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4.4.27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师 角色定位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还是形成于文字的思想交流,人们都要借助语言文字。语文新课标要求对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考试大纲进行全面改革。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师角色定位错误或者失当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调适,教学效果必将受到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会受到阻挡。

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传统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育中,社会赋予教师的角色似乎很完美。古代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把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现代则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吐丝的春蚕”、“燃烧的红烛”,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求更是非同一般。只要一听说是教语文的,必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否则你便不是一个很合格的语文老师。而且社会还把一些人的素质低下归罪于语文老师。曾听过一位五十多岁的的语文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前生杀了人,此生教语文。”这句玩笑话当时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以致我事

隔多年仍然记忆犹新。

从以上对老师的称呼和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教育给予了教师过高的地位和完美的要求,这些完全把教师置于主导地位,弃学生的生命个体于不顾,一味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天职。这种观点造成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其结果是学生把老师当作神一样来看待,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盲从的学习习惯,失去思考的能力。

(二)应试教育下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单一定位

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跳起了一个人的舞蹈。学校问语文教师要成绩,家长问语文教师要分数,不管你教课有多好,没有考出好成绩就不能证明你。虽然家长也知道教师不过是普通的跟他们一样的人,可是他们不管,只要你的位置在讲台上,你就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的孩子获得考试技艺,拿到优秀分数。所以,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家长、学校希望语文教师这个角色相当于一个好的教练,作为语文教师你最重要的是研究高考试题,获取高考信息,学会从蛛丝马迹中感觉高考走向,为孩子的考试传经送宝,而不需要你丰富的思想。这样做的后果是语文教师们很少有独立行为,不敢大胆创新,缺少个性与能力,循规蹈矩,成为教书匠。于是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说着别人的话,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个人是缺席的,个人真实的思想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潜藏的。还有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离开了教参不知开口讲什么。

二、新课程理念给语文教师带来的冲击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它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强调学生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1.从整齐划一到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

2.从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

4.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

5.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6.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

这种理念要求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尺度,让语文教师改变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无疑给语文教师的思想、行为、方法以巨大冲击,它迫切的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三、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两千年前的《侍坐》篇,孔子循循善诱,不唯尊不唯长,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把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等对待学生的现代新课程的老师形象刻画出来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陕西师大的张

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教学学科论》一书中曾有这样著名的诊断:“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者也。”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当什么角色早就有了榜样。当然时代不同了,新世纪,新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在汲取古人精华的基础上,从传统和应试中走出来,主动、自觉地改变曾经的教师形象,对自己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虽然不可能被淘汰,但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水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就语文教师而言,由于过去语文课程编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首先,教师可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语文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自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在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内驱力。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传统课程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而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纲要具体指

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远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沉意义。据此,我非常赞赏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的观点:“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原则,包括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诸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即着眼于学习个体的动态发展的全程,既避免对课程学习者绩效的简单回溯,也要避免用静态的眼光去评价课程学习者的阶段性质量或结果。教师既不忽视其当下在知识、技能、智慧和品德等方面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学习主体的智慧生成和人格成熟往往具有内隐性特点,即使对一般课程知识的汲取、内渗并生发浓厚的学术兴趣,也需要较长的心理同化和顺应过程,所以教师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所谓多样性原则,就是针对处在学习群落中的不同个体,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有意识模糊个体之间课程成绩的区分度,避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而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

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手段。如果把课程学习视作动态的坐标系,那么,课程评价理当尊重学习个体在这个坐标系中的独特位置和落差,进而激励每个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位置上逐渐发展和升华。这样建立在共同的基础层面上的多样性评价尺度,正是学习主体创新思维的催生剂,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接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无异于自由放飞新生命的灵思和才情。所谓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如同法官裁断那样超然于对象之外,而应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当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出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久之,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就不再是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恰恰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过去的语文课程评价,比较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娴熟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把握好情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去关注每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使学生在我们的评价中得到激励,得到发展。

(四)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冀日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失,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究其实质,是要求教师从既往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重塑课程、激励发展之创新主体转换,这是语文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和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秦训纲 《我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之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年第三期

2、史有为(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出版,2006

3、张熊飞. 《诱思探究教学论》.第二章《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关系》,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xx年版 。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角色的错误定位

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崇尚权威”的影响,“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把教师这个社会角色神化了,树立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生认为老师的话全都是对的。由于老师的角色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教师们潜意识里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能犯错:不能写错别字,不能说自己不懂、不知道,不能说错话。课文的理解角度是众多的,为了尽量少犯错误,语文教师们收敛起与众不同的见解,尽可能以教参为准;预先设计好完备的教案,带领学生走进统一的答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概念、法规、理论与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背诵、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说着别人的话,自己的思想很少参与课堂的教学,教师的自我是缺席的,个人真实的思想大多数情况下是沉默的。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离开了教参不知开口讲什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至今还占据着中学语文课堂的大部分。例如,为了掌握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以及一些字词的活用,教师便要求学生一个劲地背诵课文,却不知道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其他文言文中的同类句式、字词。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必然改变不了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转换失调

