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第二节机械效率的教学反思

第二节机械效率的教学反思

尹洪艳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与机械效率的问题。针对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一、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实际问题中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想要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以及计算机械效率,就必须使学生分清楚哪部分功是有用功,哪部分功是额外功,或者哪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额外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

二、机械做功以及机械效率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应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更多地注重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三、通过分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和途径,认识机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机械效率对当今社会能源短缺这种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突出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改理念,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

有完全达到这种效果,其原因是学校基础设施差,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

效率是现代社会很关注的问题,使用机械自然就要研究效率的问题。要使学生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通过分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实际的机械,它的效率为什么总是小于1。教材在列举了一些机械的效率之后,让学生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杠杆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内容。在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功、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机械做功就涉及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本节课将更多地和生活相联系。 针对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总体上按照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的步骤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1、复习提问:我设计了3个简单的问题,如:功的两个主要因素和计算公式等问题,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接下来新课做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做功的例子引入了新课教学。例子的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求知欲。

3、新课教学: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例子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2)通过对总功的公式W总=W有+W额的理解,逐步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

公式,再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计算一道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让学生利用探究的七个要素,分成小组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测量并总结出结论,进行交流。教师再逐步的引导学生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课堂小结:让2到3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目的是让老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5、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通过课件和书后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加以巩固。从对学生的反馈练习中来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

二、不足之处

1、在讲授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时,虽然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概念,如果能再举几个生活中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真正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 …… 余下全文

篇三 :机械效率课后反思

《机械效率》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且掌握测动滑轮机械效率的方法。教师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运用对比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机械效率这个衡量机械性能的重要物理量。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做到“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设计有鲜明的特色:

1. “学校买来一批书,大包的每包40kg,小包的每包10kg。学校的图书馆在五楼,图书管理员想知道用什么办法,能将书比较省劲的从一楼运到五楼?” 教师以这样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创设物理情景。学生已经知道各种简单机械都可以省力,但是杠杆和斜面不易实现,于是选择了动滑轮。

2.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钩码、小钩码、金属滑轮和塑料滑轮。请学生动手组装成不同的组合。从力的角度转换到从功的角度去研究动滑轮提升装置的性能是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到位、过渡自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四组装置进行研究,既是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也是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3.当直接比较引发了认知冲突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建立机械效率概念,掌握测定机械效率方法就成为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出现,为学生搭建起深入研究的台阶。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领悟到“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大更好。”这正是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建立机械效率概念已是水到渠成。

4.在本节课上多媒体素材跟课堂实际相结合,图片、flash动画将更多的视觉冲击带入课堂,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机械效率有较强的实用性。虽大纲对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定位较底,旨在让学生正确理解机械效率的涵义,降低机械效率计算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本课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有用功、额外功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建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讨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讲求效率事半功倍的处事方式,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虽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思维还明显的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加上自然科学又以实验为基础,而机械效率与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非深奥的概念,在教学中只要能尽量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动手、动脑,就能提高学习效益,故本节课宜采用直观式加启发式教学,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成因,讨论解决的办法,并运用多媒体节约课内时间,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生活实例,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思考——实验——分析——小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重视实验,使学生在课内有所思、有所见 、有所做、有所得,淡化教师的主讲思想,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机械效率中“效率”概念不能讲得太死,应留有引申的余地,为以后的效率问题做一定的铺垫。

2、不能加深机械效率的计算难度,机械做功的实例也应避免组合机械。

3、严格规范W有、W额、W总的书写,强调物理量注下标的重要性。

…… …… 余下全文

篇五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武俊年

本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与机械效率的问题。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实际问题中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想要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以及计算机械效率,就必须使学生分清楚那部分功是有用功,那部分功是额外功,或者那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那个力做的功是额外功,那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本节教学设计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所用时间较多。

机械做功以及机械效率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应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更多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通过剖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和途径,认识机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机械效率对当今社会能源短缺这种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突出

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在教材的基础上,不仅让学生探究了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还探究了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以及所拉物体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了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完斜面机械效率之后,引入斜面省力情况与其机械效率的关系,让学生能辩证的看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另外,通过学生对“你还想知道有关斜面的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答疑,使学生能把实验结论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更进一步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后面通过发散教学,把机械效率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烧水的效率,用电的效率,以及工作效率,办事效率,甚至学习效率,让学生知道无论什么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效率就是时间,效率就是生命,让学生理解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 …… 余下全文

篇六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这节课,分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机械效率,第二课时机械效率的计算,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的测量,第四课时机械效率习题订正。

新课标中将理解机械效率降低为知道机械效率,因此对应考点难点降低。

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始终以三幅图的判断为依据,从力的角度、功的角度、有用功和总功比值角度。

讲解时我始终让学生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感觉学生讲解真的很多时候比老师讲解好。学生讲解学生很喜欢听,他很想从其他同学讲解中判断出错误,听得要认真些。同学讲解时觉得新鲜,也愿意听。学生讲解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易犯错误,也可以及时课堂纠正错误。

第一课时学生判断3副图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判断竖直滑轮组什么力做有用功,什么力做总功,什么力做额外功,这样做为学生做作业做铺垫。第二从功的角度判断三幅图优劣时,可以从让三个学生分别到黑板算出三种功,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通过功的比例引出机械效率。

第二课时,讲解一些常规的练习题,注意距离的判断问题,没有距离要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算力的大小等

第三课时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测机械效率,只需要给学生一个木板和弹簧测力计,学生可以根据现有器材研究斜面机械效率跟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的关系。滑轮组机械效率,我认为很多资料书还没有走出思维定势,还在出很多滑轮组测机械效率的问题,书中已经没怎么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了,只在课后练习中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问题。所以我采用老师演示测机械效率问题,由于在功的原理一节就已经研究了滑轮组上功的测法,本节课就可以不再演示,但可以跟学生演示一些滑轮组的效率跟物体重力的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七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每次上到机械效率这节,都是我最头疼的时候。举到长沙买东西的例子,都能听懂。带学生分析相关例题,也能接受。可一旦要学生自己做相关习题,就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绳子的功就是总功呢?

看着同学们疑惑的目光,我也只是暗暗叹气!

昨天,我在课堂上出了一个这样的习题:用一个10N的桶子将100N的水提出十米深的水井(指水面到井口的距离),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让我惊喜的是,绝大多数同学很快都做出来了。

记得很多教育家都说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贴进学生的实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 …… 余下全文

篇八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2011、初三物理、钟文彦

《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机械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机械功的原理,而我们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和生活相联系。

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所以我们要认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机械。

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与学过的功率相混淆。通过分析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认识机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剖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和途径,突破掌握这一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更多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初学“机械效率”时,往往对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与“功率”相混淆,教师利用身边常见的现象,通过分析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认识机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剖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有效突破掌握这一概念的难点。同时突出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

1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