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阿米.星星的孩子》读后感

爱传世界,四海一家

——《阿米·星星的孩子》浅评

药学院2011级药学专业 朱中意 11130109

这本书是专为孩子而诞生的,是献给新世纪的未来的希望之花。翻开书本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两行醒目显眼的寄语:

献给美丽地球上的所有儿童

他们要继承和建设一个“四海一家”的和谐天下

这是儿童的书,是未来世界的希望之书,是世界未来美好愿景的预言之书,给了我简单快乐的体验和对爱的满满期望,让我看到未来的可盼之处,敢于容忍现实的悲凉,坦然面对爱的缺失。

阿米不是小外星人的真实姓名,而是英文amigo(朋友)的音译。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13岁的地球孩子彼得罗和外星人阿米。

一切始于一个下午,静谧、温暖的沙滩,涟漪密密的海面,等待着神奇际遇的从天而降。故事在此早已开始,远远看不到结束之时,也不希望这样的故事早早结束。在这美丽的地球上,小外星人(从人类寿命的角度讲,其实一点儿都小了??)的到来让小彼得罗大开眼界,他们开始了奇妙的体验之旅。整本书以对话描写为主体,配以适当得体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借助两位可爱有趣、单纯善良的小主人公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交流,清楚明白的阐述了作者的主要意旨:爱是宇宙生命之主题,四海之内,和谐一家!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在书中想要勾勒的图景正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你看:人们友好相处、相互关爱,大家各取所需、热爱劳动,没有犯罪也没有警察、人民充满爱心。未来的世界必定如此,相信这一点的朋友必定会实现愿望的!阿米正是帮助世界上的孩子拥有并坚定地相信这个美好梦想的使者。

“你是怎么飞起来的?”我(小彼得罗)问的是他那令人难以置信的滑翔。 “我想象自己是一只鸟。”他(阿米)在海滩上快乐的奔跑。

当小彼得罗将恐怖的坏蛋和丑陋的生物混为一谈时,阿米一本正经道:“彼得罗,你要明白‘坏’是一回事,而‘难看’是另外一回事。‘难看’的并不一

…… …… 余下全文

篇二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

——献给那对艺术而狂热的文特森·梵高

聆听这《Vincent》这首曲子'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宁静、>温暖和平静的旋律。这首歌是一个19xx年,美国的游吟歌手Don Mclean读了关于梵高生平写的。我在这优美的旋律在结束了观看《渴望生活》的旅途。心里如有巨大的问号。却深信那引领着光明,带着坚定无比,超然不凡的目光。

在那个充满着人性贪婪、腐朽和对金钱、地位的欲望的社会里,如巨大的迷雾蒙蔽着人们的心。可是他用自己炽热的灵魂驱赶迷雾,如一团不朽的火焰。

他从骨子里单纯的喜欢绘画,简单到纯粹,他曾说过'宁愿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想。'拿着现实的标准来衡量,除掉美术历史上的光环,谁愿意和梵高遭遇相同的人生——那一段被断然拒绝的爱;那一颗只能依赖别人生存而悲凉的心:那一幅幅买不出的画;那一句句恶意评论打击的字词;到最后趋近癫狂的心;他一生在贫困潦倒中画,在世人唾弃中画,在孤单寂寞中画,他在画完《乌鸦群飞的麦田》感到彻底的绝望。在那金色的麦田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被抢救在医院,在兄弟提奥德陪伴下死去。临死前说'我想回家去'就轻轻滑下他手中烟斗,结束了自给37岁年轻的生命。

他的人生可谓是一败涂地,失败透顶。却死后盛名远播,每幅画都是如世珍宝。或许这就是'物依稀为贵',人便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却不珍惜,没有时却为这样东西争得头破血流。对于被人来说死后的留名前世远远比不上现在那金钱、名誉、胜利、种种欲望。说到底谁也不愿意去走像梵高人生一样坎坷的道路。

在生平梵高是失败者吗?还是我们才是。我们给太多太多的框框条条框的太死了,像负担累累患得患失的囚徒。那是人类为自己打造的金光灿灿、奢侈的大牢笼。而梵高则是用深邃的灵魂注视世界。不愿做笼中鸟,想拥有自由奔跑的灵魂。'命运在我们的手上'有多少人记得住。还是早已经甘愿做命运的奴隶,跟着世界的风随波逐流。梵高本来家境并不差,他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在框架中生活,然后拥有金钱、名誉舒舒服服的渡过一辈子。或许这样历史将会改写。但是梵高则选择与世界的游戏规则相反,像脱轨的列车往世界循循渐道的列车撞去。明知道这是飞蛾扑火,但却毫不犹豫。这就是向世界证明他不是轻易妥协懦夫。足以让我们敬佩。当我选择绘画时,我没有一丝的忐忑。我只知道这是我所爱的,我所追求的。不管是飞蛾扑火还是一路顺风,我对绘画都是义无反顾。我不后悔我选择了这条路。梵高曾经说'我要表现得是我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我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我也信奉这句话。我们不是要学习梵高过那样的生活,只是希望我们可以打破这些世俗的框框条条,活出自己,拥有更自由的姿态,创造出真正自由,和谐的社会。

