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孟姜女哭长城》读后感

罗晓仪 官山学校 五年级 地址:茂名市官山学校 电话:135xxxxxxxx 邮政编码:525000

指导老师:苏美怡

《孟姜女哭长城》读后感

读了这篇故事一定会让你泪流满面的,想知道的话,一起来读读吧!

秦朝的时候,有位善良的女子,叫孟姜女。孟姜女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和一个叫范喜良的男子定了亲。到了两人都长大准备成亲的时候,但秦始皇下令要把全国的青年男子拉去修筑长城,大家都知道,去修筑长城,不仅要累死累活地干活,而且还要忍饥挨饿,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范喜良为了不干这修筑长城的苦工,所以偷偷的逃了回来。

一天,孟姜女正在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下面藏了一个人,她吓了一大跳,正要叫起来的时候,那个人摆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我是喜良,我是逃回来的。”孟姜女听了很高兴,一把搂住喜良高兴地说:“太好了,回来就好”。因为他们俩相亲相爱,又征得父母的同意,所以当天就结为夫妻。

那天晚上,两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的时候,突然鸡飞狗跳,一群凶恶的官兵来了。他们二话不说,直接套上锁链就把喜良拖走了。 1

范喜良再次被抓回了长城。

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于是她决定要去长城找他。

孟姜女一路上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但她都咬着牙挺了过来。终于,她到达了长城。

孟姜女在长城下,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但始终不见丈夫的身影。她向一个民工问了,民工说这里好像有这个人,不过已经死了。孟姜女一听,立刻倒下地,她定了神,发誓一定要找到范喜良的尸体。可找了很多天,始终都没找到。孟姜女不自觉的就哭了起来。她哭了三天三夜,天越来越黑暗,突然,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竟被她哭倒了,露出的是范喜良的尸体,孟姜女的眼泪一滴一滴落在了丈夫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懂得了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而不顾百姓的生命,可见他极其残暴,真是让人暴跳如雷,你们说是不是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因为女人读后感

因为女人读后感

因为女人>读后感

最近,刚刚读完《因为女人》这部小说。作为一个当代女大学生,或者更确切的说作为一位现代女性,心里颇不宁静,感触良多。

二十一世纪,女人,该如何做女人?或者还有没有一条路让女人走呢?是不是我们该重新定义一下爱情,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爱情观呢?爱情是不是已不再是我们心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不再是孟姜女的执着追求,不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至死不渝。爱——女性心中最神圣,最纯洁的追求,女性生命中核心的价值和最重要的主题,是不是已不合时宜?

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柳依依,她把爱情给了夏伟凯,把青春献给了秦一星,把婚姻的归宿留给了宋旭生。

她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对刚获得的爱情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她真情投入于这场让她心醉的爱情,把对一个女生来说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那个让她倾心的男人,最终却还是两厢陌路。是不再爱吗,还是都已厌倦?其实,均不是。一个欲望与优秀并存的男人,他不愿意让自己的青春浪费在一个女人身上。在读研究生的夏伟凯阳光,高大,帅气——典型的优秀男人,他不能把握自己,更不愿意让自己的青春只有一个美女相伴。

在以“美”和“年轻”为竞争筹码的情感战争中,她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秦一星。可是,秦一星却任何承诺都给不了她,更不能给她那个让她梦寐以求的证。她在他心中只是一只小小鸟,一只暂时无枝可栖,在他那歇歇脚的小小鸟。可是,柳依依她不甘心做他的小小鸟,她不想往别处飞,她只想在他那筑巢。可是,秦一星总是只有一句话:要是我没结婚就好了。这场感情中,不管是柳依依的一厢情愿也好,还是她和秦一星的两情相悦也罢,终究,还是不能长相厮守。

上帝在创造男人和女人的时候,还真有点不公平,当男人的生命和事业达到最高峰时,女人的花样年华却已经逝去。她们引以为傲的美貌和青春已不再是她们的资本。也许,女人真正活得仅仅只有那“美丽”的几年吧!

