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重点总结(2)

时间:2024.4.20

名词解释

甾体类化合物: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非糖部分为苷元。

醌类化合物: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两个苯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其基本母核的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析脑: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指标。

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鞣质: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香豆素类: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总称 避免原生苷被酶解常用方法: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或者在药材原料中拌入一定量的无机盐(碳酸钙)。其次在提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酸或碱接触,以防酸或碱破坏欲提取成分的结构。 聚酰胺柱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的,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目与位置等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溶剂分子与聚酰胺或黄酮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越强,则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将越弱。

中药提取成分溶剂极性大小弱到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乙醇、甲醇、丙酮与水互溶。

溶剂提取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浸渍法,渗漉法适用: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能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提取的: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

吸附色谱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等,原理: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

凝胶过滤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凝胶孔径和分子大小)离子交换色谱原理: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差异进行分离。

常用分子式确定方法:质谱法(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谱(NMR) 据苷键原子的不同,苷类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苦杏仁苷属于氧苷(氰苷类)。碳苷最难被酸水解,氮苷最易被酸水解。酸水解难易:N-苷>O-苷>S-苷>C-苷(碳苷很难水解的原因:碳原子上无游离电子对,不能质子化;氮苷反之)

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次生苷:原生苷是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厚生成的苷。苦杏仁苷是原生苷,野樱苷是次生苷。极性大小:原生苷>次生苷>苷元

碱催化水解:由于一般的苷键属于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故苷很少用见催化水解,多数采用酸催化水解或酶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苷与苷元的鉴别:Molish反应:加5%-萘酚乙醇液,苷阳性,苷元阴性。

醌类化合物的分类:苯醌类、萘醌类、菲醌类、蒽醌类。

醌类酸碱性:含有羧基的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不含羧基者;酚羟基数目增多,酸性增强。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α-羟基醌类化合物。羧基酸性>酚羟基。

与金属离子反应:在恩醌类化合物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时,则可与Pb二价、Mg二价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例:与醋酸镁形成络合物)

山奈酚与槲皮素的鉴别:氨性氯化锶反应(槲皮素有邻二酚羟基呈阳性)

黄铜酚羟基酸性强到弱: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四氢硼钠还原反应鉴别二氢黄酮类(阳性)、二氢黄酮醇类(阳性)

由于黄酮类成分大多具有酚羟基,可用碱性水提取。

吸附能力: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即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在色谱柱上越难以被洗脱。

不同类型黄酮类被吸附强弱的顺序: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

异戊二烯单位数:半萜1单萜2倍半萜3二萜4二倍半萜5三萜6四萜8多萜>8

环烯醚萜类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环烯醚萜类主要以C1-OH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挥发油物理常数: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性、沸点。

三萜化合物与甾类化合物鉴别(选一):Rosen-Heimer反应:将样品溶液滴在滤纸上,喷25%三氯乙酸乙醇溶液,加热至100度,呈红色。逐渐变为紫色。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甾体(胆汁酸)呈绿色,三萜皂苷(齐墩果酸)呈红色。

各类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用溶血指数表示。(如甘草皂苷溶血指数为1:4000)

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但经分离厚,B型和C型人参皂苷有显著的溶血作用,A型人参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A型和B型人参皂苷元均属于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C型皂苷属于五环三萜衍生物,A、B、C型都含有葡萄糖。

柴胡中的三萜皂苷均为齐墩果烷型。

据C17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强心苷可分为:甲型强心苷(五元不饱和)和乙型强心苷(六元不饱和)。

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与亚甲基试剂反应,阳性;乙型阴性。

强心苷颜色反应:Legal反应(甲型强心苷呈阳性,反应液呈深红色并渐渐退去,乙型为阴性)Raymond反应(甲型阳性呈紫红色,乙型阴性)Kedde反应(甲型阳性产生红色或紫红色,乙型阴性)Baljet反应(甲型阳性橙色或橙红色,乙型阴性)

