功了。 这里还有一个心理素质问题 , 也是需要长期磨炼的。应当使按快 门的动作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 就如骑在自行车上从不考虑如 何转弯的问 题 一样。 训 练正 确 的技 术 动作 和 培 养 良好 的 心 理 素 质 , 目的只有一个 : 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轻稳地按下快门。     六、倒片 、卸胶卷     使用 135 胶卷 , 当计数 器里 的数 字显示 为 36 的时 候 , 就 表 示胶卷已经摄完。这时 , 如果继续扳动卷片扳手 , 也许还可以上 一次快门 , 再拍上一张。但当不能再扳动扳手时 , 就决不能强行 卷片 , 否则容易拉断 胶卷 , 无法把 已经 拍摄过 的胶 卷 倒回 暗盒。 那时 , 就只好回到暗室去处理故障 , 或把照相机送到冲洗店 , 请 那里的工作人员处理。     正确的做法是 : 胶卷摄完后 , 立即找一个不受阳光直射、比 较阴暗的地方 , 按下照相机底盖上的倒片按钮 , 然后打开照相机 顶盖左侧倒片轴上的倒片摇柄 , 按摇柄上箭头指示的方向缓缓摇 动。摇数十转后 , 估计胶卷快要倒完时 , 应减慢摇动速度 , 并仔 细注意手感 ; 一旦感到突然轻松 , 就停止倒片 , 因为这表明胶卷 已经脱离了卷片轴。这时 , 就可以提起倒片轴 , 让后盖弹开 , 取 出胶卷。如

果感到倒片轻松之后仍继续摇动手柄 , 就会把片头倒 入暗盒 , 暗盒上就会露出一道缝隙。取暗盒时 , 光线很容易通过 ? 60 ?这道缝隙射在里面的胶卷上 , 使拍的头几张照片曝光报废。     如果倒片轴不能转动 , 很可能是忘了事前按下底盖上那个小 小的倒片按钮。 这 个按 钮 不按 下 , 就不 能 使 机 内 的牙 轮 得 到 释 放 , 则牙轮就不能随回卷的胶卷旋转。如果这时强行倒片 , 胶卷 上的齿孔就会被牙轮的轮齿划破 , 甚至可能造成拉断胶片、损坏 照相机的后果。     已经拍过的胶卷 , 应及时做好标记 , 防止同没有使用过的胶 卷相混。最可靠的方法是用彩色笔在片头上做一些有提示意义的 记录 , 比如拍摄时间、地点、第几个胶卷等等。如果没有任何可 以做记号的工具 , 至少也应该把已摄胶卷的片头反折一小段 , 以 同未摄胶卷相区别 , 然后装进塑料筒 , 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 , 以 便安全地带回去冲洗。     到此 , 摄影的全过程就模拟完毕。可以回忆一下在这个过程 中的某一环节发生过什么问题 , 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 有什 么体会和教训。从头 再做 几次 , 看 看是 否已经 避免 了 这些 问题。 如果每一次都能万无一失地完成所有操作 , 就可以认为自己已经 顺利地迈出了摄影实践的第一步。第四节   照相机的保养    一、防潮 至关重要     潮湿是照相机的大敌 , 潮湿可以使照相机的镜头发霉、金属 部件生锈、电子线路失效。调查表明 , 由于受潮而损坏的照相机 所占比例是最大的。有经验的摄影者无不在照相机的防潮方面下 大功夫。摄影器材商店有专门的防潮箱和防潮剂出售。     人们当然要对自己 的照相 机倍 加爱护 , 不让 它被 潮湿 所毁。 为此 , 只要采取一些小小的措施 , 就可以达到目的。     一些人使用照相机以后 , 没有及时清理保存的习惯 , 只将它 ? 61 ?随便往什么地方一搁就做别的事情去了。等到几个月后再把它拿 出来使用时 , 才 发现 这 台 照 相 机 已 经 通 身 是 病— — 镜 头 发 霉 、 — 快门 僵 滞 , 甚 至产 生 了 永 久 性 的 损 坏。 这 是 何 等 令 人 沮 丧 的 事情。     其实 , 只要在每次使用照相机以后花几分钟除去镜头上的灰 尘 , 擦掉机身 上 的 汗渍 , 然后 装 入 一个 封 闭 较 好 的容 器 或 塑 料 袋 , 再往里面放进一小袋吸潮硅胶 , 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高枕无 忧了。不过 , 硅胶必须是有吸潮能力的。一般的变色硅胶呈天蓝 色 , 如果变成了粉红色 , 就说明它已经失去了吸潮能力 , 需要把 它取出来烘烤或曝晒 , 直至颜色重新变蓝 , 才可以继续使用。     可以用小布袋装硅胶 , 因为要保证

