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真正的建筑文化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

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而奔波操劳的精神,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家。

梁思成早年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他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心都浮躁起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加紧着脚步往前赶而忽略了周遭的风景。每天面对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麻木或许已成必然。梁思成用清丽的文艺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的变迁分析得十分清楚,引人入胜,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建筑自身的魅力。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电视里也时有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深宅大院的场景,给人古典庄严的感觉。只是可惜现在木材越来越少,而且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很多建筑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我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想想以前总是为国外建筑的优雅从容而赞叹不已,何尝不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它的美是需要慢慢挖掘,慢慢品味出来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土木三班读书组

指导老师:**

组长:朱**

组员:**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一、 选择理由

土木的学子理应对中国的建筑史有所了解,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故以此次书作为契机向梁思成先生致敬,向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二、 作者简介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三、书目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xx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xx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对本书的总评——朱**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古国,建筑风格从古至今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从地貌、水文、气候条件各异,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也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但是木结构建筑一直是传统的主流结构。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浅谈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我国有着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取的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古典建筑;西方文化;近代建筑

  一、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表明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顺应天意的表现。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其价值是通过群体建筑的美体现出来的。而西方建筑则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闲来无事,翻看了梁思成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收货颇丰,不仅系统的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构造与形态,还领略到中国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古典思想。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著 读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

孙中山曾说:“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时代,而后始有建筑学。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学??”中国建造房屋是行而不知,外国是知而后行。

一门专业的独立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一种专门知识得到确认,第二:专业组织的形成使得该专业具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第三专业教育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标准和规范得到普及。

下面我说一下中国建筑师的出现。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和义和团的危害,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废除八股文,进行教育改革。先后两份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列为现代中国的教育科目。但是当时的建筑学所设课程与木工课相差无几,因此建筑被视为大木的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建筑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但是土木工程学在全国的大学中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的学生和分布都是非常的广阔。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建筑在科学性方面的提高。与之同时产生的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则开始的比较晚,中国人获得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获得,其中以留学美国与日本的较多,其中由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影响尤其重大。留学美国的那一批学生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

国最早获得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就出自留日的学生。综合所有的学生来说,第一批从清华毕业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 19xx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为使中国学生能在进入美国之前打下必要的基础,设游美学务处并设肄业馆,19xx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在赴美留学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学生最多。影响最大,其中杨廷宝、梁思成和童寯等都毕业于宾大。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后感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后感

广大市政 11建筑 张自强 西方学者认为石头是见证了他们的历史发展,木头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西方古人土石堆砌栖息之地之时,黄河流域古人已用木构架搭建干栏住所。而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木”贯穿其中,木建筑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论栖身何处,与木相亲,生死相依。木建筑里挺立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木建筑里藏着中国人的生存秘密。非同小可的木建筑,中国人在几千年以来,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的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

翻看书中的建筑插图,内心的感受刹那丰饶起来。千年的风雨穿过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历史的风霜停留在雕梁画栋。巍峨耸立,那是帝王将相的宫殿和王府;秋风吹茅草,秋雨滴屋檐,是黎民百姓的草堂和木屋。木已成舟,漂浮在水面的船是移动的房子;出则入轿,这是达官贵人出行的房子。寿终正寝,古代中国人的正常死亡应该是这样,入土为安,棺材成了古人最后的归宿,最终在木棺材里安息、生死不离木。几千年来,所以的住所几乎都息息相关的和木联系了在一起。运用木头技术发挥到极致,世界各国无不佩服中国用木之精髓,用木建筑营造了人文的自然与和谐。

《不只中国木建筑》开本很大,大到宫殿,小到木构件,以图的形式说明,简朴易懂,让人易于空间联想回忆。特别是看书中的插图,美轮美奂的,有种越看越迷人的感觉,让人不假思索的沉浸在里面,犹如亲眼观看到实物。比如对梁檩柱椽的介绍说明,简洁传神,文字 1

和插图配合得非常默契,就像老家老房子木构件的榫和卯,联想到我老家的围龙屋和长屋。从小在农村生活的我,是在这些榫卯结构的木构架房屋里长大的,对书中的木构件也不陌生,看上去更亲切,现在深入的认识它,兴奋的很想回老家去亲手摸索一番。

在这十六章节里,从伐木丁丁到累土筑台,从运笔书字到叠木为架,从巍巍屋顶到层层台基,从深深宫院到茫茫市井,时而化作穿堂的微风,时而化作入檐的燕子,拂掠过建筑历史的悠悠长河与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冥与物会,心意交通。一时间,原本静穆无声的木石砖瓦仿佛苏醒了沉睡已久的美丽魂魄,蠢蠢欲动,切切私语。感性的体悟,理性的回味,然后是诗意的分享,配以精致的图片,雅致而闲适的版式,一如摩挲窗棂的微风,亲吻瓦砻的细雨,令人对先辈的创造油然而生一丝敬意。 而在某种意义上,建筑既是观念的产物,也是物质的产物。在观念上建筑反映了其所建造年代社会人们的信仰、习俗、审美观念等等非物质的特征;而在物质上则反映了其所建造年代社会的技术、工艺、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代的建筑艺术成就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倾向和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细致的描写了中国木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赵广超先生著《不只中国木建筑》就是让凝固的音乐苏醒,让世界认识中国木构件建筑的艺术精髓。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敬仰,寒假我读了中国通史。

掩卷沉思,思绪四起。

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师说,历史是有联系的。学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联系。所以,在我们正着迷于秦汉时期的中国发展时,也要看看,此时此刻世界是怎样发展的。

我们都知道,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到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然而,秦以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种。秦朝就因为嬴政的暴政迅速走向灭亡。与秦的兴起大体同时,在南亚次大陆曾出现了孔雀帝国。相传,阿育王原来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但好在他之后学会了忏悔,派人四出宣扬佛教,并建筑了大量的佛塔。但由于其内部名族纠纷多,最终也走向灭亡。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种整体的世界发展中看出些什么呢?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 1

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对古代历史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