有一定碱性的生物碱多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

生物碱碱性大小统一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生物碱碱性大小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杂化方式、诱导效应、诱导-场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氢键效应。

小檗碱>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的共轭酸稳定性强于麻黄碱,小檗碱碱性最大(属于季铵碱)

鞣质分类: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复合鞣质。

香豆素类提取:碱溶酸沉法:可利用香豆素类具有内酯结构,能溶于稀碱液而和其他中性成分分离。

阿托品是莨菪碱的外消旋体。

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鉴别:氯化汞沉淀反应,莨菪碱呈黄色沉淀,加热后呈红色沉淀。东莨菪碱呈白色沉淀。

莨菪碱与樟柳碱的鉴别:氯化汞沉淀反应,莨菪碱呈黄色沉淀,加热后呈红色沉淀;樟柳碱

呈阴性反应。

麻黄碱与粉防己碱的鉴别:生物碱沉淀试剂(例:雷氏铵盐试剂:粉防己碱呈红色沉淀或结晶)(要在酸性条件下:因为生物碱和生物碱沉淀试剂均可溶于其中),麻黄碱呈阴性反应,粉防己碱呈阳性反应。(净化:因为水溶液中含氮物质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应除去杂质;将酸水提取液碱化,以氯仿萃取,分取氯仿层,再用酸水萃取氯仿层,此酸水层除去了上述水溶性干扰物质。)

洋地黄毒糖与鼠李糖的鉴别:K-K反应,洋地黄毒糖乙酸层显蓝色,鼠李糖呈阴性反应。 莨菪碱与樟柳碱的鉴别:加过碘酸、乙酰丙酮,加热,莨菪碱呈阴性反应,樟柳碱显黄色。 溶血作用的有无取决于糖的数目。


第二篇: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2)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肽键 :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缩合所形成的结合键,称为肽键。 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NA的一级结构: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即碱基排列顺序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平行DNA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形成的右手双螺旋结构称为DNA的二级机构。 酶: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质称为酶原 酶原激活:酶原受某种因素作用后,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Km值: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的正常底物结构相似,抑制剂与底物分子竞争地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其他位点可逆的结合,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使酶催化活性降低,此种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分子的结合,同时酶与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没有竞争关系,这种抑制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1,糖酵解:在不需要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4,三羧酸循环(TAC):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历经4次脱氢及2次脱羧反应,又生成草酰乙酸,此过程是由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作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7,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9,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其正常水平为3.89~6.11 mmol/L

1,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2,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全身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3,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是从脂酰基的β-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四步连续的反应,将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的过程。 4,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产生的特有正常中间产物。

1,生物氧化: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成为生物氧化 5,呼吸链: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起生物氧化作用的一系列递

氢体或递电子体,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内膜上,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故称呼吸链

2.联合脱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基作用和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

9.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简答题

2.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指DNA复制过程,双螺旋解开成单链各自作为模板合成与其互补的子链,从一个亲代DNA双螺旋复制出两个与亲代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子代DNA中的一条DNA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复制方式。 5.冈崎片段:指复制中随从链上合成的不连续DNA片段。 1,转录:以DNA一条单链为模板,四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RNA链的过程,称为转录。 4,模板链:转录时,结构基因的DNA双链中仅一条链为转录的模板,另一条链无转录功能,故前者叫做转录的模板链。

5,编码链:转录时,结构基因的DNA双链中有一条链不作为转录的模板,无转录功能。因该DNA链的走行方向和碱基排列顺序与转录生成的RNA链基本相同,只是前者碱基中的T在后者为U而已,故称其为编码连。 15,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 的核酸序列。 16,内显子: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1,翻译:是细胞内以mRNA为模板,按照mRNA分子中由核苷酸组成的密码信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5,遗传密码或三联密码:mRNA 分子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组,形成三联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时,代表一种氨基酸信息,称为遗传密码或密码子

