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研修学习心得

时间:2024.4.20

高中化学研修学习心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研修,深感新课标下化学知识、教学方法、学生个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化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科技联系更加密切,教学理念要更新,由过去教知识改为教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灵活高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再研读新课程标准和高中新化学教材,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初、高中教材、必修与选修教材知识的衔接

1、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主要是内容的补充,知识的加深、完善、计算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的衔接。

(1)、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同素异形体、酸酐、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等概念和理论,核外电子排布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应在教学中注意弥补,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需对初中某些知识进一步加深、完善。【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三只在选学内容中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上可知高中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3】如燃烧的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②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简单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2】“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及习题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2 、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衔接

高一化学必修1和必修2在各方面的知识都作“蜻蜓点水”似的介绍,为高二各选修模块留下许多知识和能力的“接口”,那么, 选修模块中安排了哪些知识?难度有多大?也是必需了解的。否则,容易造成随意拓宽、加深,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必修时“一杠子插到底”,加重了学生负担。由于受课时限制,实际上也不可能讲得很清楚,甚至出现前面所述讲得越多,接受得越少(课时不足),好像讲得越清楚,学生实际越不明白尴尬局面。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必修1要求较低,对于氧化剂氧化能力,还原剂还原能力的比较,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有关复杂计算等应在选修课程中让学习能力强,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再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由于必修1中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内容没有涉及,所以要求也是较低的。只要求学会强酸与强碱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较难的也就是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如果把以往很复杂的离子反应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被搞糊涂。

二、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

我校所有教室都装配了多媒体设备,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到多媒体的使用中。学校领导强烈要求所有一线教师必须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经过几年的多媒体应用,我发现多媒体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渐渐不太喜欢使用,甚至说不如利用教材和黑板简单、效果好。本人经过对多媒体使用的不断反思,至少有以下方面处理不妥:【1】、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教师成了解说员,学生成了看客。【2】、一味追求课堂上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3】、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课堂演示实验。

而造成以上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对多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够。

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板书能更好的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内容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和持久,因此不能盲目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

②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的优势。

③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

四、重视实验 培养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本上的实验有三类: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化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学生实验和家庭小试验既可巩固有关知识,又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作为化学教师,人人都知道化学实验的重要。但目前我校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室器材和药品严重缺乏;又新教材中出现不少新的实验,有的无法准备,因而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无法开出。另外,现在我校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教师可以下载实验视频。当前教师的演示实验有很多变成了教师放录像,讲实验,学生看影像,听实验。化学实验室有点受人冷落。这样是无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下面请来看看20##年湖南高考理综试题第28题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V6= ,V9= ;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 色;…该题考查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对从没动手做实验的学生、或只听老师讲实验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试题,他们能顺利的准确的完成吗?结果可想而知。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切记!再也不能偷懒了。同时也希望学校领导凭借新课改大大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能让学生和教师有条件严格按新课标的要求从事教学和学习。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研修后的教学反思,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愿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第二篇: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三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三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上)

专题简介:

一线老师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具体的解决对策是怎样的。本专题首先梳理了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三维目标如何有机融合,如何有效选择和组织素材,如何进行课题的整体单元设计。

本讲主题:

一线老师在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本讲首先梳理了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结合金属钠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案例分析了如何有效选择组织素材、确定核心教学思路。

主持人:

山西太原五中高级教师  齐##

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博士  胡##

北京市教研员  唐##

北京市十五中高级教师   徐#

1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徐#:由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中的元素化合物内容、组织体系均发生了变化,导致一线老师在实施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怎样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融合?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功能有何差异?为什么把元素周期律放在元素化合物之后?没有了元素周期律,以什么样的线索来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何选择和组织素材?新课程给的课时紧张,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如何把握?

唐##:北京新课程实施顺利,主要因为培训一步到位,由专家直接进行培训。另外北京教研室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典型课例的系统研究,每章课例都进行全市教师能够参加的研讨活动。每次活动由一线老师精心准备,现场教师交流研讨,邀请专家进行深入点评。

从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角度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有:教师具有了三维目标的意识,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和有效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中的丰富素材?

