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考点总结

时间:2024.4.20

普通心理学考点总结

人格

1、什么是性格及其特征是什么?

性格就是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

特征: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同情、虚心、爱祖国、诚实、正直;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特征;勤奋、节约、认真、细心;对自己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行动是否有明确目的,是否受社会规范约束。有主见、依赖、受暗示、有组织纪律;对行为的自觉控制能力;自制力强、见异思迁);情绪特征(情绪情感的强度;情绪的感染力、支配性和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起伏和波动。急躁、容易激动;情绪的持久性;情绪的心境(郁郁寡欢、悲观))

2、人格及其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3、气质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胆汁质(特点: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率爽快,开朗热情,外向,但急躁易怒。有顽强拼劲和果敢性,但往往缺乏自制力和耐心。思维具有灵活性,但经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意志坚强、勇敢果断,但注意力难于转移。)典型人物:张飞、李逵、鲁智深。

多血质(特点: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灵活而易动感情,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但情感体验不深。外向,喜欢与人交往,容易适应新环境。兴趣广泛但易变化,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方面缺乏耐力。)典型人物:贾宝玉、燕青、郭沫若等。 黏液质(特点:安静、稳重、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注意比较稳定且不易转移。内向、态度持重,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较强,不易冲动。办事谨慎细致,但对新环境、新工作适应较慢,行为表现坚韧、执着,但感情比较淡漠。)典型人物:陈景润、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爱迪生

抑郁质(特点:感受性高,观察仔细,对刺激敏感,擅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小事,反应缓慢;多愁善感,体验深刻和持久,但外表很少流露。内向,谨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易畏缩,但对力所能及且枯燥乏味的工作能够忍耐,不善交际,比较孤僻。)典型人物:林黛玉

4、大悟人格因素:外倾性(E)开放性 (O) 宜人性(A)尽责性(C)神经质(N) 记忆

1、记忆的类型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为~。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ms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 如何增强记忆?

安静、放松;培养兴趣、积极学习;有记住的意图,想要记住;遵循规律、联系已知、运用策略1理解;2尝试回忆;讲授;3形象化;新奇化;4)定位记忆法;及时复习:先快后慢,先密后疏:三后一前记忆术

3如何避免遗忘?

及时复习与循环记忆法;分散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复习方法多样化;过度学习:150%

4、影响记忆的因素?

5、如何改善记忆?

6、再认(识别)recognition—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能明确地把它辨认出来。

再现recall(回忆)——识记过的事物不在自己面前,仍能将它表现出来。

舌尖现象——明明知道而当时回忆不起来的现象

情绪和情感

1、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我国) 情绪这一心理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外国)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3、情绪的功能:1)动机和唤醒2)情绪与社交活动3)情绪与冒险行为4)情绪与利他行为

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1)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2)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马斯洛需理论分析: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

1、生理需要(1)生理需要是最基层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2)如果所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有机体将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务之中。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

2、安全需要(1)安全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避免伤害和威胁的需要。(2)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1)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2)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4、尊重的需要(1)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

2)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3)他尊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4)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

(1)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2)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3)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述四种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基本满足以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4)任何一种需要浮现于意识中的或然性,取决于更具优势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状况5)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去充实机体的各种能量;不占优势的需要则被减弱,甚至被遗忘或否定。当一种需要被平息,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转而支配意识生活,并成为行为组织的中心,而那些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积极的推动力了。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评价:1、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订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的冲突:

1、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1)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所欲达到的目标对个体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个体由于条件、环境所限而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这时在心理上产生的难以作出取舍的冲突情境就是双趋式冲突。2)产生双趋冲突时必须做出强迫性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优柔寡断的结果可能是一个都得不到或对个体造成心理的伤害。

2、双避式的动机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眼前呈现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威胁力的目标,迫于环境形势,逃脱一个威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此时个体引起的紧随之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就是双避式动机冲突。

思维(一)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像(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像。

2、有意想像(随意想象):有目的、自觉地产生的想像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幻想:指向未来、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

A、再造想象 ①含义: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合或相仿的新形象②任何再造想象均要求具有相关充分的记忆表象和言语思维的组织作用——词语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③ 培养:充分储备表象;掌握好语言和各种标记的意义。B、创造想象 :①含义: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语词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 1)原型启发是创造想象的契机;2)典型抽取是创造想象过程的主要环节;3)灵感升华是创造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时的顿悟。

C、幻想也是一种想象;(1)含义:指向未来、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指向未来,不一定依据客观事物规律,不一定有实现的可能性)(2)幻想不同于再造想象,也有别于创造想象。幻想是基于个人具有某些向往和追求时出现的;(3)理想与空想;

(二)问题解决定义: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三)怎样解决问题?

