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有关于武则天的诗词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诗作 《曳鼎歌》[全唐诗:卷5_2]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第一》[全唐诗: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全唐诗: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全唐诗:卷5_5]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全唐诗: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

…… …… 余下全文

篇二 :历代诗词名句鉴赏

历代诗词名句鉴赏

先秦时期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全是贵族作品,其中有叙事诗,祭祀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唐代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 字伯施。借咏蝉寄意,比喻品德高洁的人,即使没有权势地位可以凭借,他们的生命仍然能够远远播扬。

(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 猛烈的大风吹过之后,弱草倒伏,唯有劲草挺立,只有这时候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坚韧的,时局动荡,形势危急,群小自危,唯有忠臣英勇赴难,只有这时候才能识别出谁你是忠心耿耿的良臣,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苏味道 元宵佳节,长安城里明灯错落,万家灯火, 映射出灿烂的辉光,构成一幅璀璨绮丽的美丽景象,城关外河的水面上映照着两岸千千万万的灯影,犹如天上的星河,横跨在河上的桥梁,此时成了名副其实的星桥,由于开了禁,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城门,因此游人往来如织,欢声笑语如歌,熙来攘往,盛况空前。

4.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 描写送别 惜别之情,

5.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遥望远方,一轮明月从远远的海上升起,大地沐浴在他清冷的光辉里,我望着天上这皎皎的明月,思念远方的情人,我相信此时远方的情人,也和我的心情一样,在深深的怀念着我。 张九龄 他无疑是一首政治感遇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君主也在怀念自己的一种愿望,尽管诗人切切思念,孜孜不倦的追求,依然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召见,所以诗人的追求始终是渺茫的和不可企及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袁梦蓓

摘 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 诗歌 文学

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

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

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开国之初,太宗君臣在文学创作上明确提出反对浮华淫糜。为求文质彬彬的主理想,他们歌唱建国伟业,宣扬大唐声威。不少作品风度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达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高宗朝诗人上官仪适应诗歌演进的要求,在艺术表现、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是宫廷之外的优秀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为了矫正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补救龙朔变体的缺失,他们坚持轻“绮碎”而重“骨气”的美学追求,突破宫廷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内容的领域。同时他们的创作又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1)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三绝诗句

三首《咏蝉》诗的经典对比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现逐一玩味: 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 …… 余下全文

篇五 :描写洛阳古诗词名句赏析

描写洛阳诗词名句赏析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宋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唐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古诗词集锦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之妙,前在虚实,后在词工,上片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甚妙,不然,"玉簟""西楼"俱元所借力。下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写得有模有样,有动有静。遍观古今词,只有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堪敌;然又不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纷线乱麻,有形而无意,有静而无动。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還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年)春天(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为右丞相),旨在讥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乱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这一切作者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通过场面描写和情节叙述,让读者清楚地意识到,这正是艺术上成功之处。

1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头到“称身”是第一层次,泛写上巳日曲江边游春丽人之多,以及她们意态的娴雅,体态的优美,服饰的华丽。此诗本刺杨家兄妹,开头反从一般丽人写起,实际上丽人的服饰“金雀”、“麒麟”,已暗示非一般丽人所能服,这是诗家含蓄的作法。从“就中”到“要津”为第二层次。笔锋一转,点出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也包括韩国夫人),因上文已盛言丽人的体貌服饰,所以这层就着重写饮食车马的豪华,以及明皇宠赐的优厚,趋炎附势者的众多。从“后来”至末句为第三层次,写杨国忠威势煊赫,炙手可热,并暗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行为,末句用反跌法结出“丞相”的骄横,含意深远。

…… …… 余下全文

篇七 :唐诗名句赏析之八: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唐诗名句赏析之八: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是唐代女皇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中的句子。此诗又名《催花诗》,作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

关于此诗有两种说法。在《全唐诗》中,这首诗之前附有一篇小序说:“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说,当时朝廷中有些人密谋对武则天发动政变,谎称冬天的御花园里开满了鲜花,以诱使武则天前往。开始武则天是答应了的,但不久就发现有问题,于是就写了此诗让人去向百花宣旨。其实是查看一下虚实。同时,也做了暗中布置。第二天卿相同到御花园一看百花尽皆开放,众人尽皆拜服,视武则天为天人,再无异心。但熟读唐史的人都知道,武则天即位尤其是初期,地位非常巩固,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密谋政变发生。所以在这篇小序的结尾说:“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既然此不足信,那什么是大家信的呢。这就牵涉到当时另一种说法。武则天称帝之后,一次偶游宫苑,一时兴起就写下了此诗。写下来之后,下边就有拍马屁的人夜里对御花园做了布置,在则天常去的小径上遍插鲜花。但由于疏漏,牡丹花不在此列。第二天则天女皇游园是先喜后怒,使用当时酷吏周兴、来俊臣惯用之术,火烧牡丹花。

余怒未消,又将牡丹花贬往东都洛阳。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前两句是“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仔细品味一下这首小诗,我们会感觉到武则天那种一言九鼎的帝王之气,那种山河变色、万众蚁服的霸悍之气。但也正因此成就了洛阳“牡丹之乡”的美誉。

…… …… 余下全文

篇八 :唐诗

【唐诗,离我们有多远】之讲座听后感+讲演稿整理笔记

(2009-06-13 16:55:27)

转载

唐诗

讲座

诗词

听后感

笔记 ▼ 标签: 唐诗,离我们有多远?

听这个讲座时,当我告诉同学我在听这个讲座时,同学回道:我觉得唐诗已经离我很远了。 我默然。我想跟她说,其实不远的,就在你身边。但是我知道,即使那么说了也于事无补。对于在闹市尘喧中失去那对一种文化的鉴赏与敬畏时,再多的语言也只怕是苍白的,更有可能会是越描越黑。

与我自身,很奇妙,是何时诞溢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盎然兴趣,又是如何开始妄图掀起中国历史文化厚重幕布的一角?或者更可笑的是小学、初中,更甚于高密度的高中都不曾让身为文科生的我对中国古文产生兴趣的事实上,在临近大学四年毕业前的短短一个月里却让我深陷其中——深沉、博大、内敛、浓稠、惊人。我是在怀念儿时的某种书香?某段文学?或亦某种感觉?书的感觉,笔的感觉,汉字的感觉,文字的感觉,历史的感觉,一瞬间扑面而来。闲庭信步走过大学四年,现在对于我而言却好像只是捧了只箩筐,穿过空气,穿过雨水,穿过声音,却发现除了丝丝尘土,却什么也没留下。四年,足以让我放纵,但是却让了遗忘了儿提时的记忆。我甚至忘了儿时的我是那么喜欢看书,曾有一段时间的语文对于语文的吸收力是那么强盛,曾经有过现在难以描绘的奇异想法。或许书和文字才是我的寄托? 看历史和古文需要清心寡欲,太多的杂念与欲望会产生差距。历史和古文可以调节心情和洗涤心灵,就跟亲近大自然有类似的感觉。息心静气之效。古文的诞生就是伴随着自然而生。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偶是HLL的JQ分界线------------------------------------ 以下是我的讲座笔记整理稿。努力回归本稿。如有误言,请不吝赐教。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