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得太好了)

那早已逝去的点点

——读《京华烟云》有感

我是一个爱读武侠,奇幻等休闲型文学作品的普通青年,对像林语堂这样的国学大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他名下的作品,自然也是知之甚少!!

不过,随着电视剧版《京华烟云》的热播,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几分期待,无论是文雅的赵雅芝,还是清新的赵薇,都能让我对这样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描绘几个年轻人波澜人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电视剧的成功并不能百分百代表小说本身的价值,就像一处庄园的宏伟大门,是万万不能代表庄园里面,那奇妙璀璨的风景的!!好,既然这样,希望大家能够跟随我的语言,感应我的感受,来窥探一下,“这处庄园”,不一样的神采吧!!

人世沧桑铸就奇女子

《京华烟云》是部充满女性光辉的作品,最直观的便是主角,木兰,木兰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他的性格,他的思想,都在不停地辐射着她身边的所有人!

除了木兰之外,曼娘和莫愁也是毫无疑问地充满魅力,因为,她们的贤惠,他们的知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曼娘之“囚”

整部书,曼娘是我最喜欢,最牵肠挂肚的人物,不止因为她的柔顺,更因为,她是那样一位符合传统中国男人择偶标准的完美情人!

从我第一次从曾家三个少爷的口中得知曼娘的存在,我就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个和木兰相对应的人物,而且更可能是一辈子相对应,果然,我的感觉是对的!

很多人会问,曼娘爱平亚吗?

其实,我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年轻人,觉得两人的相爱是毫无疑问的!!他俩是娃娃亲,所以,他俩的命运从出生就是定好的!曼娘信命,所以她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自己做好就行,命运会替他安排;曼娘懂礼,所以她不会去想除了平亚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再加上平亚也是个老实人,于是,曼娘成了平亚一生的羁绊!

这就造就了一个传统命题,曼娘是典型的被动恋爱者,这和木兰,作为被动婚姻者的代表也是不谋而合!!

平亚和曼娘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相处得很愉快,很多细节也表明,他们确实已经像情侣一样地眉目传情!就像曼娘的父亲刚死不久的时候,他们两个的那种情侣之间才会有的小默契,引得广大读者牵肠挂肚!!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伴随着木兰一家远去的背影,这篇小说结束了。留给人无限的遐想,意犹未尽。《京华烟云》这个名字就让我联想到一种浮华的生活,又带有些许传奇的色彩。

我是好不容易才耐着性子把这本小说看完的,因为林语堂的这部小说好多都是对庭院生活的描写,但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点像《红楼梦》,包罗万象。

里面人物的刻画也是十分的鲜明,首先要说的当然是主人公姚木兰,她可以说被林语堂刻画的十全十美,所有优点集于一身。她美丽,大方、聪敏、勇敢、不受拘束,而且有姚思安这样一个开明的父亲。但命运之神不总是垂青于某个人的,谁都会经历不同的挫折与苦难。虽然年轻的木兰顺风顺水,但她迎来的第一个烦恼就是不得不放弃自己心爱的孔立夫而嫁给荪亚,而孔立夫却成了自己的妹夫。而后痛失爱女,孔立夫入狱,丈夫出轨,唯一的儿子上了前线。但无论遇到什么,她总是从容的面对,她的勇敢机智让我折服。她永远不会被打倒。她常常突破传统的束缚,突发奇想,总让人惊讶之余带来些许欢乐。她渴望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并自己努力的去实现着。

里面最具传奇色彩的似乎并不是姚木兰,而是她的父亲姚思安。仙风道骨的姚老爷实在令人佩服。他年轻时浪子回头,重新做人。对儿女尽心尽责,因材施教(当然体仁在这是他的一个败笔,也最让他头疼)。他不仅对当下政治有着清新的认识而且对于人生从容不破的面对。他无惧生死,把一切看的似乎都很明白。