13,进位或注册:根据mRNA 下一组遗传密码指导,使相应氨基酰-tRNA进入并结合到核糖体A位的过程称为进位。 1.解链温度TM:双链DNA或RNA分子丧失半数双螺旋结构时的温度,符号:Tm。每种DNA或RNA分子都有其特征性的Tm值,由其自身碱基组成所决定,G+C含量越多,Tm值越高。

2.米氏常数(Km 值):用Km 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 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 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辅酶:是指与脱辅酶结合比较松的小分子有机物,可以用透析法除去,例如辅酶Ⅰ和辅酶Ⅱ。辅基是指以共价键和脱辅酶结合,不能用透析法除去的辅助因子,例如丙酮酸氧化酶中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4电子传递体系水平磷酸化: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或氢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时可生成很多能量,这一过程可与磷酸化偶联从而将一部

分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这种ATP的生成机制称为电子传递体系水平磷酸化。 4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6.冈崎片段:一组短的DNA 片段,是在DNA 复制的起始阶段产生的,随后又被连接酶连接形成较长的片段。在大肠杆菌生长期间,将细胞短时间地暴露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中,就可证明冈崎片段的存在。冈崎片段的发现为DNA 复制的科恩伯格机理提供了依据。

8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10磷氧比: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某一代谢过程消耗无机磷酸和氧的比值。 NADH电子传递链的P/O比值为3,FADH2电子传递链的P/O比值是2 11糖酵解: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或糖原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乳酸,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 12密码的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有两个或者更多密码子的现象

13维生素:是生物体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一类微量天然有机物。

36.FAD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简称。

1.遗传密码 :mRNA分子上从5'→3'方向,由起始密码子AUG开始,每3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决定肽链上某一个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的起始、终止信号,称为三联体密码,也叫密码子。 2.别构酶:又称为变构酶,是一类重要的调节酶。其分子除了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反应的活性中心外,还有与调节物结合、调节反应速度的别构中心。通过别构剂结合于别构中心影响酶分子本身构象变化来改变酶的活性。 3.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不完全氧化生成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统称为酮体。在饥饿时酮体是包括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会导致中毒。 4.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经过一定反应历程被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ATP和

NADH+H+的过程。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5.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经历糖酵解途径、丙酮酸脱氢脱羧和TCA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02和水,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6.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TCA循环,是糖有氧氧化的第三个阶段,由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经历四次氧化及其他中间过程,最终又生成一分子草酰乙酸,如此往复循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乙酰基,生成CO2和水及大量能量。 7.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作用的途径基本上是糖无氧分解的逆过程---除了跨越三个能障(丙酮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6-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转变为葡萄糖)需用不同的酶及能量之外,其他反应过程完全是糖酵解途径逆过程。 8.乳酸循环:指糖无氧条件下在骨骼肌中被利用产生乳酸及乳酸在肝中再生为糖而又可以为肌肉所用的循环过程。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中的糖经无氧分解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可通过细胞膜弥散入血,通过血液循环运至肝脏,经糖异生作用再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血液循环又可被运送到肌肉组织利用。

9.退火:热变性的DNA分子溶液,在缓慢冷却的情况下,DNA单链又重新配对复性的情况称为退火。 10.引发体:DNA的生物合成起始时由DNA模板链、多种蛋白因子和酶(包括引发酶,解旋酶等)所形成的复合体,功能是合成引物和起始DNA的生物合成。

11.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分子放在一起加热变性,然后慢慢冷却,让其复性。若这些异源DNA之间有互补的序列或部分互补的序列,则复性时会形成杂交分子。这种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DNA-DNA杂合双链、或DNA单链和RNA的互补区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的过程称分子杂交。 12.基因:是指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DNA分子中最小的功能单位,基因包含于DNA大分子中,存在于染色体上,基因在遗传中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

14.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一系列电子传递体按对电子亲和力逐渐升高的顺序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所有组成成分都嵌于线粒体内膜。生物氧化产生的氢和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产生的自由能可以通过与磷酸化作用偶联产生ATP。 15. 探针:人工制成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已知核苷酸顺序的DNA小片段,用于检测未知DNA分子中是否有同源性区段。

