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时间:2024.4.20

二年三班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第二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探究

 Senior Chinese Research Study

to Explore the New Curriculum

20##年5月28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  文  摘  要

当今世界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型社会,知识型经济使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应打破知识权威和教师权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宽松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本文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理解和运用的。文章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入手,在解析“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流程和方法,并用具体实例论证。为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的开展,提供思路。

关注每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为每个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时代赋予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崇高使命。“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将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认可。因此,我选择了这个题目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s a knowledge-based society dominated b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makes knowledge innovation become a basic requirement of society for talents. Education should break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and teachers,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creative awareness and ability,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conduct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hus, it can provide a broad space for the student about their creative awareness and ability.

   Research study is an inquiry approach to learning in many aspects, which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elf-discovery, ask questions, collect, analyze and utilize information and solve problems. This article use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s a learning method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Chinese research study, analyzes the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Chines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rticle also proposes some specific processes and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examples to discuss in order to provide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study in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lifelong learning needs of each perso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each individual’s lifelong development, the time gives lofty mission to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brings vitality and challenges to Chinese education. As a new approach to learning, it will gradually be accepted and endorsed. Therefore, I chose this topic for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 Senior Chinese,New Curriculum,Research Study

目  录

引言 …………………………………………………………………………1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

(一)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解析 …………………………………………………4

(一)研究性学习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5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支撑…………………………………………9

(三)高中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11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4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及内容…………………………………14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组织形式和模式………………15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23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应该遵守的三项原则………………26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27

(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实施计划、策略及评定………………28

余论…………………………………………………………………………31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素质提升问题…………………………32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33

参考文献  …………………………………………………………………35

附录1 ………………………………………………………………………37

附录2 ………………………………………………………………………42

致谢…………………………………………………………………………49


引  言

2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共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0%。20##年3月,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法定的课程地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确定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大领域,并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活动课程,而高中新课程的其他领域或科目属于学科课程,因此,作为一门新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作为语文课程一个学习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不是一个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必须予以充分重视”。[[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是从1998年开始的,1998年夏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组织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研究,并于1999年初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框架。课题研究的灵感最初来自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想法与实践。 这一课程从20##年9月起已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自20##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也都执行这一新课程计划。20##年秋季,内蒙古自治区也全面进入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学习阶段,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将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大有作为。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为出发点,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方法及有关的学习内容。研究性学习也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它以学生的探索性为基础,从各种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研究性学习早已是一种常规性的学习方式。回溯历史,近300年来,国外的“研究性学习”就有三次较大规模的体现。第一次发生在1800年前后的欧洲,代表人物是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法国的启蒙运动对此时期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的影响,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目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2]] 第二次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美国,代表人物是杜威、康茨、克伯屈、拉格等。实验科学对此时期的研究性学习有较大影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改造自然而且要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欧美国家以及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纳、萨其曼、施瓦布、费尼克斯等,此时期国际社会处于“冷战”阶段,各国在科技与军事方面的竞争逐渐加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和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3]]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以课题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形式是研究性学习的常态方式,具有集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研究过程体现出自主性和渐进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教”与“学”的关系,其成功实施有赖于教师的引领与参与;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多元。但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仍处于摸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试进行浅层面探讨,并以此就教专家同行。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导要求下如何有效的开展,如何评价,具体实验案例及研究策略。通过论述让一线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有可操作的方法。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面对21世纪挑战做出的战略选择,它既是新的教育模式,也是新的教育理想。素质教育就是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心理学认为,学习能力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组成,个体成长,80%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只有20%来自于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让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得到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目标之一,这种设计跟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出一辙。因此,可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大力开展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4]]可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辨证思维基本形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高中生的形象逻辑思维也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概念的发展上,其次表现在推理能力的发展上,再次表现在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上。高中生创造性思维以求异思维为主要成分,以求同思维为必要成分。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构而言,高中阶段求异思维明显优于求同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有很大的发展。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语感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等都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的课外阅读是增长高中生创造才干不可或缺的途径,能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大力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逐步学会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能极大激发学生的优势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创新”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既是学科教育的要求,也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创新的表述是基于语文学科的,其内核有两点:一是要具备创新精神,二是要具备创新能力。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精神?课程目标指出:“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具有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


表达的创新。”[[5]] 创新能力又有哪些表现?课程目标指出:“阅读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优秀的作品能常读常新,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大胆怀疑和求异。”[[6]]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在各地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备受重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改中的重头戏和教育界的新生事物,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被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探寻着、研究着。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活跃学生思维,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有广阔的空间,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的状况也将指日可待。转变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中,发现和创新的机会增多了,自信心将增强,会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

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提出的。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解析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首先应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本文将“研究性学习 ”置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学习方式的层面来解读。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更利于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一) 研究性学习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利于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于此,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较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并掌握知识。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

目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 , 主要指作为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下文, 我们着重对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进行多角度探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是这样界定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7]] 邹尚智认为:“研究性学习主要以问题探索形式为主,围绕各门课程确定教育目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培养对问题的生成意识,掌握对探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增强对开放性作业的参与,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8]]

张华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9]]

以上看法虽然略有不同, 但对研究性学习本质内涵的表述是相似的,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 ,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 把学生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新课程的理念。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专家也有卓见。程海东认为“与一般知识学习相比,研究

性学习具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全员性等五个基本特征。”[[10]]

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11]]李召存认为“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12]]王升认为“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四大特点。”[[13]]

其他专家对于研究性学习特点的归纳还有很多,此处不胜枚举。概括以上专家的观点,对研究性学习特点的看法也基本一样,符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关于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要求。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目标、作用和任务,规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估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利于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和专家以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验为出发点,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给予了界定。郑银叶认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丰富的个人经验的积累。”[[14]]

刘卫峰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15]]

程红兵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研读各种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 ,深入研究, 去解决实际问题。”[[16]]

根据上述论述,笔者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指导下 ,用较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地发现、生成并解决问题 ,以便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化人格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语文学习。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科形态呈现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语文学科属于工具学科 , 有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 ,跟现实文化生活也不可割裂。因而, 语文研究性学习兼有研究性学习和本学科体系的独特处。

①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落实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并信任学生, 让他们主动活泼的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教育就可能蜕变为 ‘驯兽式 ’的活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第二,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学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的这种自主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人。

②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教科书或教材不是语文学科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研究性学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十分突出开放性的特点。从课程目标看,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从研究结果看,学生全部活动中的体验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进一步而言,活动时间随活动变化而变化。活动空间也是开放的,“世界即教室”,“教室是解决问题的实验室”。某些活动可能是在学校“教室”里完成的,某些活动可能是在大自然“教室”里进行,某些活动可能进入互联网“教室”,在虚拟的空间自由穿梭。活动管理更是开放的,有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学生的小组管理,有教师的管理,也有班级、学校、地方甚至跨区域的管理。这在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的同时, 又增强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开放性等。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作为“开发者”,以“主体”的身份介入,对于同一课题,由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其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甚至有天壤之别。研究性学习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才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提供展示的平台,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③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17]]新课程强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语文的熏陶渐染。二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有效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让语文这棵大树得到社会文化的土壤的滋润。

④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

杜威认为,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它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而研究性学习正使学生有了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

学生经过研究或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并不意味着研究性学习的终结,它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让学生参加实际的探究性活动。上海的一位专家曾使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传统教学与“自主定题 ”、“自主研究 ”的过程的区别:如果把学习比作摘苹果 , 传统的学习方式关注的是是否摘到苹果, 并不重视是怎样摘到的,研究性学习既关注苹果是否摘到,又关注摘苹果的过程 , 关注学生怎样摘到苹果并有切实的体验。换言之 ,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结果 ,但是更强调自主探究的过程 , 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概念, 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但需要明确的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主要是指“自主探究”,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是相差很远的, 它既可以是对课文问题的探究, 也可以是专题型的语文研究。

