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十一五全市经信工作总结报告

时间:2024.4.29

十一五全市经信工作总结报告

威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06-2010)

市委、市政府:

为总结成绩经验,分析差距不足,以此为基础统筹安排20xx年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市经信委对20xx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一五”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主动抢抓机遇,积极破解难题,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两化”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持续升级、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的良好态势。主要实现了“六个突破”:

——全面加强组织协调,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20xx年,全市各类工业企业总数达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18家,比20xx年增加473家。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072家,比上年新增76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有82家,新增10家;过50亿的有5家,新增2家,三角集团、威高集团、家家悦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全市拥有36 1

个工业行业大类、146个行业中类、272个行业小类,产品达3000多种。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60.7万人,总资产2637亿元,是20xx年的2.2倍。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185亿元,实现利税400亿元,实现利润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3.1%、19.9%和20.9% ,与20xx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4.9%、18.9%、17.6%和16.7%。

——积极推进高端项目建设,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35.4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183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3倍。威高集团医疗器械、三角集团高效全钢载重子午胎、华东数控重型数控机床、新船重工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新北洋IT产业等“十大高端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5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 189亿元。着力培育“三大造船聚集区”和“十大造船骨干企业”,造船完工量由20万载重吨扩大到126万载重吨。启动了地毯、家纺、海产品等3个传统优势产业核心聚散地建设,文登家纺和荣成海洋产业成为我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多年的大投入和大改造,促进了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海洋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了船舶、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装备、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20xx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2028.0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2%,比20xx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不断完善创新支撑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2

坚持“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连续多年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围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体系”,市经信委与发改、科技、人力资源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101个、市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128个;认定船舶、地毯、家纺3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金猴集团成功入围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与11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10家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全市95%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连续多年实施“千项技术创新工程”,今年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541项,五年累计完成开发项目6105项。其中拓展纤维、心脏支架等一大批科技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巨型工程子午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威高、双轮等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分别比20xx年增加11个和13件。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设立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个、省级5个;认定软件企业13家、系统集成企业10家;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到370余家。20xx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是20xx年的2.8倍。深度推进“两化”融合,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40%以上开展了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信息化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 3

用。先后建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房地产网上交易平台、劳动保障业务网、金盾工程等一批重点业务网络和系统,“中国威海”网站在全国地级城市网站综合排名第7位,威海名列全国城市信息化50强。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百户重点用能企业17项主要产品单耗指标全部下降。组织开展了1个园区、14家企业的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组织实施重大循环经济项目56项,完成了35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认定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9家、市级48家,年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20万吨。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150个,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30多项。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全市拆除立窑水泥生产线14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24.3万吨,关停“小火电”27.1万千瓦,提前一年多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关停任务。20xx年,万元GDP能耗0.81吨标准煤、万元GDP取水量15.8吨,分别比20xx年下降22%和20%。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元融资体系逐步形成。按照“企业筹、上市募、金融贷、财政扶、招商引”的思路,积极构建多元融资体系。积极培植上市资源,加大上市推进力度。目前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3家,累计融资86.9亿元。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20xx年,市经信委累计推荐40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扶持计划,会同财政部门,为企业争取各类无偿扶持资金1.2亿元;鼓励企业用好技改项目购置设备进项税抵扣政策,争取税务部门抵扣税 4

款7.8亿元。与人民银行、金融办等部门联手,连续多年实施“百项重点银企互动工程”。20xx年,为企业协调金融贷款150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协调金融贷款300多亿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30多次国内外招商活动。“十一五”期间,工业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引进过千万美元工业外资项目134个。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加快创新、深化调整的五年,是在“率先发展”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开拓前进的五年,也是地级市成立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产业结构变化最大、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各级、各部门全面加强对经济运行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验做法总结

五年来,全市经信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威海实际,努力探索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在探索和实践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工业化阶段,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化和现代化 5

