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洋务运动史》这本书的精良内容是经夏东元教授三十余年的研究而成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充分表现了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者独辟发展论的观点。本书总共19章。

洋务运动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总体来说,其对于加速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其本身的局限性,又不能很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等,取得暂时的安定,但对于外国的侵略竟毫无作用,反而有加大力度之势。直到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到19xx年的尾声,经历了40年之久。这几十年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军用工业发展之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安庆内军械所.后来又建造了江南制造局,就其性质而言,是资本主义,民族性为主导面。接着马尾船政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它的产生和建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建立的,面临着多重阻力首先是来自洋人的阻力,还有顽固派的阻力。金陵、天津及各省相继建立机器局。其大部分都是官督商办很不利于其发展,这也是其阶级性质决定的。其

间,电线电报业,采煤工业,金属矿开采与冶炼,铁路,纺织工业相继兴建和发展。特别是近代海军,海防和新式陆军的建立,清政府筹建海军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侮,这是洋务路线由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转变为对外抵御外侮为主的路线方针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外侮又是以侵略扩张野心很大的日本为主,是以日本为假想敌进行海军建设的。这对推动军队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洋务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封建主义教育渐向资本主义转化并相当程度变为资产阶级教育了。特别是派幼童赴美国留学。各地实业学堂,具有实学性质的水陆师学堂等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可用人才,其中一部分后又成为革命中的有力力量。

…… …… 余下全文

篇二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读完夏东元先生的《洋务运动史》,首先对夏先生的史学造诣深表敬仰。 过去,我们所接触的,正如夏先生在开篇所说,“洋务运动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我们所使用的高中历史课本,尽管已经没有这样绝对化的否定洋务运动,但至少也还是认为它只是“地主阶级进行自救的一次运动”,还记得我们在背诵其历史意义的时候,说到它的局限性要比它的功绩多得多。而夏先生则是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正面积极评价了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存在着的历史局限。

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861年1月20日(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廷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是我们在高中课本上学到的,夏先生也肯定了这一观点。以前其实并不是非常明确为什么要把这一个事例作为洋务运动的开端,以前在我看来,似乎总理衙门的设立只是政治上行政机构的调整,而不太能想出它如何能作为一个分段线。而夏先生在这本书里明确地给出了原因,即“历史学上的分段线,不可能以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表现来划分,因为它们都是渐变的,没有一个明显的标记。”这样实际上为我们的历史分段也提供了一个依据。夏先生还提到,我们应该从政治方面来寻找历史的起止点,特别是某一机构的成立或裁撤作为一个标志,这就为我们划分历史阶段提供了一个依据。具体讲到总理衙门的设立作为洋务运动的起始点的时候,他明确地指出,它“是因为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为中心的变革,是从该衙门成立之日才成为清王朝政策和比较全面实践的开端。”总理衙门在整个洋务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它是一个适应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的新形势所需要的产物,它的成立表现了清政府开始准备来挽救自身的统治了,是一种外部压力下的变革。

但是我觉得并不是有些书上说的那样,说是“腐朽的清王朝最后的挣扎”,我认为这种评价未免过于武断,我们应该看到,洋务运动的产生不光是单纯为了维护其统治,这一点从它“自强求富”的口号上应该可以看出,并且包括它所落实的一些措施都是有利于整个生产力的发展的。夏先生指出,总理衙门在新式军用工业的创办中起的作用是显然的,建造枪炮实际上也是洋务运动产生的诱因之

…… …… 余下全文

篇三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观后感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观后感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是时人对李鸿章的描述,与李鸿章同处同一时代的一位叫必吉的英国人曾这样谈论李鸿章所从事的事业,“他一直处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他要维护帝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自命不凡,另一方面,他又要削弱它,通过提高自身的物质力量,使中国能够和平自信的保持民族利益。”

李鸿章,从我初中第一次认识他到高二结束了历史课,在心中一直将之鄙视,最近知识渐渐的扩充,对于如何认识历史,认识人物有了逐渐成熟的看法,开始从新省视过去的偏见。 看过的这部关于李鸿章的专题记录——《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对如何看待历史和人物的观点更加清晰,而对于李鸿章这个人本身完全不再鄙视,因为我想没资格。

李鸿章对于西方的态度是开明而清醒的,成为当时清廷少有的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正确认识的人,早在组建淮军之时便使用先进的洋式武器,之后积极的筹备洋务运动,组建北洋舰队,并大力支持遣送外国留学生接受西方知识的政策。最初李鸿章带领军抗击义和团,解上海之困,在此期间见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自叹当时装备的落后,要忍辱向西方学习制造之术。洋务运动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倾力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也是近代军事工业的开端。

