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总结

时间:2024.4.20

关键术语:

一、范式 前范式科学 心理动力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进化论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 生物学学派 文化学派

二、理论 变量 假设 被试 样本 代表性 信度 效度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自变量 因变量 操作化 期望效应 双盲设计 安慰剂效应 单盲设计 相关法 实验法 观察法 个案法 正相关 负相关 零相关

三、神经元 髓鞘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突触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躯体神经元 自主神经元 中枢神经元 脑干 大脑灰质 布洛卡区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反射弧

四、感觉 阈限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 费希纳定律 斯蒂文斯幂定律 感觉适应 感觉后像 感觉对比 知觉 视觉线索 恒常性 错觉

五、意识 无意识 前意识 非意识 盲视 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锭 失眠症 睡眠症 突发性睡眠症 睡眠窒息 梦惊 梦游 梦境转换 催眠 催眠易受性 社会角色理论 分离理论 抑制剂 兴奋剂 致幻剂 耐受性 生理依赖 心理依赖 成瘾

六、学习 强化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 正强化 负强化 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 自我效能 学习的迁移 形式训练说 概括化理论 相同要素 社会规范学习

七、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内隐记忆 感觉记忆 陈述性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编码 存储 提取 映象记忆 回声记忆 复述 组块 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恢复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工作记忆

八、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概念 实物概念 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 析取概念 关系概念 自然概念 人工概念 层次网络模型 特征表理论 原型 问题解决 问题空间 算法策略 启发法 顿悟 心理定势 功能固着 期望效用理论 满意原则 代表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法 锚点启发法 前景理论 损失厌恶

九、情绪 愉悦中枢 詹姆斯—兰格理论 坎农—巴德理论 假怒 两因素理论 评定—兴奋理论 表情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声调表情 表情反馈假设 皮肤电反应

十、动机 本能 进食动机 肥胖症 进食障碍 性取向 择偶 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 权利动机

十一、智力测验的发展 标准化 信度 效度 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 多元智力 智力三元论 情绪智力

十二、人格 气质 性格 特质 “大五”模型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核心特质 次要特质 表现特质 根源特质 驱力 力比多 无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固着 原型 观察学习 替代学习 自我效能 个人构念 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 需要层次理论 高峰体验 自我防御机制 俄狄浦斯情结 集体无意识 心理社会性发展 交互决定论 自我实现

无条件积极关注

思考题

一、

1、心理学的科学定义是什么?

2、心理学的特点有哪些?

1 / 4

3、心理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4、当代心理学派主要有哪些?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6、心理学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二、

1、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假设?如何评价理论和假设的好坏?

2、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4、心理学具体有哪些研究方法?比较各自优点和缺点?

5、什么是信度?什么是效度?举例加以说明

6、什么是安慰剂效应?举例说明

7、什么是期望效应?举例说明

8、标准的心理学研究有哪些基本要求?

9、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

10、客观测量应满足哪些要求?

三、

1、神经元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有什么作用?

2、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哪些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4、大脑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大脑两半球功能 的不对称性?

6、割裂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7、和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最为直接的几种内分泌腺有哪些地?

四、

1、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会有不同的看法?举例说明感知觉中的主观性

2、什么是感觉适应?请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感觉适应这一现象并讨论如何克服感觉适应

3、什么是错觉?错觉和幻觉有什么不同?人为什么产生错觉?

4、什么是知觉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分为哪几类?

5、举例说明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6、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首有哪些共同特点?

7、人眼是如何感觉到三维中的深度的?

五、

1、什么是意识?意识的特征是什么?

2、请举例说明意识、无意识以及前意识的区别

3、什么是非意识?非意识包含哪些现象?

4、意识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5、睡眠分为几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6、什么是快速眼动睡眠?它的特点是什么?

7、迄今为止,心理学认为睡眠有哪些功能?

8、什么是失眠症?请简述疗法?

9、什么是深度睡眠障碍?梦惊与梦游有什么区别?

10、请简述梦的特征

11、请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梦的解释

12、什么是梦的激活—整合理论?

2 / 4

13、请用两种理论解释催眠现象

14、什么是药物依赖?什么是成瘾?

