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 读书笔记

2011 年 2 月 21 日平均年回报率名称 标准普尔 500 小盘股 长期政府债券 长期公司债券 国库券 通货膨胀率 20 年代﹡ 30 年代 40 年代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19.2 -4.5 5.0 5.2 3.7 -1.1 0.0 1.4 4.9 6.9 0.6 -2.0 9.2 20.7 2.7 2.7 0.4 5.4 19.4 16.9 -1.0 1.0 1.9 2.2 7.8 15.5 1.4 1.7 3.9 2.5 5.9 11.5 5.5 6.2 6.3 7.4 80 年代 17.5 15.8 12.6 13.0 8.9 5.1﹡根据 1926—1929 年表现计算资料来源:爱伯森 199 第 三季度 价格 SBBI 年鉴,1993 年 首次公 资本充足 开 率 ( %) 红利 账面价值 $ 90 天未 履约资产 ( %) 拥有的 房地产 ( %) 商业不 动产和 其他商 业贷款 ( %)名称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SNL 储蓄业摘要 投资者可能是珠宝商、建筑商、保险经纪人、加油站经理、医生,或者是科学家。 投资者可能是珠宝商、建筑商、保险经纪人、加油站经理、医生,或者是科学家。所有这 珠宝商 些人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掌握最新的发展情况,如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木材的价格、 些人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掌握最新的发展情况,如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木材的价格、保险 费率、石油价格、政府对新药品生产的批准,以及生物公司的市场前景等。 费率、石油价格、政府对新药品生产的批准,以及生物公司的市场前景等。 ???一般的公司债券会比可转换债券的收益 一般的公司债券会比可转换债券的收益率高 1.5%~ %。当这个差距增大时, ???一般的公司债券会比可转换债券的收益率高 1.5%~2%。当这个差距增大时,就意 味着可转换券的定价过高,当差距缩小时,则意味着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过低。 味着可转换券的定价过高,当差距缩小时,则意味着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过低。 在可转换债券和普通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差距缩小时( 或者更小) 购买可转换基金; ,购买可转换基金 在可转换债券和普通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差距缩小时(如2%或者更小) 购买可转换基金; , 在这个差距增大时,则考虑卖出可转换基金。 在这个差距增大时,则考虑卖出可转换基金。???你可以买那些股价在收益线以下的股票,别再价格线进入危险区域(远高于收益线) ???你可以买那些股价在收益线以下的股票,别再价格线进入危险区域(远高于收益线) 你可以买那些股价在收益线以下的股票 时买进。 价格超过长期趋势线的股票有一个屡试不爽的走下坡路的规律。 时买进。 价格超过长期趋势线的股票有一个屡试不爽的走下坡路的规律。 当你买进一只股票时, 应该对股票所处的行业以及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有所了解, 当你买进一只股票时,你应该对股票所处的行业以及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有所了解, 同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战胜华尔街》读书报告

《战胜华尔街》读书报告

读好书不思考,犹如吃美食不咀嚼,营养是难以消化的。

很多人认为要在股市中成为大赢家,必得有很高天赋才行。像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奇才肯定是天赋了得。可彼得·林奇第一次上《华尔街一周》节目时却说:“投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林奇的自谦之词,不能当真。读完他的《战胜华尔街》,我不认为这句话是客套。勤奋确实是林奇投资成功的底色,这里的勤奋不仅指腿脚勤奋,还得加上思考的勤奋。林奇通过头脑和腿脚的勤奋选出了优秀的公司,以此为基础勇敢下重注,并耐心持有。如果说有秘诀,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

我相信很多人不认同我对林奇的这种解读,因为林奇素以选股灵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种”的美称,他买卖过的股票有15000多只,给巴伦周刊推荐股票时,动辄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似乎没有林奇看不上的股票。特别是在他基金经理生涯的起初阶段,换股频繁,买进卖出像走马灯似的,跟今日中国普通股民没有什么两样。奇怪的是,他成功了,而很多像他一样频繁买卖股票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只赔不赚。