⑤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人文性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研究性学习也遵循着这一基本特点。

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情感体验和人文性, 这也是语文本身强烈的人文特征所决定的, 语文课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题材 , 如戏剧、诗歌、小说等,是不同时代人们情感经验、意志品质的积累和反映 , 其散发出的人文特性对研究者而言较抽象,有时甚至可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 才能更好的理解和体悟作者通过文本所要传达的某种精神和情感,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尊重和发展人的情感体验,在主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文化熏陶, 以丰富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观。此外,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自主探究,不断战胜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阻碍, 其中的体验、感受、价值观念不断超越,逐渐发挥,潜移默化。这时, 学生学习态度、人生价值观的丰富、提升与改变, 所经受到的内心的震撼与理智的挑战, 所获得的鼓舞和感动, 以及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陶冶, 无不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支撑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的直接产物,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教学效能核定,否定教学是教师一种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的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我国的钟启泉、崔允漷等编写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有效教学有明确的解读,实施有效教学重点是学生,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四个指标:对象意识、发展意识、效率意识和目标意识。实践层面的有效性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规律,按照教师的课前设计和课中的生成性,通过一定的路径而达到的预期效果,这种效果就要看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的效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2.素质教育理论

1983年,霍华徳·加徳纳的《智能的结构》原创性地提出当代脑科学最前沿最著名的“多元智能”说,他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找到成功的道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18]] 1987年4月,长期领军于中国基础教育战线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中指出:“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19]] 他是我国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素质教育”理念的第一人。

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做出解释。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摒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变革,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环境或情境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不断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建构起关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序列的。建构主义观强调:所有知识都是被建构的,包括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观下的教学,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在每一个学生已存在的不同认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合作交流,主动的进行建构的过程。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教师做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作为教学过程要素的教材,提供的知识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的工具。

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问题,为现代教学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心理学、教育学意义上的坚实基础。其观点对研究性学习实施很有借鉴。

(三)高中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1.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生与小学生、初中生相比,在社会生活经验、知识能力基础、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更复杂、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他们的认知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意识成分中 “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得到迅速分化,他们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调控“现实的自我”,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我概括。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开始确立,他们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思维和行为上的主体性,使高中生产生了按自己的想法来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自我评价日趋成熟是高中生个性发展的另一个特点,他们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2. 高中生不能完全适应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教育作为与人生、人的生活、人的价值生命相关联的重要实践领域,其原生性目的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生活。可是,传统教学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忘记了学生自主思考、规划人生的需要,忘却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高中阶段正是需要对人生进行自主设计的关键期,偏重“科学世界”的教学使学生被科学理性束缚,单一的被动式学习又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学生缺乏对人文世界、生活世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20]]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学生看作是有待加工、可以被塑造的对象和客体,认为学生的大脑就象存储知识的仓库,他们的心灵就象没有任何痕迹的“白板”,可以任人随心所欲地涂抹或塑造,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用知识去填充大脑这个“仓库”,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和存储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灌输式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把学生的生命窒息于机械记忆、呆板死记之中,严重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致使应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蜕变成单向、刻板、机械和强制的知识灌输。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学习者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21]] 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学生探究、推理、交往等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平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

3.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从重知识传承人才的培养转变为重创新人才的造就。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改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研究性学习是体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以“主体”的身份介入课程的开发。整个学习过程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自主确立活动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组织相关活动人员,甚至包括指导教师。研究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成为活动的合作伙伴,参与设计、实施,并做必要的引导、组织与管理工作,这种平等使学生容易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研究性课程完全可以成为有效开发学生异质的资源。

(2)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过程

研究性学习并非不重视学习的结果,相反,很重视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结果源于“变化”,源于变化中的“生成”,变化、生成在过程中产生。“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通过对学生过程的体验,事物之间的联系得以生成,意义得以建构。针对“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的设计和规划都是重要和必要的,但设计和规划并不是具体的、无法变化的,相反,要有助于“变化”,有助于“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是以变化应对变化,整个过程和结果都是有取向的。也许学生研究的结果很幼稚,但他们亲身直接体验的过程最弥足珍贵。

(3)研究性学习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与他们的学习活动的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品质、特性和属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只是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反思性批判,力求找到答案。在学习态度上,有远大理想,喜欢幻想,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别人左右。在学习行为上,喜欢出新点子、解难题,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掘、激发和培养,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4)研究性学习适应了学科融合及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不是互相隔离或封闭的,它们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分化有其合理性,说明人类是不断深入地认识世界的。然而,知识本身的发展需求不是让知识界学科门类林立,学科知识或文化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意味着各学科要彼此关联、相互开放、相互作用。作为研究性学习载体的研究型课程,有力体现了学科融合的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使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科知识的融合以科学为基础,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研究性学习能加强各学科联系,让学生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把非学术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学科融合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高中教育塑造的是能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个体,他们具有公民的基本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及内容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2]]

这六条内容突出地强调了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具体的研究对象。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即是从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内选择符合目标要求的适合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研究内容?这是因为:第一,不是所有的语文学习内容都适合于研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内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言语信息,是很难通过简单的研究活动有所收获的,不利于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二是有些内容,由于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


限制或者由于环境条件,不能进行研究。如有的学校没有充足的图书资料或网络设备,对于某些课题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二,并非所有可研究的内容都符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计划。有时也许是不符合学生逻辑能力的发展,有时也许是不符合语文知识、能力的要求。虽然我们己经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从属于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但是研究内容选择的范围决非简单地局限在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之内。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不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唯一来源。其研究内容可能来自生活、社会乃至学生自身。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注意科学性,还要注意个人化和社会化,即要与个人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范围应包括:一是教科书,之所以把教科书列在第一是考虑到教科书是语文学科体系的精选,也是教师最方便的源泉,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二是社会生活问题,也就是选择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语文问题进行研究。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组织形式和模式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主要目的是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主要有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和社会性活动的设计两种类型。具体而言,某一设备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属于前者,关于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属于后者。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属于一种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常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研究内容,需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共同参与,更需要参加者的分工协作。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习活动,是当前很受重视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小组成员彼此沟通、合作,有助于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讨论中观点的对立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交流中认知负担分布在每个组员身上,可使学生共同完成个体难以独立完成的复杂任务。

个人独立研究强调个体化的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全体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题并展开相对独立的研究,通常是一个学期完成研究。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利于学生个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形式针对性更强。所有学生选择同一个研究内容,然后分别查找资料、开展探究,初步形成结果后,全班讨论,在达成有深度的共识的基础上,在进行研究或结题。

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根据语文教学的三种课型,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分为三类。

(1)基础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它的一般程序是自读感知,酝酿研究的题目;思考提问,确立研究的题目;查阅信息,认真地分析研究;讨论争辩,交流研究的结果;存疑留问,激发新的生长点。

①自读感知,酝酿研究的题目。这个环节是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走进课文。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笔者介绍了一位评论者的评价:“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最大的一张六合彩,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赢得了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是迟暮之气,而腐朽之绮念又纷至沓来。乍别妻儿,方沿荷塘,满心满眼却尽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轻雾成‘牛乳’,叶子见‘风致’,杨柳含‘风姿’,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恶俗之气,弥漫荷塘。”这种评价立刻引起学生的反响,他们感到惊讶、兴奋、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种被点燃了。他们饶有情趣地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

② 思考提问,确立研究的题目。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把思考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然后确定本课研究的主要部分和主要题目。如,通过讨论,把《药》研究的主要部分落在“茶馆议药”,切入口定在“疯了”,研究文章的主题内涵。又如,《陈奂生上城》重点研究人,通过对陈奂生的研究来研究新时期中国农民的发展轨迹。

