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时间:2024.4.20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保山市永昌小学 王正芳

【内容摘要】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作为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一名小学老师,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钻研教学方法,要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内容 方法 动态 情境 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如果一堂课上得好,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应用自如。如果一堂课上得不理想,课后即使多花多少时间来“恶补”也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优秀的课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的。”这句话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作为一名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准确地把握教材,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勤动脑筋,自己探索新的知识、新的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只有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

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生产144台彩电,工人们每小时装配18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这个车间装配完所有的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那么没有装配的就是18×3=54(台)。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建立类比联系。生活情景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过或已被约定熟成了的过程回忆,它能带给学生共性经验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截断源头的做法表面上有缩短过程、提高效率的优势,但却抹灭数学的生动性和学习者的兴趣。实践表明:大多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原型”。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把1平方厘米比作一个手指甲的面积;把1平方分米比作一个手巴掌的面积;把1平方米记作教室地板上四块磁砖的面积;把1公顷比作永昌小学的校园的面积。新知识可以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建立类比联系,又比如,在“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学中,185+98=185+100-2,加98为什么要变成先加100再加2?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表演商场买衣服付款的情景,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商场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还剩多少钱?由于零钱不够,妈妈就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钞票(应从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在原来的85元上加2元),所以,多减的2就该加回。 这样抽象的简便运算获得了具体生活经验的支持,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用课件显示一幅图画:用绳子栓住一只羊,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木桩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学生就会很想知道: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公式计算?它与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有了公式怎样计算圆面积?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探究欲望,围绕探究目标一步一步展开。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入的:我国陆地的占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能画在大小不同的纸上吗?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再如,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老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淘气的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毛巾,每条毛巾8元钱,最多可买几条?还剩多少钱?学生解答完后,老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

(100—4)÷8=12,(100—4)÷12=8,8×12+4=100。老师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得的知识,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的结果,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动态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平凡而密切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

要注重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还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点拨和调整,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教案设计的流程是创设“几个9是多少”的问题情境→想想“几个9连加”→写出“9的乘法算式”→编写“9的乘法口诀”。没有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了。”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了。我先是一愣,继而立马做出了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调整教学流程。于是,我用激励性的语言说:“你们真厉害,9的乘法口诀还没有教就会背了,还有不会背的吗?”果然,有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继续启发学生:“还有一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9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指着课本上的口诀教着,有的用笔在练习本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教着,还有的干脆你一句我一句教着背口诀??学生会背口诀不一定就理解了口诀的来源和含义,于是我又将9的乘法口诀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是怎么得来的,每句口诀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口诀的含义。这一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心呵护学情,因动态生成而演绎精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不予理睬,或加以呵斥;假如教师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改变”,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又如何捕捉得到呢?课堂上又怎么会有如此收获呢?由此可以得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用教材。我们要思考: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又是什么?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从而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认识几十几”时,我改变了教材例题中用小棒呈现的形式,改用了画圈: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一个小朋友,要表示全班四十四位小朋友,应该画多少个圈?怎样画,能让老师很容易看出画的是不是正好44个圈?之所以放弃小棒而选择画圈,主要考虑到画圈的材料更具有生成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展开数学思维。生成性是指所有的圈都是学生自己画的,必然要思考“应该怎样画”,这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图象语言的过程;结构性是指如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对齐着画,那么只要数出第一行的个数,就能推断出下面几行的个数,而已经扎成捆的小棒无法进行类似的推断。在教学中,发现这一形式的改变,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多学生都会数几十几的数了,让他们画圈表示出班级的人数,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二是在画圈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已经在练习数数了。学生呈现出了很多画圈的方法,反馈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一个一个、二个二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进行数数练习的过程,教学环节更为紧凑;三是学生主动探索、亲身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十个十个地画更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有多少个,为理解掌握几十几的组成提供具体的教学图像语言的支撑,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找准教学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长方形面积计算,将本课课题更改为《长方体若干面面积之和的计算》,从而将表面积计算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求几个长方形面积之和的形象概念。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在探究新知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手中的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并将它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描上颜色,如:四条长都描成红色的,宽和高分别

描成蓝色和黑色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学生通过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及颜色的对比能够非常清楚地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宽,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中各面的计算方法。

之后,我没有按惯例继续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若干面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试着计算已知长方体的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及六个面的面积之和,由于有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学生掌握此知识较为熟练。当学生交流出6个面的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时,我及时点拨:同学们,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如此设计,使学生的计算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去除华而不实的外表,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主义,在新课程理念这根欢乐棒的指挥下,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一定会奏出一曲又一曲有效教学的华丽乐章!

【相关文献】:

[1]易良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02 .11

[2]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

[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

[4]孙 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05.2

[5]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2005.1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畅所欲言”,“课堂练习”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合作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是,静心反思,我们却清醒地认识到:在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折射出却是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极为宝贵的东西——“有效性”;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或是类似的):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是自己所特有的,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能说说老师我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说:“老师你很帅。”“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等,老师说:“对,老师有这些特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接着老师提示课题“认识物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上述案例中的老师的特征与认识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基本特征之间缺少本质的联系。对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帮助不大,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不利于数学活动开展,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苹果(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说:“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接着加一个苹果合起来近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块石头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二、 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

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

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

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

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注失时机的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学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第一,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3)语言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最后,我深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有效课堂是一种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将非常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蒲川小学

郭 瑞 民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

阶段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期中考试后看着学生的成绩我觉得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作为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上港小学XX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小石桥小学刘云康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高...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宝鸡市高新区磻溪镇斜坡小学张宝平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综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也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反思现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新教师岗位练兵课的有关案例谈一些自...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一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当阳市实验小学王静莲根据二十几年来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从自己内心到对数学教学有以下反思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台上一分钟...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榆林市逸夫小学杨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唐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

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几十年来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经过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工作总结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孙海艳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一学期已将结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校努力学习新课标及课改精神并根据学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采用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襄阳区古驿镇中心小学张海霞积极参与二五五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已有半年有余了因为没有名师名家的指导推行过程中有很多困惑但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和体验在这里我把它弹出来与同行们共勉一科学编制导学...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周雄英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在高效课堂教学尝试中我对高效课堂有了初步认识现反思如下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