主持人:由此可见,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如何有机融合?如何有效选择和组织素材?如何进行课题的整体单元设计?

2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徐#:一线老师在三维目标融合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是,由于对具体知识的价值和功能理会不到位,导致不能较好挖掘知识能够承载的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功能;原来用元素周期律支撑元素化合物教学,现在元素周期律放在了元素化合物教学之后,支撑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概念原理改变了,应该向学生渗透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

另外,老师普遍感觉较难选择好的教学情景,并且对教学情景的挖掘不到位,利用情景的角度、节奏把握不好,导致三维目标落实出于割裂状态。

胡##:实验区老师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未能落实,尤其是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较泛化,几乎每节课都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另外可以惊喜地看到实验区的元素化合物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教师的教学已经尽量避免孤立地知识教学,已经呈现教学情景,已经有过程与方法内容,已经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方面的落脚点不明确,实效差。

唐##:在实现三维目标融合方面北京的具体做法。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老师可以从学科、方法、STS思想的体现三个方面来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

金属钠的教学案例1的介绍

 “金属钠”教学的引入,是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由于原来的新闻材料中的信息是杂乱的,结构是不良的,教师首先对新闻报导进行了文字处理,并且根据需要对材料内容做适当的删减或增加,将容易引起学生误解或纠缠不清而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去掉,强调的、暗示性的、与化学教学相关的细节使之重复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经过修改的新闻报导:

大洋网讯  20##年7月7日,广州市珠江河上出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

记者赶到黄埔大道东东圃石溪路段时,在广东正大饲料公司旁边的石溪涌内看到了一个漂浮的白色金属桶。交警已经将现场封锁,6辆消防车则一字排开。一旁戒备的消防队员说,早上已经有一个同样的金属桶爆炸了,爆炸的威力很大。

据现场一位围观的群众讲,早上一个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并不停地冒着气泡。10时多突然从铁桶内窜出亮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一位妇女惊讶地说。随后,直到中午,这个铁桶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蘑菇云有近十几米高。

据悉,早在前日,珠江水面上就发现了两个铁桶,其中一个在江面上爆炸了,另外一个则在石溪水面被路过的船只发现。据说,晚上18时45分左右,该船曾经将铁桶打捞上船,本打算清洗过后使用。但是当船员把盖子一打开,桶内马上冒起白色烟雾,而且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珠江水面上尚有3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赶来聚在一起,紧张地研究处置“水雷”的对策。

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总的驱动任务:如果你是《化学学报》的特约记者,你将如何用化学家的观点写这篇报道?

为了让学生有针对地深入思考,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驱动问题:从现有资料来看,你还想做哪些调查?你能否根据新闻中的信息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设或推测?小组进行交流。学生提出了种种疑问,如为何会爆炸?钠有何性质?爆炸会产生什么后果?未爆炸的铁桶如何处理?这些装有金属钠的铁桶从何而来?有何用途?学生并且提出了种种假设: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爆炸应该与金属钠和水有关;不停地冒着气泡,有爆炸发生,应与产生的气体有关;从元素的角度来看:气体不是氧气就是氢气,可能是氢气爆炸,也可能是氧气使金属钠剧烈燃烧而爆炸;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疼痛——有强烈腐蚀性的物质;一个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可能钠的密度比水小。

教师立即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和假设,并引导学生从一个普通的新闻材料,深入到新闻背后的化学本质的探讨。明确第二个驱动问题:钠与水能反应么?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假设。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总结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学生的结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金属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变成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

学生产生的新问题:为何钠要放在煤油里?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其表面的灰白色物质是什么?钠在水面上为何会四处游动?发出声音?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物质?钠为何会变成光亮的小球?白色烟雾是什么?钠消失了,说明与水反应了,但生成了什么?金属钠能与水反应,但爆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面对学生产生的各个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驱动问题:金属钠在水中爆炸的原因是什么?从元素守恒来看,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或氧气。那么是产生的氢气爆炸了?还是产生的氧气使金属钠燃烧剧烈而爆炸?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第四个驱动问题:腐蚀性物质是什么?亮黄色火焰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的分析:腐蚀性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用酚酞可以验证;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应该还有一种钠的化合物,又有腐蚀性,应该是氢氧化钠,可以用指示剂检验,也可以用铜离子、铁离子等检验;氢气燃烧应是淡蓝色火焰,不是亮黄色。推测可能是钠燃烧的火焰;是否可能是煤油燃烧的火焰呢?

