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列宁传》有感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 、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

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 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想也只有美国人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撰写一个俄国人的生平,因为从文化上来说,都属于西方阵营,是托克维尔预言过的主宰世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又分庭抗礼几十年,所以没有比一个美国人笔下的列宁更为真实和相对客观了。

《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作者路易斯·费希尔是有名的列宁研究专家,为撰写本书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创作出这部记述列宁一生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长篇巨著。

列宁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这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在谈到自己扮演列宁的体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因此,列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办报,是开会和演讲,做指示和阅读,列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必须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够眼高手低,光说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做出带头作用、榜样。列宁还认为:需要把一些单独的人锻炼成一支军队,需要把一些单独的职员组织成一个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犹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坚不可摧,没有人能够动摇。

列宁的早期生活占据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绍19xx年到他去世时候的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来写,因此阅读本书需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书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国家首脑,而不是一个传奇。

…… …… 余下全文

篇三 :马克思列宁刊物读后感

马克思列宁刊物读后感

马克思刊物读后感

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们小组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尽管在中学时代我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我对自我人生的要求之一:有生之年读一些经典的书,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除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外,我最大的想望就是系统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看看这两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当初这在我心底里只是一种蒙胧的愿望,因为,在一个买卖欢笑、尽情享乐和追求消费的时代,有谁愿意花功夫去读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大块头著作呢?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代之以快餐式纯消遣式书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我并没有刻意去搜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只是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串门,无意中发现其父亲书架上陈列着六七十年代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崭新的四大本,似乎自从它摆放在书架上就从来没有人光顾过,既然主人只是把它作为摆设,不如我拿回去随便翻翻,于是我从朋友家取走了这四大本著作,闲暇之余开始研究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来,一来圆我一个梦想,二来希望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使我对于现实社会性质的认识有所帮助。这不经意的经历竟使我从此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爱不释手,一发而不可收,此后,我又陆续找来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读,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知。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似乎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 …… 余下全文

篇四 :再见列宁读后感

再见列宁读后感

再见列宁读后感

可口可乐的三种味道

——《再见列宁》影评

同样的可口可乐,在Alex,母亲,拉拉三人眼中却是不一样的味道。

首先,对于母亲,她经历了丈夫叛逃西德,自己也想要带着一双儿女逃到西德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顺顺利利地长大,,不在东德受歧视受凌辱,她毅然选择了投奔党,在社会主义浓重的氛围下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在各项党员光辉事迹中,在社会中各项奉献主义事业中,都有这位母亲的影子。而在19xx年秋天,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儿子在柏林墙下被逮捕,此后便陷入昏迷。直到她醒来之后,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林墙已经倒塌,民主德国解体。医生叮嘱儿子,她的母亲不能再受刺激了。而这些变化,在她儿子善意的谎言之下,她变得浑然不知。

其次,对于儿子Alex,它的母亲是优秀的,是伟大的。尽管她在他和姐姐小的时候做了一些他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他依然选择用自己浓浓的爱保护母亲。所以,在社会主义理想破灭的时候,他害怕母亲再次遭受沉重打击而选择了说出善意的谎言,隐瞒了事实的真相,在79㎡的屋子里,为母亲打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理想世界,民主德国。在这个小世界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啼笑皆非的闹剧。儿子找出旧事的衣服,每天在母亲面前演着共产主义的戏码。母亲想要吃酸黄瓜,儿子便去超市买,殊不知一夜之间超市货架上已经满是贴满资本主义标签的商品。母亲想要看电视,他便找到朋友设计录制一幕幕假新闻。而最荒谬的情景,就是当母亲终于想起她的资产放在哪里的时候,他和姐姐去兑换的时候却已经过了截止日期,一沓沓的老钞票瞬间成为一堆废纸。Alex无奈,愤怒,只能到天台上把一张张钞票抛向空中。