当宋旭生和她牵手的时候,他并没有把婚姻看作是过眼云烟,甚至地老天荒。但是最终还是没有一如初衷的走下去——到最后,他于她只是女儿的爸爸,她于他也只是女儿的妈妈。在爱情气若游丝的时候,产生了亲情。当爱情随风消散后,亲情却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了。也许亲情是女人>幸福的基石,是女人的希望之光,可是,这是必然的吗?柳依依,她不能牺牲女儿,自己的丈夫又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欲望,所以,她只能牺牲自己,牺牲爱情来维持亲情,否则,所有的亲人都得做出牺牲。换做另一个比较自私的人,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以爱情化作亲情这样的而结果吗?会保证亲情没有受到伤害吗?会保证她以后的幸福是用亲情当筹码吗?谁都不知道。

…… …… 余下全文

篇三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 …… 余下全文

篇四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千古佳话,他们本是应该享受爱情和纯洁快乐天真生活的年龄,可是因为家族的仇恨而牺牲了各自年轻的生命。小说中的语句是那么的动人与甜美,特别是他们之间爱情表白的方式是那么地直接,在众多人听来是那么的肉麻与让人心动,没错他们的表白虽是肉麻但每个人都希望听到爱人对自己说一些甜言蜜语,可是我们并不能真正地听到这些经典的对白呀!更何况这只是书本上的对白罢了。

现实生活毕竟是现实生活,没有书中的故事那么动人与甜蜜,也没有书中的世界那么地温馨和可怕,生活中能够说得出这种肉麻的甜言蜜语来的会让人感到是那么的可怕,蜜里藏刀让人躲闪不及在无形中、不知不觉中成为爱的奴隶,成为爱的牺牲品。我们可以想象甜言蜜语,可以享受书中、电视剧中、电影中的甜言蜜语,可以和主人公们共同分享他们甜蜜的爱情生活,可是现实中并不让我们拥有着太多的甜蜜生活,只会让我们在刚尝到甜头的时候,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再加上酸甜苦辣或其他的味道,让你不知所措,甚至是迷失在爱的港湾,成为一只孤独飘泊的小舟,也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混杂的味道才能让我们更加地感受到爱的甜美吧!

故事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是忠贞的,为了自己的爱人、为了自己的誓言本想放下自己内心的仇恨,用爱、用心去面对自己的仇人,可是老天爷并不让他拥有美好甜蜜的未来,不想让他享受爱情的滋味。爱人的表兄杀害了自己的亲密好友,他因好友的死而愤怒,自己被怒气冲昏了头杀害了自己爱人的表兄,因为自己的一时之怒气而为自己的爱情、生命和爱人生命的铺上了一条通向死亡的大道。爱本身是纯洁美丽的,可是当它遇到怒与恨的时候往往只会让爱消失,让爱成为它们的阶下囚。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朴实 、静谧、惬意、天真

——读《呼兰河传》有感

实验小学 闫旭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

听了这段文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课文《火烧云》中精彩片段的原文,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

在假期闲置的时光里,《呼兰河传》在我眼前徐徐展露出她的容颜。这是一本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整本书分为七章,这七章可各自独立,却又浑为一体。作者萧红以绘画式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景象。读着《呼兰河传》,我感受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那种朴实,感受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那种静谧,感受到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那种惬意,感受到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无邪。这本书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的艺术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住在呼兰河畔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 书 心 得

读 书 心 得

有什么能比乘一叶轻舟在浩瀚的大海上飘行更让人心醉驰骋, 浑然忘俗?那满载思想的小舟便是书,它带着我飘过知识的海洋 智慧 的溪流,驰向诱人的海岸、神秘的小岛、未知的远方。

书是一个奇妙的朋友,那上面一个个铅字就像一块块具有魔力的磁石,吸引着我的眼睛和灵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书在手,都能常忘却世俗繁华,融入别样的人间仙境。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心也随着它飞跃大川深谷,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神中停留,在霓裳羽衣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可以在一霎那间抛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 。 读书让我遨游于历史的长河,轻吻着文学的碧波。朝谒曹子建;哀孟姜女寻夫哭长城;慕东坡铜琵铁板“大江东去”;慕柳永执红牙板“晓风残月”;让鲁迅的“呐喊”唤醒麻木的民众;叫北岛的“回答”撕去丑恶的灵魂。在书的海洋中,我尽情吸允前人留下的蜜汁, 读书,体会咀嚼书的味道,每一页都有春的繁华,秋的凄凉;每一页都有夏的燥热,冬的宁静。当孤独无聊时,读席慕容的散文《画在心中的彩虹》,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当愤懑与怀时,读林语堂的《生命的艺术》,将让我心平气和;当消极遁世时,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则让我悄然顿悟。在读书中,我寻到了人类历久不衰的足