学生通过金属钠燃烧实验和燃烧产物检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上面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水雷”爆炸的原因,总结金属钠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的结尾,教师讲道:“看来‘水雷’之谜我们已经揭开,但这些装有金属钠的铁桶从何而来?又有何用途?还未爆炸的3个铁桶该如何处理?面对这样的危险化学药品在储运和应急处理上应有怎样的规范,公众应得到怎样的提示呢?请你以《化学学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详细地为公众描述这次‘水雷’爆炸的过程和其中的化学原理,并调查金属钠在工业上是如何制备的?可能的用途是什么?在对此次事故的善后处理提出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对公众提出处理危险品——金属钠的建议。”

金属钠的教学案例2的介绍

引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回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认识了哪些主要物质?以其中的一种物质为例,说说它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分类法、比较法。

展开:让学生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实验中用感官或仪器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思考和综合。例如,观察什么,在这个实验中要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的相对大小、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观察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例如,思考和综合:金属钠与水反应

结束:

小结与反思①:在观察过程中,我有哪些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优良的表现?有什么不足?

小结与反思②:在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方法上的收获和启示?

小结与反思③:请将观察到的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小结一下。 

对两个金属钠案例的分析

唐##:这两个案例很好地将三维目标进行了融合。将知识融合到具体的情景中或者具体的过程方法中学习,知识变“活”了。新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出与金属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金属钠性质密切相关。从方法角度展开金属钠性质学习,给学生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形成规律性内容,将学习内容进行提升。

徐#:第一个案例,教师在向学生传达一个观念:要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生活现象中提取化学问题。第二个案例是方法线索为明显,可以再灵活些,例如先让学生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此基础上总结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程序。

胡##:如何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要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核心知识有机结合,要想能够做到这一点,老师需要充分挖掘核心知识能够承载的过程方法功能、态度情感功能。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是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重要过程方法内容,通过与物质性质密切相关的STS内容,将核心知识与物质性质内容有机融合。

3教学素材的选择与使用

徐#:我在备课时候,通常先有了核心的教学思路,然后去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例如我想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让学生建立从化学视角分析生活问题的观念。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将跟二氧化硫相关的生活问题作为课题的引入。因此我认为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与核心的教学思路相切相关。老师要确定核心思路和教学观念,然后查找相关素材。

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素材,分析相同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思路和素材,进行优化组合。当教学思路不明确时,通过网络、媒体、教材查找相关素材,有助于确定教学思路。

唐##:老师在选择和使用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取的素材一定要贴近核心的教学内容,不要在枝节上做文章,更不要一味贪图素材的丰富,而忽略了素材的作用,素菜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关系;另外,选取的素材一定要贴近学生,选取学生较熟悉,并且对其学习有帮助的素材,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选取的素材要贴近现实,有新鲜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

胡##:老师在素材选择和使用时,通常有两种思路:①首先确定教学的核心观念和目标,然后寻找支撑核心观念的素材;②起初没有思路,通过寻找相关素材确定教学思路。

老师要关注教材中的素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资料性栏目,如化学与生活,身边的化学,拓展视野,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现在有三套教材,关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材提供的素材可能不一样。例如关于硫及其化合物,有的教材以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为背景,有的教材以硫及其化合物的功与过为背景,有的教材以空气质量报告或酸雨为背景,这为教师开拓思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当教材中没有提供素材时,老师要有效寻找素材,尤其要关注课程标准中呈现的学习情景素材,例如关于非金属元素,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它们在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应用与问题;关于金属元素;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它们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思路和情景素材

胡##:我为大家介绍一种以实验问题解决为主线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思路。当学生进入实验室会遇到这样的真实实验问题,盛放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中为什么有黑色的固体,它是什么?有的老师将这样的素材,开发设计成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核心的问题与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①加入了铁钉的FeCl2 溶液与未加铁钉的FeCl2 溶液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在 FeCl2溶液中加入铁钉就没有Fe3+?