③查阅信息,认真地分析研究。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研究,如,大家确定的《丑石》议题是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学生提出贾平凹自己是声名显赫的大作家,却说要“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这显得有些做作、虚伪。于是请学生查阅贾平凹的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了解到贾平凹的人生之路也是非常坎坷的。他在遭遇多次失败后,认识到父亲给他起名“平娃”是希望他一生能够平平安安,而人生之路并非平坦的,因此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平娃”改成“平凹”。有学生提出,“甘于寂寞”在《丑石》提出时或许还有意义,但是现在就有些不合时宜,现在的年轻人要张扬自我、勇于推销自己,又怎能“甘于寂寞”呢?对此,教师请学生查阅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铭铭抄袭外国专家著作的事例,使学生们认识到,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甘于寂寞”,就必须“板凳甘做十年冷”,就必须克服浮躁的情绪。课堂既是语文教育,又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语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学生轻松了解了《丑石》主旨的现实意义。

④讨论争辩,交流研究的结果。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交流不同的看法,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如,对《丑石》的认识,由怀疑“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到提出“推销自己”,再到反对浮躁,大家认识到:急功近利一事无成,十年磨剑玉汝于成。学生的认识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过程。

⑤存疑留问,激发新的生长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而是留下一些疑问,让学生继续思考。留白不是课的结束,而是新的研究的开始,留下一个新的生长点。如,《药》留下课文第四部分给学生研究。“从文本出发,跳出文本(否则死在言下);回归文本。从语文出发,跨越语文(否则陷进井里);聚焦语文。从学生出发,提升学生(否则停滞不前);开放学生。从今天出发,超越今天(否则留在昨天),发展为本。”[[23]] 基础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出发,由学生提问,提出本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由学生来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非常凸显。由于课不是全预设的,而是开放的,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有思想的火花,超出教师的备课准备,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高扬,如,学生在对

《药》的讨论中,火花非常多,学生说“夏瑜死去的是身体,而阿义被囚禁的是精

神”。又如《陈奂生上城》,学生说“加入世贸组织,我们也是‘陈奂生’”。

(2)拓展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

①课内拓展型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师无论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什么条件,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叫做“求知欲”和“审美欲”,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被某种诱因所激发,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即所谓“内驱力”。人的认知和审美的需要是只有在自觉状态下才可能产生的高级精神需要,教师的“导”就是要想法设法“唤醒”学生长期被抑制的“求知欲”和“审美欲”。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24]]

学习《英雄潇洒走苍穹》,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杨利伟算不算“英雄”,为什么?学生之间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他是英雄,因为他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为科学勇于献身。有人却认为他不是英雄,因为英雄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为了拯救他人或完成某一使命而勇于献身的人。杨利伟虽然也有敢于献身的精神,但这是“人为培养”出来的,他本来就是一名飞行员,国家培养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好飞机,他不去开那就是自动下岗,神舟飞船只不过比飞机特殊了一点,但性质和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杨利伟是英雄,那么哪个飞行员不是英雄,按其道理,火车司机、汽车司机或者所有搞技术的人都是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就没有英雄了,所以,杨利伟不算是英雄,也只能算是航空队伍里的优秀分子,因为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学生讨论非常热烈,笔者这样进一步启发学生。再向学生提两个小问题:英雄有没有时代性?杨利伟从青少年时代树立“飞天梦”到最终梦想的实现,有没有超过常人的表现,在文章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表现?当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大量的杨利伟为“飞天梦”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的事例时,就明白了“英雄所有的内涵”,在杨利伟身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哪一个英雄也不是在一念之下产生的。真正的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都伴随着主观上自我追求和客观上的环境造就。杨利伟成为英雄,不仅是历史机遇的垂青,更是个人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个道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具体体现。在新课标“阅读与鉴赏”第1条中表述得十分明确,“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

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得

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②课外拓展型语文研究性学习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这个层次包括从低端的生理性和安全性的需要,一直延续到最高端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低端的需要主要是生理性、物质性和基础性的,高端的需要则主要体现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的精神需要。文学名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语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得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而不是靠课文分析。“学生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即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25]] 什么叫“学生为主体”?从教学认识论的角度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从教学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语文导读法很适合课外拓展型语文研究性学习。[[26]]

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阅读规律,教师在高一阶段可把如下书目推荐给学生,必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选读:《昆虫记》《爱的教育》《欧也妮·葛朗台》《围城》;高二阶段可把如下书目推荐给学生,必读:《红楼梦》《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高老头》,选读《女神》《少年维特之烦恼》《三剑客》《文化苦旅》;高三阶段可把如下书目推荐给学生,必读:《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基督山伯爵》;选读:《梁实秋作品集》《歌德谈话录》《红与黑》。

上海育才中学从1998年开始实行《育才中学学生名著推荐书目》和《育才中学学生语文基本功检测标准》,作为高中三年学生名著阅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检测手段。确保每一位学生按照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的阅读顺序,实施一个较完整的阅读计划。

积累性阅读,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确立高中三年的阅读范围,三年一个总计划,每年确立一个小计划。以积累为主,强调数量。学校提供部分阅读内容,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我选择。积累性阅读主要是针对高一的学生。课堂上采取“例文式阅读”和“指导式阅读”。

鉴赏性阅读,就是以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要学习阵地,在积累性阅读的基础上,开展鉴赏性的阅读,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鉴赏”内容,自由地选择指导教师。鉴赏性阅读主要针对高二的学生。课堂上采取“例文式阅读”和“指导式阅读”。

研究性阅读,就是在鉴赏性阅读的基础上,以选修课为主要学习阵地,进行更深入的“专题阅读”,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并且以撰写论文为主要的成果展示。研究性阅读主要针对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课堂上主要采用讨论式阅读和交流式阅读的教学形式。

上海育才中学提供了学生每天自主阅读时间(15:10——16:10),把名著阅读教学纳入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并纳入教学科研和各类活动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实践,使得名著教学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切入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一个突破口。这种做法是值得各个学校借鉴的。[[27]]

笔者指导学生课外研究性地阅读了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性含义,尝试导入文学欣赏、文学评论的方法,就文章展开深入的多角度的阅读。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冒险小说、蛮荒体验及强劲的生存能力等内容上,学生还有研究性地理解。学生作品中这样写到“鲁宾逊是经纪人,他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在极具开拓精神的生活当中,鲁宾逊的行为方式有着一些鲜明的特征。他重视时间,严格遵守时间。这样一种严守时间的行为特征,是当时西欧、北美中产阶级行为方式的重要标识。所谓“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就是产生于当时的英国和北美的中产阶级,其代表人物就是笛福和美国实业家富兰克林。笛福借助于《鲁宾逊漂流记》,理想化地描述了创造当时英国的财富,并决定这英国的未来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学生还认识到了鲁宾逊身上的殖民扩张的特征,他们这样写到“在续篇中,鲁宾逊来过中国。笛福称‘三万名德国或英国步兵,加上一万名骑兵,就能打败中国的全部军队’,设想用两个连的英国工兵十天内弄跨中国,让英国的大部队开过来。鲁宾逊是资本主义的创业者的形象,也是资本主义扩张的代言人。”通过研究性阅读,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有更深的认识。学生意识到《鲁宾逊漂流记》可以作为是历史书,也可以作为是经济史书,可以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的材料来展开课题性的研读。

(3)研究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

即以课题为载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其程序是:

从学生方面来说:①了解学习目标,②了解研究的一般流程,③提出问题或形成

课题,④提出设想或研究方案,⑤讨论或可行性论证与答辩,⑥具体实施研究方案,⑦研究完成,形成结果,⑧小组或全班交流,⑨小结或中期总结。学生的作用在于积极思考,积极研究,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过程,还是巩固、应用过程,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因此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应用在思考和研究上。

从教师方面来说:①进行学习说明,②相关知识介绍,③激发疑问或介绍课题发现与选择,④个别指导,⑤组织讨论或答辩论证会,⑥适时指导,⑦分析质疑,⑧组织评定,⑨提出建议或组织答辩。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解释材料的实质,

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独立做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新知。教师应创设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下面是笔者的研究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课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75页设置了这样的一道研究性课题:“你所在的地区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是怎么形成的?试考察一下,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短文。”