六、

1、学习的定义是什么?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非条件性刺激,非条件性反应,条件性刺激和条件性反应?

3、简述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定律及启示

4、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

5、简述苛勒的顿悟研究和学说

6、什么是认知地图?它在位置学习中的有什么意义?

7、什么是观察学习?它包括哪四个阶段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内容分别是什么?

9、什么是行为的消退?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10、惩罚存在哪些不利之处?

11、强化与惩罚对行为存在什么影响?

12、强化程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

1、请简述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记忆进行分类

2、请举例说明什么是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3、感觉记忆是怎样编码的?

4、感觉记忆的容量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

5、短时记忆有何特点?它与工作记忆是什么关系?

6、短时记忆是如何转化为长时记忆的?

7、什么是系列位置效应?如何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8、举例说明记忆的重构现象

9、举例说明心理学家如何解释遗忘现象

10、如何改善记忆?

11、请简述记忆的生理基础

八、

1、什么是思维?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2、请解释什么是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请简述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4、请简述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5、请简述概念的层次网络模型

6、什么是概念的原型模型?

7、什么是问题解决 ?

8、阻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9、期望效用理论的六条公理是什么?

10、什么是代表性启发法?

11、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可得性启发法

12、什么是锚定启发法?

13、请简述前景理论

九、

1、什么是情绪?请举例说明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请简述情绪的性别差异

3 / 4

3、请简述边缘系统在情绪中的作用

4、请简述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的区别

5、请简述沙赫特的两因素理论

6、请简述情绪的评定—兴奋理论

7、什么是表情?请举例说明表情的三种分类

8、请举例说明文化对表情的影响

9、请简述情绪的生理测量指标和方法

10、情绪有几种功能?请分别举例说明

十、

1、如何区分动机与本能、驱力及诱因等相关概念

2、动机有哪些功能

3、引起饥饿感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是什么?

4、试从多角度解释肥胖症的原因

5、文化规范如何影响饮食障碍?

6、进化理论如何解释男女在择偶标准上的差异?

7、什么证据表明性取向存在生物学基础?

8、什么叫社会性动机?主要类型有哪些?

9、成就动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测量?

10、试举例说明权利动机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11、什么叫亲和动机?它与个人恐惧程度存在什么关系?试通过简述相关实验进行说明 十一、

1、什么是智商?最初和现在的斯坦福比奈测验分别是怎么计算的?

2、什么是效度?效度是怎样分类的?

3、简述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之间的差别

4、如何理解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5、试述斯腾伯格的三维理论

6、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7、遗传、环境与教育对发展各起什么作用?怎么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8、结合自己,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今后将如何发展自身能力?

9、什么是情绪智力?请列举出萨洛给和梅耶情绪智力理论中的四种因素

10、测量情绪智力有哪几种常用的量表?

十二、

1、如何区别人格、气质和性格三个概念?

2、与类型理论相比,特质理论对人格的理解有何进步?

3、如何评价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观?

4、如何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来解释人格差异?

5、与精神分析理论和传统行为主义理论相比,人本主义人格观包括哪些特点?

6、简述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7、简述马斯洛的人格观

8、比较四种人格理论:特质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4 / 4


第二篇: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


-- 【心理学资料】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认识、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构成,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和动机: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

2. 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它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心理结构:分析各种心理现象间的联系和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

心理与环境间的联系与关系

◆ 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关是有重要意义的。 为马列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对邻近的社会学科有一定意义。

对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有一定意义。

◆ 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可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维护心理健康,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4.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 在学科分类中,通常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

心理学研究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处于中间位置,可称为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5.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在心理学中,它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概括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各分支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胜利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相关研究对揭示心理现象和它的物质本题——神经过程的关系,科学地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时间都有重要的意义。

◆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的心理学叫比较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促进了一门新兴学科——彷生学的产生和发展。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揭示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对有效地发挥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

◆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及选拔,因而在我国四化建设中有重要意义。

◆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医学心理学对维护人的心理健康,达到预防疾病起重要作用。

◆ 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这种研究有利于改善工人的劳工条件,保障生产安全,发挥人在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生产管理和劳动的科学组织,生产集体的形成,新工人的适应,群众性的信息沟通与宣传,对年轻一代的教育,预防违法行为和对罪犯进行再教育,以及家庭组织、婚姻、恋爱等问题。

