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如何写好“知易行难”的辩论词

如何写好“知易行难”的辩论词

人们对“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是所谓见仁见智。但在辩论会上两种观点针锋相对,需要辩出高下。我们就要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旗帜鲜明地阐述我方观点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主张“知易行难”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来维护我方观点。

角度一:正面阐发“知易行难”的观点。就是说要将知“易”在哪里,行“难”在何处讲清楚。在“知”“行”关系上为什么“行”比“知”难。

根据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沿用这样的思路来阐发:①获“知”的途径多,所以获知“易”。人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知”,可以从前人经验中获“知”,可以从实践探索中获“知”,可以从自然启迪中获“知”。②践“行”困难多,所以践行“难”。践行受主观因素限制,意志力不强、没有决心、心理易受干扰都不能去“行”。践行受客观因素限制,没有天时地利、没有适当的机遇、没有健康的身体同样不能去“行”。③ 在认知层次上“知”与“行”分属不同认知层次。明了、懂得是认知的初始阶段,而会做、能做是认知过程的实质阶段。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角度二:正面驳斥“知难行易”的观点。就是说要将“知难行易”错在何处讲明讲透,竖起靶子,有的放矢。

根据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这样阐发①“知难行易”与现实情形不符,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道理简单过程复杂”反映出普遍的认知现状。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在艰难情况下能坚持真理的往往是少数人,说明在现实层面上“知易行难”是常态。②“知难行易”与认知规律不符。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是人类认识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两种过程中“行”既是最初起点也是最终目的,“知”是为了更好地“行”。所以“行”比“知”更重要。如何“行”往哪“行”对“知”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行”更有难度。

能够把握好以上两个角度,在阐述“知易行难”的主张时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示例:

我来谈“知易行难”

…… …… 余下全文

篇二 :知难行易

我方观点:知难行易

我方二辩公辩:1、请问对方辩友,知是什么意思(知易又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是知易,爱因斯坦有个Cuv=8paig比上c4次方*Tuv引力场方程式,这是个二阶张量方程请问对方辩友是怎么理解的。。。。。

2、对方辩友不是说知易吗?那为什么还回答不上来呢?

3、再请问对方辩友,你说行难,那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青年志愿者们经常组织活动义务献血,看望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呢?按照对方辩友的说法,这不是直接就把他们给否定了吗?你说,你对得起人家吗?

4、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知易行难,那为什么上大学的娃还要翘课呢?而且还翘得这么轻松呢?既然是知易行难,为什么对方辩友还要站在这里与我方辩论的呢,这本来就是很容易的事,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5、请问对方辩友,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

回答提问:1、围绕“知难行易”的观点,切勿离题,不要被对方牵着思路走,而是一再强调“知难行易”

2、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不是知难最好的证明

吗?。。。。。对方辩友反驳韩文公的千古名句,小心韩公死不瞑目,半夜回来找你哦!

3、为什么对方辩友老是跟知难行易过不去呢(对方辩友不要总是跟知难行易过不去)古语有云:大道至简。简简单单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要把行动搞得这么复杂呢,本来容易的事情,你非要搞得跟毛线一样冗长,有必要嘛你! 自由辩:1、对方辩友说的非常好。有如黄河之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2、如果知易,那为什么人类目前只能够认识到40亿光年内的宇宙呢,而40亿光年外的呢,不是知易吗?

3、又如果行难,那为什么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这么快,神舟号从无人到一人到两人再到多人,如今又到太空出舱活动,而且,“蛟龙号”更突破了5000米的探索。如果真的是行难,那对方辩友又该作何解释?难道对方辩友要反对我国的航天发展事业吗?

4、那只是对方辩友一厢情愿的说法。(对方辩友未免说得有些牵强) 5、对方辩友一再强调知易行难,不就是意味着是要行难而退,只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了吗?那正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 …… 余下全文

篇三 :知难行易.docx一辩稿

知难行易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又卷土重来了,我们的辩题还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次,我方的观点是知难行易。知难行易的意思是: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

从我国近代史看来自中国共 产 党建立,一开始是听从苏联的指导进行革命,但却多次失败,这是因为我国国情能够与地形与苏联不符,但自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等人的领导并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中国的政治前途自此一片明朗。不可否认的,在实行这个策略是我们也曾遇到困难,但是,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与政策,也许中国将不复存在,我们也无法在此辩论。人类在探索求职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便印证了知难行易的道理。

陆游曾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自由落体运动原理的正确性,大胆设计制作了两只球,一只实心球,一只是两个半球合起来的空心球。然后,将两只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证明加速度相同。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在众人怀疑和讽刺的眼光下,他成功了。带着平凡人所没有的“知难行易”心态,他的人生已无怨无悔,没有人可否认他的努力,他的实践精神!