1.课题的分析归纳

(1)激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开展了相关资料的查阅,开始初步了解 “鄂尔多斯地方文化”。相关网站有:中国教育在线、鄂尔多斯蒙K网、鄂尔多斯旅游网、鄂尔多斯在线等。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粗步阅读,摘录相关文章,并做笔记写出感兴趣的理由。

(2)定向: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指导他们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如,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鄂尔多斯地域文化、鄂尔多斯民族文化、鄂尔多斯旅游文化等。

2.相关书目的查阅

教师提供了一些书目,包括文献类书籍和文学作品。文献类丛书:《可爱的鄂尔多斯》上下册(夏日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鄂尔多斯博览》上下卷(王学丰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年版)、《鄂尔多斯史志研究文稿》共8册(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版)、《伊克昭盟志》共6册(陈启厚主编,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文献类单册:《鄂尔多斯史海钩沉》(高毅,文物出版社,20##年版)、《鄂尔多斯史论集》(陈育宁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年版)等;文学类书籍:《蒙古族情歌》(那顺徳力格尔编译,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民族音乐艺术论》(赵星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马春生、李红梅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年版)、《神圣的鄂尔多斯》(石玉平、乔明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年版)、《鄂尔多斯婚礼》(策·哈斯毕力格图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年版)、《美丽的准格尔召》(韩福海、韩钧宇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年版)、《阅读草原》(贺志宏主编,长征出版社20##年版)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文献查阅和文学作品阅读,进一步摘录相关文章,了解对鄂尔多斯地方文化的研究。

3.结论的表述

(1)确定研究课题

以上专著从不同角度解读了“鄂尔多斯地方文化”,学生可以选择的课题丰富多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包括:鄂尔多斯的历史变迁、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关于鄂尔多斯文物现状的了解、具体有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从匈奴文化到西夏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文化等。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包括:鄂尔多斯祭祀文化、鄂尔多斯饮食文化、鄂尔多斯民族民间歌舞等。

从民族风情的角度看,包括:神圣的成吉思汗祭祀、神秘的禄马风旗祭祀、独特的敖包文化、圣洁的祭泉习俗、傲似苍穹的蒙古包、情深意长的哈达、祝福吉祥的祝酒歌、奔驰的鄂尔多斯蒙古马、敬鼻烟壶传真情、高雅华丽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令人陶醉的鄂尔多斯婚礼等。

从旅游文化看,包括:萨拉乌苏人探源、秦直道与蒙恬、达尔扈特人与成陵、响沙湾风情、阿尔寨石窟、朱开沟文化、神秘的百眼泉、暖水奇闻、娘娘滩与太子滩等。

(2)列出论文提纲

笔者帮助学生邱丽媛筛选、研究资料后,拟定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一文结构提纲:

①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关系

②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游牧民族

③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古老文化

④ 鄂尔多斯蒙古族组成的特殊性

A.鄂尔多斯蒙古族与成吉思汗的生死之缘

B.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神圣使命

C.鄂尔多斯蒙古族的阶层划分

D.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生产生活

E.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文化属性

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蛮瀚调等

F.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杰出人才

⑤ 鄂尔多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该提纲从多角度阐释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体现了这位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地方传统文化的进取精神。

(3)研究成果及效果展示

学生在充分研讨之后,以报告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写了出来,每篇文章至少都在

1200字以上。学生作品内容丰富,有写“ 鄂尔多斯婚礼文化 ”“别具一格的蒙古族服饰文化”“鄂尔多斯特色饮食文化”“ 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鄂托克旗将文化做成大产业”“ 鄂托克旗的恐龙文化”“阿尔寨石窟探秘”“鄂尔多斯青铜文化”“ 达尔扈特人与成陵”“油松王风采”“神奇的库布其沙漠”“远山正英——恩格贝的绿色传奇”“ 秦直道今昔”“遗鸥与湿地”“ 成吉思汗与祭祀文化”“ 敖包文化之我见” (详见附录) “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详见附录)“鄂托克前旗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详见附录)等等。

教师在撰写过程中加强了行文规范的指导,学生写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和价值的文章。笔者在课上以研讨会的方式与学生品读了一些好文章,还让学生将另外一些文章张挂在教室墙壁上,以便学生随时阅读、交流。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过程的培养,高一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强化了对信息资料的检索、筛选辨别、摘录要点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人文素养,激发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及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提供了初步研究学问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课上、课下形成了积极主动研究探索的学习风气。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1)学校方面

①学校成立研究性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并由高一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

组,确定了该课程的实施步骤和日程安排,制定中期跟踪指导与评价方式和标准。

②学校对教学设备统一调配,提高教室、实验室与计算机的使用率,尽可能在图书馆设备上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

③学校要求各个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学校还可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们准备了专门的外出学习用的介绍信。

④学校应分别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教师会、学生大会,宣传研究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开课前的动员工作。动员学生、教师、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取得各方面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2)教师方面

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给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及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同时也为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的工作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工程、文学艺术等多各学科领域,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②学校可对高一年级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指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还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磨练。

③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学校可从新课程试验地区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培训的辅导材料,使指导教师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3)学生方面

①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开学的前三周用六节课为学生进行开课前的学习指导,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到研究中的积极性。

②学校还可专门从校外聘请专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③由指导教师分头到班级,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其一般

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2.实施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研究任务。通常可以开设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有相关知识“垫底”,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邀请校内外的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参与研究活动;要积极探索,搜寻有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并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课题,形成最基本的思路和目标。

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扮演好主导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应帮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明确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反思确定的研究内容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了研究主题或内容之后,学生将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需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

在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取资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有效信息,合理利用信息,为最终得出结论做准备。

②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性,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实地考察、访谈等。学生应根据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在校内外进行调查,以获取调查结果。调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调查的设计,以便目的性更强地进行研究。

③初步交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搜集到的资料、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字等材料。初步研究成果可在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充分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启发、互相欣赏和建议,使参与者都能有所发展。参与者还可发现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获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由此开始下一个循环的活动过程。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因此可进一步完善。

(3)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可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常的,这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失败。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体验、实践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可以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其它形式,如开研讨会、展览、制作幻灯片等方式加以表达。班级也可创造条件,让学生结题进行答辩,并推荐较好的课题进行结题报告,实现成果共享。

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通过交流、研讨,学生能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才华,学会客观地分析进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捍卫自己的研究成果,使成果趋于完善。

本阶段要求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应该遵守的三项原则

1.双主体变化原则

教学是以文本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文本是学习和认知的对象,是该过程的客体。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文本是客体。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是动态化的,尤其是学生的成长变化很明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义务教育到高中,再到大学,乃至更高学历的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对教师由依赖到依靠再到独立学习,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弱化。教师一定要顺应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增强的现实,适时调节自身的主体作用。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是由“教”到“不教”的。

从总体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过程呈现不断变化、发展和上升的特点,这必然从外部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也在成长中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又必然从内部影响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变化。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双主体变化原则,把握渐变原则,顺应其发展趋势,而不是超越变化。教师要主动地创造利于学生开展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渐进变化。

2.联系、主导原则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之间的联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在解读人物形象或思想内容时应把握作品的主导思想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局部细节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学习曹禺的《雷雨》,学生对“周朴园是否对鲁侍萍真心怀念”展开研究。一些学生认为怀念是虚情假意,因为周朴园肆杀矿工,毫无人性,满手沾满鲜血的资本家不大可能有细腻的感情。还有部分学生则认为怀念是真的,因为周朴园可能动过真情。鲁侍萍毕竟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晚年的周朴园精神生活空虚,繁漪又桀骜不驯,他在怀念中咀嚼着自己的过去,资本家也有人性。教师可趁势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鲁侍萍讲述往事时,周朴园的心理变化“沉思” “沉吟”“苦痛”“惊愕” 的局部细节,这些细节都与作者的主导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都属于整体性范畴。经过研讨,学生对好文章畅达的思路,局部之间密切相连,局部服从于整体,整体驾驭者局部的特点会有深刻的认识。