对于林奇的投资生涯,要分阶段去看。在早期,由于麦哲伦基金面临投资者大量的赎回压力,林奇不得不频繁买卖股票以应对投资者赎回的压力,但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准备阶段,这或许锻炼了林奇的选股感觉。但我以为,林奇选股的灵活性只是表象,他的基础是勤奋地考察和研究公司。如果没有勤奋,他买卖股票的灵活性将成为他的灾难,而不是他的骄人业绩。他自己说:“我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未变。”所谓科学,就是要看财务报表,要作数量分析。艺术则是需要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感。这两个方面在选股时都很重要,但过于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数学分析也好、艺术灵感也好,最终还是要到上市公司去实地调查,要跟其管理层交流、对话,才可以真正懂得这个公司,才可以决定是否对其投资。

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找到足够的石头,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一年要走访500至600家公司,每天6点就去办公室,晚上7点多才回家,路上的时间都是在阅读。每天午餐时都跟一家公司洽谈。在平常陪妻儿购物时也在考察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时,也是随时在作公司调研。“19xx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xx年增加到330家,19xx年再增加到489家,19xx年略减到411家,19xx年又增加到463家,19xx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如此的辛勤劳动,岂能说林奇只是靠灵感,靠表面的频繁换股的灵活性获得投资成功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书笔记——战胜华尔街第十三章

今天我要讲的是《战胜华尔街》第十三章——“近观储蓄贷款协会”:

投资是一项非常有趣又刺激的挑战,但如果你不下功夫研究基本面,那就会很危险。 每只股票后面其实都是一个公司,你得弄明白这家公司到底是如何经营的。而本章就是具体研究储蓄贷款协会的经营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章要点,我把它分成了三部分:1.获取报表数据2.分析经营方式(这是本章几乎占了全篇幅来阐述的)3.总结投资方式

在正式进入本章之前,我想先补充一个概念就是储蓄贷款协会,它是一种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专门从事储蓄业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初为鼓励家庭储蓄、购买住房而筹办,通常采用互助合作制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 可能大家听到这里有点糊涂,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钱生钱的运营模式。我给大家看一幅关于储蓄贷款协会的盈利模式图,大家就会明白了。吸引储户存款,然后把存款用于发放贷款,最后赚取利差。

下面进入正题:

由于本章和上章相关联,我简要地说提一下前情回顾:作者林奇选定了七家自己青睐的储蓄贷款协会后, 决定收集关于那七家协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进而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获取报表数据这个环节:基本上每个上市公司的报表都是公开的,这里是以储蓄贷款协会作为例子。我们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说的话,当我们对一家储蓄贷款协会进行风险投资分析时必须知道重点应该分析哪些指标。大家可以看到屏幕上这5个:1.股票的净值、2.市盈率、3.每股收益、4.不良资产比率、5.贷款质量等(指标不仅只有这些)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个储蓄贷款协会表面的经营业绩的情况,至于具体该如何判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作详细解释。接下来研究他们的实际经营方式,也就是下一个环节——

经营方式: 之前我说过,每只股票后面其实都是一个公司,你得弄明白这家公司到底是如何经营的。而作者林奇总结后发现一家较优秀的协会通常会采取一系列如下措施来提高利润:

…… …… 余下全文

篇四 :漫步华尔街_读后感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因为老师强力推荐这本书,所以最近我就去读了这本书《漫步华尔街》。但是说实话,因为我不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即便是听了一学期的课,对书中有些知识还是不能理解,可能以后还要更多地去了解才行。

熟知华尔街方方面面的马尔基尔,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规律: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显然,作者是一个有效市场和随机行走理论的支持者,只不过作者支持的有效市场是一个略有变化的有效市场,即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而这些投资方法可能会很快被有效的市场所消灭。

作者在介绍这些金融投资理论时,基本上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被学术界和心怀异端的人抨击得体无完肤。其中,技术分析被誉为“投资领域的占星术”,而基本面分析也由于其过程中过多的主观预测而被批评,实际上马尔基尔认为公司的未来收益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被预测的。作者实际上把价值投资和空中楼阁理论,也就是把凯恩斯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做了个比较。

