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原本大学微言

《原本大学微言》读后感

《原本大学微言》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作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前段时间刚刚忙完了几门考试,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索性拜读南怀瑾老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读起来有些困难,并不能很深刻准确理解南环瑾老先生的意思。但是,书中对《大学》的内涵详细的阐述及与历史史实相结合,使我读后对《大学》的内容有了一些的认识与理解,也需要在日后多去感悟,与日常生活,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理解大学的意义。 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对于这本书有感悟的方面。《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也点出了儒家思想所主张的人生之道,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即做人立身的道理,在弘扬光明的品德,在亲民、为民中实现,最后达到完美至善的境界。也告诉了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也许说达到完美至善的境界是抽象的,我的理解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他人共存相互作用的世界里,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存在我为他人、他人为我的相互关系。正是因为这样,如何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同时又实现自我,实现自己内心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的存在既对于社会对于他人有贡献,有对于自身的自我价值实现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平衡。

从书中感悟最多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它告诉了我们: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它语言上的气势所折服,虽然朴实无华,却是心性的流露和智慧的闪光。这也引发了我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也在琢磨自己心浮气躁的原因。前段时间考了很多门考试,每次考完了都会患得患失。到了现在,自己还停留在“知止”的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未来又不是可以那么容易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许我还在寻找的阶段,所以不知去向何处。知道了自己所要达到的境界后,对于自己志向的坚定,以及为了达到志向所做的努力也许是更为重要的。要想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需要的是心无旁骛的做学问,不要被外物干扰到自己的内心。一旦自己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衡量其他的事情的重要与否的标准就是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所树立的坚定地目标。对于现在大三的我,面临的是考研,最重要的也许不是那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内心的安静,不要太被别人的话语,别人的行为所波动,坚定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内心有一个精神的家园,让自己可以心无旁骛的去复习,这样才可以长期坚持。我觉得我应该在内心中时刻的记住这句话,不论是考研或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当自己内心浮躁,没有了方向的时候,默念这句话,提醒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二 :《原本大学微言》 读书报告

《原本大学微言》读书报告

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是一本讲述国学经典的著作。他把古本《小戴礼记.大学》翻出,作者以他渊博的学识,对这本书作了微言大义的讲解,给人以知识的乐趣与人生的启悟,以大众易于接受与理解的方式解读经典,学习国学,以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南师还回原本《大学》的风貌,而不用朱子改编的版本。对于朱子对《大学》的改编,南师很是不满。朱子所改编后,有很多地方扭曲了作者曾子的意思,而贻误了后人的学习与思考。《大学》是一部儒家的经典,纵使朱子有再高的造诣也不应该随便篡改经典经文。篡改经典是对经典的极大破坏与亵渎。幸而明代儒理大家王阳明先生也不赞成朱子的改编而重新收集整理,才使得古本《大学》流传于后世。

现在社会上也有一股恶搞经典的风气,这实在是对经典的亵渎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过了时间和空间的洗礼,得到历史意见的肯定,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并不是人们茶余饭后供以娱乐的笑料,所以,对于经典,人们应当奉之以尊重,而不是恶搞以寻乐。当然,受于时代与思想的限制,经典也难以完美,不免有不足与糟粕之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经典,专攻于此而恶搞。而应该多注重其精华部分,加以学习体会,“事在人为,而不是事在书为啊!传统文化的诗书并不会害人,只怕自作高明的人为害了诗书的精义而已,若加以研读,定会使人受益匪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经典,抵制恶搞之风。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内明之学是,参照了另外的一些经典来讲解,融汇了其他学家的思想,建立了经典之间的桥梁。不过,由于个人的原因,有些地方我并不是能够理解南师所说的话。不过幸而南师在轮速结束了都还做了总结,因此还能大概了解他所要讲解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格物与致知的时候,作者“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过我还是不明白“致知格物”、“格物至知”的内涵。不过结尾,作者说“讲知性的学养,提升到不止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学到这个境界,能尽知人的理性,能尽知物的理性,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可以担任以道济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这才稍微明白了“格物致知”的作用。“格物致知”,知人知物知天下,才能治人治物治天下。

…… …… 余下全文

篇三 :《原本大学微言》读书报告

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读书工程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读书报告)

学 号:2014064113

专 业:物联网

学生姓名:孟稼祥

任课教师:叶紫丁(周三班)