1、算法:含义: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优缺点: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1)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河内塔问题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

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目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除受知识和策略影响外还受:知识的表征形式、定式、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的影响

意识1、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特征:1)可觉察性。即觉知性,人在与客观外界的作用过程中,能够对刺激物发生正常的反映,能够清晰地觉知到客观事物、自身以及两者关系的存在。这是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最基本的区别2)主观能动性。人在与客观外界的作用过程中,总是积极、主动、有目的、有选择的觉知对主体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客观事物。那些对主体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物总是被人挑选和意识到。表现有三:一是能主动透过表面现象看事物深层本质。二是通过计划制定、决策执行和克服困难一系列意志行动,有目的的主动改造客观世界。如体育运动员能够为国争光的刻苦锻炼、奋力拼搏行为。三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是人对客观现实间接性、深刻性的反映,仍然要受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制约3)社会制约性。个体意识具有集体、社会的属性,离不开劳动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反例:狼孩卡玛拉、阿玛娜)。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意识表达形式和具体内容

3、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人的许多心理活动常常是无意识的。

4、梦: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5人在什么时候容易做梦?

精神分析的观点:(1)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则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无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无法意识到,但可通过各种的途径泄露出来,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 (2)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程的最可靠的途径。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这些冲动和愿望在清醒状态下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受到压抑和控制,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警惕性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就可以进行心理治疗。 催眠(1)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进行,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催眠时,脑电记录与清醒状态时一样。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2)催眠时一般让被催眠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将外界干扰减少到最小,然后催眠师引导被催眠者将注意集中在某个特定的事情上,同时,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和暗示被催眠者的感受和体验,使他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

人的受暗示性高低有个体差异,受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易受催眠者特征: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2)、想象力丰富;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

催眠的应用:心理治疗方面:改变错误的认知方式和内容;医学方面:控制疼痛、安慰剂效应 ;犯罪侦破方面:测慌仪的应用等;运动员训练方面:自我诱导、心像训练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1979)和斯潘诺斯(1986)等人提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1992)提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和监督,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功能连在一起,但催眠时,可以使这两种基本的功能分离,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注意: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的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以下三种

1)、无(不随)意注意;2)、有(随)意注意;3)、有(随)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的特点。注意的引起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由剌激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刺激物的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剌激物的意义性使得某些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2)个体的主观状态。人自身的需要与直接兴趣、情绪情感与精神状态、过去知识经验等也起一定的作用。

无意注意发展规律:个体无意注意的产生,最初完全依靠外部刺激物的作用。随着自身兴趣、爱好的出现和逐渐稳定,无意注意的产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兴趣与爱好的影响。

注意的分配:1)、含义: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的特性。

记载最早进行这个问题实验的是我国北齐时文学家刘昼(514—565),所谓“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实难两成(《刘子新论》卷一·专学篇) 一心二用”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可能的。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注意分配的条件(1)与主体对活动的熟悉情况有关;(2)与活动的性质以及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有关。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注意的转移:A、含义:指根据新的任务与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的现象。B、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2)注意对象的特点;(3)个体神经的过程的灵活性。注意的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特点。3、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C、注意转移过快,影响任务的完成。注意由一种输入转移到另一种输入,需要1-2秒钟。D、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析取概念: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如:好学生

关系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高低、上下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人工概念: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阈限------刺激的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阈限

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二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大。注意:把绝对阈限看成某个固定的刺激量是不妥当的。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对大约从106烛光/平方米到107烛光/平方米的光强作出反应。超过107烛光/平方米的光强,对人眼有破坏作用;低于106烛光/平方米,人眼就不能觉察了。所以, 106烛光/平方米是视觉系统明度的绝对阈限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用眼睛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

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

“五大人格”因素:大五人格特质:1、开放性(openness)-体现在智力上。出奇、富有想像、创造性强——平庸、想像贫乏、思维刻板 2、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遵守规范上。计划、整洁、独立——冲动、赖散、依赖 3、外倾性(extraversion)-心理活动的指向上。乐群、外向、积极表现——退缩、内敛、孤芳自赏。 4、宜人性(agreeableness)-对人态度上。信任、关怀、利他——无礼、冷漠、排他 5、神经质(neuroticism)-体现在适应环境上。稳定、自信、有效——紧张、焦虑、自疑

思维——创造性思维

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四、意志行动的阶段: 1、意志内涵: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一般包括确定目的或目标、制定计划、产生和解决心理冲突、做出决策等许多环节。这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2)执行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执行有两种形式:一种采取积极举动来达到目的的外部行动形式;另一种是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外部行动的形式。这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