最后,对于儿子女友拉拉。她始终认为,儿子为母亲塑造的这个理想世界,其实脆弱不堪。影片中多个细节展现出拉拉对于Alex对母亲说谎事件的不满,荒唐地在Alex全身上下打上石膏,告诉他禁锢了人,禁锢了人的思想,这种行为有多愚蠢,从而劝告他把事实的真相告诉母亲,面对现实。而后在母亲生日的时候,来庆祝的母亲的老友,少先队员们共同演绎了一出欺骗与掩饰的戏码。而在拉拉看来,这种行为荒唐可笑,当场便脱掉“戏服”,而衣服里面却是一整套当时时髦的休闲装。带着愤怒、不理解,拉拉当场便挥袖而去。

…… …… 余下全文

篇五 :《怎么办》读后感。。。。

列宁的《怎么办》读后感

——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

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学专业 2011级 马娟

指导教师 卢景昆

列宁的《怎么办》是在19xx年2月写成的。当时修正主义派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主张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司徒卢威主义)美化资本主义制度,颂扬资产阶级,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派主张经济斗争,反对政治斗争,否认革命理论的宣传作用,崇拜自发性。面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泛滥,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着重批判了轻视理论、轻视政治斗争的经济主义思想,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还对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进行了论证,其中不乏有一些隐喻的故事描述,列宁在故事描述过程中,讽刺那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发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呐喊和号召,形象而生动。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却凝结了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无限智慧。

列宁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原理。当时的社会民主党刚刚形成,刚刚在确立自己的面貌,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仍在作祟,如果不彻底清算这些思想,就会使革命思想偏离正确的轨道,走上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再加上俄国社会民主党不仅仅担负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还担负着民族任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党不曾有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来指导实践活动。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在于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通过对大量实践经验的概括,提供了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的反映越是深刻,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越大。而当时列宁提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就是在总结当时的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面对修正主义的强势进攻,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运动,才能使无产阶级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被机会主义、修正主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列宁灌输论有感

关于灌输理论的思考

列宁的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点。科学坚持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运用列宁的灌输理论 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地盲目照搬 ,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地全盘否定 ,而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灌输论在中国有必要的否定和怀疑的论调。而由灌输论衍生出的“短暂的需求是否等同于永恒的美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我将针对是否需要灌输理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灌输理论的内涵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就包含有对灌输思想的描述。19xx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针对经济派崇拜自发性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论述了必须从外面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思想,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灌输理论认为,工人运动不可能单独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自觉和自发是不同的,工人阶级本身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

识,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使得无产阶级不得不进行理论的“灌输”。同时,列宁还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工人自发的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把理论“灌输”与工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工人运动外面灌输进来。

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灌输理论

在整个中国共 产 党的革命过程中,始终把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从早期的农民革命运动到后来的整风运动,中国共 产 党不断坚持和加强灌输手段。正确灌输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是武装革命的基本原则,在科学灌输与武装斗争结合下,我们党最终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深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灌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苏史读后感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和《苏联专家在中国》

读后感

利用一些空闲时间我静下心来读了沈志华教授的两本书以及相关论文资料,从中我进一步的了解了那个时代中苏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的广泛联系。

沈志华先生,19xx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斯大林与铁托》、《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苏联专家在中国》等。作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人们关注的学者之一,沈志华先生身上那种勤奋,执着,艰苦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这本书,收入的是作者最近五年来撰写的关于1945~19xx年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及经过作者本人收集、挑选、整理和注释的有关上述专题的俄国解密档案文献。

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xx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这本书就是专门考察了1948-19xx年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历史。