…… …… 余下全文

篇三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讽刺的是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始终不被家族认可。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本来按照正常的路,他也应该被人尊称为尊敬的梵高牧师,可是他的一生贫困潦倒,时常因为贫困忍饥挨饿,甚至因为饥饿而高烧不止的日子占据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素选论文《星空》梵高有感

    《中外艺术精品赏析》期末考试(堂下论文)试卷A

题目:英国诗人伯莱克的诗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喻无尽于有限,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本课程学习后你有何思考,由艺术入人生心灵意境,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请选择你喜爱的有分量、有深度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中外任选)进行赏析评论,并结合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1500~2000字的评论文,谈谈你对艺术的理解,在生活中如何以艺术之眼、艺术之心灵观照自然,观照人生、提升艺术修养,增长智慧,获致快乐诗意人生。

(要求:打印编辑成很美的论文、条理清晰、论点鲜明、词语简练、文字优美。请用小4号字打印)

星夜下的仰望

——梵高《星夜》

  第一眼看到梵高的《星夜》是在初中的美术课本里。还记得那堂课老师给我们讲那些著名的世界名画,唯有这幅《星夜》,让我看着怪怪的,完全不能理解它的内容,却又有一种莫名的强烈的感觉冲击着我的脑袋。从此,它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扭曲的夜空,闪耀的星星,宁静的小村庄,像头发一样的白杨树直插天际……画中的每一样东西,每一样事物,每一笔,每一花,无不透出梵高高超的画技以及他强烈的情感。看着星夜,就如同自己在大地上仰望夜空一样。周身是一片宁静,抬头看着星空,任凭思维去发散,去遨游。

  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在星夜下躺着,带着耳机,仰望着星空,那时的自己心很平静,思想很活跃。云大的星夜很漂亮,尤其是晴朗的夏天,在无云的日子里,星空中布满了星星,天空变成一张画布,星星成了上面的点缀,任你描绘。夏季的一天晚上,我实在是不想呆在宿舍,连日来的烦躁,使得我想要挣脱,想要逃离。我抓起手机,插上耳机,出了宿舍门。独自一人,沿着教学楼背后的大路,漫无目的的走着。由于云大的地理位置,在晚上有徐徐的山风吹来,将身上的烦躁一阵阵地吹散了。躺在路边的草地上,看着云大的夜空,漫天的星星,瞬间就让我想起了梵高的星夜。在这无垠的天际里,闪耀着的星星雨悬挂的月亮相互作伴,一起装点着这浩瀚的宇宙。看着看着,夜空仿佛变成了梵高的星夜,天空伴随着树叶的沙沙声开始变得扭曲,星星开始四处挪动,每一颗星都变成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颗。周围的树木跟着风的节奏摇曳,树叶沙沙作响,就像画中直冲天际的白杨树。云大却安静地躺在这座小山上……慢慢的,我的心变得激动,再慢慢的我的心平静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着》读后感 胡志成

不忘初心——读《活着》有感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被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吸引,转而投身于原著《活着》。说到品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踏在主人公的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每一步都沉重的让人饱受煎熬。

或许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未曾经历人生起落的我,从未想过人的一生会经受如此多的磨难。起初对于福贵的嗜赌成性,败光家产,我也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曾想,苦难的人生对这个可怜人而言才刚刚起步。从地主富少到赤贫,老父不堪打击撒手人寰。随后母亲病危,福贵在取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在战火中侥幸逃生,本以为可以守着妻子儿女过完一生。不料儿子有庆因献血意外死亡;女儿凤霞又因难产而死;不久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住打击离他而去。但命运觉得带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六岁外孙的性命,留给他的仅仅是一头体弱多病的老牛。“活着”,这两个简单的字,在福贵身上确是如此不易。穷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苦难的深渊里呐喊,在生命的长河里挣扎。

合上书卷,我的内心充满了压抑。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何而活?“往后的日子里,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做人好事平常点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这是福贵用他惨淡的一生给出的答案。而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活,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托尔

斯泰说过:“其实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能够自由的享受阳光、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然而,当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灵被套上利益的枷锁,它还能自由飞翔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就像一艘孤帆,在岁月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不管你是否走进醉人的风景,也不管你是否闯入暗礁险滩。不要去祈求上帝,因为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临的,也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唯一要做的,就是泰然处之,纵使沧海桑田,我亦初心不变。

