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当前底层文学的现代性反思

深入到社会底层叙写小人物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且成为在消费主义冲击下日渐狭窄化、娱乐化的当代文学进行自我救赎的有效途径。如果说“文学的生命来自于同作家血肉相连的人们生活的洞察,而底层意识的觉醒正是文学向自己的生命的土壤的回归,它使文学恢复了自己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蕴”。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有知识者、作家,尽可能多地去关注底层,表述底层,在这过程中,既不把底层美化,也不把底层问题道德化而是客观、真实地去描绘他们的生活,以底层意识为本,在理性精神的烛照下,在文学本体中灌注底层人文情怀,这样底层小说写作才能在文学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长。

但是,只要执著地书写,“底层”的生存状况迟早会从公众的意识和想像的地平线上浮起,最终,孤单微弱的讲述,会渗透进现实当中,进而改变现实。这种书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作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不为窗外浮躁感染,不为名利动摇,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写出的作品一定会具有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

[摘 要] 当代作家贾平凹以关注城乡对峙中乡土世界著称,其长篇小说创作有独特的切入对象,如性、

神奇怪诞的现象、狗及其他。本文将结舍相应文本,分析贾平凹创作的几个意象及其现实寓意,进一步认识贾的创

作个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弊端。

贾平凹经常写性爱,尤其是性,他甚至写性成癖,带给人强烈的审美冲击。他也喜欢写狗或者其他动物,并且往往是以和人形成尖锐对立的“身份”出现。性、狗及其相关,俨然成了贾平凹关注在城乡对立冲突中乡村处境的一个特定视角,也是他表现自己现代性思考的一种媒介。性和爱是联系在一起,但性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记得韩少功在《性而上的迷失》中谈到过“有些事情如俗话说的:你越把它当回事它就越是回事。所谓‘性’就是这样”[11315-324。性,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在现代文学史上,丁玲写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已经涉及性心理描写,可是性曾经一度是文学写作的禁区,也是人们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新时期思想解放的一步步进行,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如张炜曾在《外省书》中借助主人公史珂的口说过“初来乍到的东方人要接受同胞的某种西方文化普及教育,其捷径十有八九是从性开始的,还要从性结束。性在这儿常被作为一味药来使用”~2]t63),更为重要的是人自我的解放和开化,这些因素导致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性观念的开放和进步,人们不再谈“.性”色变了。但对于进入文学写作和阅读视野的性,作家们往往要费不少心思来把握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陈忠实曾就《白鹿原》答记者问时谈到过:“我决定在这部长篇中把性撕开来写。这在我不单是一个勇气的问题,而是清醒地为此确定两条准则,一是作家自己必须摆脱对性的神秘感羞怯感和那种因不健全心理所产生的偷窥眼光,用一种理性的健全心理来解析和叙述作品人物的性形态、性文化心理和性心理结构;二是把握住一个分寸,即不以性作为诱饵诱惑读者。”口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不但几乎每部小说都写性,大写性,有的还写得赤裸裸甚至很丑陋,污言秽语随处可见,常常给人带来强烈的感观冲击和审美冲击。这不免令人怀疑贾平凹似乎把性太不当回事了,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他的特色之一,也往往是引起非议的地方,例如《废都》的问世就曾因为其中大量的性描写引起轩然大波。笔者注意到贾平凹不是为了写性而写性,并不是利用人们好奇而又羞涩的心理以性描写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性是贾平凹现代性审视的一个重要视角,更是其对乡土世界现代性审视的特色。性往往和繁殖能力紧密相连,是生命力强弱的一个表现。贾平凹许多作品中都用性来影射行为主体所承载文化的现实处境或者表现主体的精神实质,《土门》、《高老庄》、《秦腔》、《废都》、《高兴》等都是这样。表面上写性,实际上渗透出的却是作者对文化的深层关注,显性文本和隐性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张力越大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就越大,并且以性这个角度切人对文化问题的探讨,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让读者觉得作者是在故作姿态或者他的言论大而不当。《土门》中“我”(梅梅)是个参加过函授课程学习的女知识分子,接受现代知识的熏陶,也认同了现代文明的合理性。但作者把这个叙述的主体设置在城乡激烈冲突的环境中——她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要被对很多人来说有着强烈诱惑力的城市无情地吞没,她理智上向往现代文明,但情感上却难以接受现代化给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城乡对峙中乡村的命运,作者巧妙地借助梅梅的性爱生活及其选择来透视:老冉是土生土长的仁厚村人,他掏心掏肺地喜欢梅梅,而梅梅对他却没有什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反思的现代性与技术理性的解构——海德格尔和福柯论现代技术问题

文章编号:

反思的现代性与技术理性的解构 —— 海德格尔和福柯论现代技术问题

杨大春

( 浙江大学 哲学系, 杭州 浙江 310028 )