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提出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许多教师便为此不停的奋斗,不断的探究。将各种教育科学理论适当、灵活、巧妙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上,极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但也有一些人,为迎合教学潮流赶时髦而在课堂教学中夸张地运用某种理论,导致角色定位失调。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分工,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而不是信马由缰。而事实上好多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却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学生自己都不明白在讨论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重点在哪里,要探究什么知识,导致整个过程看似颇为生动颇为热闹,其实是华而不实,缺乏内容,例如有教师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忽略了这篇课文的阅读重点在于生动的说明和合理的说明顺序,而让学生研究荔枝生长的环境和荔枝的营养价值等问题。学生讨论热烈,整个课堂看似都围绕着“荔枝”在进行,其实整堂课是空有气氛,没有引导学生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模糊导致探究内容脱离文本,学生大胆地胡思乱想,自主地在分组讨论中信口开河。在这时老师的正确的启发指导不见了,声情并茂的感染调动也不见了踪影。学生们众鸟乱飞,天马行空,课堂是活了,但也乱了。有的教师在教一些戏剧节选类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记住故事情节,一味地让学生表演课文,却忘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思想内涵。例如,在上《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一文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分饰各个角色,把悲壮的爱情故事重新演绎了一遍,学生在表演中倾情投入,着力模仿,表现出了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信念,他们的注意力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

住了,整堂课非常地投入,没有人睡觉讲话,课似乎上得很成功,很有效果。其实,课后学生记忆犹新的是文中的经典爱情台词,却对封建统治下的家族对立一无所知,以及对文中主人公的性格了解也只能停留在“坚守爱情”这一点上。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教学,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提一系列的问题,但要么问题的“问域”过大过宽,让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要么“问域”过窄过细过简,让学生重新回到了幼儿园。这样一来,所谓的讨论就变得热闹其表苍白其实了。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正在逐渐朝着人机交互模式演变。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正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用多媒体本身是件好事,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直观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还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当作灵丹妙药,甚至将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是否优质的工具,这样做就有点舍本逐末了。目前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多以知识性的、文字演示为主,插图、传统板书的内容居多。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用多媒体课件中一张张美丽的山水图片描绘“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的景象。本来这娓娓道来的语言正是让学生领会美景、丰富体验、发挥想象的好时机,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真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而每一个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正是他作为独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硬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山、水、太阳,不必说有限的媒体手段不能穷尽每个学生心中

的图画,也不必说那些呆板的图片是否能够传达出课文的意境,单是语文课上要求的对课文的品析学习体现在哪里?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多媒体课件在这里实现着一种简单转换,即将大量的提问、板书、练习和试卷转化成画面、电子文本。为了面面俱到,素材多多益善,不考虑这种素材拼凑组装是否必要,更不考虑学生在观看时的接受程度和水平,多媒体成了语文知识的“大拼盘”。 二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新课改的实施,需要语文教师的创新实践,更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和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及时调适自己的角色。

(一)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不再只是传授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不能只从授者的角度去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是要着眼于考虑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然后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来教,把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学习上。也就是说,教师已经不

再是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潜能和特长的发掘者,各种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促进者的形象。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绝对权威的地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意味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剥夺。语文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新课改非常强调民主化的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应当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气氛,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而人格的平等,心灵的沟通,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热烈探讨,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在有限的课堂里展开无限的联想、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肯定创新思维,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生直觉的、跳跃的、非常规性的思维,热情支持,及时鼓励,增加学生自信及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每

一篇美文,师生应该一起感受思想的精华和情感的魅力,在学习中互相鼓励、启发、感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课堂上,教师要履行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义务,这样才能充分地展示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学生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譬如,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能巧设导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意识的记忆),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而且这种无意识的记忆也是最可靠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使无情无形无色的语言转变成有情有形有色的语言,还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我们的学生对语文不但“好之”,而且“乐之”,使他们在享受到美的同时也让个性得到了发展。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要素之一,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培养他们实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重视培养甚至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致学生不敢质疑,不敢去探索新知,从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死海不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死海既然对人类有用处,让它干涸了未免太可惜,同学们能否想想办法挽救死海?” 同学们

在此问的激发下纷纷发言。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建立热能发电站以消耗日光,有的说植树造林营造局部小气候,更有奇特的想法是将南极的冰块运往死海??这些大胆求异,有的也许悖于常理,但谁又会指责学生的异想天开呢?在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基础上,这位老师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点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更让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毋庸置疑,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最主要的职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须要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也须要由课堂教学来检验和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途径来实践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二)语文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现实社会良莠不齐,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可能迷失方向。语文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心,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目前受教育者中独生子女多,被父母、长辈溺爱的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劳动观念差,怕脏、怕累,爱花零钱,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在家长配合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但若缺乏引导,可能

带来灾难。这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对文章中描写美丽景色的文字的阅读陶冶学生的性灵情操,通过对文章中励志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引导学生的特点应该是诱导点拨,引而不发式的。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念和做人。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评价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评价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如空间、时间、情感、交往等动态因素,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

(三)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要素。其中,学生和教师属于实践主体,教材属于实践客体。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教师如何扮演好此桥梁的角色呢?我认为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应从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教学时

