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了高二(5)、(6)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在这学期教学实践中我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赵秀英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 1

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至深,要学好语文,必须进行广泛而扎实的阅读。高中学生的课外测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涉及到个性化、阅读方法等内容,它规定: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意在通过阅读鉴赏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但在现实教学中,阅读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区,其中最关键处在于教师常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一种程序化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身对材料的理解,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萌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了“主问题”教学设计赖以支撑的理论背景,其中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及整体教学理论为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尤其是对话教学和现代解释学中的文本理论,为我在探讨的切入角度方面提供了思路,进而,我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和一些优秀教案设计或课例的研究,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并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比较流行的三个模式去践行我在本论题中提出的一些策略。但在几个地方还是值得反思: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本文并未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适宜“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大部分文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本文就采用了大量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材处理案例。这些“主问题”教学设计案例如果按王荣生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四分类标准, 应该都按“定篇”进行教材处理,而不是按“样本”或“用件”或“例文”进行教材处理。换言之,真正设计、实施“问题教学”的只能是对“定篇”的教材处理,也就是说对“例文”“样本”和“用件”的教材处理是不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此一说成熟与否,请诸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一:高中语文听课评课总结

来xx高中教学三年,曾遇到很多困难,也有很多想法,所以曾和同屋老师探讨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路,限于各种条件,只能搁浅。近日,期待已久的外出学习终于成行,满是欢喜。

不失所望,二中的一老一小两位政治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风格。

小范老师的教学总的来说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小组合作探究,还有小组展示。形式上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自然,学生总体的表现也让我们赞叹。从知识点的把握上,从我的角度看,小范老师也有个别地方没有完全展开,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比较而言,老李老师的科班底蕴比教深厚,带有老教师那种严谨的风范,对知识的的整合有自己的观点,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但是她的班级小组学习就不是那么到位,小组内的讨论不活跃,各组也没有竞争意识,展示环节学生也不积极发言。这可能与开学初期同学们还不太适应有关。

课后进行了探讨。

关于深度,虽然教材有些变化,但他们还是按老的套路讲,能深则深。

关于导学案,他们否定了预习案的作用,说也实践过,但认为填空把学生限制住了。对这个问题我保留个人意见。这学期,我也在我们班尝试了使用预习案,感觉效果还可以。因为具体学情不同,我们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预习了也不会看书。设置填空或简答可以帮助他们养成预习习惯。部分同学在“我的疑惑”里还真有问题提,我也就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水平及疑问,有的放矢。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及时检查预习案。自然,任务量增多了。

自我感觉,在教改中二中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尝试、总结、舍弃、尝试;也知道,外面还有更精彩的世界。所以很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学习自然是为了借鉴,所以回来后更有实践的想法。当然,我们要想在改革的路上图新,还需要有相应的条件来支撑。我认为目前有以下三点比较为重要。

一、教室内多媒体硬件安装的必要性。一是“温故”的过程以课件呈现前两节课的知识线索,既提醒了学生,又将知识点串线成功,利于学生记忆。二是“知新”过程以课件展示教材上没有的公式、表格、例题,课堂容量大增。三是用课件呈现五套人民币并配以古典音乐,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这个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即便还是目前这种大班授课,课件的辅助作用也会为课堂增色不少。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项链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4主旨时讽刺。生5乐观任劳任怨生6劳动者的伟大。生7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 )识项链( )(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 纯朴善良) 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项脊轩志

授课人: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

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停顿。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其他学生指误)

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生1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生3重点词语归制等重要实词,生4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妣殆归归宁/词类活用)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鹤峰职校 王情武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

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一、重新解读新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第一,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第二,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

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备的问题。既是人文性,那么在设计的内容上应该很宽泛,举凡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在探讨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或有助于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宽泛。有学科层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层面的知识,还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过程或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这些知识显性或隐性的支持,思考探究会偏离科学轨道,事倍功半。作为语文课,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得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这里头有大量的文章要做。还有提问的角度、难度,提问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而且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