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xx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xx年“六一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答:“知道!”“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不知道!”师晕了??

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

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应是一样的道理。

…… …… 余下全文

篇二 :梁衡读后感

篇:简爱读后感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三 :梁衡《武夷山——我的读后感》思考题

阅读思考题

1本文在描写武夷山水时,可谓形神兼备,写活了风景。试从第四五两段中任选一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的。(可从修辞、用词等方面)

答案要点:写山:写形,从不同的感官角度写。写色彩,或铁黑,或葱绿;写形态,如雄狮、顽童、老翁,山上树木,如天门阵,如垂竿;写静态,或蹲或立;写动态,绿雾”涌动”、”山影起伏不尽”。写神,运用比拟修辞手法。 “她不披绿裳时”,把山比拟为女子;“静卧的”、“将飞的”“纯真的”、“憨厚的”,或拟人或拟物,情态各具,活灵活现,把武夷山的写得生动而有情趣。

写水:写形,点出清、凉、静、柔的特点,重点突出了水的静和柔:“悄悄地流,静静地淌”。用比喻,“无尽的流锦”也形象地描绘出溪水的平静、柔和、光彩焕然、绵绵不绝。写神,指出“温存与妩媚”,并引用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武夷水的温柔之美。

2.在第五段中,文章介绍了多位古人,有何作用?

答案要点:说明武夷山水有令古人和今人静心、折服的魅力;古人的诗文、事迹又为其增加了文化的底蕴;加深下文对武夷山水美的本质的议论。

3.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会”眼前一亮”?

答案要点:浅层写实,眼前视野顿然开阔,有眼前为之“一亮”之感。深层写“我”在读出武夷山所蕴含的哲理之后,人生境界豁然开朗。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柳永 读后感

《读柳永》读后感

高一(1)班 邓沁

曾经,我很不喜欢柳永的词。我爱苏轼的旷达,爱李白的洒脱,爱辛弃疾不灭的爱国情怀。我觉得,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追求远大的理想或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只写小情侣间的情与怨,怎是英雄所为。当看着他的词时,我讨厌他词藻的堆砌,认为他的词立意太浅薄了。

这一切,都只因我对柳永了解甚少。

看了梁衡的文章,我对柳永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首先,我有些认同他描写的平民生活了。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超然于物外,或是每个人都只怀着国家大义,或许世界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繁荣,都是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安宁幸福构成,如果不去关注这些,那么国家太平也是一句空话。柳永的词能流行到“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地步,统治者也许亦能从中读出百姓生活的一个侧影。就他关注普通百姓这一点,我觉得值得钦佩。

其次,我有些佩服他坚定地意志。或许他的坚定并没有辛弃疾和陆游那么明显,但是他能整日混迹于歌楼中而不忘文人的使命,本来就是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体现。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柳永坚定的意志可见一斑。 另外,我对他词的内容也有了新的理解。如果说苏轼作品中的豪放旷达是常人不能及的,那么柳永的词写的便是平常人都有的情感。这些,在许多文人眼中是不屑于写的,而柳永能将其写得细腻到极致,或许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命运的嘲弄,使他不得不以写词为生,而他并没有敷衍,而是倾注自己的心血于词中。如果是一位普通的词作家,又何必如此。“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描写,当然可以说是思念之情,然而看作一位失意之士沉重的心情又未尝不可。难道说他把自己的不甘隐含在词句中?

柳永,还有无以计数的词人们,是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理想受挫的他们,纵使再豁达,总有片刻的愤恨和不甘。“且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这样的词句,正是将大部分人避讳的部分真实地表达了出来,使他们的人格在各方面都变得完整,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或许坎坷的人生正成就留名千古的柳永。 尽管如此,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很了解柳永。他的词体现他内心的一部分,却又使他的内心变得难以揣摩。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真正理解柳永。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余下全文

篇六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实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 …… 余下全文

篇七 :书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寒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气势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

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 …… 余下全文

篇八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于19xx年居里夫人发现镭100周年之际创作的一篇人物散文。文章选择“美丽”作为审美评论的角度,从美丽端庄的外貌形象的定格,到挺立在智慧高地的理性之美,成功地将居里夫人的美丽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中,既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对于当代的价值,也让读者从中悟出了永恒的生命哲学。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玛丽·居里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奇,一个美丽、不朽的传奇。玛丽·居里是个美丽的存在,她本身就是美丽的化身。她创造了一个淡蓝色的奇迹。她那美丽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她的身姿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她的业绩被载入历史的长河中。

玛丽·居里是一位伟人,但她不骄傲、不炫耀,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她谦虚、不张扬,她本可以在任何一项荣誉上尽情地享受,她所得的奖金足够她过下半辈子的生活了。但她没有,她没有在任何奖项、荣誉上停留。一切名利在她眼里都是过眼烟云,没有什么能让她停下迈向科学桂冠的脚步。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人们的赞赏吗?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享有至高的荣誉吗?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位端庄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发现了镭,功不可没。这点淡蓝色的镭,是那么美丽,但又有谁知道它的来之不易。居里夫人为了提炼纯净的镭,搞到一吨可能含有镭的工业废渣,一锅一锅的冶炼,然后再到废棚里化验,这是多么艰辛啊!她淡泊名利,功名这些有没有都无所谓,她只是一心追求着科学,为科学做贡献。这样的她被后人所敬重、追捧。

《跨越百年的美丽》小学生读后感

最近学习了一篇叫作《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课文,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不禁对居里夫妇的敬佩油然而生,深有其感。

居里夫人她非常坚强,她视名利如粪土,视钱财如粪土,她觉得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她活着是为了别人能幸福,她身为一名科学家,获得过许多奖项,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心情地享受,但她没有被盛名宠坏,把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奖项全一分不剩地捐给了慈善机构,她博大的胸怀令我震憾,他们这一种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成份,她与我相比,我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而她却是一位为别人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从今天起我要以好为傍样,无论在学习方面、吃苦方面、舍己为人方面等都要向这们伟人学习,不仅是我,所有的小学生都应该以她为傍样,在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