③除了O2,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 Fe2+氧化为Fe3+?除了Fe,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Fe3+还原为 Fe2+?

④说一说:你对实验室保存FeCl2溶液有什么建议?

唐##: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抓住了贫血、补血的教学素材,以此为主教学思路,设计了核心驱动问题

①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是+2价还是+3价?

②补铁剂中为什么加入维生素C?

③补铁剂如何保存?

④在补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徐#:有的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氧化还原反应和分类在学生物质性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设计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课例。首先,老师展示生活中含有铁元素的物质图片,让学生从铁元素的价态和类别角度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老师共设计了三个核心任务,分别为:预测、研究+3价铁的氧化性;预测、研究+2价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2价铁和+3价铁的相互转化。这个课例采取的教学思路,充分培养了学生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不但让学生认识了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还落实了重要的过程方法。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三

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下)

主持人:

山西太原五中高级教师  齐##

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胡##

北京市教研员  唐##

北京市十五中高级教师   徐#

本讲主题:

老师在实施必修元素化合物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凸显问题是:教学时间不足,怎样由原来的一章内容变成一节内容的教学,怎样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实现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讲结合硫的转化三课时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讨。

1硫的转化三课时的整体教学思路

徐#: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硫元素的转化。本节课中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转换关系;第二个目标要认识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最后一个目标是巩固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和思路。具体环节如下:首先‍我们播放了火山喷发的录像,由这个录像让学生去讨论自然界当中硫存在的形式,发现硫的常见的价态以及每一种价态所对应的硫元素的各种化合物;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去讨论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使他们初步认识到从低价态的硫元素向高价态硫元素实际上是通过氧化反应实现的,反之是通过还原反应实现的。关于硫单质性质的教学实际上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理性质,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而硫的化学性质,教师引导学生从价态的角度和物质类别的角度来预测硫的化学性质,这实际上是一种方法上的指导。有了预测以后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预测,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案,老师‍通过演示硫跟氧气反应,硫跟铁的反应来说明。硫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那么在这个环节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个想法: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那么它的氧化性跟氯气和氧气比较谁强谁弱‍,于是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又设计了铁跟氯气、铁跟硫、铁跟氧气的反应产物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硫的氧化性比氧气和氯气要弱的结论。以上‍是硫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教学,而后进入了硫的性质的应用,也就是说硫的用途是什么样的。最后‍老师对本节课按从知识和方法上进行了小结。

第二课时——实验室里硫元素的转化

本节课中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以价态变化为主线,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第二个目标学会从价态的角度认识物质群的化学性质;最后一个目标是在转化中认识核心代表物,也就是二氧化硫、浓硫酸的氧化还原性质。具体环节如下:首先老师给出了探究任务,正四价硫向零价硫、正六价硫的转化以及正六价硫向正四价硫的转化(因为第一课时当中已经探究了零价态的硫向负二价的硫和向正四价的硫的转化);第二步是选定代表物,老师给出正四价硫元素的代表物为亚硫酸钠,正六价硫的代表物为浓硫酸,而后由学生去讨论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是本节课的开放点所在。由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了很多种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而后由老师引导去进行筛选,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指出了筛选的原则。然后确定实现这些转化分别需要哪些氧化剂和还原剂,进一步确定了具体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去实施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实验是三个,演示实验是一个。对于正四价硫向正六价硫转化的学生实验,学生采用的是高锰酸钾或者是碘水跟亚硫酸钠的反应,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正四价硫向零价硫的转化‍,采用的试剂是亚硫酸钠和硫化钠的溶液,但在实验过程中同学发现两种溶液混合并没有看到相应的现象,因此这个时候老师适时的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是需要条件的,象这个反应就需要在酸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那么正六价硫向正四价硫是如何转化的,老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当中装上铜片,浓硫酸试管的内壁贴了两张滤纸,一张滤纸上吸的是品红溶液,另一张滤纸上则有高锰酸钾溶液,那么通过这个实验实际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该实验证明了浓硫酸确实具有氧化性,而还原产物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褪色,也证明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就说明同价态的元素所对应的化合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性质。由此老师又进行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说硫化钠跟亚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硫单质,那么硫化氢跟二氧化硫反应能不能也生成硫单质‍。这个补充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同价态元素对应的化合物确实可能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性质。