理论与观念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正常的,宏观经济学里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最终的争论其实也就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实际上,不管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还是随机漫步学派,都有极为成功的例子,也都有失败的例子。彻底否定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应忽略杰西·李佛莫尔的存在;彻底否定基本面分析的人士,也不应忽略沃伦·巴非特的存在。

也许,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认为自己可以不断打败市场的人,“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其作品《漫步华尔街》的最后这样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149040046 夏晶 这学期看了《华尔街的变迁》这本书,虽然并没有看完,但是感触却很深。也因此对华尔街的相关话题都特别感兴趣,想了解号称聚集了全世界最高智商的一群人的华尔街的兴衰,因此我也特别看了《华尔街》的记录片,深感震撼,本文其实就是根据书以及这部纪录片得来的一些切身感想以及体会。

电影的主人公巴德,大学毕业不久即进入华尔街股票业,本梦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作出一番成就,却依然不可避免的成为挫折面前可怜的失意经纪人。然而,在一次和股市大鳄戈登的接触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巨大改变。虽然巴德清楚戈登是一个专吃内幕、靠违法行径赢取重利的老奸巨猾的商人,然而为了发大财他选择为戈登效命。

在戈登的指导下,巴德学到了很多操纵股市的法则,在当时的环境中,他只有越陷越深。直到最后巴德力劝戈登趁股价低迷之际收购蓝星公司,他希望借助戈登的财力和自己对蓝星的了解扭亏为盈。然而,戈登又一次展现了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早已背着巴德将公司清盘。而此时,巴德终于认清戈登的本性,还存有一些良知的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戈登教会他的规则反击了戈登,并挽救了蓝星,却也因此而入狱。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观看《华尔街》,却依然清楚的感受到片中强大的震撼力。这是奥利弗.斯通19xx年的作品,其中饰演戈登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也凭该片成为第60届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对于斯通的执导能力无可厚非,他将金融世界的凶残气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影片当中,这是一个社会,一种潮流,无视法律的存在,不管道德的谴责,只有贪婪,没有人性,一切向钱看。我想,斯通应该是无意去抨击华尔街的罪行,他想攻击的只是将追求利润与财富置于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了马克思对工业化社会最严厉的批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需要由大自然获取所需是因为人们需要劳动。工作应是一种正面的过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把创造力扩大成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漫步华尔街后有感


《漫步华尔街》是一部美国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有关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全书探讨了与股票投资相关的所有重要方面。自1973年出版以来,作者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数据变化,不断探讨金融市场和理论界出现的新热点、新主张、新趋势,修订完善书中内容,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第十版。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是一位专业投资领域的管理者和学者,曾经在投资公司任职,并担任金融系教授和大学校长多年。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

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由坚实基础理念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在第一、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热、英国南海泡沫、日本90年代的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华尔街网络股泡沫等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市场上屡屡输钱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住诱惑而被投机狂潮冲昏头脑的人,并提出了自己一向主张的有效市场理论的弱势有效形式——这也是作者本书的主题——股票市场的定价极为有效。本书的第三部分使用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了许多新的投资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交易定价理论,并用行为金融学推翻了前面的几个假设。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在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讲明了自己的主张:股票投资是所有金融产品和实物投资中长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在最后提出了股票投资的三种方式:通过被动的指数基金投资、通过积极的管理型共同基金和个人自选股票投资。但作者所欲阐明的最主要观点是: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在长时间里持续战胜市场,而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购买市场,就能获得和市场一样的回报。一步一步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的跨进投资市场。

作者在本书中所持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因为他们位处信息链的底端,他们耳闻目睹的信息不知绕了多少弯、走了多少岔道,不知有多大程度的歪曲、失真,何况那些根本就是空穴来风、造谣惑众的信息。因此对巴菲特、彼德.林奇等少数人能够持续战胜华尔街,作者认为是个例,未做说明。