他的思想开明,是一个很好相处的老人,因为在他那没有过多的礼节和禁忌。从他对环儿和陈三的婚礼仪式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家财万贯,但那对他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身外之物。他崇尚老庄学说,连最后的遗言也近乎禅语。

姚莫愁,同样优秀的女人,但却有着同姐姐木兰完全不同的性格,她沉稳、宽容、温柔,典型的贤妻良母。真是她的这些特点才是丈夫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不至白白牺牲。

至于曼娘和红玉完全是两个悲剧式的人物。两个都是典型的古典中国女人,都是端庄美丽,有着古典女人的气质。曼娘却不幸的为了帮平亚冲喜而成婚,导致她刚结婚就守寡。而红玉这个多愁善感的才女早早的了解了自己的生命,虽说最后她等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表白,但这样一个才貌俱佳的丽人就这样去世,总让人感觉有点惋惜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

刚看到这本小说,还没有翻开,以为只是如同张爱玲笔下的一本本文字优美的凄惨爱情故事。讲述的只是近代北平几个家族的爱情故事。细读之下,才发现内容并非如此。这本写于19xx年8月至19xx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一本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京华烟云》讲述了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悲欢离合与恩怨情仇,各种人物的出现与消逝,文中再现了近代中国的新势力产生与旧势力的灭亡。全书虽然由三部分组成,但却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写得紧密有序。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曾经这样说过“一九三八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自八月到巴黎时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其中搬迁不算,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成空前之纪录。其中好多佳话或奇遇,都是涉笔生趣,临文时杜撰出来的。父亲不但在红玉之死后挥泪而已,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小说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让我更加想要去探寻隐藏在那层层烟雾中的老北京的故事,想让我了解那些或许曾经发生在我们过去的故事,想让我去探寻那些发生在背后的故事,更想让我去深深反思那些故事所带给我的震撼。在这本最初由英文写成的小说中,也许许多人认为文中的爱情故事更加吸引读者,而我却认为,正是以这

种爱情故事,才能凸显近代社会中尖锐的矛盾,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书中的姚木兰在小说开片只是一位富贵人家中未出阁的单纯小姐,她没有傲慢与较贵,没有那个时代的陈腐观念。她如同一朵洁白的百合,高雅单纯,聪明贤惠,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期待一分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在旧中国,这样的女子又怎能平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也许林语堂笔下最终思考道家学说的木兰始终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无奈吧,这种无奈恰恰是一代人的无奈。 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以战争作为文章的结束却又代表着一种新生,中华民族就如凤凰一样,在欲火中重生。当年的炎黄子孙未来我们的民族去浴血奋战,为了民族的未来,实现自己的使命,奉献自己的生命。这让我感到骄傲与自豪。那些英雄儿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环民族依旧会变得强大,依旧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虽是英文,但语言典雅平和,浓浓的中国韵味丝毫未减。其中通过人物性格渗透出的庄家和道家思想,读后令人思绪悠长。林语堂先生在全书前面的献词是: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与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谁是神州自由民。描写中华儿女抗日之情,更升华了小说主题,使气概更为波澜壮阔。

《京华烟云》主要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悲欢情仇。姚家长女姚木兰才华横溢,富有智慧,年少时与进步青年孔立夫暗生情愫,青年时嫁给曾家三公子曾荪亚。曾家大公子曾平亚身染重病,为冲喜娶了贤惠美丽的曼妮,但大婚第二天便去世。曾家二公子曾襟亚为人懦弱,却娶了刁蛮自私的牛家大小姐牛素云。婚后曼妮守寡,终生未改嫁。姚木兰发现丈夫与女学生曹丽华互生爱慕,用智慧巧妙的化解了家庭危机。牛素云与曾襟亚日益隔阂最终离婚。随后日本侵华,曼妮被辱自缢,牛素云和其兄成为汉奸,木兰逃往四川,举国上下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因有感于《红楼梦》而著的小说,小说中隐约有《红楼梦》的影子。但不似《红楼梦》的国破家亡,《京华烟云》给了读者一个更加开放和圆满的结局,让读者在“泪涔涔”的同时也颇感欣慰。下卷“秋季歌声”意指秋日结束,春日轮回的庄周思想,也暗示了旧中国灭亡,新中国的建立。