从6月2 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0月2 5日中国宣布出兵朝鲜,中国和苏联对朝鲜冲突所采取的方针和策略由于根本的出发点不同而呈现出一个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随着战争局势对北朝鲜从喜到忧的转换,苏联的方针和策略从开始积极参与军事进攻到后来避免过多地卷入冲突,甚至一度决定放弃北朝鲜;而中国的方针和策略则是从开始避免参与朝鲜冲突到后来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直到最后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不惜与世界头号强国兵戎相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朝鲜战争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中苏联盟的建立是双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利益的需要,在战争的条件下,维持这种盟国关系更是中国和苏联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苏联在进入冷战状态后已经确定了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全面抗衡的基本战略,非常需要有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作为保证其远东地区安全的屏障,同时也做为对美国政策和实力进行试探的工具。因此,斯大林并不是被迫接受中国出兵朝鲜的要求的,相反,当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实力尚不足以与美国发生公开的和直接的军事冲突时,他恰恰需要中国为其对抗美国打前阵,在远东消耗和拖住美国。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还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面对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压迫,中国必须借助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这是毛泽东决定与苏联结成联盟的基础。特别是在美国军队逼近中国东北边境的紧急情况下,中国要对抗美国的侵犯和保卫国家的安全,也只能依靠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因此,毛泽东决心出兵朝鲜与头号世界强国美国对阵的条件是必须得到同盟国苏联提供军事援助的保证。然而,斯大林在战争中的基本目标和政策使他无法完全满足中国提出的军事援助,特别是提供空军协同志愿军与美国作战的要求。这样,中苏之间在参与朝鲜战争问题上虽然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双方在目标和基本要求方面又存在着分歧和矛盾。结果,中国出兵朝鲜一方面加强了中苏之间的联盟关系,一方面也为中苏关系中本来就存在的不信任和不协调因素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

伟大的英雄从来不会被岁月遗忘,他们所散发出来的光辉就如同那在黑夜中照亮天空的星辰,那样光彩照人分,那样亘古恒久,被后世以不断地用诗歌散文,用语言的魅力与艺术一代又一代地赞颂歌咏下去。就如同罗曼罗兰写《名人传》是为了使在帝国主义驱使下利欲熏心、鬼迷心窍的欧洲人民重新呼吸到'英雄的气息',感受他们如同山岳一般魁伟高尚的伟大人格,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令人高山仰止的杰出成就。《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样也是这样一部歌颂英雄的历史作品,一个杰出的剧作家,哪怕是古罗马最富盛名的文学大师,也要穷尽毕生精力才能塑造出一部荡气回肠、恢宏壮阔的伟大悲剧,然而历史的洪流却如一支巨笔般将每一个短暂的传奇书写下去,而这些短暂的传奇便是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而茨威格则无比成功地将这些由伟人,抑或是由短暂地列入不朽者的行列却又重归平庸的人所创造的传奇凝聚成了十四篇生动翔实的历史特写,读完掩卷深思,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仍然久久萦绕于心。

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东罗马帝国、鲁热。德。利勒创作《马赛曲》、亨德尔用《弥赛亚》实现自我的救赎、拿破仑在滑铁卢折戟沉沙、西塞罗为捍卫共和傲然地迎接毁灭……等等这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不朽丰碑的事件与人物在茨威格细腻灵巧的笔墨下宛如就发生在昨日,我仿佛仍能看到西塞罗如何为了捍卫共和义正言辞地在元老院的圆形讲台上发表反对安东尼独裁的十四篇'反腓力辞',亨德尔如何以超凡的天才和澎湃的热情连续几天昼夜不息写出不朽名唱《弥赛亚》,斯科特如何在南极浩渺无际的冰原上为了人类伟大的探险事业而傲然地迎接死亡,菲尔德为了沟通欧、亚两洲荡尽家财顶着如狂风暴雨般强烈的讨伐声浪成功连接起横跨大西洋的电报路线。这本书使我的心灵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去与那些不朽者的心灵交流,去重温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那些伟大的、英雄的瞬间。如果说,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三幕波澜壮阔的伟人史诗,那么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便是十四出精巧简练的短剧,如同色彩斑斓的碎片一般,拼凑出了一幕幕光芒闪耀的历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