3.多元化价值取向原则

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宗旨的,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生活的多元化,以求在多元化解读文本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文学源于生活,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能丰富其知识储备,养成他们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因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多元的。文学作品本是可以多元化理解的,若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理解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思想的火花被熄灭,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多元化解读文学作品,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学生成长助力,而不是给师生的思考带上以镣铐。比如教完《信陵君窃符救赵》,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材认为信陵君具有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但是他真是忠信义勇的典范吗?他背弃国君,使好友侯赢处于绝境,又锤杀大将晋鄙。他结交侯赢、朱亥仅是“闻其贤”,没有进行严格的考察、考核,如果用这种方法选拔国家公务员,靠得住吗?此外,信陵君窃符还采用了“走后门”的非正当手段,君子是施恩不求报,信陵君对如姬的请求是否有施恩图报的嫌疑呢?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对作品的接受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因为领悟是审美判断。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引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但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取得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指导的过程中可遵循“三放、三心”原则。三放: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放手让每位学生进行自我表现。三心:用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耐心参与学生讨论,开心地与学生一起生活。针对高中生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较薄弱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验不足的实际状况,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文摘、索引、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分类和整理等方面的技能,能写计划、合同、产品说明书、协议书、标书等一般公文,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

2.研究活动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或创设必要条件。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组织、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3.注意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

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关注,有效开发各种对研究性学习有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校内资源包括各种无形和有形的资源,知识渊博的教职工、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都可为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物质条件并努力创设新的条件,为形成具有探究意识的校园文化氛围而努力。学生生活的社区也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各种公共文化场所是有形资源,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或居民则是无形的学习资源。学校应大力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起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人力资源库。

(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实施计划、策略及评定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计划

研究性学习课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上半学期每周安排一课时,下半学期集中安排四天,期末一天进行学习活动成果展示,一学期共54课时。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1——6节:组织学习,专题讲座,立题;

7——9节:修订,开题,制订计划;

10——27节(两天):探索研究,教师指导;

分散自由活动:中期交流,分享心得;

28——36节(一天):探索研究,教师跟踪指导;

37——45节(一天):期末结题,评价,班内总结;

46——54节(一天):展示成果,成果交流。

2.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必须注重实施策略,抓好“五个结合”。

(1)“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目标、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局限,在学科中普遍实

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的必修课纳入课程。“设”是为了“不设”,故而必须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一方面现行的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借鉴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革学科课堂教学,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相结合

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中不仅要开展学科、科技、体育、文艺等活动,而且更要积极地开展“研究”。 一方面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参加相关的课外小组活动,进行研究探索;另一方面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指导学生研究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变成课外活动的内容的延伸,也使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

(3)“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校“人文科研究学习与校本教材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课题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形成成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认真地探索这门新课程的理论、规律、特点,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能力,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出成果,使它成为具有改革开放前沿时代气息的高中的又一特色。

(4)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

信息素养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是要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因而在信息技术课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服务。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也一定要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研究课题的相关信息,建立个人、小组的资料库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5)“点”与“面”相结合

在抓好全校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必须重视典型的作用。各班、各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学校各教研组都要重点抓几个“点”,通过先进的典型,带动“面”上的工作,同时也通过典型,运用“滚雪球”的方式,组织起研究性学习的骨干。

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及学分认定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一般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几个方面组成。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评价按实施的时间可分为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和意识,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


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教师指点、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资料积累情况、体验情况、

研究结果、结题情况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般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个别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程度。

(2)语文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15个学分,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每个学期至少一个课题,必须在学校统一安排的课时内完成。学分由指导教师初步认定,再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学分认定应具备以下条件:课时保证54课时;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研究过程记录完整;有自评、组评、师评的三级合格评估结论。

余  论

新课程评价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评价” 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改革是最凸显的部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也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必要的关注。“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高中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使每一所学校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新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更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当今世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研究性学习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呼唤

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符合


我国语文教育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

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课

题,新课程实验已在我区拉开了序幕。本文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理论依据进行了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应遵循的三项原则。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理应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希望这篇论文能为广大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然而,由于水平和条件所限, 笔者在论文中只是就一些典型的教学现象作了点滴论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将会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全面总结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应用时又该怎样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如何进一步完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及评价等,这些都亟待进一步地探究和实践,将是今后笔者更为艰巨并努力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逐步被教育对象关注和好评。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加以思考。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素质提升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吸收、转化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的,要求教师夯实基本功,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还要熟悉各类研究方法,更需广泛、深刻地了解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研究课题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地开展研究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改变传统的学习观、评价观和教学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把语文专题训练理解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是一些地方,受教学设备不完善等现实条件的限制,更应多探索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学,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内外渗透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另类学习”的尴尬局面,把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贯彻到底。

语文教师还需做反思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如今,研究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教师角色应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教学专家,成为自身教学的研究者。随着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教学研究的成果要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得到检验、实现与发展,必须首先让教师把这种知识加以吸收,转换成理想的方案,最终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不但要进行教学实践,而且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论知识生于教学实践,长于教学实践,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对教师来说,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见解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同仁的观点不断碰撞,也正是提升自己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若不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数事实已证明,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传统的教师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地研究、反思、实践,做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二者应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不一定全是机械、被动、注入式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任何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 ,“语文研究性学习 ”也不排除灵活、辨证地吸纳其它学习方式的合理因素,以取得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至今的事实证明:接受的研究和研究的接受应是辩证统一的, 应作为理解实施 “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学的核心理念因素而存在。有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积累去应对研究性学习;有了研究性学习,学生才能自觉地建立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要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系统的整体的研究,紧扣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从人的本质及实现机制的角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要能脚踏实地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正是要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研究不排斥“接受 ” ,“接受 ”为了“研究 ” , 接受的研究和研究的接受是辩证统一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体现“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结合的特性,让他们共同渗透在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4.

[2]白乙拉,陈中永.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

[3]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2-37. 74-97. 202-207.

[4]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9-170.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6.

[6]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6-17.

[7]张义康.实践者的足迹——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宁夏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4.

[8]程红兵.心听校园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4-97.

[9]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9.

[10]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6-109.

[11]李镇西.教有所思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

[12]王丽.人世间最美丽的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9.

[13]任长松.高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4.

[14]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15]钱加清,孔波,王永辉.语文教育新视角[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2004:206-208.

[16]霍益萍.研究性学习 :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9.

论文类

[1]张文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美育思想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0):50-51.

[2]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8-9):3.

[3]霍益萍,张人红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 程·教材·教法,2000,(11):8.

[4]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17.

[5]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教学[J]. 教学与管理,2001,(9):7.

[6]彭亚昌.强化主体 凸显主导 实现相长——“自主探究·迁移相长”教学模式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2009,345(12):1-2.

[7]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 ,(2):52-53.

[8]郑银叶.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J].厦门教育学院,2002,(2):66-68.

[9]刘卫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 ,(12):24.

[10]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 ,(4):3.

[11]宁志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5):3.

[12]黎肖鸿.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8-9):3.

[13]廖飞.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1):3.