摘要:海德格尔和福柯对于现代技术问题的思考属于某种反思的现代性立场:无论前者对机械技术的本质的追问,还是后者对自我技术的谱系学分析,都没有简单地否定现代技术,而是揭示了现代技术的解蔽和遮蔽双重性。这样的立场告诉我们:面对现代技术的极度张扬,哲学应该坚持一种保守主义姿态,应该在更新的意义上恢复经验的地位。

关键词: 反思的现代性;技术;技术理性;机械技术;自我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

一、科学理性、技术理性与反思的现代性

我们考虑现代技术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导致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将它纳入现代理性结构,尤其是科学理性的结构之中。伽达默尔说过:?科学将以一种超越对它的控制的内部

[1]必然性继续自己的道路,它将创造出越来越多令人惊奇的知识和控制力量。?这表明,在现

代性的进程中,作为人造物的科学越来越脱离人的控制,自主性和自足性日益强化。在我看来,技术方面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实际上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探讨?现代性的后果?时涉及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现代性的概念,进而确认科学和技术在现代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少思想家认可了后现代性的来临,他们要么把它看作是现代性的完全超越,要么把它看作是其极度发展。但也有一些思想家并不急于承认后现代性的来临,他们更多地关注现代性的内在问题和困境。海德格尔、福柯和吉登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的立场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他们虽然不象哈贝马斯那样维护现代性,但在他们眼里,为了分析人类的当前处境,仅仅发明诸如?后现代性?这样一些术语来进行仓促的描述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回顾并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征。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公共行政的现代性叙事:反思与批判

公共行政的现代性叙事:反思与批判

颜昌武

【专题名称】公共行政

【专 题 号】D01

【复印期号】20xx年10期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20xx年6期第54~58,108页

【英文标题】Modern Narrativ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lections and Criticisms

【作者简介】颜昌武,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632

【内容提要】 要更好地考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问题,就必须了解公共行政学所赖以产生和

发展的思想文化传统。以技术理性为特质的现代性构成了西方公共行政的宏大叙事背景,并界定了其理论思维与实践走向。重新梳理历史的要旨,不仅在于恰当地描述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轨迹、丰富20世纪的公共行政思想史,更在于彰显一种相对于现代性叙事、由批判角度形成的理论视野,从而激发人们对于现代性公共行政的批判与反思,并为构建和谐的良序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现代性/技术理性/公共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6-0054-05 公共行政的发展是整个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对公共行政的研究离不开对其所赖以产生与发展的恢宏的思想文化传统的探讨。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公共行政的大多数讨论“并未将其方法和哲学的反思置于现代性——西方社会当前主导的历史意识的背景下”,[1](P1)总是在一些貌似新潮和时髦的话题中跳进跳出,从而使得公共行政学一再地面临可怕的身份危机。要更好地考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问题,就必须梳理公共行政学所赖以依存的历史背景。重新梳理历史的要旨,不仅在于恰当地描述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轨迹、丰富20世纪的公共行政思想史,更在于彰显一种相对于现代性叙事、由批判角度形成的理论视野。

一、作为公共行政之宏大叙事的现代性

…… …… 余下全文

篇四 :超越现代性何以可能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

超越现代性何以可能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8)01-0031-04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尽管现代化与反现代化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兴起才真正意味着对现代性的反思及其超越时代的来临。正如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格里芬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1]。后现代主义提出要实现对现代性的反思及其超越,不仅在于要揭示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的复杂矛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试图解决这些矛盾。可以说,超越现代性既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志,也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目的。本文试图从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出发,探讨一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何以可能。

一、现代性反思与理想的冲突

作为批判性或反思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思维方式,?尽管后现代主义内部众态纷呈……但它势必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现代性的否定。?[2]

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哲学之所以普遍以一种强烈的或激进的反现代性的面孔出现,皆源于对现代文明的失望与不满。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社会繁荣、文明进步等?现代性的承诺?的无法兑现乃至各种?异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不仅说明现代性发展的普遍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意味着作为现代性根基和标志的?现代合理性?遭遇到了根本危机。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现代性?的根源就在于从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主一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出发,?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由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普遍认为,现代性无法实现?自我救赎?,因此,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或重重困难,除了否定或超越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理性主义传统,别无他法。一般地说,后现代哲学通常采取极为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策略来实现这样一个纲领,即所谓?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和所谓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文本解读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文本解读

摘 要: 围绕着内涵、特征、动力机制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吉登斯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本解读。内容涉及到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全球化和社会运动等宏观视角和包括信任与风险、安全与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困境等在内的微观分析。吉登斯对现代性极富压缩式的分析和扩张性的演绎充分体证了他在社会学理论进路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制度性维度;风险;自我认同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是当代西方