6. 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

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相关研究:说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7.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在学过本章之后,你对“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它的特点是:

1. 观察法的对象可以是具有一定的表达自我和主观判断的能力的成年人,也可以是还不具有这些能力的儿童,或者动物等。

2. 观察法的随机性比实验法更大,从实际情况抽取变量和数据的难度比较大。

3. 观察法受到观察手段的限制。

4. 观察法受到伦理道德的限制。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特点是:

1. 心理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说明信度高。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效度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2. 保障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优点是:

1. 实验者可以通过对研究变量进行严格控制,验证变量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2. 对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内部效度高。

3. 重复性好。

缺点是:

1. 外部效度差。

2. 实验者的影响等。

3. 结果发现有的技术方法、仪器的限制。

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是:

1. 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供详尽、全面和系统的深层的资料。

2. 可以对一些不便或不能使用其他方法的情况进行研究。

缺点是:

1. 研究者永远不能完全有把握地说他掌握了全部有关事实。

2. 常常没有可供比较的个体或小组。

3. 对一个单独个体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很难推广到一般人。

调查法: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优点是:

1. 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的目的,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

2. 研究者可以控制谈话进程。

3. 可以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

4. 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问题,可以获得额外有价值的材料。

缺点是:

1. 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要费很多时间。

2. 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谈话方法。

3. 研究者言语不当,被调查者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

4. 研究者无意的行为可能对被调查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8. 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渊源

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9.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有:

构造主义与实验心理学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10. 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 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这种研究方式我们就叫做研究取向。主要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研究

心理分析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脑是怎样进化的?脑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

◆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单细胞动物,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从多细胞动物开始,动物身体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分化。低等多细胞动物已经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动物出现以后,不断进化,开始是无脊椎动物,后来是低等脊椎动物,在到高等脊椎动物,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神经系统,以后又产生了脑。 ◆ 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的进化遵循这以下的方向:

1.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的脑的大小的比值,考虑体重与脑重的关系)的增加。

2. 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一种典型的哺乳类动物新皮层的期望大小的比值)的增加。

3.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皮层功能的增加。

2.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 它的基本功能是:冲动和传导

3. 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 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形式: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这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之接近放电的阈限(在兴奋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阈限(在抑制性突触处)

4. 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 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它们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

光刺激,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等。它们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 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5. 什么叫脑裂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

◆ 脑裂研究是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使每个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作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

◆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同意反应。经研究发现,手术后大脑两半球分割的病人,视力、听力和运动能力都正常,而命名、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理解语言的能力等都出现选择性障碍。这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重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重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定位于右半球。

6. 如何跟踪脑学说的发展,认识大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 定位说: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 ◆ 整体说: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兴趣。

◆ 机能系统说: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 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7. 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 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

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第一机能单元和第三机能单元关系非常密切;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8. 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 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两种不同的调节方式:

-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腺——血液——效应器

-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脑垂体传出纤维——垂体经血液作用于某内分泌腺——某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经血液作用于效应器。

◆ 已发现有27种内分泌腺,与人们心理现象直接有关的几种内分泌腺:

-甲状腺:甲状腺素促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过程

-副甲状腺:副甲状腺对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的作用是维持体内钠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少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是兴奋交感神经

-脑垂体(主腺)

前叶:生长激素等

中叶:黑素细胞扩张素

后叶:血管加压素等

-性腺:分泌性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忆

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传统心理学术语)

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信息加工术语) ◆ 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n 按照记忆表征的形式分类: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人的记忆都是先从形象记忆开始的,通过形象记忆人们可以获得直接经验。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词的形式在人脑中以思想、概念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它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n 按照记忆的内容分类: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等。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它往往不需要重复体验,一次形成经久不忘,并且可以具有一定的动机作用。

运动记忆是以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动作记忆。一般认为,运动记忆是以大脑动力定型的建立和保持为生理基础的。与其他类型的记忆相比,运动记忆容易保持和恢复,不容易遗忘。它是形成各种生活技能的保证。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它涉及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储存易受干扰,情景记忆不够稳定、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和时间无关。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逐渐获得,是反复重复后形成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在利用这些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n 按照记忆保留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是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存储时间大约为0.25秒到2秒。感觉记忆是记忆的开始阶段,以刺激物理性质进行编码。 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存储时间在5秒到2分钟。感觉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主要以语音形式编码,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存储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自对短时记忆中信息的精细加工,也可以由于影响深刻而一次获得,容量没有限度。

n 按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也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需要评估,比较和演绎等思维过程的加工环节的参与。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外县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内隐记忆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是没有意识过程参与的记忆过程。内隐记忆具有自动和反射的性质,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内隐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

2.记忆包括哪些主要过程?