…… …… 余下全文

篇七 :《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

华尔街——第一次认识、了解他是在一部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国家宝藏》中,虽然电影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或许正是因为华尔街的崛起一直就有着种种说法,但毋庸置疑的是华尔街一直就是美国、甚至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可以说华尔街是世界经济的十字路口,其对未来的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于华尔街崛起历史来说,就必然要谈到美国的发展史,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这都给华尔街深深的烙上了“战争提款机”烙印。

在《国家宝藏》这部电影中,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历史学家对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感到十分好奇,并着手对“独立宣言”展开“调查”,最后围绕着各种线索,寻找到战争背后的宝藏就藏匿在华尔街尾一个不起眼的教堂内,或许这就是华尔街真正崛起的时期,寓意着永远不要低估这条街道内所蕴藏的财富。

世界第一笔贷款、世界第一支股票、世界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世界第一个证券分析公司、世界第一个局域网、等等,这些引领世界的第一不得不说是一个又一个奇迹,就像17世纪“独立战争”中奋起起义的“美国人”一样,拥有着一颗敢于革命的心,才能创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至少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名称在后来就从未更改。

有人说商人是永远都无法满足的,他们的贪念往往会影响整个国家,而就在美国建国的头100年里,农业高产、奴隶制度也给华尔街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华尔街的商人们在各种舞会间穿梭,却将经济的

最根源——南方棉花地抛弃在一边,当他们肆意榨取那已经所剩无几的剩余价值时,长达4年的南北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彻底击碎了华尔街那些所谓的贵族,让真正懂得利用经济、科技赚取财富的人有了发展的空间,正是南北战争让华尔街从一个腐朽不堪的老头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或许他满身疮痍,但带着血和泪走出这一悲哀时期走像一个全新的工业革命。

19世纪初期, 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华尔街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全国性的铁道网,增进了货品流通。应大众的需要,许多新发明应市了。银行业提供贷款,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 这些都离不开华尔街那些具有前瞻性和具有胆识的财富操手。19xx年,世界大战爆发, 19xx年,美国终于被卷入大战漩涡中,而华尔街在世界上也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在“二战”期间,美国成功的将战争的炮火带离了本土,这其中华尔街的大佬们就在这一特殊时刻,大发国难财,将自己的士兵和火器带到其他国家,并扮演着世界消防员的角色,正是经济与战争上两方面胜利,让美国人冲昏了头脑,让华尔街冲昏了头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自信”让华尔街一度失去了制度,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国家至上,从而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经融危机,导致各个时期的美国政府都不得不出来解救自己的亲儿子,有人说这就是左口袋放右口袋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在平衡华尔街的成功与失败,那些住在华尔街的高楼大厦上的主人不停更换着,有的走的时候一样没带走,而有的走的时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后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书中讲到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众所周知,以讲故事的手法开篇是华尔街日报鲜明的特色。它着力于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避免深度新闻的严肃与刻板。事实也证明,新闻报道以“讲故事”形式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之一。这本书就教会人们如何用故事来展现新闻报道,如何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书中讲到怎样才能找到好故事。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是指那种知道123种恋爱方法,却根本不认识任何女人的人,事实上,读者一般对他们态度冷淡”。这句话生动且精辟,就告诫我们,做新闻不要一味地信守书本知识、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所以说,要写成一个好故事,首先得先占有丰富的材料获取渠道,以及好的获取材料方法,可以依靠广泛阅读、随时记录灵感、为选题做档案等方式来进行。

写出一个好的故事的前提,就是在取得充足的材料后,获取好的灵感和想法,可以用推断法、综合法等处理。而在一些已被报道过的故事则可以采取具体化、预测和改变角度等处理使之更具可变性、创新性、持续性,重新予人一种新角度,开辟一片新视野。

书中还阐述了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根据读者喜好、兴趣写新闻的故事性报道是一个好故事所构成元素的一元,这也是好故事所能展现给读者的一个情节。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故事,也应在字词和句子中下功夫,使其更加简洁,更能反映主题。让字和句通俗易懂,使读者更易领会其中的道理。锤炼字句使之更加恰当,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读者。如果遇到一些晦涩难懂,抽象的字句时则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