的主导力量。纵观美欧日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一条基本规律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二、三次产业逐次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现阶段,制造业是实现“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柱,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率先实现工业化,才能加快城市化、促进现代化。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的目标和“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站在世界范围和东北亚区域把握形势,立足国际市场和威海实际谋划发展,工作思路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基地”到“高端产业集聚区”的转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开展了《威海制造业基地研究》,牵头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威海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参与制定了《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并牵头编制了船舶、汽车零配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八个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发展高质、高端、高效先进制造业的思路。全市经信系统牢牢把握“对上当好参谋、对下搞好服务”的职能定位和“心系企业,真诚服务”的理念,坚持宏观指导和微观组织相结合,注重对事关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注重涉及企业发展困难问题的组织协调,注重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预测和指导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工业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xx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8%以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工业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6

和提升。

(二)坚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规划是无形资源,也是现实生产力。科学的规划可以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坚定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高度重视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首先,在生产力规划布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A字型城市规划,组织开展了规范园区建设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题调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打造“三区两带”的产业布局思路,并被市政府纳入《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前,以工业新区为载体的中部制造业聚集区、以科技新城为载体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以中心城区为载体的北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千里海岸线为依托的东部临港产业带、以309国道为轴心的南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积极发展高端、改造提升中端、淘汰转移低端”的原则,确立了加快发展船舶、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机械装备等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改造提升轻纺服装、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火电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培植了高性能子午胎、碳素复合布、多功能打印机、功能玻璃、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了新北洋、威高集团、华东数控、广泰空 7

港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停14条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熟料产能124.3万吨;关停“小火电”规模达到27.1万千瓦。第三,在传统优势产业核心集散地建设方面。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规模优势和群聚效应,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从“加工基地型”向“核心集散型”转变,我委专门成立了“传统优势产业核心集散地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核心集散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目前,先行试点的威海地毯、文登家纺、荣成海洋食品三个产业核心集散地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因先期试点成效显著,我市的文登家纺、荣成海洋产业被批准为山东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坚持技术改造不动摇,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不懈抓项目、坚定不移抓技改。这既是长期以来威海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符合威海实际的必然选择。我市工业总量较大,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在支撑发展、增加税收、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仅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更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附加值偏低、行业竞争力较差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高端项目就是抓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连续多年实施“双百工程”。一是抓百项重点项目建设。每年选择100个投资规模 8

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通过领导分包、部门联系、科室调度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20xx年筛选确定的总投资477亿元的百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全年完成投资125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4564项,累计完成投资2183亿元,年均增长10.5%,是上一个五年的2.3倍。目前,威海新船重工总投资18.2亿元的搬迁扩建项目、三角集团总投资32亿元的工业新区一期工程项目、威高集团总投资93.5亿元的初村工业园项目、华东数控总投资3.5亿元的大型数控机床项目、天润曲轴总投资2.5亿元的重型汽车发动机曲轴项目、威海中玻光电总投资1.2亿元的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北洋电气集团总投资3亿元的光纤传感器及相关电子产品产业化项目、光威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风电发电机叶片用国产碳纤维预浸料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培植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抓百项重点银企互动。为加强银企合作,引导资金投向,破解融资难题,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连续多年组织实施“百项重点银企互动”工程,每年选择10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与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等有关部门联手向市内外金融机构推荐,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十一五”期间,累计为企业协调金融机构贷款300亿元。

(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引领转方式、调结构的 9

关键环节。“自主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明确提出和坚定实践,是本届市委、市政府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途径,以新产品研发设计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市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自20xx年起,连续多年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市级科技发展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和《威海市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并设立了市级企业技术进步基金和品牌奖励资金,通过对创新项目建设和品牌建设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20xx年,全市完成企业技术开发投入85亿元,五年累计技术开发投入达320亿元。二是完善创新体系。20xx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技术创新体系”的工作思路,并印发了四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对创新载体建设的指导和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9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个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个市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纵跨四级、横跨企业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积极开拓产学研合作新领域,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对接洽谈活动。“十一五”期间,开展各类交流活动达60多次。现有技术中心企业与150家高 10