16.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上的与酶活性(催化作用、结合作用)有关的必需基团由于肽链的折叠、盘绕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靠近,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区域,参与酶促反应,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4,叙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1,DNA是一平行反向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交接触。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的长轴相垂直。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的走向就一定是3’→5’;2,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3,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1,以酶原的激活为例说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受某种因素作用后,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酶,这一过程

叫做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过程说明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结构改变,功能也随之改变,结构破坏,功能丧失。

1,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是机体在缺氧条件下供应能量的重要方式;②是某些组织细胞的主要供能方式;③糖酵解的产物为某些物质合成提供原料;④红细胞中经糖酵解途径生成的2,3-BPG可调节血红蛋白的带氧功能

2糖有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②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③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枢纽 20,简述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肌肉组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因此不能将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肌肉组织中糖异生酶类活性也较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糖异生作用。当氧供应不足时,肌肉组织糖酵解加强,必然导致乳酸生成增多,通过乳酸循环将有助于乳酸的再利用,并防止因乳酸堆积导致中毒。

1,何谓酮体?酮体是怎样生成的,又是如何氧化利用的? 酮体的生成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酮体的生成部位在肝细胞线粒体,合成原料为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2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乙酰乙酸CoA,乙酰乙酸CoA再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NMGCoA,催化此反应的 NMGCoA 合成酶是酮体合成的限速酶,NMGCoA 裂解生成 乙酰乙酸 和 乙酰CoA ,乙酰乙酸 还原生成 β-羟丁酸 或脱羧生成 丙酮。肝能生成酮体,但不能利用酮体。 肝外组织的乙酰乙酸 经过乙酰乙酸硫激酶或 琥珀酰CoA 转硫酶及硫解酶的催化下,转变成乙酰CoA并进入三磷酸循环而被氧化利用,丙酮可经肾、肺 排出。 3,试述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及功能?并写出体内两条主要呼吸链的传递链

呼吸链的组成成分:①NAD+为辅酶的脱氢类,其作用为递氢体作用;②黄素蛋白,其辅酶为FMN或FAD,其作用为递氢体;③铁硫蛋白,其作用为递电子体;④CoQ其作用是递氢体;⑤细胞色素体系包括b-c1-c –aa3,其功能为递电子体。NADH氧化呼吸链顺序为:SH2 →NAD+ →(FMN-Fe-S) → COQ →Cyt(b-c1-c aa3) → O2. FADH2氧化呼吸链顺序为SH2 →(FAD-Fe-S) → CoQ → Cyt(b-c1-c-aa3) →O2

1,简述血氨的来源和去路。 答:来源:氨基酸脱氨基、肠道吸收、肾产生。 去路:合成尿素、重新合成氨基酸合成其它含氮化合物。 8,何谓鸟氨酸循环?有何生理意义?

鸟氨酸循环是指鸟氨酸与氨基甲酰磷酸反应生成瓜氨酸,瓜氨酸再与另一分子氨生成精氨酸,精氨酸在肝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可再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循环一次,2分子氨和1分子CO2变成1分子尿素。

在鸟氨酸循环的过程中,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为限速酶,此步反应是一个耗能反应。鸟氨酸循环在线粒体和胞浆中进行。 生理意义: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转变成无毒的尿素,经肾排除体外。这是肝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其意义在于解除氨毒。

3.DNA半保留复制的意义是什么? 答:生物的遗传特性就蕴藏在DNA分子的一级结构,即碱基排列顺序中,而子细胞的DNA分子是经半保留复制方式得到的,其一级结构与母细胞DNA分子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半保留复制,生物就能保证其遗传特性代代相传,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遗传保守性的分子基础。

2,简述原核生物中RNA转录合成的基本过程

原核生物中RNA转录合成的基本过程:

转录的起始:首先由RNA聚合酶的σ亚基辨认启动子,并促使RNA聚合酶全酶与启动子结合,然后RNA聚合酶使DNA 局部解链。接着,RNA 聚合酶催化第一个磷酸二脂键形成。

