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

时间:2024.3.15

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 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 理解作者的政治主政治愿望。

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2课时

预习:学生介绍诸葛亮

一.导入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不过有学者认为《后》非诸葛亮所做,因为表中有很多为北伐失败狡辩的托词,不像诸葛亮的风格。现在也无法确定,这是题外话了。 二.分析

1. 听录音,正音,复习一下,小测验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

2. 翻译中有无困难的地方

18.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5通读全文,分三段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学生要掌握建议的内容)。(哪三条建议?所以第一层分到。。。)

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具体分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概括了(当时形势)形势非常(严峻),用文中的词说就是(危急存亡)。为什么起笔凝重?(既有对先帝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深切痛惜,又含继承遗志的告诫。)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这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言外之意是刘禅是沾父亲的恩泽,自己还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诫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作风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广开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故首先提出。“诚宜”“不宜”,既很遵礼,毕竟是君臣,又有不容反驳的告诫之意,可见诸葛亮对刘禅的不放心啊。

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具体分析: 严明赏罚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故特别强调。诸葛亮提出这点,是因为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而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对禅劝谏,黄皓也不敢为非。董允死后,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此虽后事,但刘禅的弱点诸葛亮不会不有所觉察。这里的话是有针对性的。

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一条。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的真挚情感。 具体分析:哪一句写其出身?哪一句写其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

哪一句体现出“忠心”?

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现在有两个成语和他有关,都不是什么好话,一个是“扶不起的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还有一个叫“乐不思蜀”,形容乐而忘本。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理由做了适当的说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shuài)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对自己、“贤臣”和后主提出了要求(学生要了解要求的内容)。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

? 主旨: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

两份情感(报先帝、忠陛下)

一个决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其他:出师的目的或“顾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出师的条件:(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多写要扣分)(注意题干的要求判断要不要写后面的内容)

了解写作特点

? 表达方式:第一部分(1—5段)以议论为主

第二部分(6—7段)以叙述、抒情为主

第三部分(8—9段)以议论、抒情为主

? 语言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拓展:学生介绍诸葛亮


第二篇: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导入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

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于19xx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

二.分析

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

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作者介绍: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 公元17xx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复习: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1. 通翻

2. 听录音,每节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第一段,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

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 第二段: (2\3节合并)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京城到泰安的

旅程→艰险的登山过程→到达山顶时所见明丽的景色)

我们先来看他来泰山的路线,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段旅程?(艰苦).尤其是哪几个词? “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蝉联

而下,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怎样的形象?(风尘仆仆的神态,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真是一字一图,字精意工。

? 第三段: 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象。。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

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 第四段: 写泰山的古迹(建筑群与石刻),反映其悠久历史与人文气息。

?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

线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3. 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开发商,现在你要做一个推广泰山旅游的活动,首先是像西湖十景一

样也弄个泰山十景什么的.你会给泰山的景点取什么名字?在你取得名字之后请为这一景点写一段推广词.

范例: 1.苍山负雪。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苍山负雪图。

4.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拟人,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半山居雾”,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作者写景摄取了大自然的灵魂,达到神真,不愧为写景的高手。。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时分,姚鼐与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刮

起山上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山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引入,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太阳出来前是, “自足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笔细绘了太阳的形象后,就从日观峰以西的群山景象着笔,描写日出后的景色,“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说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阳光照射,呈红色,有的得不到阳光照射,现白色。这两种颜色错杂相问。所有的山峰都像弯着腰一样。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这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成分,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所陶醉折服了。

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丽动人,但日出更壮美,更有气势,更激发人向上。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对比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含义,也是作者所以要长途跋涉、顶风冒雪登临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4. 反正该写的,最值得写的都写完了,第4\5段还有必要交待吗? (分开谈谈)

第四段明确: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和其它,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 多石,石多平方状,多松树,少土,石少圆状,树少杂树。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后几句,以“无”字组成的短句,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泰山之冬的静美.

以上两节都是对泰山风貌的有力补充.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工于结局,结句“雪与人膝齐”,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煞住全篇,收得似尽而不尽,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回味的余地.

写作特点: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

主旨: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出师表问题总结归纳


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白帝城托孤)两件大事

四、理解性背诵: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5)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9)“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更多相关推荐:
出师表问题总结归纳

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白帝城托孤)两件大事四、理解性背诵:(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总结

《出师表》内容总结一、理解性背诵:(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

出师表知识总结

出师表文言知识小结课堂笔记抄并做一通假字123有通又整数与零数之间阙通缺简通拣二古今异义1卑鄙古义身份低下见识浅陋今义品质行为不端正2345感激古义受感动激励今义衷心感谢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所以古义的原...

出师表理解性默写(20xx北京中考生自己总结)

《出师表》理解性默写1、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中考总结思考题答案

出师表中考总结思考题答案7、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8、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

出师表(20xx北京中考生自己总结)

出师表一原文全文翻译二重点字词顺序左右左右三理解性默写1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指出不利因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因素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一生字词崩殂cu恢弘hong妄自菲fei薄bo陟zhi罚臧zang否pi昭zhao平明之理以遗wei陛下裨bi补阙que漏行hang阵攘rang除猥wei自枉wang屈庶shu竭驽nu钝dun性...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出师表复习知识要点出师表重点词句翻译复习疏导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人力疲惫民生凋敝1此诚实在危急存亡之秋时也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

出师表知识点整理

24课出师表知识点整理一课文理解1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2主旨本文作者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出师表复习知识要点出师表重点词句翻译复习疏导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人力疲惫民生凋敝1此诚实在危急存亡之秋也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欲报之于陛下也3诚宜开张圣...

出师表知识点整理

出师表知识点整理转载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2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简通检选拔拔3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指品质低劣下流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

《出师表》翻译和重要知识点汇总

出师表翻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但是侍...

出师表总结(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