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医生》电影观后感

本月行里组织全体党员看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本人因当天恰逢我负责的一个项目召开上线评审会未能去观影,事后我查找了该电影的背景资料,看过电影的同事也积极给我介绍影片情节,我发现这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影片,使我深受思想教育。

这部电影里主人公的原型是我市社区医生王争艳,讲述的事迹是王争艳身上的一种高尚无私的上医精神。她怀着以患者为本,悲天悯人的医者之心,始终坚持着为患者开治好病的“小处方”,数年来经她手开出的每个处方不超过80元,最小的处方0.27元。她的几句朴实的话“开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可开可不开的药,我从来不开;太贵的药,我尽量找便宜但效果相当的替代品。”都深深的感动了我。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汉,一家三口要挤儿子的阁楼,把床让给老人。在她这样本身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了坚持开小处方为民治病的原则,她谢绝同学的高薪聘请、放弃开大处方可以带来的可观利益,这一点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而王争艳一做就坚持了25年,她这种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一切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王争艳经常转述一代高医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

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她对每一个病人她都严格执行教科书所教的“视、触、叩、听”原则,从不只按照设备检查结果开处方,也不只听病人陈述后就提笔开处方。这种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浮躁的不良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名临床医护人员来说,精湛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崇高的医德。一个医务人员若无心存仁厚,即使精良医术,也不能救人于病危。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绝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所谓性命之托,重于泰山,这是每名医务工作者的认知和责任。这是怎样的一种高尚思想,不光对于医护工作者是这样,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所从事的金融IT行业,同样涉及到很多老百姓的血汗钱,每一笔差错和失误,都可能导致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伤害,辜负了老百姓对国家金融行业的信任,我从王争艳的先进事迹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严谨合规,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客户着想,以客户为本; 学习她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习她始终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在为人民服务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衡量人生的价值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

周颖

《有这样一个医生》是一个没有大起大落惊天动地的平凡的故事,却使人位置落泪心灵颤动;王争艳大夫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像雷锋焦裕禄的名字一样永驻观众记忆之中;这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电影,并没有高超的艺术突破,却以真实的特殊魅力和纯朴的表演感染力,深深的走入了每个观众的内心。

王争艳用一颗赤诚炽热的信温暖了千万个病人的心灵,她知道生命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不是自己;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开创了希望的天地,及时果敢地拯救了急难病患者的生命;她用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人们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圣洁。

王争艳转述过一代高医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当她终于成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个个病人,慢慢悟出了大师之言更深的内涵。同时她的转述,让我亦受益匪浅,能让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就能治好病其实是良医的世界准则之一,也是“黄金标准”之一,只是今天的现实使得这条标准被淡化了,甚至被人遗忘了,因而在王争艳身体力行这样的准则时,才让我们感到弥足珍贵,才让我们泪流满面。王争艳以行动恪守着医者的操守,诠释了医者的价值。这是一部以浓浓的情、善良的美、纯洁的爱奏响的呼唤奉献精神的交响乐。

当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人的价值趋向陷入了误区,现今的社会像王争艳这样的人太少了,王争艳不是太傻了吗?傻得令人难以理解。所以,宣传王争艳精神,拍摄王争艳的电影,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广泛的社会效应。我们就是要以真实的典型和人格的力量呼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回归。王争艳自觉地以自觉价值服从社会价值,做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人民需要王争艳这样的医生,各行各业都需要王争艳精神。多一个这样的人,我们的党就多一份光彩,多一份人民的信任,我们的国家就多一份光明,我们的民族也就多一份希望。

…… …… 余下全文

篇三 :感悟医生的成长之路

感悟医生的成长之路

——“教授研讨课”有感

同济大学毕业生,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说过:“徳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我想这就是对医生这个职业最好的诠释。

作为新生,在还未来得及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之前,能够听到从医多年,经验丰富的教授来给我们讲述一段他们从医之路上的心路发展历程,不得不说是我们极大的荣幸。 炼成钢铁很困难,但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却更加艰难。怎样成长为一个理想的合格医生?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自古而今,人们都认为医学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但医生的成材之路却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一日为医,便注定终生要在医学的领域上奋斗拼搏下去。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作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并不是穿上了白大褂就意味着你成为了医生,那充其量不过是你拥有了成为医生的资格。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我认为主要要做到两大点,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那两点:德、才。

无疑,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若是没有扎实的职业技能,怎么能被称之为医生。一个医生成长历程中的技能训练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学校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和医院的临床技能实习阶段。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不可以放松。

学校里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同学在经历了高中残酷的题海训练以后,会在大学时期有一个明显的放松,会觉得大学里的学习可以轻松愉快一点,不必每天起早贪黑的读书刷题,但是显然这种思想是不对的,纵然可以不必像高中一样挤出每一分每一秒用来学习,但精神上的放松却是着实不可取的。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医学是一门学习之路十分漫长的课程,你若是在开头就有了懈怠的想法,比别人落后了那么一小步,之后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名医姜泗长说:“行医是个苦行当,想舒坦轻松的人,最好不要念医科大学。”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怎么能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