《京华烟云》的女主角叫做姚木兰。她的名字就注定了她外柔内刚的个性,也成就了她坎坷却幸福的一生。她是一位值得所有女性敬佩的女人。如果只是才华,史上许多才女或许可以与她比肩,最让人欣赏和敬佩的是她身上传统妇德与进步思想的融合、儒道庄思想的融合、大气温柔与果敢坚毅的融合。她是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合体,既有薛宝钗的贤良淑德、现实主义,又有林黛玉的温婉多情、浪漫精神。她进可读甲骨文、品茗赏月,退可种花养草、下厨做菜,是女性中的完美典范。她是出身富裕的大家闺秀,但最后归隐山村农妇也自得其乐。她对生活具有理想化的追求,但从不过分苛求,奉行着中庸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她的聪慧也挽救了她的婚姻和家庭危机,当已过不惑之年的丈夫爱上情窦初开的曹丽华时,她满怀同情写与曹丽华的规劝信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清理交融,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木兰的精明、豁达、智慧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悔悟,终“挥利剑、斩情网、断青丝”。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京华烟云》有感

读《京华烟云》有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觉得很好看,主题曲也好很好听。后来接触到更多有关于它的消息,在书店曾翻到过这本书,看了一会儿,觉得不错便买下来读读。

这本书花了几个晚上就读完了,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们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刚亦柔,揉合今古。有些留洋学者的书中夹杂着太多西洋的印记,突兀地冒出哥“翡冷翠”之类的西文;有些书故弄玄虚,情感含蓄地郁积而没有表露出来,而语言大师林语堂没有。

“关于木兰和莫愁,巴固以他高度诗般的语言告诉了辜鸿铭先生。他说:‘木兰的眼镜长长的,莫愁的眼镜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他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他没有脱离情节的来一段歌颂的话,却在字字句句流露着他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读这本书,就算是书中的对话也让人听着谦和。《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静静地演奏着。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一切都“道法自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饮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有很多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个一章的内容应该是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的。故事中的纷乱的20世纪前半叶也在期老庄思想中被抚慰得平静睿智。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的感知和认识上,林语堂写最后一章时会激动得热泪盈眶,读者也就不能不为之感动了。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情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的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开篇一句诗所言,“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名”?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

传媒221309010季秋红

对于木兰,我也许感叹的是这样一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宁静温婉的江南净出静婉的女子,西北土地上的儿女的性格总是豪放爽朗些,在书中,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气息,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的继承,于是便有了木兰。她有着世俗的美丽,也兼具着率性自然的纯真。

她的聪慧,不仅表现在她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太太妯娌之间,更是于她的一颦一笑中体现。举个例子来说,木兰刚进曾家,管账时,见账目稍有不符时的微微一笑,我便知道她并没有被蒙在鼓里,只是许在心里有了数。

她的聪明才智总是让我叹服不已又忍俊不禁。孙亚说她是个“妙想家”,我倒觉得是实至名归的。她打理一切事物时的说词,救立夫的法子,应对的口才,尤其是对付曹小姐的那场精心演出,怎一个精彩了得!

