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资本论第二卷读书笔记

我们上学期学的《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从本质上揭示资本,而第二卷则是从资本的运动中揭示资本的性质。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直观得到感觉是钱是可以生钱的,如大老板有钱开工厂,在经营顺利的情况下他就能不断地赚钱。用《资本论》中的公式就表示为G—G′。但学过《资本论》一卷的同学都知道,所谓的“钱生钱”只是表像,资本家是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得剩余价值的。然而,一卷中只是抽象地给我们揭示这个本质,那么在实际当中资本家怎样才能顺利实现预付资本的增殖呢?在阅读了第二卷的第一篇以及结合老师的讲解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阅读第二卷,我首先学习到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G—W??A

?Pm…P…W′—G′。这种单个

资本自始点G (货币资本)出发,顺利经过上述轨迹的各个环节,最后实现增值后重新回到始点货币资本形态的一次运动过程就是货币资本的循环。资本循环抽象地概述了资本的一次完整运动过程, 从过程中可清晰地看出, 产业资本只有依次完成购买阶段(G—W)、生产阶段(W?P?W′)和售卖阶段(W′— G′)三个阶段组成的资本循环才能实现预付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中购买阶段(G—W)是货币资本执行购买生产要素职能,为资本增值运动的准备阶段。

但是G—W从形式上看就是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价值从货币形式向商品形式的转化。为什么说这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为什么说这里的货币是货币资本呢?经过了学习第一章,我知道了,是因为货币所购买的商品的特殊性,这里货币购买的是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所以不是行为的形式,而是它的物质内容,是那些和货币换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质使得这里的货币是货币资本,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从生产过程(W?P?W′)中也可以看出,以货币形式预付的价值,现在正处于一种实物形式(W)当中,在这种实物形式当中,它作为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的价值存在,即作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存在。而与W交换的是价值量相等的只是形态不同的G,所以就再次验证了这里的G也就不是普通的G,而是货币资本。

…… …… 余下全文

篇二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货币与剩余价值

最近看起了在新中国建国历史中曾发挥重大指导性作用的《资本论》,这本书曾让世界震惊,因为它引发的思想颠覆,让无数资本家的统治政权被推翻,同时也让许多共产政权建立起来。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进入作者给我们建立起的新世界。

卡尔·马克思,一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将无数受着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无产阶级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带领他们走向那个美好光明的大同世界。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与革命理论家。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笔下的《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而这本全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反复提及“货币”一词,货币不过是人类社会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衍生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明确了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是一种具有一般价值尺度的商品,并强调货币形态与一般价值形态在交换过程中并无本质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一种可以为任何一个人私有的外界物。社会的权利因此就变成了私人的私有权力。”马克思也提出“价值形态是基于劳动二重性提出的概念,而货币形态又是商品交换中价值形态发展的最后形态。”因此我们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论》中的另一重要概念“资本家”,在《资本论》中,“资本家”的内涵体现在资本家与资本、供人、劳动的关系中,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的异化,同工人阶级对立并最终被工人阶级消灭,资本家在历史上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而“资本家”的外延部分主要研究了他的产生、分类和灭亡。因而,《资本论》不光对无产阶级起了积极作用,也对指导资产阶级不断完善自身弥补不足发挥了巨大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大学资本论读后感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资本论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四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马克思,马克思更多的让人所了解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现已为多个国家所采用,其中不乏我们中国,追求共产,意味着排除资本主义,其实这本资本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工具,一个向资本主义开炮的工具。

开始阅读之前,去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由于学的是理科,所以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所知甚少,而他的著作《资本论》时而出现在一些我认为比较高端的场所,憧憬着什么时候也能去研读下,因此一直没有去拜读,借着这次机会,能满足我一个多年未了的遗憾吧。

写这本书的马克思之前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走上了革命的一条路就意味着艰险难当。马克思在伦敦的革命失败后遭到多国的遣散,因为不能按时支付房租被各个房东赶来赶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他找到了一个图书馆的阅览室,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沉思,困难的环境造就了非同一般的忍耐力,当时马克思思考的问题是那些资本家剥削的意义,剥削的是什么。为了研讨问题的答案,他每天工作16小时,终于在某日完成了这一革命史上的著作《资本论》。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对于资本的重新定义,马克思充分的解释资本这个人类设置的定义在实际的社会应用中是怎样的一种情况,首先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了如下一个问题:工人的工资A,商品的价值是A+B,那么B就是资本家所剥削的,因为一个工人能创造的价值远不止于A,但是他们只能拿到A,不管他们所创建的是多么富有价值的事物,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定义,我对这个印象特别深,马克思完全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一般所思考的,是成本问题,我们的固定思维就是工人的价值只能是A,其实我们已经被资本主义的剥削潜移默化,资本主义的最基础也正是如此。

马克思在全书中让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发现家,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一件事物的发展,联系到另一件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好坏,影响到其他的发展好坏,资源的配置多少,影响到了其他的资源分配,虽然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我要多分给A,虽然从表面意义上看,可能是A创造的价值更多,但是深

…… …… 余下全文

篇五 :资本论读后感2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10行政管理 李涛 20xxxxxxxxxxxx3 俗话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资本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剩余价值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自从它问世以来,始终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锐利的理论武器。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思想,将《资本论》里面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不得不承认,《资本论》一书确实晦涩难懂,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枯燥无味,在读的过程中,我几次想要放弃。但是,我们知道《资本论》里的思想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条件下,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阅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而现在是读《资本论》最好的时候。金融危机后,资本论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中国曾经是马克思的读者最多的国家。《资本论》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也是“有产阶级”的知识经典,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运用抽象法,首先撇开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抽象地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它产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采取的特殊形式及其特殊规律,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资本本性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资本主义存在根据的质疑和追问,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 …… 余下全文

篇六 :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

学 院:

专 业:

指导老师:

组 长:

组 员: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杨志

20xx年 4月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摘 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资本论 经济学 政治学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 不灭的指路明灯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犹如1869年的“黑色星期五”(1869年9月24日星期五,在美国金融市场发生的一场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市场低迷,企业破产,银行倒闭,漫漫黑夜,人们迷茫:钱都跑到哪里去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也在思考。

信心是比货币重要,也比黄金重要。但是,笼统地说“信心是永远不灭的指路明灯”,人们还是将信将疑:信心来自哪里?信心如何成为指路明灯?如果笔者解读不错的话,信心来自制度优势,信心源自经济实力,信心出于对《资本论》所阐述的共产主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是很难走出危机的。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战胜危机。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才是真正的不灭的指路明灯。在我看来,我们现今在经济上遭遇的问题,可以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金融泡沫中找到影子,同样可以在《资本论》中找到踪迹。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资本论》。

《资本论》,全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笼统的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论》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德实质。在《资本论》中师对唯物辩证法的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里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资本论》的价值再过一百年,也估计不透。马克思之所以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科学家评为千年思想家之首,充分证明了《资本论》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八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