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五年来,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3100多个。四是实施“千项技术创新工程”。着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工业设计创新。五年累计完成技术开发项目5964项,是上一个五年的1.5倍;积极推荐省级创新项目计划,累计推荐1214个项目进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其中拓展纤维、心脏支架等一大批科技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巨型工程子午胎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发展,20xx年在山东省第一批工业设计优秀产品中,我市有14个产品入围,占全省的12%。五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工业”的发展方向,认真落实品牌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品牌再造和延伸,培植了“三角”、“成山”、“威高”、“金猴”、“山花”、“海马”、“华夏”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主导产品实现了由威海制造向威海创造的跨越。

(五)坚持抓大和扶小并举,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带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

市场经济是强者的对话,没有实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一批航母级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经济就不可能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骨干企业发展。根据《我市骨干企业发展对策研究》和《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骨干企业膨胀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并配套了《威海市骨干企 11

业奖励办法》,从政府服务、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组织实施“百企登峰攻坚计划”。为解决“群山无峰”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百企登峰攻坚计划的意见》,按照“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加大对60 户市级重点企业和40 户成长型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内涵扩张、整体引进、多元经营等形式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实施以“五个一”为核心的强身健体工程,引导骨干企业健全一个法人治理结构、打造一支优秀管理团队、建立一个设计研发机构、培育一个知名品牌、挂靠一个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以此增强核心竞争力,培植了三角、成山、威高、蓝星、迪尚、北洋、光威、天润曲轴、华东数控、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一大批拥有自主产权、规模效益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二是积极推进战略性重组。引导骨干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的联络,积极推进战略重组,7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威海,有67家企业到境外投资并购或设立研发中心,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此同时,按照《威海市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暂行办法》,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加大上市资源培植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目前,我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3家,累计从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86.9亿元。三是积极实施“城区工业园区化战略”。按照“三个结合”(企业搬迁改造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相结合、与困难亏损企业扭亏解困相结合),以现有3个国家级园区、8个省级园区为载体,加快城 12

区企业“退二进三”步伐。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完成或正在搬迁的城区企业近百家,其中威海市区搬迁企业就达29多家。通过搬迁改造,一批现代化的企业工业园迅速崛起,企业产品结构、装备水平、生产规模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抓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的同时,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要求,把加快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完善配套政策,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一大批小微型企业进入规模以上统计范畴。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18家,比20xx年增加473家。

(六)坚持对外开放不放松,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威海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经济外向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各项开放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一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把握世界产业转移趋势和规律,根据日韩产业转移特点,主动开展了《威海制造业承接日韩产业转移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以企招商工作的意见》,编制了汽车、船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轻纺服装5个产业对外合作指引,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合作重点,着力打造基于产业链整合的招商模式。先后组织开展了30多次国内外招商活动。“十一五”期间,工业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累计引进过千万 13

美元工业外资项目134个。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市场和资源在外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和市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销售服务中心。在国外,今年新核准设立境外企业25家,特别是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引导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参与海外企业和品牌的收购、重组、联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有72家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境外企业达96家,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20xx年初,迪尚集团成功收购美国威高利集团公司,实现了贸易方式上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引导企业根据销售市场、劳动力资源、能源原材料分布格局,加快对外投资步伐,蓝星集团根据产品和原材料大进大出的特点,在南京、东莞、乌海等地投资,靠资本运营实现了低成本扩张;金泓化工、华力电机、山东工友等企业为缩短销售半径,分别在北京、苏州、四川等地投资建厂,建立了销地建厂的新模式;迪尚集团、山东艺达等企业在临沂、菏泽等地投资建厂,走出了一条利用当地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谋求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在市外投资企业已达60多家。三是多元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巩固日韩市场、扩大欧美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的思路,全面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与1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产品出口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xx年全市完成出口89.23亿美元,其中工业出口7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94%。“十一五”期间,工业出口年均增长15.6%。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全年完成机电产品出口44.72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列烟台和青岛之 14