记忆的三个主要过程是:

◆ 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为使信息适合于存储,大脑要对信息进行加工,使不同感官通道输入的信息变成头脑可接受的形式,这就是编码。编码有不同层次或水平,有不同形式。编码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

◆ 存储: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中。知识的存储也知识的表征,这种表征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 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记忆的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3.说明什么是记忆的整合论和定位论。

◆ 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

基本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记忆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记忆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功能。

研究方法:脑损伤法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 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

基本观点: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

对动物的脑切除手术证明,大脑前、后联合区与记忆有密切关系。海马、乳头体、丘脑背内侧核可能是形成、存储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两侧叶可能是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部分;一些不同类型的记忆所涉及的脑区可能不同。

4.什么是感觉记忆?部分报告法说明了什么?

◆ 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其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部分报告法说明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的的容易,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

5.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 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保持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 记忆容量(又称记忆广度指材料一次呈现后立即回忆的最大量)有限,一般为7+2。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材料熟悉性)及人们对材料的再编码(组块)有

关。

◆ 短时记忆易受干扰。

◆ 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精细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中,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向长时记忆系统转化的关键。

6.为什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会发生遗忘?

◆ 短时记忆的信息得不到复述的情况下会很快遗忘。解释短时记忆遗忘有两种观点: n 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n 干扰: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实验结果支持干扰说:在快慢两种呈现速度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并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7.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形式是什么?

◆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多次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下来的记忆。 ◆ 长时记忆保持的形式有:

n 按语义类别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

n 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时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

n 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会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8.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主要是:

n 时间因素

n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性质:熟悉、有意义的遗忘得慢

数量:材料少,忘得慢

n 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

过度学习

n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n 识记者的态度:不重要的、不感性趣的、不合需要的,易出现遗忘。

9.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

◆ 内隐记忆: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 研究内隐记忆的意义是:和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不受加工深度、间隔时间、记忆负荷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了过去的经验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人的行为。内因记忆的研究不仅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而且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10.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什么?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许多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 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n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则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另一些研究也

证明,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n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受项目数目增加的影响。

n 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加比考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干扰词却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1 8:19:53编辑过][/color][/alig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觉

1. 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 感觉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l 认识外界事物,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

l 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实现自我调节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l 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l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对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大城市中“信息超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感觉剥夺”使人无法忍受,产生不安和痛苦。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l 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

l 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2. 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 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绝对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3. 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

◆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他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 谬勒根据上述主张,进一步的出了认识论上的某些结论。在他看来,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我们直接感觉到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我们自己的神经,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我们始终不能直接知觉外物自身的性质,我们所知道的

只是我们的感觉。

◆ 谬勒的神经能量学说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这点上,谬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人脑对神经信号的加工是一种译码的过程,它能揭示这种神经信号所代表的现实刺激物的特性,帮助人们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谬勒只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

谬勒承认感官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动物进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感觉神经的分化是机体适应环境的结果。环境中存在各种刺激,才产生了与这些刺激性质相适应的感觉。可见,感觉的性质不是由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决定的,而是由客观世界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

4. 视觉系统是怎样编码由外界输入的信息的?

