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语文教学感悟

语 文 教 学 感 悟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有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直是多年来探讨的中心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抓好备课

(一)、解读教材、教参

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仔细解读教材、教参。现在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怎们教”,实际上语文首先的问题是“教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有可能就南辕北辙。

1、读懂教材

每教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们总会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诸如:读课文、查字典、提问题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能静下心来读读课文呢?当我们读第一遍的时候,会发现并圈出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以及他们不理解的词句;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从学生的视角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发现文章的写作结构;读第三遍的时候,可以找到适合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优秀语段。教师可以尝试说一说主要内容等。其实,我们才开始说的时候,可能也有些难度。通过教师自己的尝试,了解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不会说,有了这个估计,就可以采用适当的教法、学法。

1

2、读厚教材

在解读教材中,教师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教材文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和教材相关材料等。如教学苏教版十一册《詹天佑》一文以前,了解了时代背景——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詹天佑那种不怕困难、爱国的精神。如教学苏教版教材《林冲棒打红教头》一文以前,可以查找与《水浒传》相关的知识,四大名著相关的知识。在拓展阅读中,一方面增长自己的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拓展阅读做准备。

3、读透教材

“读透”教材,在这里指的是对教材主旨的把握。

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想通过一篇文章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价值认同。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自我的一个载体,所以,仔细揣摩语言文字,通过那些语言文字的“脉搏”感受到作者的“心跳”。我们在读第四、五遍课文时应该能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接着尝试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比如《负荆请罪》一文,我们体会到廉颇小心眼、嫉妒心强的一面,同时,也可以从好的一面理解,它具有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这是我们在解读教材时需要做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感悟语文魅力

感悟语文魅力,提升教学质量 ——八年级二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浅见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的课堂。我们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于细微处吸引学生,努力地从外而内构建阳光的、和谐的、智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有声有色地遨游在语文天地中,使语文不再处于尴尬的境地,让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在促进交际,满足人的精神交流,汲取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等方面足以焕发出“挡不住的诱惑”,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魅力。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在学生心中却常常遭到冷遇,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少听几节无所谓。他们常常偏重于数、理、化,而忽视了语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语文课缺乏魅力造成的。那么,如何让语文课焕发活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呢?此仅以自己语文教学实践的体会,谈谈浅见。

一.作为语文教师本身,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心中有积极追求并不断重塑自我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并且有独特感悟的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人,应该是把自己的学识、思想、爱心甚至呼吸和心跳都融入每一堂课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定能将母语文化的魅力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牢牢地抓住语言学习这一本体,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和感悟中,来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灵性。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象能力为语文课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让学生享受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这样的语文课创意无限,诗意无限,充满了个性魅力。记得在上《金色花》时,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感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全方位的触摸语言,感受语

…… …… 余下全文

篇三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 青山镇中心校 程建林

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仿佛在一夜之间,稍稍学习一点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师,都把“感悟”这个词挂在了嘴边.

感悟虽已是一个时尚而经典的词汇,然而,概念是一个不同的人赋予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应引起注意,不能因追求时尚而不切实际:

一、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抓住关键词来切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坚决摒弃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做法。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美的印象。比如我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关键词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我在教学《军神》一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解题,指点他们区分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刘大川)的句子;最后分析课文,为什么说他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关键之处,反复品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语文感悟

人的一生不在于学习,不在于自由,不在于为国家做贡献,人的一生只为自己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关于语文教学的感悟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悟

从语文学科来说,它本身有一个规律是没有办法去更改的,我们只有去尊重它,寻着这样的规律去探索、去努力。

一路走来---语文主题学习的来历

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 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在座的各位老师都知道,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xx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而且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为此,学校还专门建了“自修楼”,这个楼可以同时容纳1600名学生自修。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张玉平 2011/3/29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呢?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工具性,那无所谓什么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生命。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才是语文课育人的最大价值所在。

那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 于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教师要做为一个鼓励者、欣赏者,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回答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更要适当 的引导。二是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不是完全通过书本来实现的,更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而这实践靠得是“练”,因此语文课离不开“训练”,教师的“训”与学生“练”,的结合,就形成了语文教学过程。而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地“训”,学生如何自主有效地“练”。三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一般是先感知客观事物,然后是对语言及其所反映的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品词、品句、品读的训练,应突出“以读为本”的特点。良好的语感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因此要从整体入手,从文字的意蕴进行感受、体现和领悟,从而完整地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继而以声传情,形成良好的语感。

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就能上出“语文味”。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语文感悟

栗阳·桂花香

转眼,来到北贡小学一个月了。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喜欢这样的雨天,因为路面被打湿以后,就不会有尘土了。那些街道上变成灰色的绿树,终于有机会洗去一些尘埃。

这是一个有20位老师和286个学生的小学,我带三年级班主任,班上有39名学生,这是一个神奇的班级:调皮的,捣蛋的,听话的,活泼的,文静的。。。

和他们在一起,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

国庆节到了。记得前几天,我问他们:

“知不知道哪天是国庆节?”

“10月1日。”

我再问,“知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一年成立的?”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个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站起来。

“20xx年。”然后,大家异口同声的附和,“20xx年。”

也许,对于这些20xx年出生的孩子们来说,20xx年是一个很遥远的时候了。

今天我带着他们除了一期国庆节的专题黑板报,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米奇,非常传神,很漂亮。另外一个孩子画了一架飞机,大家一起完成了天安门。

之后,我在天安门上写上了一串数字:“1949——2011”然后,在旁边抄录了一段话:“19xx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之后,他们一直不断地重复着这些话,“哦,老师,我知道了,中国是19xx年成立的。”我默然的微笑。 就像教他们读“四是四,十是十”一样,趣味横生。

三年级,那是一个多么懵懂的年纪,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自己都已记不起当年的事了。那就好好的,和他们一起,返老还童。

语文感悟

将这张米奇和大家分享一下。。。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语文主题学习感悟

主题学习,彰显语文魅力

前几天,我有幸聆听了侯华丽老师的公开课《人和动物那些事》,收获良多。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成功的导入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上课,侯老师就用“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等词语形容学生们的神态、动作,并借机问学生们听到了几个词语,这样做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而后侯老师又让学生们说说对动物的印象,学生们说了很多如凶猛,亲切等等词语后,侯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拉近了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二、强化诵读,“读”占鳌头。

“读”是深入文章的捷径和必由之路,是感悟文章、聆听语言、升华情感的基础和最简便最有效的做法。任何抛弃“读”的做法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活动中的一切体验和感悟、探究和发现,都本源于对文本的的诵读和多角度的品读。侯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做得很到位。侯老师要求学生读准、读好、读美,并提出了阅读的最高标准——有感情的朗读,替作者表达,替人物说话。语文课堂上少不了学生的读书声,但也不能少了老师的范读,侯老师在课上,将典型的语段加以朗诵,能使学生更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特别提出要读出某个词与某个感情的不同,如“咱们家的松鼠”和“咱们的松鼠”在读时就要采取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并要求学生尝试着读出感情来,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感悟文章必须让学生“参与”文章。这种“参与”,决不仅限于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更要让学生将自己“投入”文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侯老师的情境故事——飞进课堂的麻雀让学生倍感有趣,而且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充分地参与到了主题的学习中,对人和动物那些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侯老师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人和动物,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