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地鸡毛》读后感

生活就是这样的

——— 读《一地鸡毛》有感

《一地鸡毛》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从排队买豆腐到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 ,从头至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美的语句,但无不体现了日常生活,体现了生活的真谛。

“小林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是排队的人多,排到,豆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豆腐拿回家,因急忙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进冰箱里,晚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里的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老婆下班回到家,发现豆腐变馊了,先是责备保姆没有眼力;小林回到家以后,劈头盖脸地朝他来了,小林因为在单位不愉快,也不计较后果,夫妻俩热站起来,最后还是查水表的老头的到来才结束了“战斗”。

有人说现在读八九十年代的书,有点OUT了,而我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豆腐”没有变,家庭琐事没有变,人情世故没有变,还是“一地鸡毛”。记得有一次单位加班,我回去晚了,刚进楼道就听见孩子在嗷嗷

地哭,当时也顾不上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走,进了屋,老婆见我回来了,没好气地冲我喊起来,“你上班我也上班,回到家还得哄孩子,把我累死算了。”见势不妙,抢过孩子有模有样地哄起来,虽然最后还是老婆接过去才把孩子哄好,但是她心头的怨气排出了许多。待她心平气和的时候,跟她谈了很多,其实她还是通情达理的,还是挺理解我的,反过来跟我认错,咱也不能板着,最后的结果是都笑起来,慢慢进入了梦乡。其实细想起来,豆腐馊了吵架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哭了争吵只能让孩子哭得更凶,应该敢于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明智之举。正如《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唱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是一团麻 ,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像一根线 ,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像七彩缎 ,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 ,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是一条藤 ,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 ,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一地鸡毛读后感

读《一地鸡毛》

这是一部很现实的作品,对于年轻气盛,心怀各种梦想和憧憬的我们,现实得有些残酷。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人暖,经济、生活压力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侵蚀,同化着我们,一如江湖传说中的十香软筋散,无色无味,但却实实在在的让我们中了这世俗之毒,无力反抗。原本单纯、明澈。爱憎分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狠狠的痛打一拳。我们会像落入污水中的纸一般,开始还会抗拒沉沦,但默默的不得不受到影响,污水如同我们现在所鄙视的一切世俗的生存之道和伎俩,庸碌麻木的为生活奔波,会贪小便宜,利益开始占据判断选择的头把交椅,自私,内心情感的逐渐冷却,严肃陌生等等一切成功混迹社会的手段和性格,慢慢渗入纸中,由一点点的渗透到大块大块的下沉。曾经棱角分明,有硬度,有韧性的纸,被世俗浸泡到孱弱的软,一撕即破,同时又圆滑,一切总是掺满水分。 故事以单位小职工小林及其妻子生活的各种琐碎的事件构成,写出了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卖豆腐到请领导帮忙,准备孩子上学等等鸡毛蒜皮的烦扰或舒心的生活,描写的、得绘声绘色,仿佛也曾发生在自己的家庭里。这些在还是浪漫主义分子的我们的眼里是不堪的,却填满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断的烦心动怒,,落入世俗平庸。曾经聪慧可人的女大学生,小林的妻子,也竟学会了资深主妇才会的偷水的小伎俩!常常因为买豆腐一类的小事与小林的口舌之争或其他的抱怨,如同包租婆般厉害,变化令人咋舌!他们也变得更加容易满足,因为小小的获利。能在晚饭里啤酒就着烧鸡,小林便觉得什么烦恼忧虑都无隐无踪。一切都那么的平淡俗套,但又是最实实在在的。

《一地鸡毛》的语言也平淡缓和,如小林的生活般,一直被风吹起阵阵涟漪,不会掀起大风浪。但这样也会让有些人体会到那股平淡生活的美吧,体味也自然更加深刻。各种现实的问题一一展现出来,同时也在一点点深刻主人公的形象与性格。小林及其妻子的性格更是通过夫妻间的对话,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展现的十分透彻。一部琐碎人生的范本。一部关系学的教科书,再现了单位这一微观天地,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酱缸”之臭,人心之险,一一展示无遗。王朔也评价说它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是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更是精髓所在。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地鸡毛读后感

用中国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小时代矫情点儿,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这么一句话:小时候谁都认为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可长大后,梦想却没有一个变成现实。

这些话,真是真实的让人丧气。

有意思的是,在看书之前,电视上正在播大学生创业晚会,整个气氛都非常慷慨激昂,一直在说,中国梦,创业梦。其中有一个环节号召大家给十年后的自己发短信。可是也许,不管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是当时在现场的学生,都会有这么一种觉悟:这中间去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会去创业;去创业的,百分之九十都会变成市场的炮灰;而今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以后的鸡零狗碎的生活中,都会遗忘十年前的自己还写过这么一条短信。