◆ 当光线作用作用于视觉感受器,视网膜的棒体细胞和椎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分子发生变化,释放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出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系统的换能(编码)作用。

5. 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 传统的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产生或是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

6. 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及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 暗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都发生暗适应过程。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在最初的7到10分钟时由椎体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在椎棒裂之后由棒体细胞单独完成,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分钟—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的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即把暗适应归结为感受器内视觉色素的还原过程。3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除网膜上感受器的光化学效应外,可能还有神经的作用参加暗适应过程。

明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明适应的机制与暗适应相反,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人们一般用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来解释。

暗适应的产生与视网膜中视觉色素再合成增强、绝对量增多有关。从暗处到强光下,所引起的耀眼光感是由于在暗处所蓄积的视紫红质在亮光下迅速分解所致,以后视物的恢复说明视锥细胞恢复了感光功能。

◆ 研究视觉适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人们利用它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由于塌方在矿井下停留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会使他们的眼睛灼伤。又如: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光线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棒体细胞的视色素,因而在他们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

7. 用视觉掩蔽说明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

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在研究光的掩蔽效应时,目标物或者出现在掩蔽光之前,或者同时出现,或者出现在掩蔽光之后。

8. 试说明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音调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Hz 以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在1000Hz 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而且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影响: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的强度、复合音的音调。

9. 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 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的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 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们还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

◆ 位置理论也叫共鸣理论: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知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是新的位置理论由冯贝克西提出发展了原位置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认为声波传入人耳能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震动从蜗底开始向蜗顶推行,振幅随着推行而增大,到达基地膜的某一位置达到最大,随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随外来声音频率的变化,最大振幅到达位置不同,频率高靠近蜗底,频率低靠近蜗顶从而实现对频率的分析。有人认为:500Hz下频率理论正确,500Hz以上位置理论正确

10. 肤觉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和触觉分不开。人的触觉不仅能够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等特性,而且它和视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还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视觉、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的补偿作用。盲人用手指认字、聋人靠振动觉欣赏音乐,都利用了肤觉来补偿视觉和听觉的缺陷。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温觉、冷觉,就不能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11.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有什么影响?

◆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当温度从17℃逐步上升时,对甜味的感觉阈限逐渐下降,温度超过36℃—37℃,感受阈限又开始回升。因此,在37℃时,对甜味容易觉察;在37℃时候对食盐的感受阈限最小,随着温度上升,此阈限直线上升。(可尝试的温度上限为42摄氏度),奎宁在17摄氏度的时候感受阈限最低在42摄氏度的时候和食盐的差不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觉

1.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

◆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

来决定的。

2. 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在知觉中,分析事物的特征及其结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另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在知觉中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认知。存在“整体优先”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3. 什么叫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与恒常性?

◆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中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 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3-1.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是自然选择给予的,是机体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形成的,如果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那么人们想学到任何确定的只是都是不可能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和观察角度,明度和物体表面反射系数质检的联系,人们利用哲学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比较稳定的知觉。

4. 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 图形组织的原则有:

1. 邻近性

2. 相似性

3. 对称性

4. 良好连续

5. 共同命运

6. 封闭

7. 线条方向

8. 简单性

5. 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

人有两只眼睛,它们之间大约相隔65mm 。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两眼视轴辐合在这个物体上时,物体的映象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点上。这时如果将两眼网膜重叠起来,他们的视像应该重合在一起,即看到单一、清晰的物体。

◆ 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和距离有重要的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 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6. 人的听觉定向有哪些规律与特点?

◆ 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规律和特点:

1. 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当一个声源偏离头部中切面2-3度时,人们就能正确判断声音是来自左方或右方。这说明人耳确定左右方向的能力是很精细的。随着声源偏离头部中切面的角度加大,判断左右声源的方向就越容易。

2.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当声源在头部中切面2-3度范围内时,被试容易判断声音在中间,但难以分辨它是前是后,或是左是右。这时,只有转动头部才能对声源进行正确的定向。如果头向右转,左耳听到的声音更清晰,那么声源在前方;如果右耳听到的声音更清晰,那么声源在后方。

3. 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个圆锥,那么从圆锥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等。

7.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 感觉通道的性质

判断时间的精确性:听觉大于触觉大于视觉。

◆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在回忆往事时,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觉得时间长;经历越简单,就觉得时间短。 ◆ 人的兴趣和情趣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8. 什么叫似动?它是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的?

