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习徐本禹精神有感

学习徐本禹精神有感

“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因为,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颁奖词, 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毫无疑问,不求回报的人是才最让人敬佩的,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徐本禹的事迹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精神。他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也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选择和山里的孩子一起生活,教育他们。徐本禹穷苦出身,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无奈何迫切学习的心情,当他第一次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已经确定无法从这里走出去了,因为不舍。

徐本禹,我敬佩他,试想现在的大学生,向往留在繁华的城市,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忙碌,几乎没有时间顾虑其他人其他事,你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学业或者说美好的前途,只身一人来到偏远穷苦的,不通水电的山村,和当地的学生一起吃玉米喝酸汤?我想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都没有勇气这样做,所以,徐本禹做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精神如此伟大,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

徐本禹在村中做的事情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所有的辛苦可想而知,每天八个小时的课程,所有的课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等都是一个人负责,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他用募捐的3000多本书建立了一个图书馆,让同学们来借书阅读,能更好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徐本禹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他们为贵州20所中小学建立了图书馆,为贫困生募捐了100多万元的物资,培训了90 多名乡村支教,爱心资助500多个贫困生,这些事迹和数据,我们说出来轻而易举,但是所有事情,完成他的过程才是最艰难最不容易坚持的,你得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和精神,才可以完成它。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具备的不应该只是不断奋发向上拼搏创新,奉献依旧是我们要首先做到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我们的责任,不能因为繁华陆离的社会而丢失了我们最该拥有的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习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徐本禹事迹有感

学习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徐本禹事迹有感

[ 录入者:陈佳 | 时间:2009-09-15 20:15:24 | 作者:陈佳 | 来源: | 浏览:1235次 ]

优秀共 产 党员徐本禹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今天再一次学习,心中仍有着无限的感动和敬佩。他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示了青年一代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崭新形象,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去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以徐本禹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关怀学生,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徐本禹观后感物流专业

读徐本禹观后感

看了他的故事之后,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什么叫兑现承诺… 一个年仅22岁的大学生,放弃了继续深造,放弃了本该有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那个他曾经承诺“毕业后要回来教书”的贫困山区里。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时,他选择了他人,他这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又有几个能够做得到?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请伸出你的手,做一个感恩的人。在徐本禹的故事中我了解到他是一个贫困生。有一天他同学的妈妈给同学送冬天的衣服,看到徐本禹只穿了一件很单薄的衣服,就把他儿子的衣服给了他两件,并且说:“天冷了,多穿点,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们,我们会帮助你的。”此刻,他的眼眶湿润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且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他得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并没有自己用,而是拿去赞助和他一样贫困的学生。年仅22岁的贫困大学生却做到了,如果这个世界再多几个这样的人,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那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

一字千金,许下诺言就得兑现。徐本禹来贫困的山区支教,做到了尽职尽责,他看到了孩子们那双求知和探求外界奥秘的双眼,他答应了那群可爱而又单纯幼稚的孩子回来教书,就是因为这个承诺,他选择了放弃自我利益。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又有谁可以做到做?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我们向别人承诺一件事时,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对于不能兑现的事,我们千万不能去承诺。

也许有人会说他很傻,但做人就应该这样,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精彩。往往人们会把做了一件大事而大肆宣扬,而小事从不放在心上,乃至不做。我们做事,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人是伟大中的伟大,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进,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下去,发扬光大。

物管1201班:秦慈慧

2012.10.26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xx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2013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

——《20xx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

说起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我已经不止一次观看了,从飞人刘翔、歌手丛飞、航天英雄杨利伟到支教大学生徐本禹、周口优秀儿女洪战辉、李灵?? 每一次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我喜欢在每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品味这份感动,享受这份温暖,还是这个季节,还是这个时间,还是对温暖的渴望,在这个极具变化的时代里,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让我们向前走的时候,会更踏实。今天,我们将再度与感动相逢!”20xx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大幕徐徐拉开,我的心灵又一次在泪水与感动中接受洗礼,更让这份无言的感动温暖自己。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甘心做沉默的砥柱;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残年风烛,拖着病弱的身躯,拾荒助学子,高贵的心灵在人间写下大爱;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守住誓言的陈俊贵;带领村民致富,甘做老百姓贴心人的段爱平;35年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的沈昌健;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的格桑德吉;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绝症母亲姚厚芝;在轮椅上度过青春,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的方俊明;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的龚全珍??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 …… 余下全文

篇五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这个周末,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榆林二套播出,在贵州支教长达9年多时间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被评上“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男,19xx年生人,退休外交官。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xx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但不幸的是,20xx年10月25日,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突发脑溢血,累倒在支教的岗位上。虽然朱敏才病卧在床,言语不清,但是只要有人问他:“你想干什么?”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给孩子们上课!”与此同时,一直在为学校奔波的孙丽娜老师仍未停歇,一边照顾朱敏才老师,一边在为新建的学校食堂及新教学楼操心着。在众多爱心企业及贵州省、市领导的帮助下,新的学校建好了,食堂也有了着落。20xx年初,孙丽娜、朱敏才夫妇当选“感动中国人物”,27号晚上,捧着奖杯的孙丽娜老师说,她们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贵州的老百姓,是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孙丽娜老师还说,要是没有贵州孩子听他们的课,他们的余热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他们还要感谢贵州的乡亲父老们,将孩子托付给他们。“特别是朱老师生病的这段日子里,要不是贵州人民给予我们的帮助与肯定,我们很难熬过