附录1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鄂尔多斯市三中   包春雷    20##年10月

教学目标:

1.人物出场描写赏析

2.培养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贾宝玉和王熙凤出场,让学生在相同叙事模式中求异

教学方法:

查(查阅资料)、观(观看电视剧)、说(复述内容)、读(品味语言),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其中,逐步展开。

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印发作家王蒙《红楼启示录》中的《宝玉和黛玉的会见》

2.印发研究性学习提纲,要求按提纲预习

你能找出贾宝玉和王熙凤出场至淡出环节中相同点吗?两人进门方式有何异同?从两人的服饰和肖像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语言、动作、神态入手分析两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二、导入

学生阐述鲁迅对《红楼梦》的看法: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引出小说阅读的多元性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明确研究性学习范围

中国戏曲里主角出场有固定模式,贾宝玉和王熙凤是贾府这个舞台的主角,出场有相同程式,进门声音相当于上场,服饰和肖像描写相当于亮相,贾母的戏谑和《西江月》是人物介绍,王熙凤的作秀和宝黛相会是表演。

研究性学习内容:比较两人进门的方式,比较两人介绍和亮相,研究王熙凤作秀,研究宝黛相会。

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研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对每个环节有深入钻研,教师巡视,参与点拨。

五、学生交流、研讨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发言,本组补充,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具体点拨。以下是教师点拨的内容:

1.关于人物出场:

都有“先声夺人”之势,王熙凤是因表现自己的地位,刻意迟到。贾宝玉则因烧香迟到,事出有因。两人对阶级地位看法不同。

2.关于亮相和介绍

两人对服饰的看法不同,宝玉出场后很快换装,王熙凤的打扮则把贾府的荣华富贵、自己的审美趣味、张扬的个性都体现出来,暗示了内心的贪婪和空虚。贾母的评点说明王熙凤在贾府如鱼得水,深受看重。《西江月》则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贬斥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3.关于王熙凤的作秀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解读其机变逢迎、八面玲珑的性格。

4.关于宝黛相会

抓住“木石前盟”让学生深入体味,鼓励创新思维。

六、小结

人物出场异彩纷呈,除贾宝玉和王熙凤是单独出场外,还有集体出场,除实写还有虚写,除详写还有略写,都可比较分析。

七、作业

观看《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第一集,品读王蒙《红楼启示录》中的《宝玉和黛玉的会见》,结合课文写篇读后感或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鄂尔多斯市三中   包春雷   20##年10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2.感受音乐描写的句子,走进优美的音乐意境中

教学重难点

学习领悟诗歌传达人生情感和状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抓住重点,通过比较阅读、讨论探究和音乐欣赏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新课

用《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引出白居易其人及《琵琶行》,介绍白居易音乐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自读情况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读情况,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字音提交给其他小组及教师,共同解决。

三、交流确定学习目标

交流结果:有认为“文章的结构很好”和“语言简练,音乐与情景的融合很突出”,也有认为是“描写传神,很到位、很生动”,还有认为“学习用比喻描写无形的事物和意境”。各小组选择的学习目标虽不完全一致,但音乐描写是共性的学习目标。

四、研究探讨

1.听录音,在听读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2.学生反复阅读音乐描写的段落,要求: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读出韵味,读出理解,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3.研究鉴赏

讨论:作者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描摹琵琶声,将抽象的艺术形象化?

明确:比喻写出音乐的轻细、圆润、宛转和激越;三处景物描写烘托出音乐的动人;叠词拟音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讨论:诗人与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人生境遇差距大,但飘零失意的情感是相同的,仕途失意的官员和流落江湖的歌女于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欣赏民乐《二泉映月》,体味旋律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六、研究性拓展学习

试从文学史的角度理解《琵琶行》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提示:文人悲秋情结和琵琶负载的幽怨哀伤。

《孔雀东南飞》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鄂尔多斯市三中   包春雷    20##年10月

教学目标: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加深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矛盾冲突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编写课本剧要忠于原文,语言适合剧本要求和表演要求

教学设计:

一、课文预习

1.学生参照注解和工具书,正音释意;明确“相”的几种用法;总结偏义复词;思考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2.从个性化人物语言入手,解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

3.小组合作、编写剧本,语言要生动,有感染力。

二、课本剧表演

按情节分为四场:兰芝自遣、夫妇誓别、被迫再嫁、双双殉情。

三、学生分组探究内容

1.课文的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小序将兰芝称为“刘氏”,说明什么?

2.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婆婆,请求留下?

3.焦仲卿是否可以带兰芝自立门户?

4.兰芝是否可以听从兄长之言再嫁?

5.如何理解结尾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四、教师点拨

1.女性在封建社会地位卑微,兰芝生活在一个姓名权可以淡化的,以封建家长制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焦母要维护家长权威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兰芝若屈从焦母,她的刚强性格便不存在,因此,她不可能留下。

3.在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封建社会,焦仲卿若违背母愿就背上不孝的罪名,他会失去官职,他不会离开母亲受舆论谴责。封建社会决定着他们的自由和幸福。

4.兰芝的性格决定她拒绝再嫁,因为她是重情之人。

5.这是大团圆式结局,浪漫主义笔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希望悲剧不再发生。但在封建社会,缺乏自主的婚姻本身就是大大的悲剧,应该明确本文反封建的主题。

五、作业:

刘兰芝或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

附录2  学生研究性学习作品“你所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小论文

说明:在本次关于地区文化思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认真调查,都如期完成了小论文。经过紧张的初评,筛选出唐琳、侯娟、邱丽媛三位学生的论文进行了班级答辩,她们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了演示文稿,声形并茂,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三人的小论文都刊登在校报上成为成果展示,这种收获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鄂托克前旗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鄂尔多斯市三中141班    唐琳

从古至今,蒙古族人民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对马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蒙古马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中,几乎都伴随着马的踪影。因此自然而然地在民族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马文化。

蒙古族被世人誉为“马背民族”,是在马背上从远古走向文明时代的民族。他们的许多生活习惯和生产用具都是为了适应马背生活,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即以“蒙古族马文化”成为草原文化的核心。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马作为放牧工具、交通工具、捕猎工具成为草原游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后又被用于战争,更显出其神奇的力量。因此,在草原人民的许多民风民俗中都有与马息息相关的内容。如赛马是草原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每年七、八月份,草原上要举行马奶节和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马的品质激励后人的诗歌、故事传说、歌曲等数不胜数。

在草原人民的心目中,马总是与英雄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想象,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胯下如果没有骏马,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英雄与骏马,在草原人的心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几乎进入了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全部领域。

马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马文化在鄂托克前旗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凡是蒙古族家庭都在门前祭祀印有骏马图腾的“天马旗”(又称风马旗),作为精神的象征和寄托;在旗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广场上,专门制作一座由九匹骏马共同组成的巨型雕塑,扬鬃奋蹄,栩栩如生,展现了鄂托克前旗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向世人昭示,这里是马文化的故乡,这里是千里马的故乡。

20##年,鄂托克前旗阿拉格苏力德马文化协会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在内蒙古草原上成立的第一个马文化协会。从此,马文化保护运动,从民间走向社会,从基层走向上层,从自发走向组织,引起了党政的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媒体的青睐。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牧民葛巴图,自1964年就开始热衷于走马文化。他根据蒙古族有关成吉思汗“八白骏马”的传说,前后投入20多万元,历经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挑选了八匹纯白骏马,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创造了蒙古马文化的新奇观。前些年,他又花4万元,从东北买回白种公马,进行改良饲养,专门繁殖白马群,现在葛巴图家的马群数量已达36匹之多。20##年,他举办“八白骏马”(乃曼希日嘎)珠拉格(马驹节),填补了成吉思汗陵没有“八白骏马”的历史空白,从而得到了成吉思汗陵管委员的高度赞扬与经费赞助。鄂托克前旗委书记额尔敦仓同志也高度评价葛巴图,称赞道:“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办了一件富有文化的事”。因为,葛巴图是一个不识字的牧人。

鄂托克前旗马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经过马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马文化的不断发扬光大,20##年中国民协命名鄂托克前旗 “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鄂托克前旗马文化走进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时代。

教师评点:

此论文写得很认真,通过调查,介绍了鄂托克前旗马文化,尤其是牧民葛巴图为阿拉格苏力徳马文化协会做出的贡献。学生是用心、用理性的认识写作本文的,认知虽还粗浅,但学生已在研究探讨中收获到了快乐。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敖包文化之我见