北洋海军的诞生,几乎全靠李鸿章一人的独自努力。他以10年持续不懈的努力,造就了一支拥有30艘战舰,120门大炮和4000名官兵的舰队,它至少在数量上超过了日本的海军力量。 北洋海军自1875年筹画,1888年正式成军。它不幸在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1895)中为日本海军完全摧毁。李鸿章的努力全付东流。北洋海军的失败,导致中国丧失了制海权。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李鸿章是当时新旧两种力量的连接点,同时也是三夹板,他或许偶尔可以左右逢源,但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他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清守旧势力的阻挠以及官场的利益之争使得这一切不是失败就是难产,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成效不佳。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观后感

《甲午甲午》观后感

甲午战争前夕,清王朝经历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原来的天朝上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为求救亡图存,开展了洋务运动,在变革军队,兴起军工,尤其是发展近代海军方面取得明显的成就。打造了号称亚洲第

一、世界前列的北洋水师。其中就包括被日方叹为“东洋巨擘”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以及先进的25艘军舰。陆军也聘请顾问,购置装备,积极促进近代化。 就在清政府沉浸在师夷长技的蜜水中时,日本这个数次犯境无果的蕞尔小国却让这个貌似强大的东方睡狮一败涂地,水军陆军几近覆灭,想到这不得不令人痛惜。

正如欧亨利式结尾那样,一切意料之外,早在意料之中。对于清政府而已,失败是必然的,但失败得如此落魄和滑稽,发人深思。

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军风败坏,政治内斗,外交孱弱,缺乏军事思想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束缚、影响着北洋舰队。

究其根本,政治上的腐败,体制上的落后是导致 甲午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一步步加深,主权逐步沦丧的根本原因。面对日本等列强的进攻,腐朽的清廷或是盲目主战消极防守或是寄希望于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丧失优势。国难当头,慈禧为庆生享乐,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极尽骄奢淫逸,翁李两党勾心斗角,派系林立。军队更是浮夸堕落,军风殆尽。试问有这样的统治者有这般的军队又怎能不败?

历史的钟声仍在回荡,一个民族只有从这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中不断自省和反思才能进步强大。随着中国梦,强军梦的提出和实践,中国的发展推向历史的新起点,从严治军,从实训练,正气正风。正如27日习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的,当初拿破仑说的这只会令世界为之发抖的睡狮,正以一个和平、可爱、文明的姿态醒来。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逐梦发展的路上,我们这些时代青年、后备军官更要练就本领,成为军队高素质高技能的军队现代化人才。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观后感

《走进辉煌》观后感

四三班 王梦琪

观看走进辉煌感悟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先辈的鲜血换来的。中国共 产 党从当初几十个人的一个小党经过奋斗发展到现今的八千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领导着新中国,开辟了新天地,多少仁人志士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时代的更替和进步。

走进辉煌详细讲解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到改革开放期间共 产 党人如何抛头颅、洒热血在艰苦奋斗中夺得胜利以及我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怎样建党建军再现了共 产 党在内忧外患的国情和各种艰难困苦、挫折中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中国共 产 党诞生最初的信仰和艰难,在历史的大河中是随波逐流还是奋勇前行扭转乾坤,每一步迈出都如履薄冰。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控制,有对就有错,谁都会犯错,在看不清的动荡时代产生错误的判断。那是一段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革命征程。

我想我们都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的一生也应该经历一些挫折或痛苦这样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俗话说风雨之后见彩虹,回想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上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真的很不应该,想一想先辈们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克服种种困难,为了中华民族不再受外国欺辱,不顾一切地拼命抵抗甚至失去生命,相比之下,这一点小小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走进辉煌》观后感

四三班 王帅文

一部《走进辉煌》让人重温亿万中国人历经艰难险阻而重获新生的苦难历史;展示了人民军队慨然赴国难,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是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总是被凌辱,被欺负。 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饱受凌辱, 在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中华民族的近代,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的屈辱。 我们需要胜利,我们需要胜利来唤醒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和全中国人民的自尊;我们需要胜利,我们需要胜利来打破封建主义的枷锁,打破帝国主义的牢笼;我们需要胜利,我们需要胜利来挽救民族的危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 余下全文

