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信任的速度》读后感

《信任的速度》读后感

在这本里,史蒂芬·M·R·柯维为我们展示了信任的力量——这个往往被忽视,被低估,但却“足以改变一切的力量”。这是一本突破性的书,它挑战了我们多年以来关于信任的成见,展现给我们的是,信任不仅是一种无形的社会美德,更是一个有形的经济推动力。它可以使组织改善业绩,使个人得到提升,使关系更加融洽。

在这本新书里,史蒂芬·M·R·柯维通过“五波信任”,“四个核心”以及世界各地高信任度领导者共有的“十三种行为”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在个人关系和职业生涯中激发和维护信任,层层递进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通过培养品德和能力,增强领导力和信心,在各个层面建立信任的路线图。他还告诉我们,作为商界、政府或教育界的领导,如何迅速而持久地赢得客户、同事、伙伴和民众的信任。柯维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信任是个可测量的成效加速器。当信任上升,效率会随之上升,而成本则随之下降,从而创造出柯维所说的“信任红利”

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以后,接触到《信任的速度》这本书,这本书的引入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而不再以“礼仪之邦”之类的辞藻安慰我们自己。

首先,解构信任,只有弄清楚了影响信任的结构要素才有机会再次构建。信任基于意愿和能力,表现出来的便是与人对事的关系和结果。如果需要影响信任,那就需要从意愿、能力、结果等要素出发,缺一不可;更不能因为某些要素而开拓了其他要素的缺失或是偏向。

其次,重新正确认识信任的重要性。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各种关系的最根本所在,无论是对我们的商业伙伴、伴侣、父母、客户或者朋友而言都是如此。而信任更是领导的基础。没有了团队间的信任,损耗就是团队内的主题词。反省自己,其实,很多时候的不信任并不是源于本意,而是源于沟通的不到位或是惯性的思维(就像一个工作交给新员工,我们总是会担心这担心那,反而约束了同事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甚至是源于对所分配工作的高期望。如何打破定势,真正做到行事透明,彼此信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 余下全文

篇二 :信任的速度有感

我们都知道,在《信任的速度》这本书中,作者把信用的四个核心比作一棵树,那当你看到这棵树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会浮现出这棵信用之树,它所代表的诚实、动机、能力、成果是不是也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诚实是信用之树赖以生长的树根,也是人立世之本;动机是地表之上的树干;能力是树枝,是我们创造成果的能力;成果就是树上的果实,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看到评论的地方。

能力篇

我觉得我很诚实,我觉得我的动机是好的。在读到能力这一部分的时候,书中所提到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令我印象深刻,能力是我们提升信心的手段,既是提升自己的信心,也是提升别人的信心。当你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情时,而为这件事本身及时职责范围之能的事情,你的信任度就降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也是我要讲述的第一点,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从事教育这个领域,学习尤为重要。这也与后面再十三种行为中提到的追去进步是相互关联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长流水,学习必不可少。不仅要学习书本当中的知识,也要不断的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生的学习态度。

在如何追去进步,有一点是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书中例举了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例子,尤其是爱迪生的一句“我不是失败了了1万次,而是成功了一万次,我成功的排除了一万种不能用的材料和组合。”更好的阐述了这个观点。要是把这个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工作息息相关的地方,那就是允许孩子犯错,不要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对漫长的人生而言,那条路上的风景,也许更美。所以我们要转换看问题的角度,也许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更加美好。

我在这里缺乏的最主要的就是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成果篇

以前,可以说在大多数尤其是以一件事依失败而告终的 或者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结果时,总是会有人这样安慰你,或是没关系,重在参与,或是只要我们努力就好,结果不重要。我也是这样想的,有时也是这样的安慰其他人。但自从看了《信任的速度》这本书之后,才知道结果或者成果才是最最重要的,没有其他。正如丘吉尔说的“说我们尽力了根本没用,你必须成功地完成必须做的事”。这才是王道。所以不要在失败的时候自我安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招聘或是求职信中,你所要填写的履历,你过去所取得成绩,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这样会降低你新到一个地方或新任职务时所付出的信任税,这也只是降低而已,只有你真正做出成绩时,你才会取得信任红利。

…… …… 余下全文

篇三 :忠诚、责任、执行力的完美结合---《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忠诚、责任、执行力的完美结合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给我感触颇深,当今社会,象罗文这样能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的人真是太需要了。单位需要罗文,国家需要罗文,时代呼唤罗文。 故事中的罗文,是美国陆军的一名年轻中尉,在美西战争期间,孤身一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总统的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 握着决定性力量的人,出色地完成了这次重要任务。