20xx年5月

论“身”和“心”的关系

《原本大学微言》是南怀瑾大师对古本《大学》所作的解读。南怀瑾大师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及实例等等,对古本《大学》中的微言大义作出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以大众易于接受与理解的方式解读经典,学习国学,以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南怀瑾大师对朱子所改编的《大学》很不满,完全扭曲了曾子的原意。通过对这本书的拜读,我通过拜读《原本大学微言》,我对《大学》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书中的很多内容,我并未完全理解,我日后须对这本书进行细细的品读,书中的很多内容需要仔细琢磨。现在,我就关于一些让自己感触很深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书中论述到:身心应分开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书中讲到“身”是生命所有中机械性的机器,此身”,不过是我们现在生命之所属,只有暂时一生的使用权,并无水恒占有的所有权,而且“身”只是“心”的附属而已。修身在正心就是为了让心可以明净,可以控制自己放肆在外的狂“心”。对于这种理论,我觉得不是很对,在现在看来,我认为是不合理的。

将我们的身心比做一台计算机,则我们的身体是硬件部分,而心则是安装程序。如是这样,我们的最高境界是要和计算机等同?我们做任何事都不会被伤痛危险困扰,这明显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我觉得修身起码要宣泄自己的感情,但不是只有这些,还要让自己的身更加强大。

“身”,“心”是同等重要的。身,心是人体的俩大组成部分,也是人生命的组成,二者应该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一部汽车,它的正常工作需要其内部的每一个部件的通力,正常的工作。倘若有一部分有了毛病,或者不合步调,那么整体就会死掉,甚至于奔溃。而身和心就是这样的关系,二者是同等

…… …… 余下全文

篇四 :原本大学微言读书报告

原本大学微言读书报告

之前对于《大学》这本书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高中的课堂也对其中的内容做了一些简单的讲解,但拿到《原本大学微言》之后,首先第一印象是这本书讲的内容没有之前那两本有趣,所以读起来就显得有点麻烦了,于是也就一知半解的读完了这本书,对于书中的内容不敢说读明白了,只能说写此读书报告来谈谈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吧。

南怀瑾先生所做的《原本大学微言》是一本讲述国学经典的著作,全书总共是九个方面的内容,开宗明义;七证的修养功夫;内明之学;外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儒学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与中国九个方面,内容显得比较宽泛,虽然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历史故事,这些对加强读者的理解很有帮助,而且作者的很多语言也很随和,让读者不显得对经典国学的学习而感到乏味,但书中也有一些内容还与佛教,道教相关,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就七证而言,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后来广泛的被佛家和道家所引用,所以作者在解释七证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引用佛教的一些故事来解释,虽然我还是对他的一些说法理解的不透彻,但我觉得知道了这些故事总还是好的,就像书中的那个谢谢你没有说破的故事一样,虽然现在不能理解七证的内涵,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就会知道今天作者所说的意思了,我觉得读大多数书都应该是这种状态,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根本没有用,或者没法理解,是由我们的年龄和阅历所决定的,而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对于内明之学的认识,就要先谈“格物致知”,通过认识事物而得到知识是我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而格物致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诚意,正心,修身”,并且在结尾,作者所提到的“将知性的学养,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学养到达这个境界,能尽知人的理性,能尽知物的理性,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可以担任以道济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也就是说,只有明白了人,物和天下的规律,才能管理好,治理好,人,物和天下。

…… …… 余下全文

篇五 :原本大学微言书评

修身与正身

——《原本大学微言》书评 作者在书中论述到:身心应分开讲。“身”是生命的载体,是生命中所有机械性的机器,是在现实所表达的每一个人“自我”存在的作用,是属于自然物理的,生理物质的现实。而“新”呢?是一个代号,一个代名词;他能起思维想念和意识所反应的“见闻觉知”等功用,即能知,所知。身 心相比之下心是作用的主体,身只是心的附庸而已。我们的身有喜怒哀惧,作为常人我们有时不免会迷失在恐惧 爱好 愤怒 忧患里,在现实生活中昏迷散漫,我们的心犹如鸡飞狗跳,不在本位。于是就出现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所以作者提出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要时时保证心的澄澈,对身的喜怒哀惧有一个良好的控制与把握。所以得出“所”修者是身,能修者是心的说法,也就是修身在正其心。这样的推论咋一看是没多大问题的,但我们推敲一下,就发现这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

将我们的身心比做一台计算机,则我们的身体是它的硬件部分,而心则是安装的程序。按照上面的逻辑,我们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一台计算机。你想啊,我们无论干什么,无所谓成败悲喜,每个人都是终结者,不会被伤痛危险困扰,无论啥事都相当的淡定,那可真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但这是我们要的吗?显然不是,任何机器的区别就是我们有喜怒哀乐,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修身是要恰当的宣泄我们的情绪,而不是时时勤拂拭,将他们淡化。

