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 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该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

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00+3000=3000+2000

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

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不仅交换两个整数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小数)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这样,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氛围中,深切地感受到“交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校活动中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二 :加法交换律课后反思反思

加法交换律课后反思

乌市逸夫小学 刘晓磊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知识点,在学生一开始学习加法时就已经接触了,对于学生来说加法交换律似乎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无非就是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实际上,四年级下册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只是停留在“明白”上了,而应该上升为通过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能把不同的运算定律结合在一起进行简便运算,同时为今后相关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在定律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第一、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在课的开始,我用计算引课,出示了两道计算题:5+4和4+5,学生马上就回答太简单了,并说出了答案。我回答,是呀,在这样简单的计算中就蕴含着数学中的运算定律。请你们来观察这两个算式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发现两个加数的位置换了,但是和还是一样的。这时又提出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吗?学生回答可以用等于号。因此这两个算式可以写成:5+4=4+5。教师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你再举两组这样的例子,并观察一下它们的和会不会变化。

学生模仿举例,填写如下:

(1)27+3=30与3+27=30,我发现它们的和不变,可以写成:27+3=3+27

(2)75+25=100与25+75=100,我发现它们的和不变,可以写成:75+25=25+75 以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其它各种运用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以及到中学解决更深的方程和几何问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通过用字母表示定律,培养数学模型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三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 “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 …… 余下全文

篇四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选择这个内容中作为赛课内容,我是考虑再三的,也是没有什么更合适的内容的情况下选择的。首先,它是一个计算为主的内容,而计算教学历来都是比较枯燥的,没有多少的趣味性,再次,这个内容看似简单,加法交换律不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所以,上好这个内容还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总算还是成功了。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首先是引入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引入,才能在课的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说,刚才老师走下来的时候,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去教一(4)班了?我说,没有啊,我教的是四(1)班啊,别、别、别你就别骗我了,我都看见了,你教的就是一(4)班了。同学们,这位同学是把什么和什么看错了?由此引出生活当中像这样交换以后闹笑话的事情可多了!看大屏幕:人骑马。哥哥在河边钓鱼。花猫在捉老鼠。交换以后得什么呢?学生在嫣然一笑的同时,引入到了数学:数学上有时候也不能这样换,如27,交换2和7的位置,得什么呀?能换吗?学生显而易见是懂得的。接着接着过度:是啊,不光是生活中,数学中有时候也不能随便换。这里的语言过度还是自然、恰当的。可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在语言上转折,巧妙地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不过,今天的这节课,老师特别想和同学们共同

思考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数学上,有没有有的时候换了以后大小却不变的 呢?

这样的导入,是富有情趣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出了质疑。

那么接下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举例子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数学规律。首先,通过共同计算,得出几组三组等式:7+8=8+7,26+4=4+26,12+31=31+12。

…… …… 余下全文

篇五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2.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具学具:

口算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口算

125+75= 300+1600= 0+247= 75+125= 1600+300= 247+0=

2.观察这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规律究竟成不成立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二、探究研讨

1.学习例1

(1)(出示挂图)下面我们看一幅图,这是李叔叔向我们介绍他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生汇报)

(2)介绍自行车上的仪表

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板书: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帮李叔叔算算,指名板演,其他生在练习本上做。 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这两个算式都求的是什么?得数怎样?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40+56=56+40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规律

(1)比较小的数有这样的规律,比较大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大家举两个较大的数验证一下。要求:先写两个加数,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没变?(举例汇报)

(2)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你遇见过吗?(生举例)

(3)你能举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发生变化的例子呢?

这些例子可以证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谁能说一下这个结论。

…… …… 余下全文

篇六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得:(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 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 …… 余下全文

篇七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梁水霞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 …… 余下全文

篇八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常规训练,和学生玩语言游戏,老师说一个词,学生倒过来说一遍,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语言游戏,老师说一个词,学生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好听”“好说”“好学”这主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二.创境激趣、引出例题

教师创设情境后直接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李叔叔一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

3.自主探究

(1)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2)汇报交流解题思路。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把解题思路说透,让学生明确:不管是用上午骑的路程加上下午骑的路程,还是用下午骑的路程加上上午骑的路程,求的都是李叔叔这一天一共骑的路程。所以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并告诉学生我们把这样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在这里也给学生一个初步的交代,让他们对等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这里把解题思路说透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后面探究加法交换律做好铺垫。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