…… …… 余下全文

篇六 :《梵高》读后感

《梵高》读后感

罗辉画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讽刺的是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始终不被家族认可。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本来按照正常的路,他也应该被人尊称为尊敬的梵高牧师,可是他的一生贫困潦倒,时常因为贫困忍饥挨饿,甚至因为饥饿而高烧不止的日子占据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

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报告读后感

生命若向日葵般浓烈灿烂

——读《渴望生活· 梵高传》有感

2011071204 孔惠明 2011级英语(师范)1班

最初从初中的美术课本上知道梵高。仿佛梵高就是那盆灿烂的向日葵,向日葵便是梵高。简单的以为,一幅画便能代表一个画家的风格、特点,能够彰显画家的视角,对生活的看法。殊不知,梵高最初的画作是如此拙劣,阴暗,亦不知,那看似灿烂的画作的背后其实是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带来的“疯狂”状态。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难以全面客观,往往因为一件事或者某种情绪,造成误解或是偏见。然而,谁又能说自己对一件事能够做到绝对的公正,谁又能真正看穿一件事情的真相?那么了解了真相是不是真的如此重要又成了另一个问题。或许,各持己见更好。人本身是情绪的动物,情绪带有色彩,产生的观点亦是多样,这样的世界或许才没有那么单调。《渴望生活· 梵高传》是欧文·斯通基于对梵高的信件和其生活地的四处走访所写的传记。大多话语也是直接引用梵高信件里的原话,不愿去谈论其中的绝对真实性,至少在阅毕此书,我感受到了一个画家真实生动的一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从天边升起最终又回归地平线。

“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文森特·梵高

还清晰的记得阅读过程中,曾一次又一次的惊叹于其对于创作的执着,不论境况是多么的艰难。而他的潦倒、贫苦,均是个人担当的自主选择。其实他家境不错,随时可以做个老老实实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稳定并且体面得生活。退路如此宽敞明亮,他的选择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去那人人羡慕的境地,不回去那舒舒服服的日子,只是继续画,在贫穷

中画,在痛苦中画,在寂寞中画,然后死去。对于他来说,苦难虽然刺痛难耐至于精神崩溃,却远远敌不过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内心翻涌起的激情和喜悦。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单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度过一生。最初只是一种对艺术的向往和纯粹的热爱,这样的初衷,自始至终也没有改变,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最初的他,在背景色是灰黑色的煤矿里布道,同时开始摸索自己的艺术。那是从传统美术的角度来说似乎糟透了的透视和拙劣的笔法,却能直击物体的本质和灵魂,让人能深深地体会到那隐藏在他每一笔每一划之间的感情和那在油画中燃烧的激情。提奥(梵高的弟弟)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他没有立刻让梵高到艺术家的集结地巴黎,而是让梵高独自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继续摸索,也许正是提奥的这一举动,使得梵高自始至终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同时亦保留着他的初心——用纯真的心看待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八 :梵高传记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我本身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并且对我的生活充满着热情和渴望,所以我经常会读一些关于生活类的书籍。前一段时间,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这本书讲述着天才的命运,充溢着梵高对于自己艺术生命的执著和坚定,对于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也被他这种执著所触动,被他与弟弟的亲情所触动。

原先,梵高于我,只是一个书面名字,唯一对他了解的也只是他的 <<向日葵>>,<<星夜>>等名画,可是现在就感觉像一个很亲近的人,看着他在遥远的时空经历生活所赋予的一切磨难,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凡高如同庄子一样,不受到当时人的认同.他走过许多地方,坚持自己的画法.他在寻找,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来到巴黎,他发现了自己的方向,认识了新的东西----印象派.于是他疯了似的开始做画,并也结交了一些画家朋友.可当时的画家都拘泥于一些画商的意志,渐渐的与凡高发生了分歧.于是凡高离开了巴黎,来到一个烈日高照,最最接近自然的地方,他开始自己的创造,真正的自我创作.

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惨淡的灰蓝,他专门从事绘画只有短短的十年。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尽情迸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现异常,而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生活,亲人的责难,路人的眼光,村人的嘲笑,统统不在眼里.画,画,画........这是他的一切。他最后还是疯了,他看到麦地上广阔的蓝天飞来大片浓密的乌鸦,喧闹他的灵魂,他够了,最后地活够了,开枪结束了自己.

在他生前,他只是一心作画,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梵高对于作画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他把空白的画布视作是对自己的嘲弄,所以他以惊人的速度扑向那些画布,用粗糙的但却是深刻的人物,绚丽的风景去替代那一片片空白。梵高在短短的十年里面走完了他的艺术旅程,从开始执笔时候的木炭画,铅笔画,到画商引导下的水彩画,不确定的荷兰式的传统油画,直至印象派影响下明亮鲜艳的油画。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他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靛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看似纷繁,对于梵高确是最自然不过的转变,每个过程他都用飞奔的脚步匆匆行走,留给世人无尽叹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