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美。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目标、内容及进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学习过程,即知道自己将学什么,该怎么学,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习的结果,即学得怎样。第三,和学生共同设计教学环节或步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然后,让他们自己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老师实际上和学生的关系也已演变为合作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第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对课文质疑,有了老师的带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的被带动起来。然后教师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诱使学生开口。当学生动起来后,要善于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思索。多注意教材中那些深沉含蓄和意在言外的文句,多注意起关键作用的部分,以使得学生逐渐能够提出系统化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再组织讨论。这样做,将会大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会提高了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第五,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创新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道的载体而且是艺术和创新思维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感悟和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

运用这种方法去挖掘获取教材中深邃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美。语文教师要充分研透教材,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己文化品位,厚实自己的人文底蕴。

(四)语文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在教师的角色隐喻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是要有一桶舒展自如、自能增值的活水,就象是一个随时都有活水流出来的自来水龙头,不管学生什么时候要用水,要用多少水,都可以自如的流出来。而储存活水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科学人文知识。只有不断学习,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在当下,有许多新兴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落后,甚至他们在某个领域可能已经站在了教师的前面。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的实践者。要不断加强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用深厚的文学底蕴去感染学生。如果我们一味教育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己却把书束之高阁,不注意去汲取书中的光彩的语言,讲起课来语言乏味,干燥枯乏,又怎能说服学生呢?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要经过良好的职前训练、妥善规划的实习以及持续不断的在职进修,才能日趋成熟。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这不光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对

语文教师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它是由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自己的个性发展就意味着压抑自己创造性的发展。素质教育下,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语文教育,本来就是最具有个性的教育,因为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创造物,是作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与个性张扬的结晶。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作为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理解也应该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因此,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地,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科教学做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具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拥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

(五)语文教师应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独立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的能力,会直接作用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语文教学中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必须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使之成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用单纯的演示代

替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只强调容量,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使之为学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做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实现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整合。教师也不应是多媒体的消极执行者,而应是直接的建构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应当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要在语文课堂中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鉴别、梳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作为新型的语文教师,应不断地对自我的知识和素养进行充实积累,不断地对自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积极的参与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的或失当的角色定位,应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学生和教材融洽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不断的探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应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2]魏本亚:《语文教育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4]大卫·拉泽尔[美]:《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教育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

[5]詹纳·格洛克[美]等著(邵红香等译):《自然智力——校园中的科学》,《中国教育报》20xx年10月30日第8版

[6]史有为(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出版,2006

[7]张吉武(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6

[8]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听课评语

小学语文听课评语杭州市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老师说每一次观摩研讨课分为两种思考型和创新型的思考型就是课听了以后想想我能像她们这样上得好吗创新型就是思考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打算怎么上哪个地方该怎样处理他说不写字的课不读书...

语文课听课评价总结

《荷塘月色》既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近现代散文的经典。每次讲解时,都是抱着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惟恐辜负了这篇散文的美。听了郭尚民老师的示范课,感觉这堂课,老师讲解的很规范,语言应用很美,学生的反应也很好…

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时间20xx422听课学校及班级小学二4班课题18鸟岛执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8鸟岛二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对鸟岛的初步认识整体感知三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鸟...

小学教师听课教学评语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科学全面明确符合校本教材教学规律2教学要求具体合理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1知识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衔接自然2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体现时代性教学方法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程度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1个 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时间20xx422听课学校及班级小学二4班课题18鸟岛执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8鸟岛二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对鸟岛的初步认识整体感知三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鸟...

如何听评语文课

如何听评语文课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

【观课记录】同行老师的听课点评_蒹葭_语文_初中_张艳_3705910039

张艳蒹葭观课记录郑芳设计思路还是很清晰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最后关于伊人的引申美好事物的象征很好只是完全不讲背景呀诗经相关的知识好不好语言有底蕴体现了语文教师扎实的功底建议语速再稍慢杨源读贯穿全课这点好啊是不是还应该...

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时间20xx422听课学校及班级小学二4班课题18鸟岛执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8鸟岛二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对鸟岛的初步认识整体感知三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鸟...

初一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

初一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阿城区杨树镇民主学校张柱国内容提要一个好的初一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评价语言艺术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诠释课堂评价语言一规范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二创造...

小学期末报告册教师评语大全

1看到课堂上你那专注的眼神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深深地感到欣慰看到你作业本上那工整的字迹看到你能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老师很喜欢你你的勤奋你的不张扬你的要强继续努力吧你的明天会更美好2聪明善良活泼大方的你一双大...

小学期末报告册教师评语大全

1看到课堂上你那专注的眼神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深深地感到欣慰看到你作业本上那工整的字迹看到你能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老师很喜欢你你的勤奋你的不张扬你的要强继续努力吧你的明天会更美好2聪明善良活泼大方的你一双大...

小学教师听课教学评语

小学教师听课教学评语简明准确指名学生努力方向评价语言应客观的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语言简洁明了有重点情真意切激发学生的感情涟漪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应该是真诚而亲切饱含激励点让学生的智慧...

语文教师听课评语(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