妈妈看完后,叹口气说:不知道这一晚又煽出几个神经病。

我却带着一点奋进的心情,翻到了这本书。

为了一块馊了的豆腐吵架,半只鸡开心,找关系,送礼,老婆从诗意的少女变成偷水的妇女,自己再不写狗屁无病呻吟的诗,不看球赛,拉蜂窝煤,买大白菜。这就是生活送给小林的礼物,用琐事打磨掉所有。

读完以后,之前的心情像是被流水冲刷掉一般,留下的先是一种惶恐,然后却是一种异常的平静。

因为我们不管多么不想承认,多么不甘承认,最终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会过上这种一地鸡毛的日子。俗吗?俗。你可以唾弃,可以鄙夷,却不得不接受。

那么,我们就趁早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吗?

显然,这不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他不是要规劝。

俗才有味,俗更入味。

没有人可以永远闲云野鹤,入世打拼才是永远的主流。而打拼的过程?也许是俗中之最俗。

一地鸡毛的日子,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是让你找好定位。

理想也许是感性的产物,可最终却一定是理性来结果。

自卑自大相互较量中,心怀理想,相信未来。

俗人,俗世,也有俗气的幸福。

共勉。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一地鸡毛》读后感1

初到单位时,小林我行我素,对什么都不在乎。譬如说,常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再譬如,党小组长老乔劝他入党时,他竟说“目前我对贵党还不感兴趣”;还有说话不注意,和领导顶嘴,等等。此时的小林还是幼稚的,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地位在社会转型期遭受了巨大冲击,已逐渐疏离主流,向边缘化、世俗化靠拢。这个时候,小林还以“知识分子”为自我标榜,于是我行我素。 小林在世俗生活的压迫下,知识分子敏锐的感知能力使他清晰地感受到精神世界所遭受的侵蚀与挤压,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知识分子在潜意识里对自己人格失落的呼唤与寻找,是他不甘沉沦世俗的挣扎与努力。这种挣扎与努力是否又能挽救小林失落的精神价值和人格理想呢?似乎看来是一种自欺欺人,一方面做着世俗人,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圣人般的自我谴责,只能使自我内心的痛苦加重,形成一道无论如何也冲不破的藩篱。世俗的压力太大了,钱、房子、吃饭、睡觉、孩子入托、老婆调工作??一切的一切,都得指望小林。小林不得不一次次摒弃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向世俗低头,最终混同到世俗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结果在单位里,“小林像换了一个人”,变成一个规规矩矩、毫无自我特点的小公务员。在家里,小林也渐渐演化成油盐酱醋、老婆孩子、买大白菜、拉蜂窝煤等生活琐事的“奴隶”。小林自我选择成为奴隶。一旦自我作出这样的选择,那么“圣人般的自我谴责”也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世俗人的精神价值观,即人生最要紧的是吃喝拉撒睡,惟有物质要求牵动着人的一举一动,其余的什么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师生之情、龌龊之感、脸皮面子甚至个人爱好等所有精神层面上的内容都可抛开不顾。可以说,小林向世俗举旗投降之后,作为知识分子精神层面的人格理想完全被磨损、耗散尽了,小林变成一个卑微可怜猥琐的小市民,渐渐被世俗所吞没。纵观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正是他的精神世界被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知识分子主体性逐渐丧失的过程,也是他一步步从清高走向世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林的转变不仅是由于客观环境对其不间断地连续挤压造成的一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更加是在这种被动和无奈之后的一种出于自身对环境的理解和认同进而采取的一种主动改变策略。他抗拒过、挣扎过,但最终还是在痛苦无奈中屈服,彻底摒弃自我意识,融入世俗生活中去。自我选择,成为知识分子世俗化进程中的催化剂。小林是个普通人,在吃喝拉撒睡的生活中,很难有恐怖与绝望这样激烈的情绪震动,因此他也就不会再去追求或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了。 小林原本的理想抱负是什么?是拯救地球还是成仙了道,看透社会,超脱自我?抑或成为有身份有地位有钞票的人?就其根本在于:中国传统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就是治国齐家平天下,成为人上之人,以为名显于世就是理想,挽救众生,有亿万家财就是抱负,这对于人类千万的每一个个体无疑是荒诞的,可笑的,甚至于在人类追求精神超越的同时又在陷入另一个物质奴隶的误区,消解距离实际对事物的本质却越来越远,人的自我存在在文化失范价值无序的物化时代,只有与时代同进步,保持身心活力,成为时代追随者才能跨越原本旧的文化体系的桎梏。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坚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今天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小林必须解除自己的思想束缚,重新建构自己的精神体系。“ 小林的沦落轨迹随着成家立业,工作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过去深恶痛绝的世俗关系下的人和事低头,这也完全符合大部分读者的人生经验,小林的形象不是单个而存在的,他有存在的典型环境,他的沦落是当时那个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旧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现实面前越来越不相称,甚至荒唐滑稽,但是新的价值尚未确立,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无所适从。作品适时的表现了现实中人困窘的生存状态,把文学视线移向深处,移向生存在这种境遇的普通中国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物质生活生存空间狭窄,物质资源贫乏,无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诸如工资低,吃穿住行都受限制,从而对改善生存状态提出了要求,造成了小林这个典型人物由一个思想单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转变为失去原则、操守、良心的小市民。每天奔波在单位、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上班下班,洗衣做饭弄孩子,对付保姆,还有如何巴结人搞到房子,如何求人让孩子入托,如何将老婆调进离家近一点的单位。说不上崇高,也谈不上卑下,就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普普通通。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他置身于生存的沉重压力之下,在毫不间断的生存的跌爬滚打中,难以有机会从容地听从于内心,而不得不坠入到无边的生存网络中.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人生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2010-12-29 00:07:34)