转录的延伸:RNA 链的延伸过程中由核心酶催化。 转录的终止:有两种方式。自动终止和依赖ρ因子的终止。 1,论述遗传密码的特点。 模板从mRNA5’端的起始密码开始。到3’端称为开放读码框架。在框架内每3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体现一个氨基酸的信息。遗传密码共64个,其中,61个密码分别代表各种氨基酸。3个为肽链合成的终止信号。

遗传密码特点:1,连续性;2,密码的简并性;3,摆动性;4,通用性

3,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由氨基酰tRNA合成酶催化,ATP供能,使氨基酸的羧基活化并与相应的tRNA连接。 核糖体循环: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环节,通常将其分为肽链合成的开始、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

翻译后的加工:指从核糖体上释放出来的多肽链,经过一定的加工和修饰转变成具有一定构象和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生物化学解答题

1计算一分子软脂酸(C15H31COOH)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产生多少ATP?(12分)

氧化过程:脂肪酸β-氧化,经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步反应,产生乙酰CoA和比原来脂酰辅酶A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新生成的脂酰辅酶A再经上述四个反应,最终全部转化为乙酰CoA。

乙酰Co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最后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步骤:

7次?-氧化分解产生5×7=35分子ATP;(2分)

8分子乙酰CoA可得12×8=96分子ATP; (2分)

3什么是遗传密码?简述其基本特点?

1.遗传密码子(codon):存在于信使RNA中的三个相邻的核苷酸顺序,是蛋白质合成中某一特定氨基酸的密码单位。密码子确定哪一种氨基酸参入蛋白质多肽链的特定位置上;共有64个密码子,其中61个是氨基酸的密码子,3个是作为终止密码子(1分)。 2,其特点有:

①方向性:编码方向是5ˊ→3ˊ。

②无标点性:密码子连续排列,既无间隔又无重叠。 ③简并性:除了Met和Trp各只有一个密码子之外,其余每种氨基酸都有2—6个密码子。

④通用性:不同生物共用一套密码。

⑤摆动性: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相互识别的过程中密码子的第一个核苷酸起决定性作用,而第二个、尤其是第三个核苷酸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变动.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pH、温度、紫外线、重金属盐、抑制剂、激活剂等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1紫外线、重金属盐、抑制剂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使酶促反应的速度降低,

2激活剂会促进酶活性来加快反应速度,

3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既可以降低酶的活性,也可以提高,所以它们既可以加快酶促反应的速度,也可以减慢; 4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等不会影响酶活性,但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越大,酶促反应的速度也快。

5简述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6分)

(1)半保留复制(2)双向复制(3)半不连续性复制(4)复制的高保真性

6简述基因突变有哪几种形式?(6分)

(1). 转换(2).颠换(3). 缺失(4).插入

7请列举细胞内乙酰CoA的代谢去向,乙酰CoA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请列出。 代谢去向: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从头合成脂肪酸;酮体代谢;合成胆固醇等。 代谢途径:【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CO2+H2O。 【糖的无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糖的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5-磷酸核糖、NADPH。 【糖原合成】葡萄糖→肝糖原、肌糖原。 【糖转化为脂肪】葡萄糖→乙酰辅酶A→脂肪酸→脂肪。 8从分子水平说明生物遗传信息储存的主要方式,又是如何准确的向后代传递遗传信息的。

答:生物遗传信息主要通过DNA的方式储存。a.严格遵守碱基的配对规律。b.在复制时对碱基的正确选择。c.对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校正 9试比较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异同。 共同点:抑制剂与酶通过非共价方式结合。 不同点:(1)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类似,与酶形

成可逆的EI复合物但不能分

解成产物P。抑制剂与底物竞争活性中心,从而阻止底物与酶的结合。可通过提高底物浓度减弱这种抑制。竞争性抑制剂使Km增大,Km'=Km×(1+I/Ki),Vm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 酶可以同时与底物和抑制剂结合,两者没有竞争。但形成的中间物ESI不能分解成产物,因此酶活降低。非竞争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大部分与巯基结合,破坏酶的构象,如一些含金属离子(铜、汞、银等)的化合物。非竞争性抑制使Km不变,Vm变小

10什么是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m的意义是什么?

