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林语堂读后感

最近赶在过年前把《林语堂传》粗略的看完了,为什么说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没有认真去看,而是因为书中摘录了林语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国学功底太浅,有些实在看不懂,只好略去。但还是有一些感想的,为了怕时间长了忘记,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记录下来。

以前只是依稀对林语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个作家(呵呵,实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华烟云》,其他就基本没有了解了,在这个学期的新东方课程里,一个留学回来教我们写作的女老师向我们硬荐他,说学英语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记国学的研习,否则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言之无物,就会露怯,因为人毕竟对他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书法、国画、诗等等,就算你的英语再出色,也没有用处,语言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工具。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贯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评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早年爱读书,上过私塾,也上新式学堂,几乎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英语水平,之后他在美国旅居创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比较有名的有《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和《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fe),出版后曾长居美国畅销书榜首。好多美国人当时对中国的好感就是从林语堂的书中获得的。孔孟庄的智慧同样吸引着美国人,赏花品茗似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给注重现实利益的美国人仿佛打了一针静心剂,据说当时好多美国妇女都以《生活的艺术》以生活准则,足见林语堂语言的功底和力量,更准确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联想到中国软实力(或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在美国开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说实话,拍的不错,很大气,但总觉得文化的魅力没有太体现出来,而且正如美国媒体所说,一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与其拍几个宣传片,不如这个国家的大企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来得实在和扎实。宣传片可能很能勾起中国人共鸣,但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是这些吗?不知导演有没有考虑。既然中国强大了,文化外交的需求增强了,那么时代就呼唤像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的人才,能够熟悉传播受众的文化,热爱并了解自己的文化,更高一更层次,找到自己文化中特有的又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道”。现在中国还在四处建设孔子学院,但愿它不要变成一个汉语培训机构,但愿其中的老师能够吟古诗、会书法、向林语堂一样饱学中国传统哲学。

…… …… 余下全文

篇二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 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

“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三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 …… 余下全文

篇四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三篇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一)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 …… 余下全文

篇五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字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字(一)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湾很不方便,因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吴佳林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纯真是美的阐释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东营市晨阳学校八年级二班 吴佳林 指导教师:齐春风

读张晓风的散文,越读越觉得有无法言说的美。她的文笔仿佛有一股芬芳的气息向我扑面袭来,并凝成一种力量震慑着我;读她的散文好像行走在远古的森林里,看到的是美丽的白云、碧绿的树叶和幽幽的青草,仿佛一幅纯真的画卷在面前展开。

张晓风的文字就是整个宇宙,一天一地的事物统统置于她的笔尖了。她把自然当成书来阅读,她写山用“一册册”,写水用“一行行”。有人曾评论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还有集学者的渊博、家的灵魂慧心、哲人的睿智、宗教的悲悯、儒家的担当和艺术的纯真……

读了张晓风的散文,我感触颇多。文章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有时广阔如人生,有时细小如牛毛,但从始至终都有一份纯真。

若说淡,一般都是谈一些文学;若说浓,那大都是谈人生故事。看张晓风的散文,我总觉得是在和人谈话。有些文章,语言里饱含着纯真,浓得化不开,叫人读之如饮琼浆。

她写花用“花拆”一词,我惊羡她能把美当成一枚信封来启。她写“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这段文字正好可以用来形容她的散文,谁能说她的文章不是一朵“花拆”呢?而她的每一朵花拆又是纯真的不可思议,同样都是美得不可思议。

张晓风的散文,有浓有淡,有情有景,像一幅甜美的画卷。她就是一粒珍珠,“中华语言文字”这个大河蚌里的精华被她吸收得饱胀有余。她太亮丽了,让我们感受到了耀眼的光芒……那份纯真,也得到了“美的阐释”这个称号。

…… …… 余下全文

篇七 :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1500字作文

《中国人》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吾国吾民》的最早全译本。于是得闲便翻看起来,整个阅读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也有趣很多,时时能读到让人露出会心微笑的文字。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复杂的书,作者林语堂先生在写书之时正值国难当头,而新旧思想的碰撞无处不在,他成书的立意甚高,自然免不了牵扯进很多当时的政治局面,窃以为作者对于当时复杂的局势所抱持的观点还是书生了一点。但我在此不想也不会谈大事,世事有因果,不用我多说。想来想去,我也只能写点和现实生活有关的琐事罢了,虽然这样的品论不免是断章取义的,或者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是作者最不想读者所落入的偏见,但70年过去物是人非,同样的文字由不同时代的人读来,感受想必都是大相径庭的。

此书的笔者林语堂先生是近代是一位语言大师,此书是他用英文书的,根本立意就上让外国人理解中国,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作者对于当时政局的见解。而林先生自身“文化条件”就决定了他能完成这样一项貌似“不可能任务”,他出身中国传教士家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游学海外多年,但同时又拥有浑厚的古文根底以及对各路传统学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他的着眼点和所抱持的观点就变的十分有趣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上。而全文通篇都用那样一种中立的,有别于以往的,甚至带点西洋人特有的天真的口吻来阐述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日常的一切。可以想见这样的书在当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读此书却又别样的感触。对身在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那些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早已经不再是笔者当年的新鲜事物,转而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却渐渐褪色。这样的变化而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无所谓对错,存在即是合理。但不可避忌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断代现象。

从作者那个年代起,我们因为工业文明落后于西方,便奋起直追,免不了事事以西方的为好。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在所谓科学文明,商业文化的潮流中越走越远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切身思考过这些随之而来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真是是我们想要的吗?真的是适合我们的吗?好比身在这座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城中,努力成为主流生活价值观的一份子,供房贷,养车子,为了吃一顿有名的馆子而等上2个小时。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好吗?或者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幸福感有够多吗?我只是听到大家都说很累。

…… …… 余下全文

篇八 :《林清玄散文集》之不孝的孩子 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集》之不孝的孩子 读后感

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内心有着许多感想。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台湾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得非常不孝顺,因为他们怕大陆的大哥也来抢老先生的遗产。

文中作者认为:就算分给大陆的大哥一部分遗产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认为: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这则故事中的儿女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让人寒心。这世间能有多少子女体贴,孝顺父母的心呀?扪心自问,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到最后我们能给予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呢?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许有的同学认为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供我们上学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乐意还会耍犟脾气。试问,当你过生日吃着父母为你准备的可口饭菜、香喷喷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你可知道爸爸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条件,正在外辛苦奔波;当你晚上躺在松软的席梦思上甜甜入睡时,你可知道妈妈还在灯下为你织毛衣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事孝为先,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懂得回报,学会感恩。为我们的父母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上海黄浦区黄教院附属中山学校六年级:曾经死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