后,居全省第三位。四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实施市场营销“三大工程”,引导企业完善销售政策、健全营销网络、加强营销队伍,夯实市场基础。与此同时,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以北京、上海、哈尔滨、重庆、西安、广州、南昌、青岛、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每年组织10-20次国内展销和经贸洽谈活动,扩大市场覆盖,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借“哈谈会”平台,连续5年举办威海经贸合作活动周。20xx年,成功推进了哈尔滨风电设备、辽机集团机械制造等11个合作项目,签订经销合作协议、意向4.2亿元。与此同时,抢抓国家启动内需机遇,落实汽车、家电下乡等政策,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七)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方向,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我国工业化加速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数字化、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化通信网络。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迅猛,有线电视已建成跨三市四区的光纤传输大环网及各市区独立光纤环网,承载SDH骨干传输网、千兆IP以太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基础业务网络,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信息基础设施各项人均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二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 15

发展。全市设立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个、省级5个;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15家、系统集成企业12家,威海是首批4个省级软件园区之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企业发展到300家。三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融合。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和引导加快信息化建设。先后建成由企业数据库、水产品资源数据库等组成的“威海综合信息数据库”,并实现与“中国电子企业数据库”、“中国电子元器件数据库”等国内综合性数据平台的互联和共享。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累计投入5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60个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20项,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四是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明显。先后建成威海电子政务网、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房地产网上交易和监管平台、劳动保障业务网、财政管理业务网、金盾工程等一批重点业务网络和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在95%以上党政部门推广应用,政务效率和透明度显著提升。“中国威海”政府网站连续多年跻身国内、省内政府网站优秀行列。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作为案例,在国家行政学院地市级领导研究班上进行推广,电子监察系统被中纪委、监察部作为典型在全国予以推广。五是社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日益普及。建成覆盖全市域、多尺度、多类型的“数字威海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与应用”国家示范项目,可满足多领域、跨平台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教育工作全部实现网络化管理,“数字化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16

实现了远程教育、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整合和资源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金保工程、非接触式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网上“人才大集”等一批民生信息化项目相继投入应用,进一步方便了百姓生活。六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在市、县、乡镇三级建立农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务机构,大力实施通信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法规、海洋渔业与水产养殖等10多个数据库,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取得突破;在全国率先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组织实施“远程教育兴农富民工程”;积极推进“三农”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威海被确定为“农村管理信息化研发推广基地”和“农村信息化培训基地”。信息产业部于20xx年在威海召开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七是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威海及各市区均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机构,并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市级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市政府还出台了《威海市市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信息化工程项目专家审核论证制度,切实加强对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立项、审批、监察、审计和绩效评估等各环节的监管。20xx年以来,先后对60多个信息化项目进行审核论证,通过整合利用资源累计节省财政预算7000多万元。先后成立电子商务协会、软件行业协会等行业服务组织,举办近百场信息化方案和技术交流会。总之,因我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威海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建 17

设试点市、全国政务信息资源调查及共享体系建设试点市,20xx年威海登上年度中国信息化最受关注城市榜,2008和20xx年连续两届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八)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我市是资源和能源相对缺乏的城市,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能源制约、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建设节能威海、生态威海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从机构配置、政策配套、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节能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了市政府节能办,20xx年,组建了威海节能监察执法支队,20xx年6月份成立了威海市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各市区也都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节约能源办公室,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节能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为加强节能管理和执法打下良好基础。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威海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威海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等指导文件,明确了节能目标、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使节能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重点领域节能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加强企业节能基础管理,组织开展了100户市级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水平对标活动,“十一五”期间,督导全市百户重点用能企业制定节能保障措 18