这个阶段完成以后‍,老师适时的对二氧化硫、浓硫酸的氧化还原性质进行总结,这是第一个总结;第二个总结是以价态变化为主线,把代表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一次总结,以上‍就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的一次梳理。最后本节课学到的是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换有什么用处‍,老师引导学生探讨了工业制硫酸中硫元素价态的转换过程。

第三课时——酸雨及其防治

本节课中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认识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第二个目标要了解科学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个目标是从知识和方法的角度来概括整合本节的学习内容。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总结前两节课的学习思路,就是我们实际上是从自然界出发,然后到实验室再到工业生产三个角度来研究三个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而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发现科学知识,然后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环境污染,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去讨论硫酸工业可能造成怎样的环境污染‍,由此引出了酸雨,接下来讨论硫酸工业可以产生二氧化硫,还有什么样的工业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二氧化硫又是如何形成酸雨的,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通性的认识以及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我们就引到了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是什么样子的,酸雨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是怎样的,这两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进入了科学、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接下来酸雨是如何进行防治的,我们设计了酸化的湖泊怎么去治理这样一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加强了学生对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通性的认识。如何去预防酸雨的发生‍,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讨论问题,就是如果北京的周边有一个有色金属冶炼厂,那么它的尾气怎么去处理,此时学生想到了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跟氢氧化钙发生反应。接下来老师又设计了更为综合的问题,北京的周边如果有一个有色金属冶炼厂,还有火力发电厂和一个硫酸厂,怎么处理他们的尾气更能节约资源,更能保护环境‍,由此引出了有色金属冶炼厂、火力发电厂的尾气二氧化硫可以作为硫酸厂的原料,这样能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北京冬天供暖会产生二氧化硫,也会污染环境,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三个工厂可能有余热供北京供暖,还有我们可以开发其它的能源,比如地热能等。接下来老师又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是拥有预防酸雨的措施,那为什么有些工厂还在向外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硫‍,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预防酸雨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观念和法规,三个角度来共同完成这件事,这就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老师从知识和方法的角度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次整理。

2对硫及其化合物三课时教学的分析

徐#:‍我们在想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什么样的,对于硫这一块来说,我们针对每一个单独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制法和用途去进行很详细的讲解,而现在新课程出现以后,它的课时是非常紧张的,这样就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样细节的教学。同时原有的教学方式也会导致一种不足,就是学生过于细节化的去学习,学习的历程会非常的长,现在咱们的新课程要求‍是学生具有基本的化学素养,就没有必要去细抠每一个物质那么全面的东西,而只要把握核心内容掌握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想应该改变原有的状况,应该是把这种分散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一种整体的教学方式,所以选取了从转化的角度来认识核心成员的化学性质,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思想。

还有第二个思想我们就想化学课应该具有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就象讲故事或者是写文章。有些人讲故事就干巴巴,不引人入胜;但是有些人讲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一种启迪,让人回味无穷,我觉得化学课的教学‍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走。所以我就想一个化学知识应该赋予它一种情境,那这种情境怎么赋予它,我想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生活,因为生活是学习化学知识一种最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我们的第一环节当中就从自然界当中火山喷发现象引出了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我觉得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在第二课时当中就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们在实验室当中实现了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上怎么应用的,就是学以致用,让他感觉到化学还特别有用处,也是对他兴趣的一种激发。