鄂尔多斯市三中141班    侯娟

当你踏上鄂尔多斯高原时,会有一种独特的景物不时地送入你的眼帘:在高高的山梁上,矗立着一个个圆锥形的堆积物,有的是用石头垒筑的,有的是用干柴柳枝垛扎的。不远不近有一个,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高原人民心中神圣的敖包了。

敖包在过去的不少史书中写作鄂博、脑包,都是堆子的意思。它坐落在当地最高洁、最显眼、风水最好的地方。如杭锦旗境内的阿拉坦敖包、阿日斯楞敖包;鄂托克旗境内的乌兰敖包、乌仁都喜敖包;乌审旗的阿拉陶老盖敖包、巴达敖包、罗布图敖包;伊金霍洛旗的阿拉腾甘徳尔敖包、都嘎敖包、珠兰敖包;东胜境内的巴音敖包、神山敖包等等,这些敖包在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就能够望得见。

敖包分为石头垒筑和干柴柳枝堆扎两种,下大上小,为实心尖塔状。最初由当地民众垒筑、堆扎起来,以后逐渐增高增大。不论什么人,放牛人、牧马人、过路的,凡是上敖包的,都要捡拿几颗石头或干柴柳枝,恭恭敬敬地垒放到敖包上,意味着增财积福,招祥纳吉。敖包又是人人都想上去的地方,因为那是当地最高洁神圣的风水宝地,上去后,除了能积福纳祥外,周围的风光景致,村落人畜,都能尽收眼底,让人精神爽快,心旷神怡。所以,不论什么人,只要走到敖包跟前,都想上去看一看,观赏一番。众人拾柴火焰高,敖包一旦建成之后,就会越来越大。

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敖包的兴建与祭祀源远流长。《史记》《汉书》里都有记载,及至元代。传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进入鄂尔多斯高原时,每进攻一个地方之前,都要将部队结集到一个高洁的地方,进行战前动员,举行誓师仪式。说来也怪,凡是从那里出发作战的,都旗开得胜,攻无不克。后来,人们为了不忘记历史,就在那些誓师出发的高地上垒起石头堆子,扎起柴禾垛子,作为标志,加以纪念,有的还按时参拜和祭祀,年深月久,形成一个个敖包。所以说,敖包是历史文化积累的产物。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敖包有很多,但是究竟有多少,至今谁也说不清。据有关资料记载,杭锦旗有名气的敖包就有38座,鄂托克旗仅全旗公祭的敖包就有13座,乌审旗同叫忽拉呼敖包的就有13座。各旗的、各地方的、各民族部落的和个人的敖包就更多了。

敖包的种类也很多。根据蒙古学专家旺楚格的研究,大致分为祭祀长生天的祭天敖包;祭祀祖先的氏族部落敖包;象征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纪念历史英雄的人物敖包;纪念聚会的忽拉呼敖包;宗教性质的寺庙敖包;现实道路、方向和地界的标志敖包,等等。它们都是高原独特的民俗文化的亮点。从祭祀的规模和范围看,敖包又可分为官方的、地方的、氏族部落的、个人的几种。

官方的敖包叫旗敖包,是由旗府出面兴建和主持祭祀的,祭祀的规模特别大,特别隆重,是民俗文化、政治和宗教的综合体现。届时,王爷、王府仕官、地方上的大小官吏,都要参加祭祀。祭品除了奶食品、酒类、散子、点心外,多是整牛整马和整羊。期间,人们既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也要集中商议和决定全旗性的重大事宜。决定下来的事情,都要就地宣布,让旗民知道。游牧民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把人召集到一起,唯有祭敖包时,人们不管远近,营生怎样,误住什么也得去。趁此商讨和宣布全旗性的大事,让旗民周知,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有的旗有13敖包。那是由1个大敖包和12个小敖包组成的敖包群落,故称13敖包。其组织方式有的是在1个大敖包后面,依次一字排列12个小敖包;有的是围绕在1个大敖包周围有12个小敖包。这样的敖包群落蕴含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呢?旺楚格的解释是:萨满教认为,长生天是由13个天组成的99重天,左44重,右55重,其中凶猛的赤色13天,是44天的首领,对人有害,但是只要祭祀它,就会对人有好处。所以,蒙古人祭祀13敖包,就是祭祀赤色13天。

绝大多数敖包,都被视为有神灵的圣地,都有一种或者数种尊神在那里居住。它们被视为是一方山水牧场和众生的守护神,是能够给众生消灾免难,创造吉祥和幸福的,是当地众生心目中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威严和魅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敖包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灵魂,是鄂尔多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教师评点:

本文利用并开发了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将本地区富有特色的敖包作为写作的切入口,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在学科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市三中141班     邱丽媛

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由于其特殊性的使命和身份,创造出了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无数亮点。本文试就鄂尔多斯与蒙古族的关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做一简单探讨。

内蒙古文化追本溯源,当然是承接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精髓。鄂尔多斯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鄂尔多斯市青铜文化研究表明,作为这一文化的缔造者——匈奴民族,自夏商至汉代,引领了一个漫长时期的草原文化的潮流,首创了草原民族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其后数千年,直至今日的中国游牧文化的坚实基础。而这一文化和文化拥有者的匈奴人,据考古资料表明,均源自鄂尔多斯地区。

在蒙古族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较突出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突厥、契丹和女真等,他们虽然有不同的特色文化,但本质的游牧文化属性几乎没有变化。在蒙古族十三世纪全民信仰萨满教为主导的原始宗教崇拜方面,表现出了自匈奴文化以来上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继承。例如早在匈奴时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上我们经常发现一类铜饰件:涡文或旋文的圆形饰件。这类型的图案联想到内蒙古文化,与其俯视遍布草原的敖包情景极其相似,也许这就是游牧民族早期崇天、祭天的理念所在,是蒙古族古代生长信仰的文化源头。

鄂尔多斯地区自匈奴之后,从未间断过的游牧民族的存在,那就是历史上所有曾经称霸草原、雄视中原的北方民族,均在其民族强盛时期占据或涉猎鄂尔多斯地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入鄂尔多斯,应当是在征服西夏的战争过程中,这一时期,鄂尔多斯的文化主流仍然是游牧文化,据考古资料表明在同一时期内出土的主要有明显特征的金、辽、西夏的器物和遗址、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北宋汉文化特征的遗存,这都成为鄂尔多斯是游牧民族前沿阵地的重要佐证。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最后时刻病逝,由少数人秘密护送离开战争中的包括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与此同时西夏国王交给蒙古统治者的权利、土地、民众,并不意味着随成吉思汗“金身”带到了漠北,蒙古族留下了诸多军队和随军的各个方面的部众承担起了对收复地的占领和管理,这些留下来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此就长期居住在鄂尔多斯,为历史上最初的鄂尔多斯蒙古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蒙古族是极具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中曾经提到的十三阿塔天神祭祀和对阿尔寨石窟的探索中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成吉思汗对西夏的最后一役,其指挥中心和狩猎受伤及养病、病逝的地点,极有可能就是在鄂尔多斯西的阿尔寨石窟及其周边的一个较大范围内。此后元代忽必烈一系的诸位帝王及黄金家族均对这一地区施行封闭管理,划入直辖的中书省范围内并确定为皇室的育马场,同时映入藏传佛教建立石窟寺,终年诵经祝颂,以这种特有的宗教方式纪念先祖成吉思汗。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即林丹汗。在明末清初被迫自蒙古东部地区逃奔到西部的途中,途径这一石窟寺时施行了毁灭行为,这应是林丹汗遵循蒙古古制,对成吉思汗的去世地实行保密性的一项措施。可见,鄂尔多斯蒙古族从最初就肩负着一种神圣的重任,尽管他们自己可能并不十分明确,但从其流传至今的大量民俗现象中不难看出,从其居住到这里以来就默守着这一种职责,遵循着一种定制,对古老而遥远的十三世纪蒙古贵族不加以任何的改变,也很少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如果对照历史,对今天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风民俗、民间故事传说、鼓舞艺术等进行比较则显得越发清楚。