除此之外,在学校里也要注重体育锻炼,医生必须有一个好的体魄。一台手术,动辄几个小时,半天也是常有的事,若是体力不够,该如何胜任。这都是关乎性命的大事,你的没一个失误,都会造成无发估量的伤害。而在大学毕业之后,一旦参加工作,就不会有过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大学时多多锻炼身体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医院的临床实习阶段,我并没有切身经历过,但教授研讨课给了我许多启发,这也是我觉得收获最大的部分。印象最深的是神经外科的高亮教授给我们讲的一些经历。在他的实习阶段,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次上手术台的机会,当别人学习时,他在学习;当别人休息时,他还是在值班室里工作。时间一长,上的手术多了,老师觉得他技术可以了,便会慢慢地一步一步的让他向主刀医生发展。他说:“机会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争取的。老医生凭什么要把他会的东西教给你,这又不是在学校里,老师会无私的教给你东西。只有你不断地争取每一次上手术的机会,在手术台上学习,你才可以学到真东西。也唯有这样,你才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协和医事》有感

读《协和医事》有感

《协和医事》是一部关于协和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展示了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作者讴歌本人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她没有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希望通过解读九十年的协和医事,为眼前的医疗困境找到一些标准和答案。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这本书获得一些启迪和灵感。

一、医学技术的困扰

曾经从协和走出了一连串可以让同行、老百姓记住的名字,人们把他们叫做“医圣”、“医学家”或者“名医”。裘法祖、张孝骞、黄家驷、吴阶平、林巧稚、吴英恺??这些前辈的名字,我们都如雷贯耳。张孝骞说得很对,医生对每一位病人都要“戒、慎、恐、惧”,并不能依赖检查设备、仪器,因为每一位病人都不一样,每一次病情都不一样。

近百年间,医学技术在进步。对医学来说,在医学技术与医学面对的人性之间,一开始是拉开了距离,后来变成了鸿沟,进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比如医疗的形象负面,比如医生这个职业的从业自豪感和自主动力一日日在降低,比如专业化和技术化削弱了病人和医生的感情交流。如今这个职业离科技更近,离人性更远,离专门更近,离整体更远。当我们面对病人的时候应该向协和的老一辈专家们学习他们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的宝贵精神。

二、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回顾协和九十年的历史,也许能够对眼前的中国医疗问题提供一些答案。他们的“高进严出”,他们的“三基三严”,他们的导师式教育,不仅是医学知识技能的传帮带,更是导师人格魅力的侵润影响。当整个社会对今日医生的形象有诸多不满时,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医学教育。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位医学生在医学院里应该完成五个方面的成长:知识的增加、躯体的成长、情感的成熟、社会的判断和道德操守的提高。但在中国,全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问题,很少给予关注,却对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医生质量,寄予了过高的期待。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医德》读后感2

《中国医德》读后感

医生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令人崇敬的神圣职业。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提高医风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观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大医至诚,即为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崇敬与依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就是世人把好医生等同为国家领导人一样重要。裘法祖每次手术前一定要对病人做出全面的分析最终认真的制定一个最佳方案,他说“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吴孟超每次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要用手把它捂热,再放到患者身体上,他说“再治疗中,任何人为地给患者增加痛苦都是有罪的”;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对待病人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更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精湛的医疗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最愉快的治疗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臵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

“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更使得本应该圣洁的医院成了医患之间斗殴的场所,使得本应该纯洁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为医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依赖。救死扶伤,济世保健,才是学医的明确目的。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只想个人的成就辉煌,工作时心有旁骛,为了发财致富,收“红包”、拿“回扣”、受“贿赂”,从而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和“恶医”之骂名当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番话是对为医者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有时会令人生厌的,甚至会成为“恶医”;只有医德而无医术的医生,充其量称作“庸医”;为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医德,拥有精湛的医术,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同情病人,爱惜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苍生大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尊敬,赢得自己的、科室的、医院的名医之名,医患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医院环境才可相对清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我们为医者所一致向往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即为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崇敬与依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就是世人把好医生等同为国家领导人一样重要。裘法祖每次手术前一定要对病人做出全面的分析最终认真的制定一个最佳方案,他说“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吴孟超每次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要用手把它捂热,再放到患者身体上,他说“再治疗中,任何人为地给患者增加痛苦都是有罪的”;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对待病人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更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精湛的医疗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最愉快的治疗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更使得本应该圣洁的医院成了医患之间斗殴的场所,使得本应该纯洁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为医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依赖。救死扶伤,济世保健,才是学医的明确目的。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只想个人的成就辉煌,工作时心有旁骛,为了发财致富,收“红包”、拿“回扣”、受“贿赂”,从而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和“恶医”之骂名当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番话是对为医者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后感

观《宇航员王亚平太空讲课》有感

作者:崔嘉元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

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 …… 余下全文

篇八 :观后感-弟子规观后感

《弟子规》观后感

最近在单位的组织下看了蔡礼旭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越发感觉到自我修养上,在家庭教育上和单位工作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对人生的追求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翻看《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首先<入则孝>, 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一个善待自己父母亲人的人,才具有责任感,才能培养自己的善根,才能善待周围的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兄弟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分担忧,就等于孝敬父母了。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要谨慎,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且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

认真地学习《弟子规》,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与《弟子规》中的规范来对比,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休养,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解开内心的纠结,获得内心的安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