当然还有一种想法‍,我觉得应该赋予化学知识一种情感,也就是说应该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种教育,我觉得这是非常需求的。就拿我本人的经历来说,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我觉得自己好像欠缺的就是这一方面的东西,我很少去思考化学跟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跟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关系,都是局限于书本上面的认识。我想我们作为老师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让学生也站得更高一些,所以在这节课当中,实际上第三课时重点突出的就是化学与技术跟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机咱们老师是一定要把握好的。过了这一节课以后‍,可能再来提这个话题的话,味道就淡得多了。

还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说咱们学习知识应该是要讲求方法的。在这三节课的设计当中‍,比如说我们在第一课时中,硫的化学性质怎么去思考,老师不是直接做实验,而是让学生去预测,而这个预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方法上的指引。第二课时当中‍,你看实验方案怎么设计,氧化剂、还原剂怎么选择,这也是一种方法上的指引。到了第三课时,老师就要从整体上来对这三节课当中我们涉及到的一些方法、原理是怎么样运用的进行整理。

唐##:这个三课时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将核心的知识、方法和STS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的加法,借助转化进行了很好地整合;另外方法的教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分别采用了启发讲解、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第三节更加开放,以STS内容为核心,以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充分分析了酸雨的形成和防治问题,老师紧密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和任务,学生的兴趣很高。总之,这样的三节课,实现了有效的整合,解决了课时紧、内容多的实施问题,值得借鉴和学习。

主持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例如第二课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工业制硫酸原理的分析,酸雨及其防治,概括整合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性质,说明对性质的教学没有弱化。

胡##:该三课时的教学很好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建立了三个领域的硫及其化合物的认识,第一节课建立自然界中的硫元素存在和转化认识,第二节课建立实验室中硫元素转化认识,第三节课建立社会环境领域中的硫元素转化认识。三个领域的核心认识不是在同一个层次水平,而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发展。

有的老师会认为三课时是将教学内容处理了,学生的认识是否深刻,是否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我们可以具体地进行分析,硫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核心的知识是硫单质、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以及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应用。该三课时的教学案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三种背景素材下,让学生经历了六次硫及其化合物认识的建构和发展,具体环节见下图:

3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时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教师(张#):原来设计这个课的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自然界当中不同价态硫元素转换到底对这一节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而认识硫单质这一部分,最早的那个旧教材当中就有,‍所以讲起来困难并不太大。

教师(宋##):硫的转化的第二课时,在老的版本的教学中得两课,而新教材需要通过一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的知识含量还挺高,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这是我感到比较困难之处。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这两个环节如何去分配时间?我特别希望实验探究的开放性大一点,但是‍我又不能弱化知识目标的完成或者落实,所以就要求我有一个选择,究竟选什么样的点进行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这个选择对我来讲还是挺困难的。

教师(徐#):我在没有做这节课之前还是挺反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但是现在我觉得其实很重要。就看你老师怎么去讲,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去接受它,而且是真心真意地接受它。老师的设计得跟这节课特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觉得他跟着老师学的是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但实际上已经给他渗透了。

主持人:三位老师在设计硫及其化合物教学时遇到的核心问题是,硫及其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把握;素材开发使用到什么程度;探究活动与落实知识的时间矛盾。

胡##:关于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老师一定要明确教材正文的文字描述和化学方程式是基本要求,不要向以前那样较多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在基本要求基础上,考虑教学时间、学生情况、内容具有应用价值或理性分析价值等因素,可适当拓展;此外,STS内容和过程方法深广度也要合理把握,例如工业制硫酸内容的处理程度,在必修主要探讨化学原理,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要结合过程方法具体目标的要求。

4硫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具体片断的分析

自然界中的硫片断介绍

徐#:这个片断的教学处理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建立了硫元素物质家族的认识,素材的利用到位。 教材选取了很好的素材,火山喷发过程中恰好涉及到了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而且这个素材学生比较熟悉,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个素材的功能是什么?与第二课时的关系是怎样的?该素材为学生认识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提供了机会,在分析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了研究的思路,为第二课时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转化奠定了基础。

胡##:这个老师的教学处理很有策略。教师先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然后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他们交流通过观看录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火山喷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含硫物质及其转化;第三,让学生对含硫物质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这样的教学处理,在这样一个小片段内,使学生对含硫元素的物质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渐聚焦,层层深入。