标签:

情感

太阳静悄悄的从东方升起,虽然是冬天,寒风呼呼的刮着,但阳光还是透露着丝丝的暖气。不想早起的我在被窝里拿起了本名叫《一地鸡毛》的书读了起来。 《一地鸡毛》中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让我读后深有感触,起初小林那纯真的内心在经历了数年的社会风气的洗涤之后也变得圆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从没有结婚之前的一个文静,不爱说话不爱打扮,眉目清秀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爱唠叨,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是什么让作为大学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从昔日的宏图大志变成了庸俗甚至卑琐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呢?我想这就是那看似鸡毛蒜皮的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吧。

大学生面对这些世俗又能如何呢?以他们这些年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的黑暗,庸俗的社会风气,琐碎的,庸俗的社会风气压得大学生喘不过气来,很容易就会被世俗化。大学时代的理想也会随之抛到九霄云外。看来社会风气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像这位“小李白”,一个有才,又勤快的还带有一点豪放洒脱的人最后还不是卖起了板鸭,从之前的很有诗意,每天写几首诗,到后来的操着大嗓门叫卖,已没有了当年的温文尔雅,现在的满嘴脏话与大学时代的“大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什么理想,抱负,早就没有了踪迹。以前的奋斗目标也已变了,变得更现实,更实际了。

感慨之余我不禁害怕起来,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等到进入社会之后就会被染得面目全非,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难道也要被这些世俗变得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吗?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又将何去何从,难道真的要变得像他们那样吗?难道也要淹没到这黑鸦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甘心的。

现在,我们在学校,畅谈我们的梦想,在为我们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奋斗,读着一页一页的诗词,学着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着一支支不太优美的舞蹈,绘画着我们走过的逝水流年。回首过去在教室里用心的学习,读书,虽然艰苦,但很充实,回忆起来还是很美很甜。展望未来更是光阴似锦为梦想坚持不移,满怀大志,但读完这篇文章才懂得,原来现实是那么的不如人意。我们的梦想还能实现吗?我还是坚信,有理想的人会活得更好,我不愿重蹈覆辙,走前面大学生的路。就像现在热播的电影《老男孩》,让大多数的80后认识到,原来梦想是可以追求的。多少人停住了脚步,多少人注视着电视,多少人为他们流泪,为他们鼓掌。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了,也实现了梦想。是他们让我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希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希望。歌曲《老男孩》则唱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也告诉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不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更不能随波逐流,相信我们这一代会经得起考验的。为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新的力量。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读后感

1013班 林婉贤 21号

看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这部小说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感触颇深。尽管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华丽优美的辞藻加以渲染,只是记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事的背后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近,感觉说的就是我们自己。

《一地鸡毛》讲述的是一对小夫妻为了家庭,发生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无聊小事。夫妻两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斤斤计较,作者用平实,传统的语言写出了在现实社会中,普通工薪阶层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小说以“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作为开始,进而展开下面的一系列故事。主人公小林和妻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年轻人充满理想和激情,有着满腔的抱负,所以,小林夫妻结婚后留在北京拼搏,寻找成功的机会。

有了家庭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烦恼越来越多,小林夫妻的思想也逐渐的发生了改变。为了买到豆腐,小林不得不挤着长长的队;为了省那么一两块钱,小林妻子做起了半夜起来偷水的龌龊事。曾经不把局长放在眼里,也要坚

持自己的意见的小林为了老婆的工作,也开始找关系,学人走后门送礼。对门为了使自己孩子有个伴,帮忙把小林的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感觉孩子成了"陪读","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也只能自我安慰一番;买大白菜可以报销,为了不吃亏,小林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帮同学卖鸭子,被单位发现时,小林编着理由糊弄过去。。。。。。。

