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外国文学史的论文

浅谈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摘要】莎士比亚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他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反对爱情中含有功利性目的;主张在爱情生活中要宽容,因为嫉妒往往会招致灾祸;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爱情秩序”,反对人们越轨。莎士比亚的爱情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社会原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的大变革,社会意识必然受到影响,爱情观作为社会意识的晴雨表必然发生变化。

【关键字】莎士比亚;爱情观;一见钟情;历史由来

莎士比亚的一生中创作丰富,有很多内容以爱情为题材,以恋爱为主题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内涵

莎士比亚自始至终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他的许多作品里我们都能寻到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如在《空爱一场》中,拿瓦尔国王和他的朋友们本已立誓苦修,禁绝女色,但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女侍们的出现,却使他们不能自持,把誓言抛到一边,想尽办法去讨好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欢心。在《训悍妇》中,鲁禅希欧与毕安卡一见钟情。而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种一见钟情被表述到了极致。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罗密欧一见到朱丽叶便改换了心情。他感叹到:“啊!她比满堂的火炬还要亮。她好像是挂在黑夜的颊上,有如黑人戴的宝石耳坠;平时不宜戴,在尘世也嫌太宝贵!……以前我可曾恋爱过?否认吧,我的眼!真正的美人我今晚才初次看见。”与朱丽叶的相遇使罗密欧瞬时忘记了伤痛,那个他曾苦苦追求的美丽的罗萨兰在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情中已经黯然失色。而朱丽叶也是芳心萌动:“我竟为了我惟一嫉恨的人而倾倒!当初不该遇到他,现在又嫌太晚了!”而且这种一见钟情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鼓励人去克服一切障碍,朱丽叶是这样说的:“啊,罗密欧,罗密欧!你为什么是罗密欧?否认你的父亲,放弃你的姓氏;如果你不肯,那么只消发誓做我的爱人,我便不再是一个卡帕莱特家的人。”这对一见钟情的恋人最终为了爱情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并不了解对方的底细,只是为对方的爱情而感动,并且情愿为对方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世界上最纯洁最无私的爱情,也是莎士比亚的文学世界中理想爱情的楷模。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外国文学类论文

编织联络善的暗号

——读《夏洛的网》

说到外国文学经典,脑海中过电影般闪过许多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书名,然而仔细一考虑,真正在脑海中闪现的竟是一部童话。是的,《夏洛的网》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然而我觉得,童话故事只是一个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它不仅适合于孩子,更适合与那些远离童年了的人们。作者怀特用柔韧无比的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弱者之间的相互扶持,关于友情和承诺,关于生命本身的童话故事。 《夏洛的网》所讲述的故事主要是围绕一个叫韦伯的小猪展开的。由于芬儿这个小主人的善良和纯真,瘦弱的小猪韦伯得以存活,并住进了一个农场里。这个农场是一个家禽家畜的大家庭,在这里,有牛羊马匹,有一对老实的鹅,有可爱的老鼠,还有善良的蜘蛛夏洛。夏洛在这个大家庭里一直是不受欢迎的“可怕的东西”,只有小猪韦伯把她当朋友。威伯非常崇拜聪明的夏洛,它甚至学蜘蛛的样子的结网。但夏洛并没有取笑威伯,她很喜欢它那股好学的憨劲儿。当得知朋友将要被人宰杀的时候,她苦思冥想想让小猪看到冬天的雪,并对小猪许下了承诺,她说服老鼠为她找来一些美好的字,努力为小猪织出带着这些字的网以此引起人们对小猪的关注。当人们前往观看时,夏洛自己却躲起来,让所有的目光都落在小猪身上。即使她怀孕了,她最后还是跟着小猪去了游园的比赛现场,通过织出带着赞美小猪的字样的网来帮助小猪赢了比赛。因此,小猪博得了主人和人们的疼惜,于是他活着看到下一个冬天的雪。可是夏洛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头猪,特别是一头小瘦猪,它的生命就真的那么没有价值吗?”在《夏洛的网》的经典开篇里,怀特让小女孩芬提出了这个经典的问题。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怀特编织的这个童话世界里,他保留了一分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与眷恋。这是一部描写友谊和奉献的书,然而与此同时,他非常严肃地讨论了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命题。也许我们真的不应该去讨论生命价值的大小,就像故事里的小女孩芬说的那样,在关乎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如何去控制自己,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时候,我们又如何主观的去衡量它价值的大小呢?拯救一只小猪的意义或许真的不在于这只小猪本身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格式 20xx

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格式 20##-6-20 20:32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格式模版

论文格式模板

□□□□□□论文题目□□□□□□

( 文章题目:题名应简明、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内容摘要(宋体5号字)□□□□□□□□□□□□□□□□□□□□□□□□□□□□□□□□□□□□□□□□□□□□□□□□□□□□□□□□□□□□□□□□□□□□□□□□□□□□□□□□□□□□□□□□□□□□□□□□□□□□□□□□□□□□□□□□□□□□□□□□□□□□□□□□□□□□□□□□□□□。(宋体5号字,篇幅200-300字,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被引用率。请作者高度重视!)