施607项,年可实现节能60万吨标准煤。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积极稳妥地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完成改造面积135.47万平方米。积极推进交通节能,加大老旧车辆报废更新力度,更新出租车1526辆,改造双燃料出租车1506辆,报废老旧营运车辆4500辆,购置及改造的天然气公交车达到93辆。开展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工作,初步建立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台帐,对市机关办公楼40%的卫生间进行了节水改造,累计在机关、商场、学校等单位和公共场所推广安装节能灯28.5万只。三是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建成了威海市民文化中心光伏建筑一体化、威海英特曼并网电站等多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90千瓦。发电项目成效显著,全市已建成华能中电威海风电、国华瑞丰威海风电等5个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0万千瓦;华润威海风电、华能乳山风电、中广核风电等3个风电项目正在积极推进,预计年底前还有近2万千瓦可实现并网发电。建成农村沼气池47000多个、小型沼气工程28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2处,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提高到28.5%。四是节能科技进步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省三个“节能100项”,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150多个,年可实现节能80多万吨标准煤。组织实施“利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在线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电动汽车试点示范”、“大中型轧钢加热炉专用助燃风机”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节能科技项目近百项,全部实现产业化后可新增经济效益近20亿 19

元。积极推动节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先后在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和企业重点推广了“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风机水泵”、“窑炉节能改造”等30多项节能技术和产品,并组织实施了“大型锅炉风机”、“磷石膏综合利用及产业示范”、“海带高值化加工”等一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五是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装备。目前,全市节能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生产的设备包括节能电机、节能水泵、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13大类50多种产品。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开展了1个园区、14家企业的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实施重大循环经济项目56项,总投资21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节能43万吨标准煤。以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完成了35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认定省、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67家,年综合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220多万吨。

(九)坚持不断完善监测调控机制,全面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确保生产要素保障供应。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不断增多,对政府部门工作调控经济运行的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五年来,我们遇到了多年不曾出现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遇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等诸多突发情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和广大企业克服困难,经受住了考验。在探索经济运行调控手段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经济运行监测调控“一个监控体 20

系”、健全了煤电油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两个应急机制”,使我市宏观经济运行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强宏观运行监测分析。加强与市统计、商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数据采集分析模式和监测分析制度,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高监测分析的时效性,“十一五”期间经济运行平稳。二是强化煤电油运供需衔接。坚持煤电油运行周报、日报制度,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每年制定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做好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工作,特别是在煤电紧张的20xx年,我们启动应急机制,多方加强组织协调,千方百计保障电力供应,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的可靠供应。积极引导企业多方开辟煤炭供应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引导重点用煤企业建立战略储备制度。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成品油供应紧张局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引导成品油经营企业多方争取资源计划,严格执行国家限价,采取有序供应措施,顺利渡过多次“柴油荒”难关。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总结推广三角、金猴、北洋、山花等企业“两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及典型经验。三角集团被推荐为国家“两业”联动示范企业,北洋、金猴等5家企业被省经信委授予“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称号,山花地毯物流集散基地等5个项目列入省“两业”联动示范项目,争取专项扶持资金125万元。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调度协调,扶持培育省、市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中心。 21

推荐国际物流园、交运集团、青威集装箱等三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重点物流企业,并协调金融机构在金融信贷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帮助交运集团、国际物流园等企业积极申报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年可为企业减免营业税30%。组织北洋电气集团、威力集团万乐自动打印公司参加首届山东现代物流科技与装备展览会,加快射频识别、光纤传感及打印贴标机等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为企业间物流合作提供服务平台。四是加强和规范铁路道口监护管理。重新调整公布我市铁路道口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成员,建立健全铁路道口协同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和职责,健全铁路道口管理工作网络。推进铁路道口“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完成了苘山、北郊道口的拓宽改造,建设平改立工程1处,增设预报警设备4处、警示信号4处,并通过了省道口办的检查验收,进一步改善了监护设施,提高了道口安全监护能力。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铁路道口进行安全检查,共查处擅自拓宽道口2处,非法土道口24处,急需增设警示标志6处,警示标志缺损24处,并协调督导做好安全隐患整治工作,目前整改率达70%。