迹,激起我对生活的珍惜和力求使生活变得更充实,使我在喧嚣的

红尘中, 读书足以冶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是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动人心弦的高贵的作品,亲历伟大性灵的教化,会使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 书是海,读书是游泳;书是山,读书是攀登;书是天,读书是飞翔;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读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 题的研究。而且这本书包含着第一线教师的许多具体做法,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关于差生的成因,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那是由智力低下、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够等造成的,但苏霍莫林斯基却为我们分析了差生的成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巨流河》 有感

读《巨流河》 有感

读《巨流河》 有感

【文 北卡 罗利 尘缘】

前不久,读了齐邦媛的长篇自传小说《巨流河》。仍记得读完书的那个夜晚,窗外是一片皎洁的月光,一片宁静,安详。妻已熟睡。客厅里的电视是处于静声状态的CNN新闻,不时闪过大批叙利亚难民逃离战火纷飞的故乡,九死一生向欧洲流亡的悲伤镜头。面对窗外那照着我们,也照着他们的同一轮月光,想着同样的月光也曾照在我们父辈的父辈身上,我的思绪在过去与现在徘徊,陷在'巨流河'与'哑口海'之间久久不能出来。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是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二十世纪是埋葬巨大悲伤的世纪。二战之后,欧洲犹太人写了无数他们悲伤的故事。日本人因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惹来了两枚原子弹,也写个不休。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即苦难交缠。十四年抗战,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会被湮没与遗忘了。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他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于是,八十一岁的台大外文系教授-齐邦媛在二零零五年拿起笔,用四年时间从改写到重写,将那无数心中的刻痕,变成了这本二十五万字的传记。书中记述了她父母的一生,回顾了她自己波折重重的大半生。从东北到关内,从北平,南京到西南,从大陆流亡到台湾。她个人的成长和家国的丧乱如影相随。十四年抗战,作者笔下有国都化为鬼域的悲痛,更有宁死不投降的中国军人,民众的慷慨激昂。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时代,积弱的民族,但那也是一个最有骨气的中国。而她后半部书,六十多年的台湾经历也见证了一代'大陆人'如何从漂流到最后落地生根的历程。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学语文《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

读“背影”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

有人说:“如果一个知识分子欲保持心灵的平和,持有一份淡薄和超然的心境,那就千万不要和余秋雨遭遇”。是的,余秋雨太沉重了,他以一行行力透纸背的文字,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秋雨连绵的凄苦旅程,让你思索,让你警醒,然你夜不成寐。当包括每一个细枝节在内的历史真相从那些已经僵硬麻木的历史概念背后一点点浮现出来,当作家以诚实的理性重新疏导它们,任何一个读余秋雨的人都无法否认,他的震撼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这次的的确确是被其朴实却发人深省的文字所震撼,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反复品读了那篇课本上名为“一个王朝的背影”的散文。它选自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这是一闪对中国历史文化苦心孤诣反思的著作,这是一邓浸润着太多沉重的思考,但得许多人认真研读的作品,该书以中国历史为经,以各实用历史文化的梭断面为纬,寓以往思考于文章中,将文明这一主体贯通融化其间,以次表现了千年来中国文明和文化发展步履的艰难和沉重。

而这段散文以一次承德避暑山庄之行在这个象征王朝背影的地方寻找那个朝代零星的碎片,并融以作者自己的感受于其中,将那个王朝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中每段文字都充满了对那个王朝的沉思,这既是写给他自己的,也是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读到康熙不修长城那几段,我甚是激动,不禁感叹康熙的心境如此之宽,才能如此之广如此之高。他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确实他做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他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显然康熙更高明些。或许有人说秦始皇的时代先于康熙,自然康熙可以从历史的残垣中吸取教训,然而今天的我们是否也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呢?

本应该很庆幸我们今天不必为了抵御外敌而修长城(正如余秋雨所说的保护文物完全是另一回事),并且我们国家一直努力像康熙一样修一座无形的长城。

可悲的是康熙的“长城”最终还是坍塌了,还是败在了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的女人手里。这或许是其王朝体制的问题,与康熙无关,毕竟康熙的“长城”是最坚固的,同时也是最脆弱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