毫无疑问,罗文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优良的道德品质,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就是忠诚和主动性,这就是执行力,就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承担责任,不折不扣地执行,服从和荣誉的精神。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忠诚是做人之本,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做事先做人,忠诚是做人之本。忠诚是员工的良好品质,只有忠诚意识的员工,才能与部门群体同舟共济,才能赢得老板的信任,才能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会。

忠诚是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职业精神,每个单位都需要有对自己忠诚的员工,这也是单位生存发展的基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更加注重员工对集体的忠诚。

忠诚是踏实工作的品质,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资本,作为资本追求更高的汇报而流动是经济规律,人才追求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而选择新的岗位,无可厚非,我们并不主张一个人在不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中终其一生。但是,也不主张把忠诚当做换取回报的筹码,看着锅里,吃着碗里,朝秦暮楚,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那样并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忠诚的人,做到对家庭、事业、对国家的忠诚。

二、责任是自觉意识的义务。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或社会以及他人所应当承担的一定使命、职责、义务,以及由此而承担的责任。我们每个人从社会和国家获得发展的同时,应给予社会和国家相应的回报,在人生舞台演好自己的角色。

…… …… 余下全文

篇四 :《信任》读后感

期中作业

课程:经济社会学

专业:04社会学

姓名:王鸿鹄

学号:0410024

《信任》读书报告

《信任》一书的全名是《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是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所作。作者把信任问题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等以及亚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的特色,指出文化传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福山《信任》的产生,可以说引起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界的巨大反响。

一、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福山,日本裔美国学者。19xx年生于芝加哥。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古典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伯纳德·舒尔兹讲座教授。现任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南希·赫斯特讲座教授。19xx年出版《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提出“历史终结”立刻在学界激起轩然大波,以致后现代哲学巨擘德里达亲自出马与之辩论,书被翻译成20余国文字,并获得洛杉矶时代书评大奖和意大利Premio Capri书评奖。19xx年出版《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再次于世界发行并畅销。其最新著作是19xx年出版的《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随着《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信任》、《大分裂》等重要作品的出版,当时就有学者预言在国内“20xx年很可能是福山年”。

二、内容介绍

在《信任》这本书中,福山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全球的经济生活作了全面的透视。他将文化传统引入经济学的范畴之中,认为文化传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福山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信任度社会”,以日本、德国、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低信任度社会”,以华人文化圈、意大利、韩国为代表。在“高信任度社会”中,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而在“低信任度社会”中,经济状况却危机四伏。

他指出,信任是从一个规矩、诚实、合作的行为组成的社区中产生的一种期待,它建立在道德和习俗的基础上。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能力取决于一种单一和具有渗透性的文化特性,即社会中所固有的信任程度。一个相互信任的共同体必然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不是建立在明确的规章制度上,而是源自一整套内化于共同体成员心中的伦理习俗和互惠的道德义务。从长远来看,信任最终会带来收益,所有在经济上成功的社会都是相互信任的社会,相反,缺乏信任的国家,在经济上表现糟糕,并伴有严重的社会问题。信任还有助于形成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企业组织。信任来自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它所形成的道德约束能够促进人们的交易,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

张文质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教育观点:“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 “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等等。

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确实存在着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的现象,这是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每个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遇到并经历的事情。就我所教授的初中数学内容而言,新《课标》、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对图形的操作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新教材中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感知图形、操作图形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常被压缩得所剩无几,空出大量的时间用来做大量的演绎推理的练习,对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极为不利。但是我们不能被课程进度、考核分数所羁绊,更不能为了个人的名声和利益而在学生身上施加压力。教育不同于其它的行业,它关系到人的成长、关系到人的幸福、关系到人的生命的意义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张文质先生提出的生命化教育,即“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是我们所有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们特别要吸收的教育理念,并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按照先慢、后快这个规律进行的。例如人类的发展:从古猿进化到古人类经历了几百万年,从古人类到现代人类经历了几万年,而现代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再如科技的发展:在18世纪的工业化大革命之前,农耕时代统治了人类几千年,近代科技的发展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近几十年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势在向前飞奔。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在思想方面,其发展也都是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顺应这一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工作报告

一、 个人工作管理

转眼间,20xx年就要挥手向我告别了,在这新年来临之际,回想自己这一年来所经历的事,没有太多的感慨,没有太多的惊喜,只是多了一份镇定和从容的心态。

自我进入凯达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了,让我越来越体会到,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很多客户从零开始跟我们凯达合作,信任我们凯达,与我们确立长久合作关系,基础就是信任,对凯达人和凯达产品的信任。回顾2013,我负责服务客户116家,其中A类优质和重要客户35家,下单82个,订单总金额398.6万美元,发货总金额556.3万美元,负责和处理质量反馈和服务48起。开发和跟踪的业务有的已下单发货,有的客户还没下单,成为我们的潜在客户,遗憾没达到年初自己希望的“零跑单”,但同时我也很欣慰这一年来自身业务知识和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感谢公司给我提供了那么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平台,有那么优秀的主管和有丰富经验兄弟部门领导给予指导,他们的实战经验让我终生受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做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在新的一年里,还应该不断地学习、积累,提高自己。

