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老子道德经感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乃辩证的世界观;万物之妙徼,从无(原始状态)中反复认识它,从有(现实)反复考证你对它的认识和定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乃辩证的方法论。既涵盖了唯物论、辩证法的核心,又高于它们,简而言之,中庸。

概念:

1.

2. 道:天地万物本身的妙徼、真相。 妙徼:让人信服,适合人性化的观点和认识定

义边界,即统一的认识。

3. 玄:反复的认知和定义。

正解:能说明的妙徼也仅仅是人们对其可用之处的认知,统一认知、给予定义、便于传承,而非其本身。随着人们认知和使用的提高,可知之道和名就会变,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之始万物就有道,只是人们无知,则无名,后来有了认识,为了便于传承,才有名,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对事物从无知无用到有知有用,同时也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人们又须经常回到原始状态来重新思索事物本身的妙用(妙:让人信服,适合人性化),称之为:“觉”;还应经常从现实中来考证对事物本身的定义和认识有没有出格,称之为:“悟”,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乃

思考,也称之为:觉悟、寻道。用道之人和寻道之人现实中自然显现。

寻道,既要时常从原始状态来分析认识它,又要反复从现实中来考证你的认知和定义。认知和定义两者同时出现,而不同名,共同称之为“玄”,认知了定义了又认知和定义,反反复复才感悟更深,得道更深,更能接近真相。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这些也仅仅是人们对其可用之处的认知,何况人不同感悟不同,寻道用道更不同,道者,天地万物之本,事者,人们识道而用之,识之有限,用之需慎,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今日看了关于《道德经》的一段小视频,更是对老子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坚强,不表现柔弱;应当表现聪明,不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表现柔弱,不表现坚强,可表现愚鲁,不表现聪明,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 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结果呢?也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

…… …… 余下全文

篇三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1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 2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老子的《道德经》有感

《我与国学经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我第一次看《道德经》是在网上。初见《道德经》,我就被它那种深奥而不可理解的内涵和哲理迷住了,我深深的被书中那奥妙的语句所折服。世界上怎么会有将道诠释的如此完美的语言啊!后来,我在正规的新华书店中看到了实体版的《道德经》,我欣喜若狂地买下一本,爱不释手地读了起来。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的《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后发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有谁能说《道德经》不是一部惊世骇俗的著作呢?

《道德经》,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实在说不清有多少万言的文字去诠释它,而且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那么,《道德经》讲的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三十七章,起首句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称之为《道经》。下篇共四十四章,起首句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称之为《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奥义,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了处世的方略,道出了做人处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一句“绝圣弃智”,表达出了老子望天下人返璞归真、不弄虚作假、祸福相依、杜绝智慧,抛却巧辩和对人以诚相待的思想品质;一句“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出了“道”无为的中心思想:以无为治

天下;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出了道义的奥义??在《道德经》中,这样的名句警句还有很多,真是数也数不完,说也说不尽。

攻读完了《道德经》,我感慨良深,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道德经》中那人类要顺应宇宙自然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的生存下去。一旦人类破坏了自然,违背了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人类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的理论已在我心中深深扎根。我知道,只要我们放下一切,顺道之自然,不对自然加以干涉,那么人类的命运会更加美好!

…… …… 余下全文

篇五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寂:无声。 寥:无形。 殆:疲劳。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 ,不如守中。

注:橐龠(tuoyue):风箱。 屈:竭尽。 闻:见闻,知识。 数:招致。 中:冲,指内心的虚静。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注:攘臂:捋起袖子。 仍:拉。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重:沉重,压迫。 害:受害,妨碍。 厌:厌恶,反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曲:曲解。 全:全解。 抱:掌握。 式:法式。 长:长进。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歖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一部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与“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 …… 余下全文

篇七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08旅游 080108030 张丽霞 易乃万经首,道为百家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思想的点睛之笔。