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的社会学思想内容丰富,“一直处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社

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1]本文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思想试作梳理、解读和分析,以体证他对于现代社会富于想像力的分析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一、 现代性及其动力机制

(一)现代性的内涵

只要阅读吉登斯的著作就可以发现,虽说他对“现代性”的分析相当透彻,然而并没有给“现代性”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的。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2]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他指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3]另外,在与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的谈话中,吉登斯又说:“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

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地描述,它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基本上,由于这些特性,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其活力都大得多。这个社会——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4]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全球化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

中华星火教育传媒

全球化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

杨雪冬

世纪末总是弥漫着反思的气氛,人们对于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前途重新进行着思考。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面临着生死攸关选择的人类反思意识更加明显。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资本在全球肆意横行,由金融投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挑战着民族国家和国际体制;消费主义盛嚣尘上,传统精神岌岌可危;非西方文明逐渐强大,挑战着西方中心的地位和意识;沟通不断扩大,全球意识和共同行动初见端倪,等等,这些现象揭示了启蒙时代以来由西方创造并且在世界范围普及的基本价值和制度正在遭遇着一场空前的危机,所谓的现代化和现代性是人类的共历过程和阶段的命题经受着来自各方面力量的质疑和挑战。80年代兴盛起来的全球化理论正是众多挑战性力量中的一种。

全球化理论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它的发展基本上是和全球化进程同步的。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的西欧,在当时兴起的现代西方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前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关于全球化认知的萌芽。本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进程取得的实质性推进,全球化理论开始基本成形,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就是这中间最系统的代表。延自80年代,全球化理论已成燎原之势,围绕全球化这一主题社会科学中几乎所有学科都对它给以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一支较全面的队伍。它的骨干是一批左翼学者,虽然这些学者彼此间采用的理论视度和方法不同,但是目标却是共同的,即把对西方现代化和现代性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作为批判的对象,要求实现全球范围的平等对话和非西方文明地位的越升。并且以此为基础使一度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转变为由多文明共同推动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进程。因此,全球化理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简单的全球化鼓吹者,而是其消极一面的深刻批评者。尤为重要的是,全球化理论特别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以西方为模本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理论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清肃和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对于患上全球化狂热症的人和以全球化来掩盖剥削和压迫实质的集团来说,该理论无疑会起到解毒和澄清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七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及其内涵123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及其内涵

作者:方冬雪

摘要:发轫于启蒙时代的现代性,因其优越的现代化文化,对中国近代及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鲁迅站在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的立场上来批判传统,要求该“改造国民性”和精神解放;沈从文则一种“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的姿态,希望以自然人性来实现民族精神重造。尽管关注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地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性 鲁迅 沈从文 内涵

首先,我们从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入手。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张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李金发、戴望舒、张爱玲、穆旦等为代表。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共和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xx年至19xx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八 :汪晖对于现代性的所有文章

对象的解放与对现代的质询——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一点再思考 本文是对作者的四卷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书的总结。文章对书中涉及的帝国—国家、封建—郡县、礼乐—制度等二元对立范畴、历史中的 连续性与断裂 及 时势 概念、科学世界观和民族主义知识等问题进行了细致阐释和反思。作者强调:在思想史研究中,需要将过去的思想世界从观察对象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思想的视野,用以观...

汪晖 下载次数(953)| 被引次数(2)

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几个问题 在他们之间的错综纠葛之中,我展示不同的思考方向和不同的可能性的领域,置身于时势之不同位置所展开的对于时势的回应。事实上,展示出多样性本身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所谓出路的思考,因此,我常常使用“反现代性的现代性”这个说法来描述中国的...

汪晖 下载次数(1331)| 被引次数(5)

对象的解放与对现代的质询——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答问

中国 是一个较之民族范畴更为丰富、更具弹性、更能包容多样性的范畴。在当代世界里,这些丰富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超越民族主义知识的限制来想象中国图景,甚至形成新的政治方案都可能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汪晖 下载次数(395)| 被引次数(1)

唐弢先生与现代文学史研究

今年是唐弢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不久前,我重新阅读了唐弢先生的著作,尤其是《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一书。在他的数十部著述中,我认为这是除鲁迅研究著述及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外,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学》《我观新诗》《林语堂论》等经典篇什发表时就影响巨

汪晖 下载次数(26)| 被引次数()

白话的技术化与中国现代人文话语的创制

作为一个自觉的语言创造过程,中国现代语言的创造者们试图以科学话语为蓝本和基础创造新的人文话语,并力图用科学话语的语法建构人文话语的内在语言结构。现代人文话语当然有其传统的语言基础,但它的确又是按照现代语言的规范重新加以创制的结果。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