透气。最为便当的方法是 找一个透明的 塑 料 胶卷 筒 , 用 锥 子 在 上面 戳 几 个 小 孔 , 装 入 硅 胶 , 盖上筒盖 , 放进装照相机的容器。这样做不仅便于经常更换 硅胶 , 还很容易看见硅胶的颜色变化情况。     照相机也不宜长期 密闭 , 每 隔一 段时间 必须 让它 通风 透气。 具体的做法是 : 选择一个空气干燥的日子 , 把照相机从密闭的容 器里取出 , 卸下镜头 , 打开机身后盖 , 将镜头和机身摆放在通风 无尘、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同时检查密闭容器里的硅胶是否变 色。如果已经由蓝色变成粉红色 , 就应换掉。几小时之后 , 即可 将照相机重新装进密闭容器 , 并在里面放上新鲜的硅胶。     二、镜头 少擦为妙     决不要以为照相器材商店有镜头纸甚至有麂皮出售 , 就意味 着镜头是需要经常擦拭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     镜头是照相机最易损伤的组成部分。光学玻璃虽然也是一种 玻璃 , 但是它的硬度远不及普通玻璃 , 稍碰硬的东西 , 就很容易 在上面留下划痕 , 而镜片上的镀膜更容易被破坏。无论用什么材 料和方法擦拭镜头 , 每擦一次都会留下一些划痕。这种划痕用肉 眼是看不见的。如果用高倍放大镜一看 , 就会感到惋惜。擦拭的 ? 62 ?次数多了 , 镜头就会渐渐发毛 , 好似蒙上了一块毛玻璃 , 再也拍 不出清晰度很高的照片了。     如果镜头上有了尘粒 , 可以用吹气球把尘粒吹掉。用嘴吹镜 头是一种危险的举动 , 因为完全可能把嘴里的唾沫或其他东西吹 到镜头上。与其如此 , 反倒不如暂不处理 , 因为少量细小的尘粒 对摄影并不会产生影响。     遇到镜头上的尘粒吹不掉时 , 可以先用镜头刷轻轻拂拭 , 再 用吹气球吹。必须注意保管镜头刷 , 千万不能用手揉捏刷毛 , 使 它染上油污 , 更 不 能用 它 顺便 拂 拭 照 相机 的 机 身 等 部位。 一 句 话 , 凡是同镜片打交道的工具 , 最好专物专用。     如果镜片 上 留 下了 指 纹、水 渍 或 其他 吹 不 掉、掸 不 走 的 污 物 , 那就只能擦拭了。首先找一团质量好的长纤维脱脂棉 , 卷在 软木棍上做几支棉签。再用无水酒精和乙醚配成清洗液 , 两者的 比例约为 1 , 乙醚可多一些。如 果没有乙 醚 , 只用无 水酒精 也 ∶1 可以。擦拭镜片要讲 究方 法 : 先用 吹气 球将镜 片上 的 尘粒 吹去 , 再取一支棉签蘸上一点清洗液 , 从镜片中心开始 , 由里向外轻轻 地呈螺旋状擦拭 , 同时旋转棉签 , 使棉球始终以干净的部位接触 镜片。擦完之后 , 立即用一 支干棉 签以 同样的 方法 拭 干清 洗液 , 再用吹气球吹一吹 , 这只镜头就算擦好了。有时擦一次还不能把 污迹完全除去 , 就需要再擦一次。