关键词:(宋体5号字)□□□□□ □□□□□ □□□□□ □□□□□(宋体5号字,关键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如人名、作品名、概念、术语等,一般3-5个,关键词之间用空格分隔。)

作者简介:□□□□□□□□□□□□□□□□□□□□□□□□□□□□□□□□□□□□□□□□□□□□□□□□□□□□□□□□□□□□□□(宋体5号字,内容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主要研究领域等。如果论文属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的成果,也应在作者简介中标明。)

Title: □□□□□□□□□□□□□□□□□□□□□□□□□□□□□□□

Abstract: □□□□□□□□□□□□□□□□□□□□□□□□□□□□□□□□□□□□□□□□□□□□□□□□□□□□□□□□□□□□□□□□□□□□□□□□□□□□□□□□□□□□□□□□□□□□□□□□□□□□□□□□□□□□□□□□□□□□□□□□□□□□□□□□□□□□□□□□□□□。

Key words:□□□□□ □□□□□ □□□□□ □□□□□

Authors: □□□□□□□□□□□□□□□□□□□□□□□□□□□□□□□□□□□□□□□□□□□□□□□□□□□□□□□□□□□□□□□□□□□□□□□□□□□□□□□□□□□□□□□□□□□□□□□□□□□□□□□□□□□□□□□□□□□□□□□□□□□□□□□□□□□□□□□□□□□。(多作者之间空格隔开,包含作者所在单位及部门,所在城市邮编及电子邮箱等信息)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复活》

内容提要:《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 复活 聂赫留朵夫 玛斯洛娃

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聂赫留朵夫有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走向复归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每一步都要经过痛苦的斗争。这一切都使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外国文学开题报告书

外国文学开题报告书

说 明

1.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2. 课题来源分为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教师的科研任务;社会有关单位委托的课题;其他来源。

3.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外国文学开题报告书

外国文学开题报告书

外国文学开题报告书

外国文学开题报告书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外国文学史论文

一面时间的镜子

——魔幻百年的孤独

中文系0905班 赵晶晶 36号

【摘要】: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尽管很多人为打破这种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辛的探讨,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人应该恐惧的是生命一旦沦为无意义的重复,生存的价值也就受到质疑了。人必须接受孤寂,从孤寂中吸取营养,得到智慧。

【关键词】:孤独,封闭,落后,重复,探索,社会精神

“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即使是日常的生活也光怪陆离。这是一块放浪形骸又极富想象的土地,因孤独而耽于幻想和种种错觉的土地。我的作品人物在表现这种虚幻的现实时是真实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现在的新颖倒叙首发等等。这是一个魔幻的百年。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小镇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

马贡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这块土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布恩地亚原是马贡多年轻的族长,他跟大伙儿一起劳动,为全村造福。由于吉普赛人的引诱,他迷上了磁铁和天文探索,幻想采到金子和发现世界奇迹。失败后,他又打算开辟一条道路,以便让马贡多和那些伟大发明连接起来,结果又失败了。他想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但由于妻子乌苏拉的反对,也失败了。从此他沉溺于幻想之中,不再理睬家务和公益活动。布恩地亚家族在乌苏拉的辛勤主持下日益发展。他们盖起了迷宫一样巨大的住宅,积聚了不少财富。乌苏拉坚持要寻找因与情妇皮拉有了孩子而离家出走的大儿子阿卡迪奥,无意间打通了马贡多与外界的联系。马贡多开始出现了机器、镇长、教会、自动钢琴……由于布恩地亚的第二个儿子奥雷良诺在国内战争中成了自由派的领袖,这个家组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象征。奥雷良诺上校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变得残酷、乖戾、衰老,在停火协议签订后,他开枪自杀未遂,从此便蜗居小作坊。他的在战争中出生的十七个儿子长大后均被敌人杀害。他哥哥神秘的失踪了。上校与他哥哥的情妇所生的儿子也死于敌人的枪弹下。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第四代时,马贡多涌来了许多外国人,他们在这儿开香蕉种植园,带来了电、电影、汽车等新东西。外国主义殖民者对本地居民的残酷剥削使人们纷纷起来反抗,政府军奉命来镇压罢工者,杀死了三千多人。何塞·阿卡迪奥第二(布恩地亚的曾孙)作为罢工领袖,死里逃生。他回到老家后,埋首于破译吉普赛人留下的羊皮书,至死也没有成功。他的孪生兄弟奥雷良诺第二在大肆挥霍中度过大半生,最后在艰辛地凑足了给女儿阿玛兰塔上大学的费用后死去,马贡多在天灾人祸中萧条得可怕。阿玛兰塔从布鲁塞尔偕丈夫回到马贡多,满腔热情要重建马贡多。但她坠入了外甥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情网。她生出了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阿玛兰塔因大出血死去,婴儿则被蚂蚁咬死。小奥雷良诺在惨象

…… …… 余下全文

篇八 :英美文学学期论文格式

英美文学课程 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中文)×××××××

(英文)×××××××

学 生 姓 名 × × × × 学 生 学 号 × × × × 学 生 班 级 × × × × 学 科 专 业 × × × × 学 年 学 期 × × × × 指 导 教 师 × × × × 所 在 学 院 × × × ×

××年××月××日

摘 要

关键词:

3-5个) 2 (

Abstract

Key words:

3

Forms in Novel

After many years of toiling in writing, Doris Lessing has now safely established herself as being “the most extraordinary woman writer” (Greene, 1994: 1) and “very much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for our time” (Bloom, 1986: 7). Her major work The Golden Notebook has been ranked by many critics 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of post-war British novels” and “the most remarkable work by a woman to appear in Britain since Virginia Woolf’s” (Bradbury, 2004: 381).

Doris Lessing’s critical reputation is remarkabl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her literary career. Her success as a professional writer began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er first novel The Grass Is Singing. It was accepted by Michael Joseph in London in 1950 and was an instant success, being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an exceptional novel on colonialism. “I had very good reviews, and I had enough money to keep me going for a bit” (Bookshelf, 1992), as Doris Lessing recalled her early success in an interview by BBC Radio. Her fame has gained steadily ever since.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