最艰难的日子,就更没有机会评上“感动中国人物。”据了解,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是继徐本禹、李春燕、阿里木之后贵州第四个获奖者。

…… …… 余下全文

篇六 :20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今年一月份我就开始关注感动中国评选了,而今年的颁奖典礼来的似乎也比往年早一点。和往常一样,既有科学医术界的泰斗,也有不辞辛劳的支教老师,还有来自民间的慈善家。

第一位是两弹元勋朱光亚,嗯,符合感动中国“第一位出场为科学泰斗”的定律,也许是距离我年代比较久远吧,没怎么听过朱老的名字。但我知道研究两弹的都不容易,嗯。朱老儿子在作文里写感谢科学家们却不知道自己父亲就是科学家之一这个桥段感觉很有意思呢,为了研究两弹连儿子也不能告诉阿……向科学先辈们致敬,同时黯然神伤我小时候还想当科学家来着,现在看来没可能了。

第二位也是惯例,支教老师胡忠、谢晓君夫妇,这个没太感动,要是在之前我肯定又感动得鼻涕加眼泪,问题是感动中国年年找支教老师……徐本禹啊,陆桂林夫妇啊,看多了也就没太大感觉了。不过胡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觉:要是强盗冲进来,第一个为你们挡刀子的肯定是我!表示老师您激动了,这时候应该想办法报警。好吧其实真的是一对好老师,谢晓君老师背疼的都哭出来还是要给孩子们代课,真的太不容易了。都怪感动中国,害得我一点也不感动了。

第三位,无臂钢琴师刘伟,这个之前看太多了。看星光大道的时候被他感动坏了,感动中国怎么今年才选他。老天爷也太不公平了,

这个小伙子真的很坚强。没有手拿奖杯挺尴尬,但是真的很帅。

第四位,肝病专家吴孟超,老人家真不容易,都80+了还坚持为患者做别人都不敢做的手术,不顾自己名声有可能破裂。而且确实有手腕,不愧是中国肝胆界泰斗级人物。但我总觉得找他做手术肯定不便宜。

第五位,杨善洲老人,虽然之前知道一点,但这次是我最完整的看杨老事迹的一次,看着漫山遍野的绿色心里发酸了。电视采访杨老的老伴说:他老实啊……我就喜欢他老实。这句话一出我第一次飙泪了。表示这种地委书记估计现在没了将来估计也不会有了,缅怀杨老的同时表示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我将来也要努力。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一个都不能少 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很多人都说《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十分感人,电影讲述说小主角敏芝很伟大??种种对此电影主角行为的赞美,我都不赞同。我看到的,只有中国人的市侩,按章办事的迂腐以及对事物的短视以及教育制度失败的悲哀。

电影中的小老师魏敏芝,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刚烈、鲁莽的农村姑娘,她去代课的目的不在于作育英才,贡献国家;她为的只是五十块钱的工资。而推动她坚持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动力,也只不过是高老师额外打赏的十块钱而已。最记得还当记者访问她为何非要找回张慧科回乡不可的原因时,她犹疑不语只懂痛哭的那段情节,可能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她的原因也只是自己多日来吃过的苦头而哭。在我眼中,她根本与电视台的接待员女士毫无分别,她们一样是在「按章办事」,一样是没工作热诚,一样是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魏敏芝多的只是一份?劲而已。

另外,电影想带出的讯息是:中国人的短视。事实上,中国大陆又何止一间「水泉小学」,岂止一个张慧科?简陋的校舍、辍学的儿童,遍布了中国各穷乡之中,城市人看见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为何他们只懂同情施予给一间水泉小学,一位小老师和一位辍学儿童,对其他却漠不关心?只可说一句:他们短视、思想表面化,对深一层的问题,好像未曾顾及过。 这故事不但说出贫村小学不幸,更是说出整个中国的不幸,固执功利的魏敏芝是一个幸,只有水泉小学才被关心正视也是一个不幸,中国人的思想到现在仍是单?发展更是思中国人的不良性格。

可悲之处在于贫困山区基础教育推行之缓慢及推行者之其身不正。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自中国大陆于八十年代开始实行革开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但富起来的只有一小撮沿岸地区的市民,更使贫富悬殊的问题加剧,大部份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除了因为资源短缺的缘故外,又有谁会关注到政策推行的问题上呢?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和香港不少慈善团体也纷纷筹集资金及物资,送往中国各贫困山区,弓兴建「希望小学」,不断推动山区的教育工作。但一批批的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的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真正正的花在有需要的学生身上呢?正当魏敏芝嚷着要到城里找回学生张慧科,到村长家中请求帮助,村长却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鱼大肉、吃余吃剩的?,一面拒绝魏敏芝的请求,还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这是多么的人愤怒。由村长对魏敏芝的严厉态度,到贿赂张慧科说出擅跑学生的藏身之处,再到电视台把魏敏芝、张慧科送回水泉镇,村长见到一大车文具及收到助学资金的眉飞色舞的样子,都足见村长唯利是图的作风。这不就是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吗?

…… …… 余下全文

篇八 :《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 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