    防止镜片污脏的最简单方法 , 是在镜头上装一枚 UV 镜或天 光镜 , 使镜片不直接暴露于外界 , 同时也不妨碍摄影。     三、轻拿 轻用妥保 存     磕碰照相机不仅会程度不同地损坏照相机的外观 , 对机内的 机械结构也有可能发生 影响。一 台最 普通的 单镜 反光 式照 相机 , 其零件有成百上千之多。比如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生产 , 只具最 基本功能 的 全机 械 国产 单 反照 相 机“ 海 鸥 DF” 就 有 687 种 计 , 1 000个以上零 件。现 代照 相机 功能 繁 多 , 其结 构 的复 杂程 度 就 ? 63 ?可想而知了。如此众多的零件精密地结合在一起 , 要配合起来做 千万次可靠无误的运动 , 一旦其中有一个关键零件因磕碰发生变 形或位移 , 这种配合就会受到破坏 , 于是照相机就出现毛病。曾 见到过这样的例子 : 一台傻瓜照相机从桌上掉到地上 , 电动卷片 机构卷片时就一卷到底 , 再也不能停片了。打开照相机修理时发 现原因很简单— — 一 根弹 簧 从挂 槽 里脱 出 , 将它 拨 回原 位 后 就 — 恢复正常了。磕碰造成的最麻烦的后果 , 是零件变形或移位带来 的隐患 , 比如调焦系统的失准、

更多相关推荐:
摄影课学习心得

摄影课学习心得时间过得真快,短短几周的课就结束了。从刚开始坐在班级里初始的觉得老师很幽默,到最后多多少少感觉到那么多摄影爱好者对摄影的执着。印象最深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星野道夫,一位为摄影献身的日本摄影师。他热…

摄影课程学习心得

图片摄影学习心得20xx年10月有幸参加网络课程学习专题摄影在课上有幸聆听了广播电影电视干部管理学院专家的讲座使我对摄影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老师的精彩讲授同时自行欣赏了一些老师的成名作品和世界上摄影大家的...

摄影结课心得

摄影学习心得上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的专业课,迎来的是摄影课程。关于摄影我还是挺有兴趣的,倒不是说专业的学习和拍摄,我就是喜欢在生活中抓互美好的瞬间,用相机也好,用手机也好,拍下来,记录到我的生活相册里,等着以后慢慢…

摄影课心得体会

摄影摄像基础结课论文摄影课心得体会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班级:新闻1106班学好:20xx24910609姓名:张鹏举摄影课心得体会大学前我一直想拿个相机把眼中的世界拍下来,很庆幸的是到大学我有了一个实现这个…

摄影课的心得体会

我拍摄的时候,做到了平、稳、清。不过我没有照相机,只能用手机,道理应该是一样的吧。老师讲的挺好的,就是有些专业词汇不明白,但也懂得了一些东西,什么拍摄速度啊,和光线什么的。只可惜时间太短了,老师本来要给看相片的…

摄影课心得

《摄影课心得》摄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总是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通过手机或者其他的拍照方式,将它们定格在美好的瞬间。不知不觉,摄影也成为一门专业学科。而恰好,这个学期我们也开…

摄影学习心得

摄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我们可以说不陌生。因为现在照相机已经基本普及了,手机上都有自带的摄像头随时可以拍摄,但是我们只是处于简单的拍摄并无任何技巧而言,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美感,经过这个学期摄影理论课使我…

数码摄影课心得

今年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数码摄影课这节课让我懂得了许多摄影虽然对于以前的我来说它是陌生的但是我一直都很喜欢我想通过摄影把自己看到的美好的人与景记录下来以前的我对摄影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仅仅觉得就是简简单单的拍照而已...

学习摄影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摄影心得体会范文范文一学习摄影必须理解和把握的问题今年以来有比较多的时间去拍摄也看了一些摄影方面的书籍感觉作为把摄影当作消遣和增加户外活动的动力为目的的业余爱好者应该思考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相机不是个冰...

听王老师摄影课的心得体会

听王老师摄影课的心得体会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李恒柱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两节摄影课发现王老师的课与以前相比无论从活动内容还是活动组织形式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效果也比原来好了很多从现在看活动紧紧围绕如何拍到...

摄影课的心得体会

摄影心得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摄影有了比以前更深入的了解所谓摄影艺术就是指现代平面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艺术中最年轻的艺术种类之一其美学特征就是摄影者运用摄影器材通过对光线影调色彩构图等主要造型手段反应社会生...

摄影课心得

摄影课心得通过这两个星期的摄影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什么是摄影摄影是一门艺术它集摄影学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等它应是一门边际学比如拍花一个好的摄影师会掌握花名属何本何科什么季节开放的最盛哪个时间段最适合拍摄用何种光线最...

摄影课学习心得(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