名人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xx年春节前夕,邓小平本着“知难行易”的心态来到深圳特区。当邓小平提出沿海建立特区时,作出了相关多的政策对深圳进行实践。当初不少人强烈反对,担心社会主义机体会受到资本主义毒瘤的侵害。实践却证明,深圳已成为大陆经济建设的窗口。

在我们学会提纯与使用高纯度单晶硅之前,电脑是由昂贵又笨重的东西。是用起来十分不便,但自从有了高纯度单晶硅,电脑体型迅速变小传送速度更快并且高纯度的硅还可制作光导纤维,有着广泛的用途。这也印证了知难行易的道理。

我方观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更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险些命丧于伦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入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飘泊啊!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鲧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第三,认识规律比按规律办事更难。认识规律是一个积沙捡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他需要“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知难行易

知难行易

几千年来,“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的中华古训为人们所遵奉。然而,这种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不免让人们轻知怯行,以令我民族行之艰难。如今,是否能换种说法?且知,知难行易也!

何谓“行”?即指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何谓“知”?即指对于事物的认识。行,包括了对知的运用。而知,解决了“为何行”与“如何行”的问题,其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所谓“知难行易”,是指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

以辩证的观点来看,知与行密切相关。行先知后,知而后能行。他人所言“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者知之不足。俗语有,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正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行起来就犹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化阻力为动力,依靠智慧指引前行。

知,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需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个人求知,路漫漫,人类的探索,亦无止境。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翻开历史的史册,人类求知探索的伟业,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生命诚可贵,但是玛丽亚·居里为了科学求知献出了生命;爱情价更高,但是诺贝尔为了事业探索却终身孤独。李时珍遍尝百草,才获回春之术;司马迁历经图志,终成一家之言;达尔文呕心沥血几十年,才孕育出《进化论》,普朗克用生命凝成真理,成就量子力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往今来,正是这些用热血和生命叩响知识之门的求知者,铸成了人类文明的脊梁。

诚然,观现实人生,行,并非能一帆风顺,但是求知、得知的这些事例无不体现知比行更难。求知之路漫漫兮,人类上下而求索。和平难,难就难在尚未达成各国的共识;反腐难,难就难在还不知真正制止腐败的办法;治艾滋病同样难,难就难在医学知识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而有知,行就会化难为易。正是那沉甸甸的知识之果,换来行动中的大刀阔斧,工作上的从容自如。

立足现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只有知难而上,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人类仍需孜孜不倦地求知。求知是艰难的伟业,求知更是永恒的追求。让我们记住阿基米德的名言吧“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翘起地球”!

…… …… 余下全文

篇五 :知难行易四辩稿

谢谢主席

谢谢对方辩友精彩的表现,但对方辩友的论点我方还是不敢苟同。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论点中的几点漏洞。

第一 对方辩友在立论中定义,知是可以由人主观控制的,但行却要受客观限制。可是对方辩友,您注意到了么,您方对知的定义是一个探索过程,所以说,知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未知,这难道不是知所受的最大的限制么?且不说当两者都受到客观限制的时候您方的这个对比标准已经失效,就是单独拿出知行所受的限制来说。行所受的限制是可知的,这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克服的目标和方法,而知,由于其未知性,我们在克服这个限制的时候难度是远远大与行的,因此知难于行。

第二 对方辩友一厢情愿的将知的难度缩小。爱因斯坦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他拥有可以站在无数巨人肩上的这个契机。相对论的成果是在爱因斯坦的时代展示出来的,但难道爱因斯坦之前的我们的探索过程我们就要舍弃了么?这也是隶属于知的啊。那么我们造原子弹的时间与这么漫长的探索相比不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么?造原子弹难,研究相对论更难,更何况,相对论的运用并不一定只是在造原子弹上,当我们在广阔无边的海面上划了一个小小的内切圆之后就认为我们到达了彼岸的行为难道不是很可笑么?如果我们继续在知的海洋里遨游,那么有一天我们发现了相对论的另一重大运用也是有可能的啊,彼时,我们可以用知指引行,不就容易的多了么?所以说知比行难啊!