生活中就是有着这种那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在普通人眼里,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事”。人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不是国际形势。但是,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就越空虚,因为思想里装的除了金钱就是权力。人们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卑怯,大家都学会了阿谀奉承,明哲保身,人与人之间除了互相利用之外,少了真心,丢了真情。

…… …… 余下全文

篇七 :《单位》读后感

《单位》读后感

《单位》这本书蕴含着现实的讽刺与荒谬;本文围 绕“单位”这个话题;展开了许多探讨,作者从很多方面叙述了“单位”这个特有名称在中国的变迁过程。《单位》这本书的情节也是值得我们解构,情节当中有高潮有低潮,而细节也得到了加强。大多数文本中的喜剧成分当有在这本书当中提到。很多情节,读者可以一笑了之,但是,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总的来说,《单位》这本书是值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细细品读的,通过它我可以较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脉络。

小说《单位》里的老张在处长这个位置上干了很多年了,眼看就要退休回家了,却因祸得福当上了副局长。原来局里有两派,他们各自推荐自己的副局长候选人,彼此互相抨击,相持不下,人选一直悬而未决。部里领导对此很生气,大骂:这是国家机关,不是黑社会,整天你争我抢,弄的乌烟瘴气,成什么鸟样。于是偏偏任命无人问津的老张作了副局长,让你们竹篮打水一场空。老张明白这是鹤蚌相争,让他这个渔翁得利了。所以他上台后面对各方卖弄的人情谁帐都不买。老张升了,那个处长位置就空下来了,于是副的想歪正,办事员想弄的副处干干,每个人都不甘落后,为彼此的利益奔波,手段花样百出,让人大开眼界。当老张因为“作风问题”被停职检查时,立刻墙倒众人推。那些曾经一个战壕里的同志们揭发最深刻也最恶毒。他们都想踩着老张往上爬,好达到各自见不得人的目的。在这篇小说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小林这个人,他的遭遇让人感到心酸。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局里工作,本来是个很有希望的小伙子。也许是他刚走出校园还没有转过向来,每天上班迟到,工作吊不浪裆,一点小事就和领导同事争吵,得理不让人。还经常带同学到办公室聚餐造反,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他以为他是金庸小说中的那个“任我行”,想怎么潇洒就怎么潇洒。结果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周围人对他的行为很反感,集体排斥他。几年下来,升官没门,待遇不增,连他以前不屑一顾的“贵党”也没入成。一起毕业的同学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而他呢,因为级别不够,不能享受单位分房政策,只能和别人合租房子凑合住。随着他结婚,生孩子,再加上与合租人矛盾愈来愈深,弄得他是苦不堪言。孩子的哭叫,老婆的抱怨,无人打扫的厕所散发出来的阵阵恶臭,终于让这个曾经潇洒无比的小伙子低下了那高昂的头颅。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为

…… …… 余下全文

篇八 :《逃离》-读后感

逃离背后的抉择

——木林兽医卫生防检站 罗琦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不知道在哪里看见过,说是我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抛硬币来帮助我们做决定,并不是这一枚小小的金属有什么先验的能力,而是在硬币抛出的那一刻,你忽热就明白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你到底希望硬币哪一面朝上呢?

“停靠的地点是一个加油站。这儿就是她和克拉克创业初期常来买便宜汽油的地方。在那些日子里,他们的整个世界也就是附近农村里的几个小镇,他们有时会像游客那样,上一些黑黝黝的小旅店酒吧去品尝几道特色菜。猪脚啦、德式泡菜啦、土豆煎饼啦、啤酒了。然后他们会像疯疯癫癫的乡巴佬一样,一边唱歌一边驱车回家。

可是没过多久,所有这样的漫游就被看成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了。那样的事都是些不懂得人生艰辛的小青年才会去干的。”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第一篇同名小说“逃离”里,艾丽丝·门罗不动声色的描绘出底层小人物蠢蠢欲动,却又无可奈何的困顿境况。女主人公卡拉在加拿大边陲小镇勤勤恳恳操持着训练骑马的营生,他跟丈夫克拉克有些积蓄,但远远称不上富人,貌似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稍稍偷些懒就会变穷”的宿命。学员递减、家畜走失,甚至台风来袭都可以左右他们脆弱的生计。而这还不是生活中最不可莫测的危机所在——曾经对未来的勃勃憧憬,一点一滴被消磨殆尽,留下的只是面对艰难时世无所适从的一地鸡毛,才让人绝望到窒息。

无奈,卡拉“需要过一种更真实生活”的“逃离”,虽然得到了邻居女知识分子西尔维娅太太的帮助,终究突破不了自己内心不可逾越的藩篱,再次回到曾死命想离开的丈夫身边。

她甚至不再朝与外界接壤的地带走动,“抵抗着那样做的诱惑”。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去,直到三十岁、四十岁,她会明白,原来世道其实可以更糟糕的,哪有“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的好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