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xx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在

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 屏风(píng) .....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竹坞(wù) 匾箪(dān) .....

5、理解生词。

…… …… 余下全文

篇二 :《竹林深处人家》课后反思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反思

周雅君 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竹的成语、诗词、谚语等资料,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积累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和方法,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而在课堂展示中,学生能回答出势如破竹、成竹在胸、罄竹难书、竹报平安、竹篮打水、青梅竹马等成语,也让我感到欣慰,这不仅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如对“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语句的理解,对

“胸有成竹”成语的解释,等等。

我在第二个环节教学中,始终没有忘记结合阅读。这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基础,是建构文本的依据。正是从文本出发,学生感到竹林是很美的。 “作者怎样表现竹林的美”,这是教师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中心问题。正是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去,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的探究。课文中这一句“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表现了竹林深处人家的宁静,仿佛置身在

世外桃园。

探究是依据文本的描写顺序来展开的,也就是从整体到细部的分析过程。先是指出作者“把竹林比做海洋”,进而对竹林颜色和形态(动态)深入探究,从而揭示出竹林的整体特征。在细部分析中,如引导学生对“海底隧道”的体验,或“绝处逢生”,或“豁然开朗”,体验不同,反映了同学们反应的多元性。总体来看,这节课是在向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最后,说一说我在这节课教学中还需改进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我还没有充分放开。突出的表现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主要的,而没有使学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形成并充分展现出来。这种现象,是受旧有习惯的影响所致。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究,让他们在相互合作

与探究中得到发展。

其次,解读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性反应还不够充分。原因是问题的探究性不够,给学生留下的探究空间不够开阔,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真正形成,其相互之间的“脑力共振”作用未容充分发挥。因此,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或更提倡

…… …… 余下全文

篇三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竹林深处人家》实验课教案与反思

语文高效课堂实验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

语文组 王会云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扣题而行”的写法。

2. 了解本文“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准备:

通过学习朱自清写景散文名篇《春》,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欣赏写景散文的方法,初步掌握了学习写景散文的重点,即知道文章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运用这些手法的好处等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预习。

(一)预习任务:1.积累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依据本文的题目为本文划分层次。

3.思考:⑴作者笔下的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

⑵作者描写景物的时候,用到了哪些手法?

⑶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竹林景象?

⑷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4.提出疑问。

(二)预习方法: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勾画字词,划分层次,思考问题,圈点批注。

(三)教师巡视指导,监督学习的自学情况。

三、课堂交流。

(一)交流准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的成果,在小组内轮流发言,相互补充。

(二)全班交流:各小组选出的中心发言人代替本小组发言,逐一解决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其余小组可以做补充。

(三)教师组织学生活动,适时讲解,并根据学生发言让其余学生在书上做批注,同时教师完成板书。

(四)成果展示如下:

1.字词积累。

⑴掌握字音字形:山麓 隧道 屏风 竹坞 山岚 竹箬 匾箪 ........

⑵ 掌握字形词义:密密匝匝 名副其实

2.层次划分。(通过依据课题为文章划分层次,让学生初步体会本文“扣题而行”的特点。)

第一层(1-3):描写竹林景象。

第二层(4-7):描写竹乡人家。

第三层(8):别后思念竹乡。

3.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也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详略安排与文 章的中心密切相关,同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做到“扣题而行”。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

11.竹林深处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江南竹乡清幽的优美景色,了解竹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竹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植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谦逊和高洁的象征,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也写下了颂竹的千古名篇,请欣赏: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范读,生齐读,在郑板桥先生的诗中初步领略竹子的品格。

师:同学们愿意领略竹子的风采吗?今天,我们请来当代画家、散文家黄蒙田先生带领我们去江南竹乡走一走。

二、走进作者:

黄蒙田 (19xx年7月——),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19xx年毕业於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19xx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晾( ) 沏( ) 隧道( ) 竹箬( ) ..

山岚( ) 竹坞( ) 山麓( ) 匾箪( ) ....

答案:liàng qī suì ruò lán wù lù dā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幅其实的竹乡。

B.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把路的上空盖着。

…… …… 余下全文

篇六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

素质教育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形象生动描写景物的语言艺术。

3.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难点:品味并说出本文语言的优美。

课时划分 2课时

指导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山岚(lán) 竹坞(wù) 山麓(lù) 匾箪(dān)

2.解释词语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一直是虚心的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今天我们就随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

二、朗读思考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段意

(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3)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4)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为什么?

(5)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1)文章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沿途的见闻感受,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江南竹乡竹子之多。

第二部分(2):写走入竹海的独特感受。

第三部分(3、4):写来到竹坞的所见所闻。

第四部分(5-7):写来到竹海山村见到的百姓生活。

第五部分(8)写竹林深处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2)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①先是从“远望”的角度写,突出“竹子实在太多了”的特点。

…… …… 余下全文

篇七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本文通过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出的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4、学习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移步换景的特点。

教学方法 :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相互质疑,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增强感性认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反映竹海情景的影片或图片)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文化积累,了解作者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三)知识积累,字词处理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山麓 隧道 竹坞 山岚 竹箬 匾箪 .......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 山岚 山麓:

(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

1、段意:本文共分两个层次。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第一层次:(1---4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第二层次:(5---8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描绘了江南乡下的春天,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情景。

3、老师小结:本文共8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接下来,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

(五)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主要突出竹子的什么特点?

…… …… 余下全文

篇八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

重点: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 阅读要求

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

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