篇六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评价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古老的,自诩世界中心的大清帝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之中。同时一批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对西方的认识与了解。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以及中央政权中的奕䜣等一批新的权贵在与西方势力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深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并因此而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在此思想指导下,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间开始了一系列的为摆脱严重“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通过阅读西书,接触洋人,增加了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了解,从而对中国现状进行重新思考,痛感中国的落后,进而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他们宣传资本主义理想,使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正面交锋,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2、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为近代中国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洋务派购买大量机器设备,聘请外国科技人员,起了传播科技的作用。同时,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留学生詹天佑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留学生严复后来成了著名的近代启蒙思想家。

3、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河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仿照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普遍地实行雇佣劳动,工人工资基本按技术高低而定。各军工局厂的生产一定程度上受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即价值规律的制约,使这些军工业也逐步地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它所采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开了先河,对兴办民用工业起了带动作用。

4、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

中国近代化工业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以 1865年曾国藩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为开端,它从美国购买了大量机器设备,技术先进。到1890年,洋务派共创办了21个军工局厂,都采用机器生产,虽然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中国从此有了大机器生产。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观后感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筑梦中国》观后感

张 燕

《筑梦中国》以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为蓝本,将中国近代历史(1840-1949)娓娓道来,使无数历史事件再一次深刻的印入眼帘。这段历史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展现在历史课本上,跃然于影视剧作中,但当与考试、与娱乐无关时,再重新认真的体会这段历史,并于当下相结合,有了新的看法和薄见。

井底之蛙不可为。纵观中国历史,有贞观之治的兴旺,也有康乾盛世的繁荣,同样也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屈辱,历史长河永远是向前发展,若无发展的眼光,仿若井底之蛙,自高自大,藐视万物,永远仅有头顶寸尺之天,一旦被人打破,无所是从,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为何如此屈辱、震荡的原因之一。全球化正在不断深入到世界每个角落,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因此,与国际接轨是必然之势,加入WTO,组建亚太金融组织,兴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等,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身影,进而反映中国的不断强大,这与“走出去”有很大关系。

严于律党正当时。“洋务运动”为何失败,“戊戌变法”为何无疾而终,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改革的思潮不正确,而是改革的主体有问题,晚清政府从上至下,已被“腐败”所浸透,被蛀虫所蚕食,因此,少数的有识之士掀起的技术改革、经济改革、产业改革都是“隔靴搔痒”,未能对症下药,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因此,以古未鉴,中国当前出现

了“系统性腐败”,已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党中央开始重拳出击,进行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行动,制定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xx年工作规划》,对党的管理和行政作风开始了进一步的严控,这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此任务完成的好坏,关系到了中国下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富民强,需要以古为鉴。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上几节近代史课上,老师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放了冯小宁导演的《甲午大海战》,片子很长,对于老师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放这部片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疑惑的。这部由当红的演员主演的历史艺术电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发人深省的方面呢?一切疑惑的谜团都在片子循序渐进的播放过程中被拨开了。

其实,在我看来,的确,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好片子,它恢弘大气又感情细腻,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或许就不够完美了,有很多艺术加工和艺术编造,并且许多情节也有悖于史实。例如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本是19xx年开始的;曾母暗沙是19xx年命名的,等等。不过,我想这部片子的“好”就在于它是一部好电影,正因如此,它才能吸引当今如我们一般的青少年们去看,让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了解那一段中华名族永远不能忘怀的国耻,并能够产生一些启发,居安思危!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1877年,清政府“洋务运动”开设的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学院学习最先进的海洋知识,并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巨舰回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就此看来,一切好像都在朝着极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清政府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其覆灭有其必然性。

几年的时间,清政府当初买铁甲舰一时的雄心壮志早已不见踪影,腐败渗入了整个朝廷乃至各个地方。甚至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一座富丽堂皇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北洋水师的军费好几年没有补给,水师已陷入窘迫的境地,甚至连几颗完好的弹药都拿不出来。而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却集全国之力构建水军,并颇有成效。

终于,一直对中国的广大领土虎视眈眈的日本发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战—黄海海战。从影片中我们发现北洋水师已经很多年没有新添战舰了,连攻击力强一点的弹药都没有多少了,其中说到榴弹只有三颗,当片中主人公们用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这三颗弹的归属问题时,那副场面是何其悲哀啊!虽然这是电影,当时真实的情况我们无从得知,可事后根据我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或许7、8年前中国的海军实力或许可以称霸亚洲,但是1894年的中国早已被腐败侵蚀地残破不堪,实力和当时及全国之力打造海军力量的日本相差悬殊。可以想象当时的爱国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以身殉国的时候是有多么的不甘心,面对他们如此热爱的却又如此不堪的祖国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是有多么的错综复杂!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