二、市场开拓方面

在市场开发和实际工作中,我尝试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推荐产品,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要抓好重点客户,要发展不同地区的新客户,

跟踪好老客户,把不同产品推荐给不同客户,给同一客户推荐不同产品。懂得了如何和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犹豫,找到突破点,让客户彻底打消后顾之忧,确定订单,从产品质量、价格、售后等各方面给予客户充分的支持,发挥我们凯达自身的优势,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即将到来的20xx年,我还要加强自身的工作钻劲。有些潜在客户跟踪了几个月,一直没回应,我也随之松懈,这个是最要不得的,对这些潜在客户要一而再,再而三,跟踪到底,不拿到订单不

“感谢”两个字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公司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各位同事对我的无私帮助和合作,20xx年,我要以更积极主动、更自信的、更充满激情的心态去工作,争取在自己的销售区域里遍地开花,取得好业绩。挥别旧岁,迎接新春,我信心百倍,满怀希望!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赢》读后感

读《赢》有感

《赢》这部书是美国人杰克,韦尔奇所著。他被誉为“全球第一CEO”、“最受尊敬的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作者在该书的扉页所写的这样一段话:我把本书献给那些热爱商业生活、渴望把事业做好的人,献给那些每天一醒来就期盼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通过全篇阅读,我感触颇深,感受颇丰,同时感到受益匪浅。在书中,韦尔奇结合亲身管理实践及大量鲜活案例,将其在工作与生活中“赢”的智慧倾囊相授。

这本书内容涉及商业活动的诸多层面,囊括商业生活的要旨、企业领导的管理智慧、普通职员的求职与晋升之道,乃至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大部分篇章是在介绍教授我们如何在公司中取得赢,讲述一些作为领导管理层如何更好的管理好公司。而另一部分我觉得对我有很大帮助,书中同样教授了个人职业生涯和如何才能赢。我觉得这一部分是对我们这样出入社会或是还在为将来准备着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巴菲特曾这样评价此书,“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

《赢》并不是专为CEO所写。不论是来自哪个行业、哪种岗位,只要你胸中燃烧着奋斗激情,都将从中受益。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首先要有敢于去赢的意愿和欲望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做任何事有目标总会比没有目标完成的更快更好!想要赢就一定要给自己以动力。“赢”是什么?在大家看来,赢就是获得利益,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又或者是赢过了别人,赢得了奖励。而我认为,赢还包含一种含义,那就是超越和进步——对企业如此,对人亦如此。作为一个想成为“志存高远的品行兼优的人”,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人要想获得赢,他必须首先具有赢的意愿和欲望,要有干大事的想法,要有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理念,不断的超越自我,挑战自我。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种思想:难事来了先考虑这个事情做不成的原因,或者考虑做了以后会不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会不会涉及个人的利益、权力和职位等等一系列问题。有了这种思想,其实就是没有赢的意愿和欲望,工作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一次次赢的机会。所以当困难来临时,我们只告诉自己,行还是不行,选择了“行”,就选择了赢的可能性,选择了“不行”,就选择了失去赢的机会。而一次次的选择“不行”,势必会造就碌碌无为的一生。

…… …… 余下全文

篇八 :《常识》读后感

警世、警人、警言

——读《常识》有感

中国有多大?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却只能通过我的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半个文人墨客,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

“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前言

梁文道,时事评论知识分子者是也。其所著的《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看完他的资料后,又成了心中不可替代的一位文人。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精辟的措辞用得恰当;他充分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他认为,一名有良心的时事评论家所写的文字,不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批评和怀疑才是一位时事评论者的天性。

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很能说明问题本质的一条一条透彻得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对“常识”的解读

这本称为“常识”的文集来之不易,仅这两个字的立意,不只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常识”寓意丰富,在梁文道的笔下,就蕴涵有三种层面: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基本存在却有不可缺失;还有一种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另外一种常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公共情怀。

在梁文道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的确,政治课本上教育的,要为老幼病残孕妇让座,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这么去做,处世较深的人会意味深长地道,这就是社会。所以,未经人事的年轻人往往会怀着一种自卑、毫无底气的态度登上自立的舞台。可是,常识又不能被期待系统化,否则称之为制度、规范,只能期待我们所共识的常识提升其质量、素质。

…… …… 余下全文