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几种)

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1)刺激变量、(2)机体变量、(3)反应变量。

(一)、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方法。是最原始、应用最广的科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多采用单向玻璃观察室进行观察。 (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二)个案研究法: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研究,问询等,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多用于临床、咨询、中小学生和儿童行为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方面(三)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按内容分:

1、智力测验2、成就测验3 、态度测验 4 、人格测验;按形式分:1、文字测验2、非文字测验;按规模分: 1、个别测验2、团体测验(四)调查法: 以大家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地用于教

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包括: 1、问卷调查:同一时间可调查很多人,被试在问卷上回答问题;2、访谈:面对面进行调查,由访谈员记录被试的回答 (五) 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有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而受到的影响。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的长处:1、可揭示因果关系

2、可重复、可检验3、 数量化指标明确;实验效应:1、主试效应:期待、态度2、被试效应:实验效应,社会赞许性验

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一)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注意两点:一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 二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够感受的深度线索(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更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三维空间知觉,即不仅涉及到物体的高和宽,而且涉及到物体的距离、深度。那么人们怎样才能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哪些因素提供了深度与距离的线索呢?根据心理学和邻近科学的研究,这类线索有:

1、单眼线索:(1)、对象的重迭(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物体知觉的远些。(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人们根据这种线索也能推知物体的距离(4)、相对高度。在其它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这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例如,当你看沙滩上的石头。根据视网膜上纹理梯度的变化,把小而密的事物看成是比较远的,大而疏的物体看成是比较近的。(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运动视差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造成的。

2、双眼线索一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

适应(明适应、暗适应)1.视觉适应;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 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

即把暗适应归结为感受器内视色素的还原过程。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解释不能说明暗适应的全部机制。

(2)明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九、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某种心境持续的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另外,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发生时一般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估,容易出现轻率的举动。

3、应激:指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于当前所面临的事件产生的新要求不一致,新异情境的要求是过去所未经历过的;或者当个体已有的经验不足以使其对付当前的境遇时,也会产生无能为力的压力感和紧张感等应激反应。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导致生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中等程度的应激状态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个体适应应激状态的能力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受人的性格、过去经验、知识,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

十、感觉剥夺、错觉

感觉剥夺:指的是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有机体处于这种状态,外界的声音刺激、光刺激、触觉刺激都被排除。几天后,有机体发生某些病理心理现象。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资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资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资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资料的干扰作用

错觉 :(一)、定义:它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意义: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

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二)、错觉的种类:1、大小错觉。 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1).缪勒一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2).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3).垂直一水平错觉。(4).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看去长些。(5).多尔波也夫错觉。(6).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

2、形状和方向错觉。(1)、佐尔拉错觉。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不平行。(2)、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变而两端加宽,直线好象是弯曲的 (3)、爱因斯坦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4)、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三)、错觉理论。对错觉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把错觉归结为刺激取样的误差; 第二种是把错觉归结为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原因;第三种是用认知的观点来解释错觉。

1、眼动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椐这种理论,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眼动理论听起来颇有道理,但另一些事实说明,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制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冯特错觉。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中枢机制的关系。例如,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的错觉,这是用网膜上的抑制作用无法解释的。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常性误用

理论把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在大小知觉的场合,当距离改变时,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改变,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这是大小恒常性。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而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人们由于错误地利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特性,就会把"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因而出现大小错觉。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更多相关推荐:
普通心理学学习总结

普通心理学学习总结对心理学的概念一直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什么是心理学,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神秘而年轻的科学,这学期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了一点认识。老师从为人处世、性格分析、行为礼节等方面,分析了普通…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

普通心理学总结

普通心理学第1页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一个体心理一认知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等也234567二12推动人得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脑机能学说一定位说A开始于加尔amp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

普通心理学总结

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01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02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 总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总结

基础心理学小结系统地说基础心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第一部分绪论一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基础二2第二部分感知觉三记忆四思维言语及想象五意识与注意六认知3第三部分需要与动机七情绪情感和意志八4第四部分能力和人格九第一...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总结

关键术语一范式前范式科学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进化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生物学学派文化学派二理论变量假设被试样本代表性信度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化期望效应双盲设计安慰剂效应单盲设计相关法实验...

20xx心理学考研复习四大科目重点总结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xx心理学考研复习四大科目重点总结心理学考研专业课涵盖四大部分考生要复习的时候要有逻辑有针对性的强化重点知识下面凯程教育为大家总结...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1)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特点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心理...

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一概念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2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客观实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实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里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里过程3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影起的人对...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特点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心理...

普通心理学总结(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