◆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 它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的:

1.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2.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 自主运动: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以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第七章 意识和注意

1.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 意识的定义:尚没有满意的定义。

心理状态:“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心理内容:“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行为水平:“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哲学水平:“意识”是一种与物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如果将人类心理比做一座冰山的话,人类的意识便是落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只占人类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2.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 意识的能动性:

n 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实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n 正是通过意识,我们分析因果关系,想象现时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我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

◆ 意识的局限性:

n 意识经验不是外部的镜像,意识有一定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例如:人看不见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人听不见频率低于特定范围的声音。

n 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在同一时间内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3. 睡眠分为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 睡眠分以下四个阶段:

n 第一阶段(约10分钟)

混合的、频率较低和波幅较低的脑电波。

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n 第二阶段(约20分钟)

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的脑电波,它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个体很难被唤醒。

n 第三阶段(约40分钟)

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有“睡眠锭”波。

n 第四阶段

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

深度睡眠: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

可出现梦游、梦呓、尿床。

这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1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然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 对梦的功能的解释:

n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n 心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n 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便成为梦境。

4. 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状态是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是睡非睡、是醒非

醒的恍惚意识状态。

◆ 催眠现象的两种解释:

n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并不神奇或奇怪,它的作用知识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被催眠者在催眠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的接受催眠者的指挥。

n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

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5. 注意有哪些分类?

◆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有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的努力;有时是有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来维持。这样,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以下三种:

n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n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n 随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6.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注意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 注意的重要性:

n 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有人认为,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都是发生在注意状态下。

在前注意工状态下,人们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将个别特征的信息做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n 注意在其他各种行为活动中的作用:

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7. 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 过滤器理论。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装置。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完全丧失了。过滤器理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

基本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 衰减器模型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完全通过去,而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因而出现衰减。

◆ 后期选择模型

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 多阶段选择模型

针对后期选择理论的缺点,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多阶段选择模型的两个主要假设: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

第八章 语言

1. 试述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 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

◆ 语言的特征有:

1. 创造性:表现在可以通过有限的语言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可能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

2. 结构性:表现在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3. 意义性:言语的意义性表现在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4. 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

5. 社会性和个体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合进行的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语言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具有个体性。

2. 什么是语言的表征?语言的加工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 语言的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 根据语言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加工分为:

1.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2. 受控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根据语言加工时,各种成分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分为:

1. 模块化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2.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语言各成分间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相互作用。

3.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语言是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

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

◆ 语言是我们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使我们相互交流思想,抒发感情

◆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使我们分享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科学知识,进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语言活动的条件是:了解对方,交流感情,陈述事实。

4. 大脑皮层的语言区有哪些?损伤这些区域将引起哪种形式的失语症?

◆ 布洛卡区,19世纪60年代,由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布洛卡区为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

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表达迟钝和语句不完成。

◆ 威尔尼克区,1874年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威尔尼克区主要功能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和语言的接受(或印入性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受性(接受性或印入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主要出现语

音辨别丧失,导致感觉性失语症和听觉记忆的丧失。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 角回,在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

若切除角回,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并引起阅读障碍。将引起听-视的失语症,病人由于在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名的声音之间失去联系,因而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 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以及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对语言的产生、表达和接受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在各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彼此协同活动,共同执行着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

5. 什么叫音位?研究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什么意义?

◆ 音位是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 研究音位区别性特征的意义是:在语言学中存在还存在一种情况,有的音在某一具体语言中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但在另外的一些语言中却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区别,中国人听起来没什么,但英国人和德国人却听得很清楚。这是因为长元音和短元音在普通话里没有辨义的功能。

6. 影响语音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 语音知觉有时也叫言语知觉,是指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影响语音知觉的因素有:

1. 语音类似性

2. 语音强度:

3. 噪音掩蔽

4. 语境(上下文)

5. 句法、语义的作用

7. 什么是词汇识别?词汇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词汇识别也叫词汇通达,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识别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单词的部位信息

2. 正字法规则

3.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4. 字形结构

5. 字词的使用频率

6. 词音的作用

7. 语境的作用

8. 语境的作用

8. 影响句子识别的因素有哪些?