⑴ 当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米氏方程可以变换如下:1/2Vmax=Vmax[S]/(Km+[S])→ Km=[S]可知,Km值等于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⑵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酶所催化的底物和酶促反应条件(如温度、pH、有无抑制剂等)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⑶ 1/Km可以近似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⑷ 利用米氏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在某一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度或者在某一速度条件下的底物浓度。

11和非酶催化剂相比,酶在结构上和催化机理上有什么特点?

1>酶催化剂具有高效和专一的特点

2>酶和一般催化剂都是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机制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但显然酶的催化能力远远大于非酶催化剂.

3>一种酶催化一种反应, 4>酶的3维空间结构决定它只能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催化底物转化成产物

12何谓三羧酸循环?它有何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

特点:1。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后,是六碳三羧酸反应 2。在整个循环中消耗2分子水,1分子用于合成柠檬酸,一份子用于延胡索酸的水和作用。

3。在此循环中,最初草酰乙酸因参加反应而消耗,但经过循环又重新生成。所以每循环一次,净结果为1个乙酰基通过两次脱羧而被消耗。循环中有机酸脱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机体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4。在三羧酸循环中,共有4次脱氢反应,脱下的氢原子以NADH+H+和FADH2的形式进入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生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合成ATP。

5。三羧酸循环严格需要氧气 6。琥珀CoA生成琥珀酸伴随着底物磷酸化水平生成一分子GTP,能量来自琥珀酰CoA的高能硫酯键。

生物学意义:1三羧酸循环是机体将糖或者其他物质氧化而获得能量的最有效方式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3大类物质代谢和转化的枢纽。

13糖酵解和发酵有何异同? 1. 相同点:(1)都要进行以下三个阶段:葡萄糖→1,6-二磷酸果糖;,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丙酮酸。

(2)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不同点:通常所说的糖酵解就是葡萄糖→丙酮酸阶段。 根据氢受体的不同可以把发酵分为两类:

(1)丙酮酸接受来自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一对氢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有时也将动物体内的这一过程称为酵解。)

(2)丙酮酸脱羧后的产物乙醛接受来自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一对氢生成乙醇的过程称为酒精发酵。糖酵解过程需要的维生素或维生素衍生物有:NAD+。

14试述无氧酵解、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旁路三条糖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

1.在缺氧情况下进行的糖酵解。

2.在氧供应充足时进行的有氧氧化。

3.生成磷酸戊糖中间代谢物的磷酸戊糖途径。

16什么是ATP,?简述其生物学功能?

中文名称为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腺苷三磷酸),简称为ATP,其中A表示腺苷,T表示其数量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即一个腺苷上连接三个磷酸基团。 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动物细胞再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 一类是无氧供能,即在无氧或氧供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主要靠ATP、CP分解供能和糖元无氧酵解供能.

18DNA的光修复和切除修

复。

1光复活又称光修复,在可见

光照射下下,光复活酶发生作用。光复活作用是一种高度专一的DNA直接修复过程,它只作用于紫外线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主要是TT,也有少量CT和CC)。2切除修复又称切补修复,是在一系列复杂酶的作用下,促进DNA损伤修补.。切除修复功能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也是人类细胞中DNA损伤切除修复的主要方式之一。 作用:使DNA受到损伤的结构大部分得以恢复,降低了突变率,保持了DNA分子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篇:中药化学重点总结(2)


名词解释

甾体类化合物: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非糖部分为苷元。

醌类化合物: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两个苯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其基本母核的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析脑: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指标。