实验室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片段介绍

教师引入: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依靠大自然的作用可以进行相互间的转化。这种作用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微生物、阳光等等。那么在实验室里面,如何实现这些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上节课的演示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零价的硫可以向负二价、正四价转化。所以这节课我们的探究任务实际上是三种价态:0;+4;+6间的相互转化。

  教师讲解:我们讲了元素的转化,实际上应该说是物质的转化,所以我们需要选出代表物。实验室里面有现成的亚硫酸钠、浓硫酸。所以我们就选它们两个作为研究的物质。如果有的同学特别感兴趣,非要研究二氧化硫也可以。我们间接的给制一下,通过亚硫酸钠和硫酸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进行后续的实验。

组织讨论:下面就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如果要实现四价硫向六价硫的转化,我们刚才选的代表物是亚硫酸钠,需要加入什么样的试剂?(生:氧化剂)我待会儿请同学们起来说一下,你可以选用哪些氧化剂?

学生回答我不太清楚氯气可不可以?氟气?

教师回应你的课外知识还挺丰富的。

学生回答高锰酸钾、那个次氯酸,过氧化氢,过氧化钠。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回答高氯酸,加二氧化硫。

教师回应你的意思是往这里加二氧化硫?生成什么?

学生回答三氧化硫

教师回应三氧化硫,为什么?

学生回答六价,三氧化硫中的硫为正六价,可能有强氧化性。

教师提问:还有补充吗?

学生回答氯化铁,三价铁、氧化铜。

唐##: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实验室硫的转化问题,这个片断主要让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在这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选择应该不是重点,在必修模块不要求学生知道有多少氧化剂、哪些是强氧化剂、哪些是弱氧化剂,而是让学生知道物质之间可以实现转化,通过使用氧化剂达到目的。因此重点应在于学生通过实验提供实现转化的证据。

胡##:第二课时实验室中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老师要明确该节课核心的知识和过程方法是什么。对这样一个实验活动,它实际上是承载要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的,借助的是转化这样一个外在的表现,然后研究的是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借助转化来研究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实际上让学生知道研究物质不仅仅是一个思路,不仅仅是从一个视角去研究它,它还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另外‍我们借助转化并不是人为的要转化它,这个转化它是有功能的,比如说通过转化可以建构知识结构。从硫单质到二氧化硫,到三氧化硫再到硫酸,它实际上在借助转化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当然这种转化经常也体现了自然界一种实际情况,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正是借助转化发挥着化学它所起到的作用。

这个片断的处理有些走偏。如果从实验素养的培养看,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这里学生不具备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基础,通过录像也看到学生认为所有的氧化剂都可以。因此建议教师在这个阶段这个课时的教学,将氧化剂的选择空间尽可能缩小,使用的教学时间更少些,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实验探究和物质性质的总结分析。

硫的转化概括整合片段介绍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从价态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从类别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相应的通性,当然它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就是漂白性。那么也就是说二氧化硫性质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来了,一个就是说从价态的角度去研究,还有一个‍是从类别的角度去研究。利用这两个方法‍我们已经探讨了硫家族当中这样几个代表物的性质,硫单质、二氧化硫和浓硫酸,我们是不是都可以从这两个方向来把握它们的化学性质呢?现在需要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物质是咱们的核心成员,是代表物,那这个代表物的性质我们认识它了,它对于我们认识硫家族中其它成员的性质,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引领作用?比如同学来看纵向,正四价硫所对应的纵向,如果你知道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就应该能推断出亚硫酸和亚硫酸钠可能也具有某种性质,你们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它们的价态是一样的,因此它们应该可能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性质。

提出问题:比如我们来举个例子,上一节课大家知道二氧化硫能跟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那请问你亚硫酸是否也能跟氧气反应?‍

学生回答:可以。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实验中当中发现亚硫酸钠跟硫化钠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硫单质,请你推测亚硫酸钠和氢硫酸能否反应生成硫单质?‍

学生回答:可以。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也可以得到硫单质,同学们是这样的吧。你看代表物的性质知道了,它就起了一种引领作用,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每一个物质细致的研究,这就使我们的学习负担得以了减轻,看来方法最重要。大家再来看纵向,正四价硫对应的这一个系列,他们成员和成员之间,二氧化硫跟亚硫酸、亚硫酸钠之间,你认为它们符合什么样的转换关系?

