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后反思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课可以挖掘出许多外延,培养他们综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节课也可以一线串珠地完成。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研究学情上,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

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学设计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习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也不充分。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

…… …… 余下全文

篇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

9月底教研活动到兄弟学校听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听课时,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结束了本课教学,虽然师生互动非常成功,给人感觉如浮云掠过,仅仅是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引导学生深究文本,体会其中的童趣。反思自己教授这一课的情景,感触颇多。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情感体验是相通的。

教授本课我分“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两个板块进行,共两课时。 学习“百草园”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注重读写结合,以对百草园景物描写和捕鸟的动作描写为例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景物描写部分的赏析感觉不够流畅,学生只能评价描写优美,不能作细致的分析,大部分以老师分析为主,学生有些被动;最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完成,所以留做作业。从作业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准确的运用动词描写,较生动。

学生对于第二课时的学习,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沉闷乏味的,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上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得失。感觉自己上的比较细,学生相对学的较扎实,但感觉好像语言的品味比较少,没有很好的咀嚼出字里行间的童趣。如果重新设计的话,既要做到以读带写,训练学生语文学习技能,也应该尽量学生品读、赏析多一些, 真正体现语文的文学性特点。

…… …… 余下全文

篇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宗宝军

顺利的按照教学计划以三个课时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我真的读不出来,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如此甜蜜如此温馨的回忆,怎么会有“厌恶”、“不满”这样字眼??

幸亏编者对文章的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要不我又得想尽办法去让学生理解连我都不相信的东西了。叫我说,对主题的解读要的话就要最后一个就可以了,何必要画蛇添足加上前两个?甚或一个也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何不可?

早读时,学生在读课文,我也拿起书认真把课文读了一遍。虽说教了好几遍,好象从没有通读过课文,总是有些功利性——考试会出的就认真读,不常出的一略而过了。

让我尤为欣喜的是,在教学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一环节时,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文本加自己的体验”,效果非常好。

首先,学生深入从文中找到“乐园”的描写。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第一部分,勾画概括。学生很快便找到1、百草园有美丽的景物2、美女蛇的故事很神秘3、冬天写雪后可以捕鸟。

然后,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的乐园,可从这三方面中任一方面谈。很快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有说“儿时村边的小溪是我的乐园,我与小伙伴经常在那玩耍嬉戏”有说“小事冬天我们也捕过鸟,但方法与文中不一样,我们现在地上撒一些秕谷,??”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成长”为话题进行展开,讲述他人成长过程中幸福的回忆,美丽的向往以及小小的烦恼。这能勾起许多人对儿时的回忆和共鸣,初一学生才刚刚跨过童年时光,应该更能读的有滋有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正真的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当我上课时,问道:同学们之前有没有学过鲁迅的文章以及对鲁迅先生本人有没有什么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摇头。问及学生们有没有准备语文资料书时,班上也没有一个同学有。这时,我心中暗笑,不知这样是喜还是悲?一个崭新的鲁迅形象,即将由我介绍给班上所有的学生,对一个人初次的印象,或许对他们以后的认识会有一定的影响。顿时,倍感压力。

鲁迅先生的一生可谓极其丰富。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经因拯救国民的思想于水火之中而弃医从文。他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题材的作品。大多数都将在我们之后的学习中依依学到。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多岁时写的的一篇回忆童年时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收录在她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里的“朝花”是说童年的美好生活;“夕拾”是说中年时回忆往事,写成文章。

下面由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回忆之地的记忆片段,和他们之间的过渡段。试分析作者的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个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一节课的预习,当我正式上课时,效果并不乐观。之前所提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举手回答。这让我感到非常尴尬。难道是新学期刚刚开学,大家的心还没有收回来。都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恰恰这学期,我不再像上学期那样,什么问题都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出来。他们基本上都不用动脑动手。文章就已经讲完了,那是一股脑儿的将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思

唐志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

…… …… 余下全文

篇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今天,语文组公开课,我上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在评课时,尽管我的课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语文组的同事们都在赞赏的层面上给了我诸多鼓励。

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度过了快乐而又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当他把记忆中的童年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的桑葚??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了百草园的美好。但这里有几个问题,不由得不去思考。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鲁迅却把它称之为“乐园”,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真有这么好吗?

百草园中,我玩的是“蜈蚣”、“斑蝥”,这些毒虫、臭虫,是令人恐怖和作呕的对象,值得鲁迅留恋吗?读到“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放屁虫所干之事)”,你还会觉有趣吗?

哦,如果我们是站在成人的世界去考虑,这无疑是很扫兴的。百草园虽然普通,但和难忘的童年生活联系在一起,就变得那么可爱而美丽。所以无论是写百草园,还是写三味书屋,让鲁迅难以忘怀的还是那童年时代的生活,对童真的怀念,对童年自由欢乐生活的留恋。

三味书屋的生活,书上称之为全城“最严厉的私塾”,在《三级训练》上的参考答案“再现私塾教育的枯燥乏味,揭露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落后”。事实真是这样吗?

当我们进入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以偏概全是不可取的。三

味书屋是“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所教内容充斥着“之乎者也”,还有戒尺的惩罚和罚跪的措施,的确从上我们看到了书塾生活的枯燥单调乏味;看到了教学内容的艰深难懂,不合实际;看到了先生的严厉和迂腐。但是这并不是三味书屋生活的全部。

课之余,我们可以到小花园去“捉苍蝇喂蚂蚁”,先生在书房里会对我们“大叫”,而非“大骂”,而且这声“大叫”还是在我们到园子里去的“太多,太久”,才这样的。先生的宽容可以在此处体现。

有戒尺的惩罚和罚跪的措施,但是别忘了书中出现的两个“不常用”,先生的宽容亦可再现。当我们看到先生读书的样子时,我们更会为这个有点迂的老头忍俊不禁,“迂得可爱”,我想这是最合适的评价了。在先生间隙,我们可以做做套指甲、画画之类的小游戏,“亦庄亦谐,亦学亦玩”的双面三味书屋生活真实地展现眼前。

…… …… 余下全文

篇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固定栏目设计 教师:段冰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顺利的按照教学计划以两个课时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这是我印象中教这一课用时间最少的一次。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对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我真的读不出来,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如此甜蜜如此温馨的回

忆,怎么会有“厌恶”、“不满”这样字眼??

幸亏编者对文章的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要不我又得想尽办法去让学生理解连我都不相信的东西了。叫我说,对主题的解读要的话就要最后一个就可以了,何必要画蛇添足加上前两个?甚或一个也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何不可?

早读时,学生在读课文,我也拿起书认真把课文读了一遍。虽说教了好几遍,好象从没有通读过课文,总是有些功利性——考试会出的就认真读,不常出的一略而过了。一读,我还真发现点问题:比如

第一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我认为欠妥。作者在下文明明生动形象地写了好多东西,“野草”连提也没有提,即使历时较长,可下面却写了那么多的景物,不象是全然忘记,即使是一种写作手法,可也不能以此代彼呀。所以,我感觉可以换一种说法:“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诸如野草之类的东西”似乎更恰当一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