◆ 影响句子识别的因素有:

1. 句子的类型

2. 词序

3. 语境

4.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

9. 试述图式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的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在话语理解中,图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事图式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结局几个部分。研究表明:当故事按故事图式组成时,人们较易理解;如果将故事的图式打乱,人们对故事的理解就困难些。因此,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一致时,故事图式能提高理解语言的速度与质量。当语言材料

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不一致时,人们对故事图式的预期,会使理解的速度缓慢下来。

10. 试说明语言产生的性质及阶段。

◆ 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它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有:音素、音节、词素、词、短语、句子。语言活动是受目标指引的一种活动;语言活动还是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的活动;语言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说话者的说话目的与动机,而且取决于说话者对情景分析和对听话者的正确了解;语言产生和记忆也有密切关系;思维和决策在人的语言产生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 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

1.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2.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3.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第九章 动机

1什么是动机?它具有那些功能?

答:动机是由目标和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推断出来。它的功能是:

1激活功能,动机是机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装入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向和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维持功能表现为动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机体的某种行为后,这种行为能否坚持下去是收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的。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和所预期目标的一致性程度来决定的。

2试评述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由5个层次构成,自下而上从初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就是人对食物、水、睡眠、空气和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稳定、安全、收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需要和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和关系;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收到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使之完善。

这个理论认为这5种需要都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天生的,他们构成不同的等级和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的行为的力量。层次越低的需要的力量越大,随着层次的升高七力量逐渐降低,在高级需要出现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再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和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都出现得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此叫缺失需要。高级需要并不是个体生存必须的,但是也和人的健康成长有关,这些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长寿健康精力充沛,因此也叫生长需要。马洛斯看到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区别,但是并没有把两者绝对的对立起来。他认识到再满足高级需要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他还认识到再人类历史上有的人为了实现理想和事业不惜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这样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他还认识到个体对需要的追求也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比如一些人对尊重的需要超过对归属和爱的需要。

3试说明动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表现为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较容易的任务,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增强而上升,难度较大的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有

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4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和动机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价值观是主体根据客观事物对自身和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直接影响到个体对各种观念、事物和行为的判断。

它和动机的关系: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影响,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的越高,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在活动中发挥的力量就越大相反个体认为目标的价值不大,所激发的力量就小。换句话说,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价值观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决定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5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

A驱力理论:驱力理论强调个体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去理概念。所谓驱力就是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如食物、性、睡眠等)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后来赫尔提出驱力减少理论:

1: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能量使得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2:后来他又提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给行为提供能力,而习惯决定了行为的方向。 3:驱力分天生的原始驱力和习得的获得性驱力。

4:有效行为潜能P=驱力D * 习惯强度H

5:驱力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的工作,这种行为中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B诱因理论:诱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事物和环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个变量,修改了自己的公式:有效行为潜能P=驱力D * 习惯强度H * 诱因动机K

诱因和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外在目标激发的,只有当它变为个体的内部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6: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答: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最近,我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本学年,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网20xx公共课朝阳心理中语7班《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远程学习,收获很多。通过学习,了解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能使自己在今后的…

营销心理学学习总结

营销心理学学习总结市场营销3121王妤舒22号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对市场营销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对心理学非常的感兴趣,一下是我学习总结一、营销概念的5方面共同点与内涵①营销活动的向导:以“顾客和市…

“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李海薇、继教号:14041325、单位:昌平区亭自庄学校本学期我学习“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一课,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掌握各门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

对于行为心理学学习总结

对于行为心理学学习总结作者:柳佳濠对交往对心理状态把握不当的沟通、说服,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比如,在不知道对方已经厌倦的情况下滔滔不绝地陈述、在对方有兴趣的时候不加以跟进、在对方抗争之前不懂得合理引导等,都可能…

普通心理学学习总结

普通心理学学习总结对心理学的概念一直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什么是心理学,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神秘而年轻的科学,这学期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了一点认识。老师从为人处世、性格分析、行为礼节等方面,分析了普通…

心理学学习总结(20xx-20xx)

??????????????????????????????????????????–20xx–20xx?????????????????????????????????????????????????????…

心理学总结版

第一章绪论2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

学习心理学体会和感受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鲍桂勇通过几天心理学的学习培训我对心理学的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也会把老师们交给我们的方法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我好你好世界好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好搬开别人脚...

教育心理学人物总结

教育心理学一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桑代克119xx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迁移是非常具...

心理学学习后的心得

心理学学习后的心得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

心理学学习总结(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