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

教师:刘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前学生收集的东西较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了解有关这首诗方面的信息还是太少,没有拓宽学生视野。这也许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些,这样一来既便于老师把握课堂教

…… …… 余下全文

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解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意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了一个诗意的情节;孤帆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选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送别》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背景轻音乐《泪花》。

学生准备: 回忆或搜集写送别之情或其他真情的古诗,选自己最喜欢的几首背下来。

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相关内容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 …… 余下全文

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舒兰市第九小学 林美丽

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更多的利用创设的情景,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突破重点字词理解诗的大意,所以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上。

一、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指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故事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本古诗故事的教学重点,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课前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相关资料。

二、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

在这一板块中,我充分利用了启发与思维的迁移作用,迅速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利用孩子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相互交流资料,杏儿使学生对李白、孟浩然以及对股市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真正的走进诗人体验其人其境。

三.课堂氛围参与率如何

在这一板块中,要从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确保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让

学生从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做以保证课堂气氛。

三、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去除了以往逐字逐句去让学生理解古诗大意,而是把重点放在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然后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教学中的不足,再教设想

在课堂上我发现孩子是非常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的,我知道自己的知识还非常铅笔,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胜任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机可重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整体把握地不够好,对于该突破的难点,没有完全舌头清楚,去过再让我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在备课时充分做好准备,时间分配掌握清楚,侧重点要分清这样才能使课堂效果更好。

…… …… 余下全文

篇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东街小学 赵智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中的精品,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所以选了这首诗作为诗歌课题组的研讨课来上。

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初读古诗时,韵味还是没有出来。有些学生读的音不准,有些学生读的不够流利,有些学生的感情不够,怎样有价值地去评价学生的朗读并加以有效地指导是我以后要着重加强的地方。

二、理解诗意部分花费的时间太多。在学生借助注释读古诗之后,先问他们读懂了什么,又问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大家交流了以后又找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些地方学生都说重复了,以至于后面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悟诗情,以后还要注意把握好课堂上的时间。

三、诗品得不够。由于前面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去品诗部分就品得不到位,对“烟花三月、“孤帆、“长江等画面的理解都不是很深入,学生到最后快下课时才慢慢地有点入境。

四、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要好好练习。就像江校在评课时所说的,要专注地倾听学生,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和反馈,对有些答案要进行追问,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在品“孤帆时,严以宽同学觉得这里很“独特,但我没有及时去挖掘这里为什么“独特,就让这种不拘一格的感觉戛然而止了,真是遗憾。

五、资料的位置放得不太合适。在开始揭示题意时就介绍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此学生只要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就行了,到后面学生体会不出朋友之间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时再加以介绍可能会更好一些。

第一次尝试上古诗的研讨课,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整个过程还是收获颇多,希望以后更加努力。

…… …… 余下全文

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尹松刚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 …… 余下全文

篇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白柳镇中心学校 李 玲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二、目标的预设

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教学过程设置上,我的教学思路是:情境导入,揭示题意------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品读诗句,进入诗境-----赏读全诗,背诵全诗----延伸拓展,积累诗歌。

三、设计的初衷

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我是想通过师生交流,通过音乐,画面,故事,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解题入境的效果。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四、自我评价

从教学效果来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基本完成,但上课过程中还是被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所牵引不敢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而且字词的理解和句子没有紧凑的联系起来,学生对于词句的理解只游离于表面,对诗歌的意境烘托挖掘不够,学生的“情”没有激发

…… …… 余下全文

篇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诗,我依然采用学习古诗的“四部曲”进行。所谓“四部曲”指的是“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围绕这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先是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通过课前交流,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解诗题,知作者”。引导理解“之”、“广陵”和题目的意思,并了解诗题中出现的“三名”——名楼黄鹤楼、名人孟浩然,名地广陵。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考虑到学生手上的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资料,我还准备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导入古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接下来是初读古诗。让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并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第四个环节是“学古诗,明诗意”。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查找注释、查阅资料等)理解古诗。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达到理解诗意的目标。新课标在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考察他们能否凭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说说词语、诗句的大概意思的实践中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八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之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将送别分为三个场景时,教学时我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补充资料、展开想象、音乐的渲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品味,潜心体会文字背后的那份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情感表达的方式。

一、 整体把握,以“情”贯穿始终。

在学生学完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引入:“送别是一只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今天两位友人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一下就找出关键词“依依惜别”,于是我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找出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使得“依依惜别”成为了整堂课的情感主线,后面的学习围绕“依依惜别”展开的。

二、品读赏析,感受“情”。

1.体会赏景藏情。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在话别之前,两位诗人借着赏景,来掩藏内心的不舍之情。我引导体会“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藏”“有意不去触动”等体会,并通过他们两人平时在黄鹤楼上,会做些什么?为什么今天都不说话?通过思考、交流,学生认识到两人面对分离,都不想去说一些告别的话,害怕说了会更加伤心难过,所以都把这份情藏在心底。再用感情朗读,来表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2.感受对话叙情。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在两人的对话中,饱含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不舍,以及孟浩然对李白的宽慰之情。教学时,我就紧抓两人的语言,来朗读感悟。比如学李白的话,让学生自己阅读,相机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感受孟浩然人品令人敬仰和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由此对深刻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并重点抓了六个“您”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引导学生体会孟浩然对李白的宽慰以及两人的深厚友谊。然后,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两人之间的深情。适时补充对话描写。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