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临床医学七年制(2006级) 傅佳寅 学号 3061802084

[摘要]: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国家与革命》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国家问题的许多方面。这里只能有重点地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重点在第一章和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第一章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 …… 余下全文

篇二 :马克思列宁刊物读后感

马克思列宁刊物读后感

马克思刊物读后感

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们小组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尽管在中学时代我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我对自我人生的要求之一:有生之年读一些经典的书,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除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外,我最大的想望就是系统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看看这两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当初这在我心底里只是一种蒙胧的愿望,因为,在一个买卖欢笑、尽情享乐和追求消费的时代,有谁愿意花功夫去读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大块头著作呢?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代之以快餐式纯消遣式书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我并没有刻意去搜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只是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串门,无意中发现其父亲书架上陈列着六七十年代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崭新的四大本,似乎自从它摆放在书架上就从来没有人光顾过,既然主人只是把它作为摆设,不如我拿回去随便翻翻,于是我从朋友家取走了这四大本著作,闲暇之余开始研究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来,一来圆我一个梦想,二来希望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使我对于现实社会性质的认识有所帮助。这不经意的经历竟使我从此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爱不释手,一发而不可收,此后,我又陆续找来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读,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知。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似乎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大难临头_出路何在?》读后感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读后感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是列宁19xx年9月份所写的。目睹了帝国主义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所带来的致命的打击和伤害,以及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后,列宁写下了这本书。

我读完这本书花了两周时间。文章不算太长,但内容却很是深刻,使我感慨良多。

在书中,作者以客观的态度陈述了俄国目前所面临的“难”,深度剖析了造成这些灾难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战争导致饥荒逼近,政府不起任何作用,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政府破坏民主组织工作,财政破产,控诉了资本家为获取利益而不惜一切的 做法等等;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以及所谓民主政府的无能。为了解决俄国当前的困境列宁提出诸多有效措施:银行国有化,辛迪加国有化,取消商业秘密,强迫参加联合组织,调节消费实行工人对资本家监督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国民劳动,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而且会使居民中的劳动群众即多数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然而,要实施这些措施就必须大胆地打破资本主义的枷锁。那么,打破后俄国又该何去何从呢?通过客观的对比革命民主派和革命无产阶级的优劣后,列宁适时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俄国要前进,就不能害怕走向先进的社会主义——正如列宁在文章最后一段所言:“资产阶级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联盟破产愈彻底,人民受到教育也就愈快。人民也就会更容易地找到正确的出路,那就是:贫苦农民即大多数农民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

读完这一篇文章,读至此时,我不由地想到了眼下的中国。虽然政府宣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有了质的提升,但遗憾的

是生活了二十年了,我切身印象中,似乎没与什么大的变化。相反,一些不好大的东西却渐渐蔓延开来。

首当其冲的便是腐败。以前,我总觉得,腐败仅仅只是贪污受贿,仅仅只是社会中的极少的一部分。对于偌大的国家财政而言,九牛一毛,无伤大雅。可诸多的事实改变了我的看法倘若仅仅只是贪污受贿倒还罢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权力滥用,监督体制遭到破坏;政府机构庞杂,职能重叠,人员臃肿,互相扯皮,效率低下。行政人员素质低下,暴力执法,践踏法律,漠视人权。腐败已然成为悬在政府的一柄利刃,随时有可能断送这个政府的前程。我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事实,只是大家不愿说出来而已。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有感

读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有感

姚玉杰

临沂师范学院工程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是列宁发表于19xx年9月18日的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进行报刊工作的指导性文章,“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这一光辉论断就是列宁同志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工作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带着这种疑问,笔者最近仔细的阅读了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要讲政治

“少谈些政治”绝不意味着不谈政治。列宁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的看

[1]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

有这个政治的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和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不可

[2]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新闻从业者特别

是党报的从业人员,思想庸俗化,眼界不开阔,缺乏敏锐的政治鉴别力,习惯于就经济论经济,就业务讲业务,这是不够格的。在当前这样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转型,新旧正在交替,国际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如果没有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容易目迷五色,耳乱五音,左右摇摆,迷失方向,作了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俘虏而不自知,甚至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大是大非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认识、坚定的信念,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素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3]

但是,社会建设时期的讲政治,与以往各个时期讲政治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

1、“资产阶级走狗孟什维克卑鄙地背叛、英国和日本为了恢复资本的神圣权利而发动入侵、美国亿万富翁对德国咬牙切齿等等,??这些事情要报道,这方面的每一个新事实要指出。”[4]列宁所主张的对政治的报道,主要是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国家建设中的政治、党内斗争的政治、工会建设中的政治等等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报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新闻工作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对于国际形势中的新情况、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必须要尽到自身作为岗哨、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 …… 余下全文

篇五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创伟业,这

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如果说《毛选》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虽说这篇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的文章或许只是应景之作,但这样的文字还是让人很不舒服。坦白的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个性。还有,不少文章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两字,总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崇拜。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 …… 余下全文

篇六 :《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读后感

概论课多环节实践教学

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读后感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班级:食品09-01

姓名:

学号:

概论课多环节实践教学

《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读后感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闻名的《实践论》。它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列宁的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后,我想更加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所以选择了阅读《毛泽东选集》这本著作来更深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著作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出生于1893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纵观其一生,风风雨雨,他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使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在整体翻阅后,我对《毛泽东选集》里的以下部分印象尤为深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八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选集》,也查阅了许多关于毛主

席的资料,虽说以前也翻阅过几次,但也只是粗略的看了下,而是通过

与之相关人写的或回忆的传记性书籍来间接了解。想象中的毛选应该

是深奥难懂,枯索无味,会让人看的头皮发麻。可是当我深入拜读之

后,却发现与想象的相去甚远。原来毛泽东是如此平易近人,原来我

看的那么的意兴盎然。就像他们所说,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 《毛选》第1至4卷,收集了毛泽东在建国以前的重要著作,这些著

作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写成的。这些文章,除了几篇

纯哲学著作而外,大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或是解答疑问,或是指授

方略,或是为中央起草的文件。就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将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文

章中,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

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纸

张的滑动,思绪也进入那段历史,仿佛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探寻党和民

族国家未来的出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

提升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由于时间、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思考的方向略有不同,《毛

选》中折射出的许多深奥的道理,我现在还不能有更透彻的认识,但

他在自己生活的年代结合革命工作中的特点生动精辟地将这些理论

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就如我读到一首五律诗:

博大精思想,鲜明透彻深。

文风超百代,笔力重千钧。

济世施良策,兴邦作指针。

龙人多壮举,美丽永无垠。

这首诗道出很多读者的心声,我虽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但

是却可提笔写下自己心中的感慨万千。

纵观《毛选》第一部,给我启发做大的莫过于《实践论》和《矛

盾论》两篇文章了,因为它们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精华的结晶,他结合

当时国内国际革命发展观的实际,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我们今天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