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鞣质: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香豆素类: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总称 避免原生苷被酶解常用方法: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或者在药材原料中拌入一定量的无机盐(碳酸钙)。其次在提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酸或碱接触,以防酸或碱破坏欲提取成分的结构。 聚酰胺柱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的,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目与位置等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溶剂分子与聚酰胺或黄酮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越强,则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将越弱。

中药提取成分溶剂极性大小弱到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乙醇、甲醇、丙酮与水互溶。

溶剂提取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浸渍法,渗漉法适用: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能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提取的: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

吸附色谱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等,原理: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

凝胶过滤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凝胶孔径和分子大小)离子交换色谱原理: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差异进行分离。

常用分子式确定方法:质谱法(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谱(NMR) 据苷键原子的不同,苷类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苦杏仁苷属于氧苷(氰苷类)。碳苷最难被酸水解,氮苷最易被酸水解。酸水解难易:N-苷>O-苷>S-苷>C-苷(碳苷很难水解的原因:碳原子上无游离电子对,不能质子化;氮苷反之)

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次生苷:原生苷是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厚生成的苷。苦杏仁苷是原生苷,野樱苷是次生苷。极性大小:原生苷>次生苷>苷元

碱催化水解:由于一般的苷键属于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故苷很少用见催化水解,多数采用酸催化水解或酶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苷与苷元的鉴别:Molish反应:加5%-萘酚乙醇液,苷阳性,苷元阴性。

醌类化合物的分类:苯醌类、萘醌类、菲醌类、蒽醌类。

醌类酸碱性:含有羧基的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不含羧基者;酚羟基数目增多,酸性增强。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α-羟基醌类化合物。羧基酸性>酚羟基。

与金属离子反应:在恩醌类化合物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时,则可与Pb二价、Mg二价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例:与醋酸镁形成络合物)

山奈酚与槲皮素的鉴别:氨性氯化锶反应(槲皮素有邻二酚羟基呈阳性)

黄铜酚羟基酸性强到弱: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四氢硼钠还原反应鉴别二氢黄酮类(阳性)、二氢黄酮醇类(阳性)

由于黄酮类成分大多具有酚羟基,可用碱性水提取。

吸附能力: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即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在色谱柱上越难以被洗脱。

不同类型黄酮类被吸附强弱的顺序: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

异戊二烯单位数:半萜1单萜2倍半萜3二萜4二倍半萜5三萜6四萜8多萜>8

环烯醚萜类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环烯醚萜类主要以C1-OH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挥发油物理常数: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性、沸点。

三萜化合物与甾类化合物鉴别(选一):Rosen-Heimer反应:将样品溶液滴在滤纸上,喷25%三氯乙酸乙醇溶液,加热至100度,呈红色。逐渐变为紫色。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甾体(胆汁酸)呈绿色,三萜皂苷(齐墩果酸)呈红色。

各类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用溶血指数表示。(如甘草皂苷溶血指数为1:4000)

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但经分离厚,B型和C型人参皂苷有显著的溶血作用,A型人参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A型和B型人参皂苷元均属于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C型皂苷属于五环三萜衍生物,A、B、C型都含有葡萄糖。

柴胡中的三萜皂苷均为齐墩果烷型。

据C17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强心苷可分为:甲型强心苷(五元不饱和)和乙型强心苷(六元不饱和)。

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与亚甲基试剂反应,阳性;乙型阴性。

强心苷颜色反应:Legal反应(甲型强心苷呈阳性,反应液呈深红色并渐渐退去,乙型为阴性)Raymond反应(甲型阳性呈紫红色,乙型阴性)Kedde反应(甲型阳性产生红色或紫红色,乙型阴性)Baljet反应(甲型阳性橙色或橙红色,乙型阴性)

有一定碱性的生物碱多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

生物碱碱性大小统一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生物碱碱性大小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杂化方式、诱导效应、诱导-场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氢键效应。

小檗碱>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的共轭酸稳定性强于麻黄碱,小檗碱碱性最大(属于季铵碱)