我欣赏这样的一个厉害的姚木兰,不做作,不刻意,率性的为自己而活。

对她的喜欢可能由于她的随性洒脱,她出身富贵,随即又嫁入豪门,但是却没被金钱锁住,大院里,她不喜争,只爱摆弄些花花草草,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孙亚去西山赏红枫……她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如何驾驭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累。

而作为木兰思想的引导者,她的父亲,在我眼里,是位道家的信徒,在木兰迷茫困惑时予以提点。我一直相信,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正如木兰,她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虽不是自己真心爱的,但还是平静的接受了命运。在其后一生里,虽然没有断过对立夫的爱,但她始终没有背弃过她的婚姻,她也没有怀疑过对孙亚的喜爱。大家也许会认为她的婚姻不幸福,但我觉得她却享受了生活予以她的平静的安然,与那些为了自己的爱而拼命挣扎煎熬的人,她,幸福得多。

我读《京华烟云》却邂逅了木兰,固执的喜欢这个人物,人分两种,一种是同命运不懈斗争,无论最终结果能不能赢,精神上始终是一场胜利;另一种是随遇而安,不怨不嗟,享受命运的安排,就像木兰一样,这是一种平凡的幸福。

组员评价: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当看完下半部《京华烟云》最后一页最后一字时,我很不情愿这部精彩的巨著落幕了。其实我不得不承认,因为年纪尚浅,我自以为看懂这本书,实际上不可能深入理解。但这部作品真的一开始就吸引了我。

一切从曼娘开始,林语堂对这位古典美人苦心描摹,“镜子中雪白的小脸,乌黑的秀发披在肩上,小巧的薄薄的嘴唇”她的古典美能让无奇的孝服显得神圣,眼睫盈盈的一动,颊上轻轻地一红,弱柳扶风,安娴雅静之态便呼之欲出。但也恰恰是她身上的这种气质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娇弱,矜持,怯懦,迂腐。痴痴地为平亚牺牲一生。

而这时,和曼娘大有不同却一直姐妹情深的木兰已长大成人,款款走来。她和父亲在书房中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在宾客中开怀大笑却不显轻浮,不着眼于秀丽山色,与立夫于山顶长长驻足,对着一块残碑感受历史无声的诉说。出嫁后,她却又能自如地将曾家上上下下管理得井井有条,与素云针锋相对而不失风度。她那样的随性,那样的完美,又是那样的鲜明,光芒四射,与众不同。林语堂为什么要创造这么一个独特的,并不按照任何传统女性审美标准的全新意义上的女神呢?木兰的父亲姚老先生一心向道,因此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书里言明,这位慈父一直呵护着木兰的灵性,很少对儿女严加管教,甚至可以拿女儿木兰当做知己,无拘无束的成长过程,反而让木兰自发做到了博古通今,知书达理,成为一个让自己的别人都倍感舒适的人。林语堂创造的这样一对奇特的父女身上影射着许多中国道家思想:自由随性,看破生老病死的轮回,不将自己的心困住,让生命以该有的姿态飞扬。

但是,尽管作者早就曲笔点出木兰与立夫的互相吸引,他却从一开始就否定了木兰与立夫在一起的可能性,两个过于理想化的人在一起,木兰会让立夫飞得更急而危险,清高刚毅又有些急躁的立夫,需要的是莫愁的扶持,才能飞得更稳更踏实。莫愁圆润,木兰瘦削,莫愁沉稳,木兰活泼,莫愁坚韧,木兰跳脱。木兰的风采常让莫愁失色。但是阿满遇害后,立夫义愤填膺却祸从口出招致警察搜家,危急时刻,读者心中不知多感谢这位贤妻——所有有立夫激烈言辞的稿件早已被未雨绸缪的莫愁尽数销毁了,本以为立夫在劫难逃,谁想到能轻松地死里逃生呢。真正救了立夫的人不是木兰,虽然她使她提前出狱,而是什么都没说过的莫愁。自始至终,莫愁在立夫背后默默忍耐,全心付出,用女性的柔韧,化解立夫的尖刻,紧要关头,看似妇人的懦弱,反而让立夫得以保全。也许世间许多事并不是人们以为的那样。以牝胜牡,以静制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的力量不显明,却伟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京华烟云》读后感--王权凯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xx年—19xx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

姚木兰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做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