(十)坚持加强和改善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市经信委按照建设“法制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要求,加快工作职能转变,着力打造“心系企业,真诚服务”品牌,在创建服务型机关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进一步转变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围绕结构调整、节能 22

降耗、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生产要素保障供应等热点、难点问题,做了大量调研工作,20xx年共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报告35篇,有多篇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对服务领导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按照“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的要求,建立了联系企业特派员和委领导、科室负责人对口联系企业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访企问难”活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57个。近年来,特别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为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重点行业振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引导结构调整、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为抢抓政策机遇,支持企业发展,我们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跟踪国家、省有关部门工作动态,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积极指导、带领企业跑项目、争资金。20xx年,市经信委累计推荐40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扶持计划,会同财政部门,为企业争取各类无偿扶持资金1.2亿元。与此同时,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制定了《20xx年全市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全市30多个部门和单位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在维护稳定、协调拆迁、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基层党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机关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我委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每年受到省、市表彰的专项工作都在20 23

项左右,并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机关荣誉称号。

三、矛盾问题分析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经信系统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但受外部环境变化和生产要素制约,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从产业结构看,转方式调结构任务依然繁重。传统产业比重依然较高,新兴战略性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重化工业相对不足,以轻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转变;企业组织结构以中小为主,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相对不多。二是从要素保障看,制约因素明显增多。积极财政政策开始转向、金融货币政策趋紧、土地供应紧张、企业用工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制约。三是从外贸环境看,出口难度加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壁垒层出不穷、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部分产品退税率取消或下调,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削弱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以上矛盾和问题,为我们统筹安排20xx年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打下坚实基础。

特此报告。

24

二○一一年一月五日

25

更多相关推荐:
工会换届工作报告

凝聚力量构建和谐为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各位代表大家好按照大会的安排本人受工会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换届选举工作报告题目是凝聚力量构建和谐为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请审议四年来的工作回顾宾馆第二届工会委员会从年产生以来走...

工会委员会工作汇报总结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展活动履行工会基本职能努力争创佳绩各位代表,上午好!我公司工会从20xx年x月选举产生以来,在镇工会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公司党支部的关心和支持下,严格遵照上级有关工会工作的指示和要求,紧…

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广西虎鹰水泥有限公司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好下面我授公司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的委托向全体会员代表作第一届工会工作报告请审议一主要工作回顾公司于20xx年进驻河池后在公司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市总...

第一届工会换届会议工作报告

引领员工凝心聚力努力营造争先进位和谐发展新局面达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会员同志们达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第一届工会自20xx年4月成立以来任期已近5年根据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相关要求即...

20xx年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

××××有限公司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公司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一、第一届职工大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回顾自第一届职工大会以来,公…

公司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

公司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公司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五年来xx公司工会在两级公司党委和xx公司工会的指导下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和公司内部的变化严格执行工会法认真履责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开创了工会工作的新局面过...

公司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

公司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五年来,xx公司工会在两级公司党委和xx公司工会的指导下,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和公司内部的变化,严格执行《工会法》,认真履责,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开创了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20xx工会工作报告 范文

几年来在上级工会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司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工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融入中心突出重点坚持方针突出维护弘扬先进突出教育依法治会突出特色全面加强各项工作的落实开创了新局面跨上了...

工会主席换届选举报告

关于力达实业有限公司工会第七届工会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连云街道工会委员会我会于20xx年05月08日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应到正式代表37名实到代表35名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由何正民邵泽林冯桂珍三位同志...

工会换届工作报告

融入中心服务全行求真务实共建家园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我行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20xx年X年X日XXX工会主席XXXX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隆重召开XXXX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我受大会主席团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

工会换届工作报告

团结广大职工为整合后的公司发展作出新贡献20xx年5年28日各位代表上海机械有限公司第四届工会委员会自20xx年9月成立起四年多来在公司党组织和工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公司各行政部门支持下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中国工...

工会工作报告

工会工作报告20xx年3月19日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行工会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请予审议20xx年本行工会在行党委县总工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行所有干部员工的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经营转型和...

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