鞣质分类: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复合鞣质。

香豆素类提取:碱溶酸沉法:可利用香豆素类具有内酯结构,能溶于稀碱液而和其他中性成分分离。

阿托品是莨菪碱的外消旋体。

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鉴别:氯化汞沉淀反应,莨菪碱呈黄色沉淀,加热后呈红色沉淀。东莨菪碱呈白色沉淀。

莨菪碱与樟柳碱的鉴别:氯化汞沉淀反应,莨菪碱呈黄色沉淀,加热后呈红色沉淀;樟柳碱

呈阴性反应。

麻黄碱与粉防己碱的鉴别:生物碱沉淀试剂(例:雷氏铵盐试剂:粉防己碱呈红色沉淀或结晶)(要在酸性条件下:因为生物碱和生物碱沉淀试剂均可溶于其中),麻黄碱呈阴性反应,粉防己碱呈阳性反应。(净化:因为水溶液中含氮物质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应除去杂质;将酸水提取液碱化,以氯仿萃取,分取氯仿层,再用酸水萃取氯仿层,此酸水层除去了上述水溶性干扰物质。)

洋地黄毒糖与鼠李糖的鉴别:K-K反应,洋地黄毒糖乙酸层显蓝色,鼠李糖呈阴性反应。 莨菪碱与樟柳碱的鉴别:加过碘酸、乙酰丙酮,加热,莨菪碱呈阴性反应,樟柳碱显黄色。 溶血作用的有无取决于糖的数目。

更多相关推荐:
中药化学复习总结

第二章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中药化学考前辅导大纲本节是本章重点考试时一般常侧重于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特点提问因此对几种常用提取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要了解掌握如溶剂法其原理是根据化合物的溶解性能选择适当的...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四)

第六章黄酮学习要点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分类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颜色旋光性溶解性的特征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性强弱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4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二)

第三章苷类学习要点1掌握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及苷和苷键的定义2掌握苷类化合物的一般性状溶解度和旋光性3掌握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和酶催化水解法4掌握苷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注意事项5掌握中药中苷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考点总结与解析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考点汇总与解析考点21香豆素的理化性质1性状游离的香豆素多数有较好的结晶且大多有香味香豆素中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并能升华2溶解性游离的香豆素能溶于沸水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

中药化学经典考点总结

化学反应考点知识点一生物碱1碘化铋钾红色无定性沉淀2碘化汞钾白色沉淀3碘碘化钾无定性产点4硅钨酸黄或灰白色沉淀5苦味酸黄色沉淀6雷氏铵盐红色沉淀特殊麻黄碱吗啡咖啡因不与以上试剂发生沉淀反应显色反应1Mandel...

中药化学的反应总结

一生物碱1碘化铋钾反应(Dragendorff反应):生物碱沉淀反应,可用于生物碱的检2识(试管反应或薄层色谱显色剂)3硫酸铜-二硫化碳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产生棕色沉淀深沉4铜络盐反应:试剂为硫酸酮和氢氧化钠…

Ekndwgb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考点汇总与解析

转自医学教育网论坛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考点汇总与解析考点21香豆素的理化性质1性...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部分的一些总结

紫草素、异紫草素(萘醌)丹参醌ⅡA、丹参ⅡB(菲醌-邻醌类)、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菲醌-对醌类)蒽醌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型蒽醌)茜草素、羟基茜草素、伪羟基茜…

中药化学重点

中药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2、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化学成分。具体地说…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化学水提醇沉法可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可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可使皂苷氨基酸茚三酮蛋白质双羧脲I型强心苷苷元26去氧糖D葡萄糖II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III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

《中药化学》各章的显色反应总结

醌类化合物不同颜色反应鉴别特点及意义判断香豆素的C6位是否有取代基的存在可先水解使其内酯环打开生成一个新的酚羟基然后再用Gibbs或Emerson反应加以鉴别如为阳性反应表示C6位无取代木脂素没有特征性的理化检...

中药化学总结1

名词解释甾体类化合物: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非糖部分为苷元。醌类化合物: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