第三 对方辩友多次将未成之知与行相对比。违法犯罪,作奸犯科的人首先是因为行的容易而导致恶行马上就反馈出了恶果,其次是因为他们对良知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导致其走上了不归路,他们的知是不完善的,而对方辩友将知的半成品等同于知,将普适性的知行特殊化,未免有将这些社会中的毒瘤引为社会主体之嫌。而与此同时,另一些像对方辩友一样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格,正直的人格,所以他们能够面对东西南北风而我自岿然不动。对方辩友可能会说这样的人毕竟不是全部,可这不正说明了知有多难么?它难就难在不能像行那样达到绝对的普遍性,所以说,知难行易啊。

…… …… 余下全文

篇六 :知难行易例文

知难行易

中国很早就有先知而后行、知难行易的古训,大概的意思就是做事之前都该想清楚如何去做;遇到了困难该如何处理;成功或失败后将以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准备好这一切后,行起来必定会容易很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其对应的知易行难却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概念,这就促使我抱着浓厚的兴趣来分析“知难行易”的是与非。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认为“知比行更难”。正是因为“知比行更难”,所以在求知的过程中,欲认知一件事物,就该从理论上入手,先认识它、理解它,最后吃透它。这就比我们自己漫无目标的反复尝试会容易得多,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的这些理论都是前人通过无数的艰辛实践才获得的。举个实例吧:在生物课上我们都会学习显微镜的作用与使用,一些关于显微镜的概念和使用步骤很难记住,但我把它们死背下来、消化了以后,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时遇到的困难肯定就会少得多,这无疑就验证了知难行易。

虽然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势”,可光是盲目地去做不用脑袋去思考那才真正是“假把势”。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就是通过一代代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造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虽说是因为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才会有进步和新的发明,可光靠行动不靠脑子行吗?如果古猿不知道锋利的石头更容易攻击敌人、更容易刮开动物表皮,它们会不断地去创造、不断地去发现么,那又怎样会有我们今天的社会?

理念上的东西虽然常被人们说成是空洞的,可那绝对不是一堆垃圾,正好相反,那是精华、那是人们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正如我们学习的数学一样,教科书上所给的虽然只是一些刻板的定理,老师主要是做相关讲解和进行针对性的解题技巧训练。但书中教给我们的这些知识则并不全是老师们个人的发明、发现,而是老师们在吸收、消化了前人的相关知识后才有资格站在了我们的讲台上。这正是知难行易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在求索的过程中故然有太多的不容易,可掌握了精髓、掌握了技术,做起来不也是大刀阔斧、易如反掌么?

…… …… 余下全文

篇七 :知难行易一辩稿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知难行易。 开篇立论,概念先行。只有正确认识了“知”和“行”的概念,才能正确地阐述辩题。所谓“知”即是知道、了解。它不仅仅是浅薄地知道,而且要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及把握,以及对事物方法的探索。知是探索,是求知,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去求索的过程。是对“行”的认识。所以,“知”即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行”即是实践和履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是建立在深入的知、也就是真知的基础上,包括对知的运用。所谓“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运用“知”容易。以下,我方将分点三论述:

首先,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知有别于简单的知道。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知一事,光从理论上下手是不够的。因为通过读书或听讲得来的知识即使烂熟于心,也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别人的东西,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学问,并且彻底掌握它。

其次,行先知后。只有不断带着行动的目的去实践,才能得到真理。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的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识与方法,才会有所成就。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

再次,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用2πr来求圆周长,然而在几千年前,刘徽用割圆术把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才求得了圆周率。可见,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方的立场。

因此,综上几点,知行相比,我方认为:知难行易。谢谢!

…… …… 余下全文

篇八 :知难行易一辩陈词

?知难行易?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每个交大人对知行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今天,知行校训指引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勇攀高峰,服务社会。正如校训告诉我们的一样,用知去指导行,在行中又不断的完善和创造知。

从百家争鸣到三足鼎立,从贞观之治到辛亥革命,每个时代都赋予了知和行相应的特点。我方认为?知和行?在难易上没有绝对普遍适用的判断。

今天,立足于现实社会,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突出。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效果依旧缓慢。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完善。就业、医疗、分配等问题和矛盾凸显。

面对现实中的这一切,回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种种曲折与反复。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样的时代下,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审视知和行在社会中的特征,赋予它们在难易程度上的时代意义。

我方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知难行易。所谓知,就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和结果。所谓行就是将对事物的认识用于实践。而判断难易的标准是当今中国社会知和行,我们在哪方面做的不足。

我方认为出现当今社会知难行易的原因是大家对于知过于忽略,认识偏差。造成我们在?知?上做的不足。同时在?知?不足的情况下,社会的浮躁风气又使得我们过于追求了?行?,从而使得知

行失衡。总结起来就是两点:1.把极难知的事情看的太容易,不去探求。即错误的认为知易。2.在‘知’不足的情况下去错误的行,从而造成了行难的假象。

今天我们讨论知难行易,不只是要分析其现象和原因。更要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在现实社会中提倡一种正确的知行观。我们强调知难,就是要告诉大家,在认识这样的方向性问题上要狠下功夫,小心谨慎,不能出现重大偏差。我们强调行易,就是在正确的知的指导下,鼓励大家在实践中不要左顾右盼,徘徊观望,而要大胆开拓,勇敢实行。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知难行易。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