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中心小学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 1

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 …… 余下全文

篇二 :《泊船瓜洲》听课反思

听《泊船瓜洲》有感

新华路小学 五年级 敬艳敏

在“领雁高飞”校际交流展示课中,我听了沈老师的《泊船瓜洲》这节课,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多!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沈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意境之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不仅能深入体会诗的意境,而且在课堂上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贯彻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兴趣导入

沈老师在上课伊始,就以古诗擂台赛导入,老师出示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的接龙大赛让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沈老师出示的诗句都是与本课思乡主题相关的,最后直接引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沈老师的导入不得不说是煞费苦心啊!接着,在学习《泊船瓜洲》之前,沈老师先和学生讨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总结了“一读二议三背四默”的方法!并且在整堂课中贯彻了这种学习方法!

二、 读中欣赏

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教学中,沈老师耐心教学生读题目,并启发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注意“泊”字是一个多音字!接着是读整首诗。首先是正字音,在这一环节中,沈老

师在教学课件中直接出示了诗中的多音字,并让学生自主学习读出正确的读音。先是读通,再读对全诗。特别是第一句,有同学回答“间”字读第一声,沈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很好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好奇心,思考“间”在这里到底读第几声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留下了悬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沈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非常高超,也体现了她平等、和谐的课堂模式!对于这一点我的感触非常的深!

三、 议中领会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这样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诗意,深刻地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沈老师就是运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将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变成了直观的画面,并利用画面理解瓜洲,京口,钟山之间的地理位置,也为了下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沈老师在教学时,首先是解题:泊船瓜洲,船停在什么地方?学生理解了瓜洲,沈老师就把瓜洲这个地方用圆圈表现出来画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读前两句诗,“水指什么?”学生通过读,明白了水指的是长江,沈老师就在瓜洲的下面画了一条长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京口在哪里;这样,我们就一眼明了的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长江,同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间”在这里念 jiàn,沈老师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接着让学生读第二句,理解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就是几座山?”那钟山在什么地方啊?原来钟山和京口只隔着几座山啊!学生就一看图就知道了前两句诗的诗

…… …… 余下全文

篇三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诗中悟情、句中品情、诗中入情等环节,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环节,导入入情: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读诗时,我把PPT诗配画投放给学生,加上音响渲染、诗人范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自读、听读、情境中悟情,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

二、第二环节,句中品情:

通过诵读,PPT展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读诗时能够很轻松地结合诗的意境去体味诗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如读“间”字品情;读“绿”字品情(拓展诗人几次改字的情景);(PPT诗人的背景介绍)按诗的节奏读出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此环节中学生开始读诗时对诗句的情感把握总不到位,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引领作用。

三、第三环节,拓展抒情。

诵读拓展古诗文六首(PPT展示思乡诗句六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怀。学生在读中继续加深了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最后环节中学生对出示的图画再配以诗,从而很好地体会出该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 …… 余下全文

篇四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 …… 余下全文

篇五 :泊船瓜洲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作者是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时,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亮点是:

1.明确古诗的节奏

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我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七如言诗按“△△/△△/△△△/”形式;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注重学法指导,温故而知新

通过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1.读(背);2.理解诗意;3.写(画)),巩固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提醒学生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方法4.体会感情。),使学习方法贯通教学,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3、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一是现代诗,拓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深化了学生情感内涵。

不足的是:

由于布置学生预习时,没有强调查阅诗人的写作背景,所以这方面让学生发言的时候,学生知道的很少,只知道王安石要实施新法,进行改革。而我在备课时遇到的疑惑还没解开,因此也不敢放得太开,所以挖掘诗人的写作背景这环节做得不够深入。

…… …… 余下全文

篇六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诗中悟情、句中品情、诗中入情等环节,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环节,导入入情: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读诗时,我把PPT诗配画投放给学生,加上音响渲染、诗人范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自读、听读、情境中悟情,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

二、第二环节,句中品情:

通过诵读,PPT展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读诗时能够很轻松地结合诗的意境去体味诗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如读“间”字品情;读“绿”字品情(拓展诗人几次改字的情景);(PPT诗人的背景介绍)按诗的节奏读出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此环节中学生开始读诗时对诗句的情感把握总不到位,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引领作用。

三、第三环节,拓展抒情。

诵读拓展古诗文六首(PPT展示思乡诗句六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怀。学生在读中继续加深了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最后环节中学生对出示的图画再配以诗,从而很好地体会出该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 …… 余下全文

篇七 :泊船瓜洲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是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学生带给我的两处意外,令我欣喜

一处是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第二处就是对诗所表达的感情的体会: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遗憾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 …… 余下全文

篇八 :泊船瓜洲教案及反思

《泊船瓜洲》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在本册书的第六组,我们首先来看看第六组的导读,了解这一组课文的学习要求。

(1)请将课本翻到103页。(默读,画出本组的学习要求。)

(2)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思乡,自古以来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相信你耳熟能详的古诗一定不少,能背诵一首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吗?

(3) 现在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要读好诗句,就要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的多音字。

(1)读字,组词。

三、读好了多音字,把它们放到诗句中,我们来读古诗,看看能不能读正确。(自读,指名读)

四、再读一读,争取读得字正腔圆。(自读,齐读)

五、读准了字音,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读得有节奏。咱们听一听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一些 ?(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六、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当然理解古诗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看注释,可以查字典,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要做到句句落实。

我们首先来看题目的意思。通过查字典,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瓜洲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靠在瓜州。 (老师补充:这首诗就是作者行船至瓜洲停船靠岸时所写的。)

七——十:我们来看前两行诗(出示,学生读出来)老师解释这里的“水”指的是长江, 我们看看诗句中提到了几个地方?(出示8、9、10),瓜洲在哪儿?京口在哪儿?钟山又在哪?你是怎么知道的?作者的家乡在哪儿呢?通过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