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

人们时常抱怨:今天天气为何老是阴晴不定的、没有休息时间啊、今天好倒霉啊、作业太多了、今天吃的远没有昨天的好、又没钱了苦苦苦、为何每天都要与自己讨厌的人生活在一起、人累心也累等等的叹息抱怨。但自身感到累真是由外界传输而来的吗?外界压迫所带来的累只是极小部分的,真正让你感到累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给自己逼出来的,很多时候思想过于狭隘,过于片面,有时的思想缺少跳跃性。

其实生活真的非常美妙,只是我们不懂得真正得去享受去体会去斟酌。要想生活变的美妙,就如同《生活是美好的》这篇短文中所说:(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

天气阴晴不定,那么你该感谢上天没有“赐”于你如洪水般的特大暴雨。

抱怨没有休息时间,那么你该庆幸老板至少没有剥夺你正常睡眠的时间。

今天倒霉,那么你该庆幸,幸好没有倒霉到让你连正常生活的资本都没有。

在怨天尤人的喊叫作业太多,那么你该想想,作业多,给予你的是锻炼是巩固,而不是写个aoe让你每个抄两百次那么乏味。

今天吃的远没有昨天的好,那么你该哈哈大笑,因为你今

天至少还有东西吃,而不是滴食未进饿若病鬼。

抱怨身上又没钱了太苦了,那么你可曾想过留守儿童和贫困山区里的朋友们,他们就有钱吗?你要庆幸你真的是幸福的,庆幸你的生活处境。

每天与讨厌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你该拍拍自己胸脯庆幸,那个人可能只是你针对他的讨厌,而不是他针对你想处处置于你死地。

其实生活真的很美好,只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迷失了自我,被眼前的社会所掌控。要时刻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伤的只有自己。不要处处抱怨,因为有人比你更遭,你并不是遭到完全无法挽救的地步,如果认为自己无法挽救,那么是你毁灭了自己的信心毁灭了自己的勇气。善于满足现在的生活,乐观面对生活上碰到的一切,凡是不钻牛角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自己,百分之99.99的人都不会因为你的难过而跟着你难过,会真正跟着你难过的人关心你的人只是那百分之0.01,那就是你的父母和爱人。所以,真的要学会乐观面对生活,多发现生活中的美,不要受外界的花花绿绿所迷惑,做真正的自己,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而是过给自己看的。你生活好,那即好,别人无从评头论足。

…… …… 余下全文

篇二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

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年经济萧条的美国的大众,还影响着如今世界千千万万的人,我便是其中一个。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理解,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了无数陷入迷惘的人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和成功。

在他众多的著作中,我特别喜爱《美好的人生》。这本结合简单的社会现象,论述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他用简单明了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事例,详细地分析了人们具有的一般性格,如何寻找快乐的人生,并且对其进行大量的分类,总结观察人类特点和方法,同时提供相应的有效的策略。内容涉及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很实用,也很有意义。《美好的人生》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改变态度从而改变人生,使我受益匪浅。这也让我想起曾经中国男足的主教练——米卢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学着改变自己,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待生活,把这作为自我提升的第一项。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从此我逐渐学会了,当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可以改变自已去适应环境;当改变不了事实的时候,可以改变态度去面对事实;改变不了过去却可以把握现在;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我微笑。这是我读《美好的人生》受益最突出的一点。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年华?如意之事不常有,不如意之事十八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总会遇上不顺心、不如意以及现实中为难自己的事,这些事一旦成为现实我们不必沉湎于痛苦之中,总在感叹自己倒霉,而应该笑着面对现实,

坦然接受一切,甚至利用它改造它。现实就是我们怎样察觉它,越客观、越准确、越积极,现实给我们的心理挫折与打击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我们也就能适应观察而积极主动的生活。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点一点的激励着,鼓励着我,催我上进,促我成功。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 徐晓东

合上书本,只觉得唇齿留香。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据我了解作者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有人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xx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生命的教育

——读《教育与美好的生活》有感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1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110113233 王卓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作者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罗素对于教育系统的研究、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目睹的现实中各种教育成败得失的认识,均浓缩在这本书中。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作者还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力教育则从幼儿期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这是一本浓缩智慧的经典力作。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 几乎没有一个做教育的不会被书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教育怎样与美好生活联系?每天都干着教育工作,自己似乎都说不清楚,教育真会带来美好生活吗?带着疑问与好奇读完了这本书。读罢,最直接的感受是很爽,很受鼓舞,这才是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生活都会开启的。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罗素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考虑过学生的幸福体验吗?教师备课往往只是关注知识的设计与传授,课堂上也很少关注学生求知以外的需求。高中的学生有几个能说自己学习是幸福的呢?家长在全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之外,几乎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试想,如果我们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做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结果会是多么温暖。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高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大学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们喊“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坐十几个小时,孩子们喊“累”。现在有几个孩子能说我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喜欢呢?学习除了考上理想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思考学习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他们以及家长,甚至全社会可能就是简单的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伟大的目的,考上名校的话,这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事实是这样吗?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读后感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读后感

“奶白的海洋,扭曲、旋转,像诡异而遥远的太空星系。当忙里偷闲的你在嘈杂的办公室餐厅事项餐具霹雳作响的食堂喝口咖啡,就这样深深地窥视这破碎的陶瓷望远镜......”在《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一书中,作者尼尔.帕斯理查为我们讲述了14001件值得开心的事儿,而这些事儿都是寻常可见,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它处处展现着生活中的美好。当这一刻降临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学会享受这简单的时刻,你我都将会变得快乐而美好。

在一次又一次碰壁的就业遭遇中,我们学会了包装自己,遗失了最初的样子;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中,我们消散了奋斗的激情,遗失了最初的梦想;在不停上涨的房价中,我们气馁失落,遗失了最初的坚持......

