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句子的作用

时间:2024.5.2

分析句子在文中作用

分析一句话(一段话)大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4)总领全文。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第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起到了开篇点题、引起下文的作用。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既照应了上文中叔叔来信的内容,也为下文写叔叔沦为乞丐埋下了伏笔。

句子在结尾中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3)点明、深化中心

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一般分析句子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结尾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既与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相呼应,也表现出“我”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要乐观向上的面对新的生活这一中心。

出题形式:某一情节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这样的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和结构上。内容上:看所给句子从字面看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需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而定,在开头就可能是开篇点题、总括全文、交代背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在文章中间可能是承上启下,在结尾处可能是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呼应全文等。

迷雾灯塔之光

(1)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明天是圣诞节的...

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觉得不到圣诞的氛围,也许是由于没有下雪。但科林晓得还有另外一个缘由使他发生了这种觉得,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缘由。

(2)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3)"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失掉它,我保证。"

(4)但如今曾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亮堂的灯塔之光曾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5)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求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曾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工夫了。"

(6)"我不太关怀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答复母亲。"是,我也不想关怀。"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安全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便在最伤心的时分。我晓得如今家里充溢了悲伤,但亮堂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生疏人关闭。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假如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摇头,走出了家门。

(7)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离开山上。谁会关怀一根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分才干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8)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吻。突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抵达灯塔,科林用力地敲门。

(9)看守人达非先生翻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老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晓得,安全夜就要来临了。"

(10)"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11)"嗯,用电池,但它们如今曾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12)"不,我的意思是,在运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13)"用汽油灯。这盏灯如今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如今没有汽油,孩子。"

(14)"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笨的办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往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1

(15)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曾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16)这时,简直每一家都曾经点亮了蜡烛。在安全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生疏人会遭到欢送,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失掉满足。科林放慢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17)"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显露出的房子。

(18)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用力地敲门。(19)看到煤油,达非先生十分诧异,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熄灭一个1小时。"

(20)"我会带很多煤油来,工夫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曾经搜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分,灯塔上忽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分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似乎在呼唤者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22)科林回到家时曾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

(23)"哦,妈妈。我曾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机密,我还不能通知你。但它确实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忽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

(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26)曙光从窗口射出去。科林蹿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冉冉驶进码头。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湿润的风吹在脸上,就要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晚上。

1.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4分)

2.请你剖析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3分)

3.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那些事?(3分)

4.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似乎在呼唤者迷航的人回家.

5.阅读选文后,请扼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至多答出三点)(3分)

6.选文最初一段在内容上和构造上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2.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或答 担忧父亲。

3.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办法;失掉答案后,挨家挨户搜集煤油;不时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办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

5.聪明、懂事、无能、有主意、做事固执、武断、关怀亲人、爱父亲。

6.结构上,照应结尾;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经过本人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协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2

布 鞋

厉彦林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人民日报》20xx年4月25日,有改动)

17.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问忆,表达了对 之情。(3分)

18.请从第③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9.认真品味文中第④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2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卜面句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

21.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17.①布鞋;②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或“布鞋”“母亲为我做的布鞋”);③母亲的怀念、感激。(每空1分,共3分)

18.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2分)

19.勤劳(舍得吃苦)、细心、认真、关爱(疼爱、爱护)孩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20.这一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或:“深感母亲做鞋的艰辛,深感布鞋的珍贵”。或:“表现下对母亲的惦记(惦念、怀念、想念、依恋)之情”。(3分)

21.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走好人生之路的决心,使文章主旨进一步升华。如果删去此段,则收不到上述效果。(如果仅答“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点明主旨”给2分)(3分) 3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10.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4分)

1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1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4分) ....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1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

结构:

14.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5分)

4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10.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4分)

1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1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4分) ....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1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

5

结构:

14.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5分)

10.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2分)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只答“让人心安”也可,2分)

11.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2分)②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2分)

12. ①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赞叹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各方面的内容得3分)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得3分)

13.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分,各2分)

14.通过叙写旅途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在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3分,只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的2分)

15.提示:本题5分,表述出与作者相同(相近)、相反或折中的看法且能自圆其说,观点明确得2分、语句通顺且能适当作点分析得3分;否则视作答情况酌情赋分。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xx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xx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

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8、第一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错别字 改正

6

9、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贝基拉有何作用?(2分)

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 ......

答:

l l、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2分)

答:

12、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13、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14、品味选文,谈谈你对人生有何感悟。(3分)

答:

(一)(14分)

8:聘 骋 (1分)

9、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沒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

L0、“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l 1、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1分)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1分)

12、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 (2分)

14、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3分)

7

更多相关推荐:
初二语文作文写作记叙文

我想问一下以名字为主题的作文应该怎样写从哪方面发挥主题怎么写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答以名字为主题的作文也就是写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样的作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

记叙文写作与范文

记叙文写作与范文作文题目谁都想有个好成绩可以让父母光彩可以让老师喜欢可以让同学羡慕于是就有了考试中的作弊和作弊中起伏难抑的躁动请根据下面题为抉择的开头完成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以心理描写为主可模仿所学课文中的心理描...

记叙文写作·范文学习

记叙文写作范文学习记叙文写作往往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议论和抒情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说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立场使人读后受到其人其...

中考作文记叙文范文

记叙文范文记住这一天早晨起床打开窗户迎面吹来清新的空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一天新的生活开始了是啊眼看中考就要来临学习更紧张了老师们似乎比我们还要紧张当然还有父母有时候想想也有点可笑可在一笑而过后我却深切...

初二语文记叙文写作

福布斯教育7071313初二语文20xx0719初二年级语文记叙文写作味道与亲情例文味蕾上绽放的爱黎明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

高一语文教案——记叙文写作(一)

高一语文教案记叙文写作一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xx0912一记叙文知识概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

高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方法——把过程写具体(整理精校版)

高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方法把过程写具体作文辅导04202128记叙文写作指导如何围绕立意把内容改具体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抽签的题目是记叙文写作指导微格教学的内容是如何围绕立意把内容改具体我校初一年级在不久前开展...

记叙文范文及精彩段

明眸一双放眼大千世界笔墨几点描绘精彩人生记叙文格式经典范文请同学们任选两篇你认为好并且能模仿得来的各抄三边美文欣赏永远的蝴蝶台湾陈启佑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楼下躲雨看绿...

20xx高考作文:记叙文格式经典范文

20xx高考作文记叙文格式经典范文新高考新作文20xx05100938高三语文记叙文指导美文欣赏永远的蝴蝶台湾陈启佑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

记叙文 写作

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记叙文的分类一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描写考生应根据写作的要求灵活掌握突出重点二以...

20xx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及点评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高中生应当写好记叙文从19xx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起文体不限已经15年了就是说记叙文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一视同仁已经15年了但是不知是何缘故在江苏乃至全中国高中作文教学依然严重偏向于议论文...

记叙文范文(初一)

作文一五年级上学期的一天班里要召开一个班会班主任老师说其实平时同学们经常有一些心里话不愿说不敢说或者没有机会说让自己的心里很不舒服这样会造成一些误会拉远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今天的班会我们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心里...

语文记叙文作文(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