学生回答:它们的价态没变,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类别的转化。

教师讲解:这是初三同学们学过的一个规律,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也就是说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不仅仅认识的是一个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应该认识的是一个物质群的化学性质,这是纵向。下面我们再来看横向,横向这些组员的相互转换关系‍,突出表现为价态的变化。那么请大家告诉我,由低价向高价转化需要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回答:氧化剂。

提出问题:从高价向低价转化应该需要的是?

学生回答:还原剂。

教师讲解:那么这样一来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头脑当中应该形成了一张网,这张网应该具有横、纵坐标,它的横坐标是价态变化为主线,我们去寻找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纵向‍应该是以物质的类别作为坐标,类别之间的转换关系。当你有了这个坐标,那咱们的知识就应该说是系统化了,不再零散了。但是我有这样一个认识,我觉得这张网你要建立好,要让它调理清晰,事实上是对核心成员的性质你必须了解得非常透彻。

胡##:这个片断作为三课时的整合,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但从知识上进行了整合,而且进行了过程方法的整合,整合的层次性非常清晰。例如,首先整合的是二氧化硫单个物质性质,从物质类别、氧化性和还原性、特性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了研究单个物质性质的思路;然后老师上升到价态层面,整合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具有类似的性质;最后上升到不同价态和不同类别含硫物质间转化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含硫元素的物质家族的知识结构,而且这个结构具有较强的迁移价值。

总之,这个整合片段具有层次性,整合了科学素养的各个维度,最后上升到核心观念的认识。

作业

见课程公告中的“研修指南”,完成作业所需要的素材见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

与本专题核心问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拓展资源

3-1-1必修1元素化合物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2必修2元素化合物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3如何解决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模块教学课时不够的矛盾

3-1-4《硫的转化》一节的整体设计

完成本专题作业所需素材

3-2-1“海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

3-2-2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3-2-3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下一研修专题背景资料

4-1-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4-1-2化学1模块中概念原理内容组织和分析

4-1-3必修2中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组织和呈现

4-1-4必修2中物质结构知识的组织和呈现

更多相关推荐:
归纳总结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1学会交流暑期这半个多月以来我发现不论是准高一的学生还是已经历了一年高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主动发问不与人交流就喜欢自己或和关系好的同学低头思考这是初中的学习方式在高中...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心得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心得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不仅提供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今年,我进行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培训。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素养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郊果。老师们怀着满腔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了培训…

高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高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加深了…

高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高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会宁五中康俊利新一轮课改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对新教材的…

高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有效教学高中化学问题与对策学习心得祝建钢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加深了...

学好高中化学的三大心得

学好高中化学的三大心得关键词学习兴趣一念一图二性二法三表四式五方程六理论重视化学实验摘要笔者认为高中化学应采取以下几点做法1培养学习兴趣2对一念一图二性二法三表四式五方程六理论的掌握3须重视化学实验本人在高中化...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1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一起来看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

学好高中化学的三大心得

学好高中化学的三大心得李明达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大学本科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二中学新兴路91号邮编730200电话09315753003手机138933219xx关键词学习兴...

高中化学远程培训心得

高中化学远程培训心得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创新它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集中优质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内容以前我们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如今在学校就能听到专家讲座看到名师上课这种...

高中学习心得

无谓艰辛求学路一念执着志者心泗阳中学20xx届高三毕业生吴琪瑶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回望来路我并没有多少独到高端的学习方法只想和大家谈谈这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概括高中的学...

高中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我并不是一个非常顶尖的学生在我之上一直存在不少的我难以超越的牛人们我能分享的只是这三年学习中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与从老师那里汲取的经验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说实话高考的知识点并不是非常多但是学生之间解题的差...

高中化学学习心得(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