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

时间:2024.4.27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 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指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推测语气,)

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自)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句式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处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处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内部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带中括号)-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3、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乐工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2、之

⑴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指示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工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

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⑴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 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暗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第二篇: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

(15)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但)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

(30)。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唉!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是故弟子不必

(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

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不一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 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更多相关推荐:
师说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二、古今异义1、2、3、4、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圣人之所以为圣7、小学而大遗8、三、词类活用1、2、3、4、5、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总结

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

师说 知识点总结

《师说》基础知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传道()经传()句读()巫()医....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蟠()或不焉()贻()愚()...二、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 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一、作者简介】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中叶伟大的文学…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二、【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

师说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停顿。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整理A

《师说》知识归类【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糊涂)5.(道)①师者,…

高一知识点语文必修一总结

高一知识点语文总结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重要字音沁qn园春百舸g峥zhng嵘寥廓ku挥斥方遒qu漫mn江携xi来浪遏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

劝学师说知识点归纳

重点文言知识梳理劝学1重点实词释义劝学木直中绳善假于物风雨兴焉不积跬步功在不舍解析劝勉励中符合假借助跬半步功成功2字词解释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

师说知识点总结(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