其次我个人认为身心是同等地位的,甚至可以说正心在修其身。

咋说呢。我们先看《大学》里的这几句话:身有所忿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我们下边把这几句话改下顺序:不得其正则身有所忿嚏,不得其正,则身有所恐惧;不得其正,则身有所好乐;不得其正,则身有所忧患。是不是更能论证修身在正其心呢?那么原文相比之下就有矛盾了,他似乎是在说正心在修其身。我觉得实际上也是这样,我们神没有喜怒哀惧对正心是有好处的。其次作者在265页中提到:肝火大易怒,肾虚多恐,肺不平易至忧患···进而导致心不正。这些都说明修身使机体保持良好的机能有助于正心。所以我对于心为主导是不敢苟同的,然而我也并不是鼓吹,或是证明正心在修其身。因为作者的修身在正其心论证的很充分。我想说的是身心没有主导,他们是和谐共存的,共同作用与一个生命时其大放异彩。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原本大学微言》

——读《原本大学微言》

比较爱读书的我,拿到这本大部头的书,第一次在书面前头大了。这么厚的一本书,而且粗翻之下感觉比较难读。

假期中我下定决心把这本书攻下来。大学开篇的58个字,怀师用了近百页的文字来阐述,古文字的丰富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字字珠矶。全书读完了,我真的感觉这本书确实非常好,后悔自己读晚了。早在怀师所著《论语别裁》一书时,便深为怀师的旁征博引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今读《大学微言》,这种钦佩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对于《大学》的讲解,怀师“从史实”中让我们领会其道理。本书如一部中国历史巨著,围绕大学的核心语句,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变迁一一道来,内容包罗万象,特别是各代开国至亡国过程中,历代君王所推崇的不同文化对本国所造成的影响,古人所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一点从本书中让人感受非常深。读来令人不忍释卷,长了不少见识,同时对于我国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在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举例后,怀师告诉我们,注重法治的管理,便是霸道的效用。王道的礼治和道家的“慈俭”,固然是应时良药,温和清凉,有时的确难以治愈重病或急症。想一想在我们工作的管理过程中,作为一名领导者,既要做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同时也要懂得法治的管理,以规范化的管理打造高效团队。

书中的读多观点都令我产生共鸣,也有许多地方令我深思,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学微言

读《原本大学微言》

有感

英语二班

吴 琼

290801215

读《原本大学微言》有感

众所周知,《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南怀瑾先生一生都与《大学》和《中庸》为伍,每次研究后的人生体验和阅历都不尽相同,深入程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南老的这本《大学微言》对我很有信服力。南老曾表明:“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永远没有空闲时间,尤其是毕生求证内明的人。”南老一生致力于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他的《原本大学微言》主要是对朱子改编后的《大学》尽兴重新的整理,既恢复其抽调不当之处,又添加新的观点。

南怀瑾先生从“内明”、“外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九个方面浅谈《大学》。其中,南老的很多论述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就像他在第一篇开宗明义中提及的:书生大半出农村。有的人会想,农村自古教育条件差,受教意识薄弱,城里的孩子比他们有着更为有利的教育条件,但为何有说:书生大半出农村?就我自身理解的经历来看,农村的孩子单纯质朴,城里的孩子有太多的外物所干扰,能静下心来搞学问的少之又少,努力程度比起农村的孩子又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况且在我现在的班级,班里前10名的孩子有6个都是来自农村。

南老在此章中还明确指出了各代学子都深受封建文学制度的禁锢和这种制度对学子的极度迫害。确是如此,他们绝对不能做违背统治者意愿的学问,着真的是寒窗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的最终归宿吗?这样说来文字狱还有那么可怕吗?《大学》中所谓的“修身养性”,无外乎就是借助《四书》、《五经》这些历来的读物。用这些赋予了当

朝统治者思想的读物,修的是什么身,养的是什么性。

南怀瑾先生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对朱子改编后的《大学》进行修改。首先,朱子对《大学》进行擅改,将“亲民”改为了“新民”,他的“苟日新日日新”言论的后遗的影响不容小觑。难道所谓“新民”我们就要随时更改政策,改变思想吗?在我看来,定,乃国之根本。一个国家若是没有稳固的根基和既定的统治政策,他是避免不了隋朝30多年灭国的厄运的,甚至会更早。其次,朱子擅自改编了《大学》的次序。历史上的文人学者也有的反对过朱程的意见,但是都因为地位等原因不予以重视。文人的功名考取标准全都按照朱程二人制定的来执行,而这套标准又无一人能动摇,连宋代的王安石都没有享此殊荣,那朱子为何如此幸运?是他的经义建树高过王安石吗?我看未必,朱熹的“影响力”是当权者赋予的,他的见解被视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与权利的手段,任其思想大行其道,影响后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