元朝灭亡到明中叶这一时期,蒙古北元政权不稳,已完全无暇顾及鄂尔多斯地区,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相当长的时期,直至达延汗之后,蒙古族统治者重新统一,又有蒙古族逐渐进入河套,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以祭祀,供奉蒙古族帝王、黄金家族圣灵、圣物为专职的鄂尔多斯部移牧这一地区,并将一应供奉对象分散到河套之内丰美辽阔的草原各处,这时,河套之名渐为鄂尔多斯部名所替代,鄂尔多斯蒙古族成为了这里的主导民族,也进入了又一个兴盛时期。

自从鄂尔多斯部驻牧这一地区以来,历史在这里开启了民族文化新的一页。鄂尔多斯蒙古族作为这一地区最后的游牧民族,自明中叶以来为蒙古族中一个重要的部落,在清代按盟旗制划分成七个旗,逐渐以旗为单位,文化上出现了细微的一些差异,但在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为主线的背景下,总体上仍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统一性、传统性。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又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上的高峰期,大量的历史著作、祝赞颂词、文学作品、民间歌舞等纷纷问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鄂尔多斯蒙古族经过两次集中的迁入,形成了今日分布的格局,而这种格局也奠定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在所有蒙古各部中唯一的一种特殊性。

第一,他的组成都与成吉思汗本人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前者是在成吉思汗生前至此,死后承担起特殊的职责而留下来的;后者是在成吉思汗秘葬后设立八白室时形成,然后辗转护卫圣灵成吉思汗至此的。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与成吉思汗结有生死之缘。

第二,正因鄂尔多斯蒙古族组成的独特性,众所周知,他肩负着全体蒙古族所赋予的神圣的对先祖、先帝、神灵般的成吉思汗以及其他圣贤、圣物供奉祭祀的职责。

第三,由于使命的特殊性、重要性,蒙古族的每一个部落、每一个人在组建这样一个群体时都是积极的争先恐后,并以此为荣。组建该部落以对成吉思汗生前的效忠和贡献,形成了各个阶层的划分。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构成不是单一的部落成分,而是囊括了几乎13世纪蒙古高原上同意的蒙古帝国旗帜下的所有大小部落、姓氏和群体的精英。

第四,因为祭奉成吉思汗为代表的帝王圣灵、圣物,由忽必烈钦定过的诸多规章制度不允许任何人加以改变,使得这一群体始终严格按传统方式从事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按草原民族几乎不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地生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一些影响和打上了一些时代的烙印,但并没有较大的变化,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基本上保留了蒙古族十三世纪的诸多文化特征。

第五,由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构成是由成吉思汗当年各部落精英组成,所以鄂尔多斯文化具有蒙古族最高贵的文化属性,这种瑰宝型文化虽然受到近代文化前所未有的影响,但仍不失其固有的面貌和特征。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例如古代的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在蒙古族放弃萨满教和原始崇拜,引进藏传佛教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萨冈彻辰在明末清初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蒙古源流》一书,其后不久的罗卜藏丹森又完成了《黄金史纲》一书,这两本书堪称蒙古三大历史巨著中的两部;著名的独贵龙运动,成为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于此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贺希格巴图、伊湛纳西等人物影响着近代蒙古文坛。尤其是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引领着蒙古族一代潮流,鄂尔多斯蒙古文化成为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得到发扬光大。鄂尔多斯民歌和舞蹈在当代成为蒙古族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备受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舞蹈《鄂尔多斯舞》、电影《鄂尔多斯风暴》风靡全国大江南北;近些年来《森吉德玛》、《鄂尔多斯情愫》等大型歌舞节目和鄂尔多斯蒙古剧《银碗》轰动国内外艺坛,在全国获奖。《鄂尔多斯婚礼》民俗风情表演、鄂尔多斯筷子舞、盅碗舞已打造成为蒙古族知名的艺术品牌;文坛方面,史界书籍大量出版不衰,特别是鄂尔多斯市组织编著的《蒙古族通史》,更成为蒙古史学界前所未有的宏篇巨著,影响深远。

第六,以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苏勒德为核心的蒙古帝王祭祀文化,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形成的核心凝聚力,也是古代蒙古文化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在国内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人文价值。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藏传佛教盛行数百年之后,在鄂尔多斯仍然有古老的萨满教文化的诸多属性这在其它蒙古部落是无法保留的,因为明清时期统治阶层实施的改教措施,严禁萨满教信仰公开活动,但在鄂尔多斯遵循古训的帝王祭祀活动,按制不允许改变,使以萨满教为主体的十三世纪的完整和祭祀、供奉形式都保存了下来,与其相一致的民间信仰文化也相随得以存在,并鲜活地呈现出来,如对十三阿塔天神的祭祀、塔并乌兰蒙古公共墓地葬式的流传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作为牧游文化的发祥策源地之一,蒙古族继承了其文化精髓,鄂尔多斯蒙古族自成吉思汗时代入居这一地区以来,便与成吉思汗这一世界伟人结下了生死的源渊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掀起了蒙古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次又一次高潮,引领着蒙古族文化的潮流。如今,鄂尔多斯蒙古族已经迈出了时代文明的步伐,传统牧游方式和文化观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出数千年的牧游舞台。然而,作为历史,作为文化,我们有责任加以挖掘继承和弘扬,也应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特色来加快推动鄂尔多斯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步伐。

教师评点:

这篇论文选择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这一独特视角展开研究,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完成了论文,内容丰富并分条析理。文章写于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之际,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地区文化,对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致       谢

这篇论文从开题到定稿,都是在我的导师林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循循善诱的点拨让我深受启发;他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地修改,使我的论文更加精细;他耐心地指导与鼓励的话语都还在耳畔萦绕……在此向林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在我读教育硕士的三年中,得到了师大许多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郭亚明教授,她的治学精神激励着我;在论文的开题过程中,也有幸得到了余家骥教授的指点,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2000

[2]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2-37.

[3]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74-97.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7] 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8.

[8] 邹尚志.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9]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17.

[10] 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1,(9):7.

[11] 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9.

[12] 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52-53.

[13]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17.

[14] 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J].厦门教育学报,2002,(2):66-68.

[15] 刘卫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2):24.

[16] 程红兵. 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3.

[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

[18] 霍华徳·加徳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J].人民教育,2003,(17):7-11.

[19] 柳斌.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7,(5):15.

[20]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21] 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J].教育参考,2000,(5):8.

[22] 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9-170.

[23] 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7.

[24]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2.

[25]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7.

[26] 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

[27] 李强.名著阅读教学的调查与指导[J].上海:语文学习,2001, (12):9.

更多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案例)

【推荐】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书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二年三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12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一3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二4研究性学习课程专家访谈录一5研究性学习课程专家访谈录二6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表789研究性学习课...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东北育才科学高中部10级班级105班课题开题答辩过程记录问题二你们准备怎样收集资料问题三你们要研究那些方面的问题小组阶段交流记录1课题结题答辩记录问题二你们小组的研究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123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一4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二5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三6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四7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咨询指...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山水与文化二.课题组组长:王君杰成员:王泽琛,王文周,杨帆,白松,闵超三.课题提出背景说明: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海南中学研究人员高二5班薛智文刘河山陈飞闫开李文博研究时间20xx年10月1日1月1日选题依据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人体各种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的水分约占...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案例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08级班级4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08级班级4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08级班级4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

【精品】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例(小组长填写)

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网上填写范例小组长填写

教案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指导

教案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指导冯建红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主要内容对学生的研学活动给与指导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演示法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开题报告指导2...

垃圾回收分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垃圾回收分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大连市第十六中学导师张慧华成员高二4于明慧郭晓慧高雅婷冷钰彤二零一三年一月目录一前言1二结题报告2三策划书1开题报告132活动日记153自评互评184采访记录205调查问卷22四心...

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