然而,在经历过挫折和打击之后,我们天真灿烂的笑容不见了,纯真明亮的眼睛不见了,乐观好奇的性格不见了,简单快乐的心情不见了,只有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在匆匆的脚步声中伴随着他们各种各样的抱怨声,有的抱怨着生活的不如意,有的抱怨着工作的不顺利,有的抱怨着家庭的不和谐,像这样的情况每

天都会上演无数次。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忽略了那些美妙的事儿,比如在工作中解决了遇到困难,当你跟朋友分享的那一刻你感觉是多么的自豪,又或者你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你怀着一颗好奇心拆开的那一瞬间。如果大家能回忆一下那时的心情,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顺心。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我们在网络上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那些重症病患或癌症患者在病房里与病魔斗争的情景。在他们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化疗的日子里,几乎天天需要输液,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们想的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能治好病,什么时候可以正常工作,什么时候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与他们那痛苦不堪的经历相比,她们所奢望的这些简单、平常的事情,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但由于我们觉得事情过于平淡,不屑去做,错过了很多体验生活的机会。这件事情促使我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扬起快乐的风帆,挺进羊年温暖的港湾;奏响梦想的号角,驶入羊年幸福的殿堂。寒假里读完学校推荐的一本教育经典——《教育与美好生活》,感受颇深。

伯特兰·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它太值得所有希望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人一读,至于涉身教育行业的我们,就更不应轻易放过。本书提出的一些主张是极有价值的。如: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教育是开启新世界的窗户,与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必须克服传统偏见,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新成果来改进教育方法;重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要给儿童以较多的自由,反对压制和强制……此书虽是20世纪早期作品,然而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只感觉一股清新的晨风扑面而来。作者所针砭的弊病,仿佛是针对我们随处可见的教育弊病而发,其言论足以让人振奋,让人思索,让人回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根源。一切教育的内在主导思想应是从孩子来、到孩子中去,一切教育行为的主导更应是从孩子意愿和需要出发、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我们学校的教育对象就是孤儿孩子们,面对这些有许多缺少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孩子们,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有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到孩子,有没有重视这些孤儿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我相信每个孤儿学校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都会不断的思考:孤儿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肯定是要关心爱护孩子们的,但绝对不能放纵。关爱孩子的身体,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关爱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关爱孩子的每一个想法,让他们自信地成长。但,不能因为爱他们而使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孤儿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中心,更不能因此而使他们目

1

无尊长,觉得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对社会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视而不见。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要果断拒绝并给予其合理的解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时,从小就应使孩子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老师率先垂范。应该说与孤儿孩子接触最多的非孤群体就是常年夜以继日的工作在这里的老师们。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孤儿孩子们成长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所接触到的老师影响。如果他接触到的老师精神状态良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孩子们也会受其影响,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反之亦然。所以要想让孤儿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成长,必须要解放老师们的思想。老师们不能每日机械的应付日常工作,要利用充分利用好教学闲暇时间自修提升自己,保持神清气爽、思想活跃的精神状态,从心底里接受、热爱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能够“想到孩子”、善待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改变僵化教条的训导、填鸭授课方式,增加“讨论和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参与、互动、协商。它本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日后如何生活的一种方式。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昨天看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这本书,和他的很多作品一样,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书里讲了很多很现实的事物现象,以及作者的自我剖析。因为挺和我胃口,所以一口气看完了。头脑里也有点想法。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寒是一个自由人。这是让我十分非常羡慕的。我很羡慕他能够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书,平静的对老师说,要靠版税和稿酬来养活自己。很羡慕他能够坦然的面对满屋子老师的嘲笑,甚至他自己和满屋子老师一起大笑。

根据韩寒的说法: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韩寒一定是幸福的。就算事后会后悔,但绝不因为没事前迟疑不行而空留遗憾。

而这是我绝对不敢做的。并非不想,而是很多时候十分想法十分强烈,只是由于种种羁绊,不能也不敢随心而行,就算事后由于迟疑未动而十分后悔。我和韩寒正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呢。

不要说我懦弱不堪,不要说我踌躇不前。因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和韩寒的不一样,我也渴望很多东西,我也向往许多美好的梦,只是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很多时候我前进的方向总是和自己所想的方向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我也抱怨过,也曾想过放弃,所幸最终我还是没有放弃。我知道韩寒的那种生活方式也许是正确的、美好的,但它只适合个别人。我所理解的生活,或者说我所过的生活方式也许很无奈,但它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并没有什么正确对错之分。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也许你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你可以抱怨、可以哭泣,只是一定不能停止不前。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已经朝另一个方向踏上了征程,从踏上第一步起,回头就很困难了。所以咯,只好继续向前走了。况且已经付出了努力,如果中途就放弃,那才是真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样想想看。心里就不会那么难受,也就觉得这条道路没有之前觉得的那么难以坚持走下去了。由此看来,生活就是一种心态的修炼的过程,经历各种各样的道路坎坷是修炼的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