读《道德经》,首先要抛弃主观偏见,不要进入所谓价值观的判断,而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探求。如果你认为老子是消极无为的,你就会进入这样的逻辑,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去了解他的消极又有什么意义呢?积极永远比消极有意义,乐观总是比悲观有价值。人生的结局都是死亡,所以人生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每一天都积极乐观,结果却死得很惨,但他这一生几乎是快乐的。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消极悲观,结果竟然过的很不错,他这一生却几乎都是痛苦的。所以,别无选择,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去迎接生活中的所有挑战才是最有利的选择。看书也需要遵循这样的逻辑,用积极的思维去寻找有价值的内容。

老子讲的“无为”,如果我们把它定义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不会得出老子是消极的结论。那么“有为”,就可以定义为违背规律的过度作为,或者叫“妄为”。通读《道德经》若干遍以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假设前提是成立的,这样来理解老子会更通畅一些。

读《道德经》,如果能够抛开价值观的判断,不要陷入对立对抗的情绪,你就会收获更多。因为老子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绘和总结,到今天来看依然很是精辟。老子的逻辑一般都是先对现象进行描述,然后加以归纳、评论和总结,引申到为人、为学、为政(内政和外交)和用兵。今天看来,许多思想都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为人为政要柔弱(是强者要示弱+用弱,而不是软弱),要处下(谦卑的态度待人);为学要注重掌握规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学习《道德经》,关键是学好第一章,一定要先看最后一章(第81章),因为老子最后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这才是老子真正的主张,做该做的事情,且越“为”越好,因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但不要为了私欲而妄为,那就会违背天道,失去一切。事成之大者,无不是德之高者;有少数靠它途富裕或成名者,最后无不落得悲惨下场:诸如黄光裕、文强之流。欲修己者或欲达大志者,修德乃天道

…… …… 余下全文

篇八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之一

学道一日,悟道千里;得道一滴,翱翔万里。

《道德经》感悟之二

大道无言,大道无形,大道无际;道之高深,救人于水火;道之莫测,挽人于险危。

《道德经》感悟之三

大智若愚,大慧若钝。智者心存仁义,怀柔天下,腹藏锦秀;慧者,知天地之变,明万物之道,遵自然之法。智者不可不愚,慧者不可不钝。愚而得生,钝而得存。生存之本,在于藏而不露,在于露而不曝;隐而可见其首,遁而可见其行。静如月光之影,动如艳阳之辉。

《道德经》感悟之四

上善若水。做人就应当学水。水拥有最高的德行,具有最宽广的胸怀,具备最谦逊的品格,静守与世不争的情操,涵养宽厚诚实的作风,清湛悠然,谦虚卑下,潮汐守时,素位而生。《道德经》感悟之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君子本色也。当义则取,不义则拒,爱之有缘,取之有道,君子所为也。堆金积玉,是棺材里带不去的瓦砾泥沙;贯朽粟红,是皮襄里装不尽的臭汗粪土;高堂广厦,是坟山上堆不起的享堂灵寝;锦衣绣裙,狐服貂裘,是骷髅上穿不起的殘衣败絮。

《道德经》感悟之六

为而不争,偏安一隅。为而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锋芒,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只是一个人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行尸走肉的活着。

《道德经》感悟之七

格物,知止,致其知。格物就是研究万事万物;知止,就是知道目标所在;至其知,就是使自己获得知识。世事艰难,学问不在书本而在自然,命运不在头脑而在奋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自然做为评判的标准的;一个人要生存,要生存的有点价值和意义,就要奋斗,奋斗就要明自然,遵大道;就要观天文,察时变;就要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守时待命,对现状的做出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才能功成名遂。

感悟《道德经》中“水”的品格和智慧

一部伟大的著作,不因岁月流转而湮灭于历史的风尘,相反,随着时间推移,千淘万漉,狂沙吹尽,越散发出恒久的智慧和光芒,从而照亮亘古的黑暗和开启心智的大门。《道德经》一书无疑就是其中典范,该书为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所作,虽成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短短五千言,其思想却博大精深,涵天盖地,是构筑华夏思想文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